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惟妙惟肖的民间工艺-蜡染文化(亮相冬奥村的“唐娃娃”是如何制作的)

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的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里”是非遗传承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学生。2018年底又被派到惠水的产教融合基地负责教学和管理,隆元碧(左)在贵州省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的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验收即将完工的唐娃娃。非遗传承学院合作办学伊始就明确面向贫困家庭学生的招生原则,培养贫困学生、传承民族技艺、带动家庭脱贫。隆元...

新华社贵阳3月2日电(记者齐健、周宣妮)亮相冬奥村的非遗手工艺品“唐娃娃”长啥样?这些娃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记者近日探访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在一群中职学生手中找到了答案。

泥塑、制模、翻模、打磨、上浆、画脸、梳头……再搭配为每个人物形象量身定做的服装和配件,经过一双双巧手组装,四款惟妙惟肖的唐娃娃孙悟空、杨贵妃、穆桂英、花木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四款唐娃娃是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专门定制的,从去年11月就开始加紧制作,首批已作为礼物赠送给参加冬奥会的国际友人和运动员们。正在赶制的这一批唐娃娃还有几百个,很快将发往北京。”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副院长秦贞铮介绍说。

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的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里,隆元碧正在验收即将完工的唐娃娃。“我2012年入校,是非遗传承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学生,2015年毕业后去北京唐人坊公司工作,2018年底又被派到惠水的产教融合基地负责教学和管理。”她说。

3月1日,隆元碧(左)在贵州省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的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验收即将完工的唐娃娃。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隆元碧的老家在惠水县农村,初中毕业那年父亲去世,母亲除了种地没什么技能,她本已准备出省打工。得知盛华职业学院不仅免学费还提供生活补助,她读上了中职,从没有一点美术基础,到学习蜡染、刺绣、工笔、素描和唐娃娃制作,隆元碧喜欢上了手工艺品制作。

秦贞铮说,非遗传承学院合作办学伊始就明确面向贫困家庭学生的招生原则,为的是“培养贫困学生、传承民族技艺、带动家庭脱贫”。

3月1日,隆元碧(左)在贵州省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的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里验收即将完工的唐娃娃。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如今,跟隆元碧同届的40多个同学中有10多人留在唐人坊公司,还有人继续攻读设计专业本科。“我读书没花一分钱,前两年家里易地扶贫搬迁住进县城的楼房,回家做喜欢的事,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还能照顾母亲。”隆元碧笑着说。

2012年办学至今,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共招收培养了407名学生,其中95%来自家庭贫困,2020年统计就业率100%。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校办负责人张辉伟说,这两年明显感觉到招收的学生家庭条件有很大改观,但学校依然坚持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特殊困难家庭的优惠政策,除了开设面向盲人学生的专业,不少学院还招收残疾学生。

产教融合基地占地不过几百平方米,不仅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还是黔南州留守、孤残妇女居家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和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人偶制作扶贫车间。除了非遗传承学院的学生可以到基地实习制作唐娃娃,移民社区的不少妇女也来这里学习,加工娃娃服饰和配件。

“我学习唐娃娃制作快一年了,最羡慕学姐给娃娃画脸的技艺,差不多的脸型模子能画出千变万化的人物。接下来我不仅要多练,还准备读高职,学习设计和新媒体传播。”盛华职业学院2019级学生罗静说。

通过产教融合,盛华职业学院协助唐人坊完成技术革新10余项,开发新产品,特别是基于“北京绢人”非遗工艺创新制作的唐娃娃,陆续亮相国内多项重大活动和不少城市的文旅展台。

3月1日,在贵州省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的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拍摄的组装完毕的唐娃娃。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唐娃娃在她们手中已经发展出300多个系列,而她们自己也在发生蜕变。”秦贞铮说,她最初是唐人坊的一名设计师,2019年公司派她研究贵州的特色文化,不仅是为了向大山里的孩子传授民族工艺和设计知识,更是为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视频:周宣妮、杨文斌、齐健,报道员:郭娇)

来源: 新华社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