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无论是过着“逐水草而迁徙”游牧生活的蒙古族,或是信仰着伊斯兰教的回族,又或是先祖可追溯到蚩尤部落的苗族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在五十六个民族之中,只用一个海洋民族,这便是聚居于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京族三岛”的京族。
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和我国的汉族一样,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高达86%。而在中国的京族,也与越南有割不断的联系,他们是从古骆越部落逐步发展而来,根据史料记载,京族的先祖们大约是在公元16世纪初其陆续由越南涂山等地迁移来华,最先到达巫山岛和江平镇寨头村附近,后来又逐渐向澫尾、山心等地迁徙,最后京族最为聚集的三个岛屿:巫头、万尾、山心便合称为“京族三岛”,而防城港市京岛风景区,也就成了了解京族的最佳去处。
都说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京族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京族的琴可与其他地方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只有一根琴弦。有人可能会好奇,一根琴弦怎么弹奏呢?相传在很久以前,独弦琴琴身的一端安装有固定琴弦用的楔子,另一端则用厚竹片凿洞做摇杆,摇杆可以调整音阶,中间则用麻绳或竹篾作为琴弦,然后再用贝壳或竹片拨之,同时摆动摇杆,即可发出动人的旋律,那个时候独弦琴比较简单,主要是用于自唱的时候的伴奏。
不过,现代的独弦琴有了极大的进步,不仅造型更加优美,还有了自己的乐谱,最重要的是将琴弦换成了钢丝弦,使得音色更加厚实,而音域也更加宽广了。不过,独弦琴需要极高的技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了一下弹拨,确实比较难,非短时间能功成的。
想要在短时间内初步了解一个地方和民族,逛博物馆绝对是一个不二选择,2009年7月29日开业的东兴京族博物馆暨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不仅弥补了东兴市没有民族博物馆的空白,也提供了一个了解京族的好去处,更肩负起了保护与传承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这占地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里,除了独弦琴,还集中展示了关于京族民族服饰、民俗文字、居住环境、民间信仰、生产生活工具等各种物件和藏品,无论是热闹非凡的”哈节“,或是香脆爽口的”风吹饼“,还是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又或是京族仅剩下几十位老人才懂的最传统的文字”字喃“等等,在这里都有体现,都反映了京族生产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成为京族对外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还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甚至不少越南人都慕名前来一观。
在婚嫁方面,京族青年男女也具有独具特色的恋爱方式。他们往往以歌声以歌声来结识朋友、物色佳偶并交流感情,在过去,还有一种叫做“对屐成亲”的特殊订亲习俗。什么是“对屐成亲”呢?就是男方娉请媒人到心仪的女方家说媒,由媒人随机拿男方穿的一只鞋,再由女方家长任意拿出女方穿的一只鞋,如果两只鞋子刚好凑成一对(即两只鞋一左一右),那么就是上天注定的姻缘,亲事也就成了,否则就是没有缘分。不过这种婚俗已经不再流行,男女青年之间还是靠自由恋爱。
此外,京族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就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生活之一,在博物馆里,自然少不了各种渔具的陈列。在整个京族渔猎生产中,最具特色的传统设施叫做“渔箔”,渔箔是什么呢?就是在地势倾斜且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两旁分两行插上木桩,木桩之间用细竹条、竹蔑或山藤编成结实的“篱笆”栅栏,形成状如漏斗“篱沟”,然后再编织3个由大到小的“鱼室”,鱼室虽彼此相通,却设置有只能进不能出的“笼须”。涨潮时,潮水带着鱼虾淹没了渔箔,退潮时,鱼虾就被困于鱼室只等收获,这种捕鱼方式已经有了200多年的传统。
除了工具,以打渔来说,“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京族的网门类很多,拉网、刺网、塞网等等,有些门类下面还有很多其他小类,比如刺网就可以分为定刺、流刺、旋刺等多种小类。除此之外,还有针对特定捕捞对象的专用网,比如鲨鱼网、墨鱼网等,光一个网就门类如此之多、分工之细,表现出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与独特的渔业风情。
当然,这里还有我们熟知的高跷渔夫蜡像,这种类似踩高跷杂技表演般的捕鱼法捕鱼方式,确实是令人大开眼界。不过,蜡像是不太直观的,那么有地方可以看到真实的高跷渔夫吗?当然有,就在离博物馆不远处的金滩上。
位于东兴市万尾岛上的金滩,是一个前后长达10公里的海滩,不仅沙土较细,而且浪平坡缓,加之被无污染的海水环绕,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不仅有着各种鱼类,在海水退潮之后,更有“横行霸道”的螃蟹和“崭露头角”的沙虫等等,确实是一个天然的海产捕捞地。
高跷渔夫便是在这里,在下海之前,渔民们先要将高跷绑在自己的腿上,别看起来轻松,其实需要很高的技巧,捕鱼不是短时间就完成的工作,要是绑得太紧肯定不舒服,绑得太松又不便于在水里行走,因此在绑好之后,渔民都会在岸上稍作调试,以便达到最佳的状态。
调试完毕之后,渔民们就会顺着海岸线行走,密切注意海水中的猎物,以找寻一处海产丰富之地。斯里兰卡也有高跷渔夫,不过他们是在一个固定的木杆上垂钓,设备更为简陋,效率也更低,而京族的高跷捕鱼则是用活动的渔网,技术更为先进。
选好位置之后,渔夫便会顺着海水进行捞捕,这一带的鱼虾一般都在一米深左右的浅海活动,如果没有高跷相助,一来在水中使不上力,二来还有被浪卷走的危险,高跷不仅升高了人的距离,还像两根稳定器一样将人固定住,在那个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京族人就已经探索出踩高捕鱼捞虾的经验,形成了这种别具一格的传统劳作方式。
在沙滩上,还可以看到头戴金色葵叶帽、身穿彩衣的京族妇女正在沙滩上捞捕其他海产品,主要就是刚刚提到的沙虫和螃蟹。沙虫又称光裸星虫,它们生活在沿海滩涂一带沙泥底质的海域,平时以吞食沙粒等为生,退潮时潜伏在沙泥洞中,涨潮时则钻出,故名“沙虫”。洗去肠内沙粒之后,全条虫都可食用,营养价值丰富,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和11种非必需氨基酸,活体收购价一般在26-34元/公斤,干品售价甚至高达500元/公斤,对渔民来说确实是至宝。此外,海滩上还有一种俗称“沙马”的风蟹,同样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甚至还有“一只沙马一只鸡”的俗语,也是渔民们心仪的猎物。
夕阳西下,照得金滩一片金黄,在感慨金滩名副其实之外,还忍不住细想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随着现代化捕鱼作业的发展,高跷捕鱼已经慢慢消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很少人还会这项传统技艺,更多的只是表演性质,独弦琴也是如此,而京族最传统的文字”字喃“,更是仅剩下几十位老人才懂,这些传统文化一旦消失,只能留存于博物馆之中,因此对于他们的保护更是迫在眉睫,希望能将其继承并发扬下去,让其始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灿烂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