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赫哲族婚礼有什么与众不同(那乃人|新郎吃猪头)

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那乃人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影响较大的有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

那乃人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流传最普遍的“依玛坎”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

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

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它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与民间文学的通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泼,通常是老人对儿童讲述,对儿童有启发教育意义。

赫哲族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特有乐器称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那乃人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

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

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衔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新颖别致,格外精彩。

那乃人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乃人有语言,无文字。

长期以来,只有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乌·白辛是解放后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戏剧家。

他先后改编创作了20多部歌剧、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

影响较大的有话剧和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歌剧《好班长》、《焦裕禄》、话剧《黄继光》、《雷锋》等。其中《赫哲人的婚礼》是赫哲族新文学的代表。

那乃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

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那乃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

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那乃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在那乃人的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那乃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

“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

“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

也将鱼片和兽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

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是一年中饮食最丰盛的日子,那乃人的家家要摆鱼宴,用当地产的各种鱼类制作各式菜肴,以鲜红、透明的大马哈鱼子制作的菜肴最为鲜美。

节日里还必须吃饺子和菜拌生鱼,饮酒,每餐均不能吃剩菜剩饭,把剩饭存起来,待到过完春节后再吃。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