——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拉祜族葫芦艺术作品巡展》项目准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八)
拉祜族,一个古老的“从葫芦里走出的民族”,葫芦崇拜体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服饰文化方面尤为突出。各式各样的葫芦元素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充分融入民族服饰的设计中,成为体现民族特色的点睛之笔。扈鲁先生敏锐的捕捉到这一点,并提出拉祜族是穿葫芦、戴葫芦的民族,并将这一细节放大,作为弘扬拉祜族葫芦文化特色的一个闪光点,将其纳入《“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拉祜族葫芦艺术作品巡展》必展项目。
扈鲁先生前期认真研究了拉祜族的历史源流与民族文化,早在夏、商、周时期,拉祜族先民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其服饰十分原始;先民用木棒把含纤维的树皮砸碎,把硬骨去掉,晒干后披在身上;冬季则用兽皮来保暖。今天当我们欣赏拉祜民族舞蹈时就会发现,舞者身上的服饰依旧保存着远古的风貌。
唐末宋初,拉祜族迁徙南进云南,到了澜沧江东西两岸地区定居后才开始纺织棉纱,织布做衣,工艺日益先进,绣在民族服饰上的葫芦图案也越发清晰精致,拉祜粗布及绣品的工艺一直传承至今。拉祜族人与其艺术风格就像葫芦般绵延生息、开散枝叶。
织布的拉祜族妇女
拉祜族女子编织背袋上的葫芦
拉祜族服饰中的葫芦图案多由美丽灵巧的拉祜女子手工制成。扈鲁先生认为,这种图像不仅是一种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一种葫芦文化艺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拉祜族葫芦崇拜的民族文化精髓。葫芦图像的编织是把红、黑、黄、绿、兰颜色的开司米毛线通过手工编织,呈现为一件艺术品。拉祜族的编织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实用性强;且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现代机器工艺制作难以比拟的。拉祜族编织的葫芦艺术品主要体现在传统拉祜包、马甲、包头、挂件等服饰,也有编织出“中国拉祜”、“澜沧拉祜”、“葫芦节”等字样图像的拉祜包,还可以编织出任意所需要的葫芦花纹、图像样式。这些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浸透着深厚的拉祜族文化内涵底蕴,具有鲜明的拉祜族特色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继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葫芦文化历史遗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葫芦谐音“福禄”的美好寓意,把传统的葫芦艺术品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留、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拉祜族传统服装中的葫芦图像
拉祜服饰文化是拉祜族葫芦文化的具象体现。多姿多彩的刺绣葫芦图像,或用银泡钉出葫芦图案,彰显了拉祜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拉祜族崇尚黑色,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突出特点,服装大都以黑布衬底,在男子衣服背后和前面的口袋处、帽子上、男女所使用的的背包上、挂件上,一般镶以黄、白等颜色布条或组合成黄色葫芦图像,有的是用银泡组合嵌上葫芦图像,使得整个服饰色彩丰富,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蕴含了厚重的历史和绚丽的文明。
拉祜族传统服饰背袋中的葫芦图像
拉祜族挂件中的葫芦图像
拉祜族传统头饰中的葫芦图像
近年来扈鲁先生不断梳理、研究拉祜族民间具有葫芦图像的服饰,收藏了大量的有关葫芦艺术品。为积极筹备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从葫芦里走出来的民族”拉祜族葫芦艺术作品巡展》项目,2019年7月,扈鲁先生带领研究团队专程赴云南澜沧采风,又收藏许多具有浓厚拉祜风情的葫芦图像的服饰,拟连同以前收藏的拉祜族民族服装、包头、背包、挂件等,作为巡展的葫芦艺术品一并展出,将葫芦文化中的拉祜族服饰文化全面、生动展现给大众,为广大观众接触、了解拉祜葫芦文化提供一扇可亲可感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