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的原因是她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可以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的发明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同时可以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诺贝尔是瑞典的化学家诺贝尔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是为了表彰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最初诺贝尔奖只有五个领域的奖项,之后又增加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慢慢地诺贝尔成为了世界上最受关注,也是很权威的奖项,获得诺贝尔既是个人的荣誉,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世界人民共同的荣誉。
潘建伟院士是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非常有成就的物理学家,甚至人冠以他“量子力学之父”的称呼,那么他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吗?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诺贝尔在设立这个奖项时就规定,诺贝尔奖的选择是没有国界、民族、宗教的界限的,唯一的评选标准就是其成就。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将诺贝尔奖看成是很权威的奖项,也正是这样的标准,让获得诺贝尔奖变得更加困难。
无论是在物理学、医学或者是其他领域的创造,是否能得奖,都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验证的,不是说当下的发现就可以得奖。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到研究出其可以治疗疟疾,并且进行试验,是经过了十几年时间的,充分说明诺贝尔奖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
潘建伟院士的在量子信息领域确实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国际上量子通信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头者,并且在这一方面是处于先驱的地位,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但是潘建伟院士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甚至是近十年才成熟起来的,并且其试验还没有取得非常巨大的运用和成就,竞选诺贝尔奖确实还没有时间的沉淀。
而且其发现尚且缺乏广泛的实验和运用的支持。潘建伟院士近年来也获得了很多量力领域的奖项,但是之所以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还是缺乏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毕竟能够诺贝尔奖的发现发明,一定是对人类社会有巨大贡献,或者是开创时代的发明创造。
通过对历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学领域的奖项,大多都是颁发给基础发现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科学家。而潘建伟院士所进行的研究更加的倾向于应用技术,也就是说他的研究是根据前人发现的量力理论,将量子理论开拓性地运用到量子纠缠、量子隐形传输等方面,而基础的发现和理论并不是由潘建伟院士完成的,这也是其无法获得诺贝尔奖最大的障碍。
可能在诺贝尔奖看来,最先发现理论的成就是不可超越的,最先发现新的理论的人贡献是更大的。当然确实是理论的发现更加困难,因为没有前人的指引,没有任何相关的理论基础,完全是通过科学实验来验证其存在,这个过程是相当不容易的。沃纳·海森堡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他就凭借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可以看到,基础理论的发现引领着整个科学界的走向,因为他们发现了别人从未发现的东西。
其实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两者的地位和意义又是完全不同的。基础科学就像是地基,想要建造一座房子必须要有地基,想要建造一座更加宏伟的房子,那这个地基就必须更加稳固。地基是必须的,地基也是最重要的,地基甚至是决定着这座房子的质量。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关系就像是这样,有了基础的理论,才能够进一步运用,让其成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发现。
有人将潘建伟院士称为是“量子力学之父”,这个显然是不可取的,能够这样被城互动,一定是最先开辟道路的那位引路人,是最先奠定一门学科的人。而潘建伟院士的成就确实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沿着前人开辟的理论将量子领域发扬光大。
虽然潘建伟院士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在量子领域的成就。首先诺贝尔奖的获得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在世界上有很多的科学家,他们都不是第一个发现人,但是他们在沿着前人的道路不断地进行开拓和创新。他们的创造也都是在为世界做贡献,也都是弥足珍贵的,他们也都是自己领域中的佼佼者。
其次,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对获奖者肯定,但是这并不代表不获得诺贝尔奖就无法得到肯定。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多权威的奖项,潘建伟院士就获得了量子领域相关的大奖,这同样也是对他的肯定。当然作为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获奖,获奖只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踏实创造,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有利的贡献,这就是一种肯定。而这种肯定是会被所有人看到的。
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潘建伟院士一定与诺贝尔奖无缘,潘建伟院士还非常年轻,他在这样的年龄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他今后也可能会继续在量子领域有更大的突破。我们也同样期待着他的突破。
诺贝尔奖是一个旗帜、一个标杆,是科学家们奋斗的一个方向,但是不是全部。科学要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成就才能让人类不断地进步,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是将基础理论切实地转化为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我们更加不能忽视这一方面。当然也要尊重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因为他们所作的创造是非常困难的,成就的取得要花费很多的汗水、泪水和心血。我们应该是从心底敬佩和感恩他们,感恩他们为人类进步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