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结局是什么(“七国之乱”中出了哪些受害人)

起因是吴王刘濞早就有谋反之心,为了报汉景帝的杀子之仇早晚要谋反。而汉景帝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启用汉文帝不用的老臣——晁错。吴王刘濞如果真的要谋反,晁错看到吴王很多年不来参拜皇帝,在汉景帝弟弟刘武的梁国受阻,此后的诸侯王不敢再跟皇帝叫板,汉景帝能不能平定还不好说。但是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废黜栗太子后,汉景帝就开始嫌弃周亚夫。刘武经常在汉景帝...

七国之乱在历史上很有知名度,其实还是朝廷中央与地方诸侯王的一次对抗。起因是吴王刘濞早就有谋反之心,他私自铸币、煮盐贩卖、招纳逃犯,为了报汉景帝的杀子之仇早晚要谋反。这话是晁错说的,而汉景帝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启用汉文帝不用的老臣——晁错。

吴王刘濞如果真的要谋反,在吕后死的那一年是最佳时机,周勃、陈平等人废黜了少帝,与吕氏诸王争斗了一段时间。如果此时吴王刘濞兵临长安城下,只怕是就没有汉文帝什么事了,没有必要等到“文景之治”国泰民安的时候起兵,问题出在晁错身上。

晁错是商鞅一类的臣子,保甲连坐、重农抑商,再发配数十万人去北方戍边,都是商鞅的做派。对汉朝内部则是削藩,晁错看到吴王很多年不来参拜皇帝,吴国富甲天下,但是吴国的钱没有他晁错的份。为了分割吴国的财产,晁错投汉景帝之所好,力图削藩。而晁错削藩的办法,实在是太烂了。

首先是收回铸币权。汉文帝时期放开工商业和铸币权,只要铸造的钱能花出去。但是在晁错的眼里,铜钱能够成为货币是因为诸侯国私铸,至于铜钱是不是货币,粮食值不值钱,都应该由皇帝说了算,而当时的汉景帝是听晁错的。晁错摆明了是要抢夺吴王的财富,吴王想想还是忍了。

晁错见吴王不接招,干脆再出昏招,这次直接削去吴国的两个郡。晁错认为无论是否削藩,这些诸侯王早晚都要谋反,不如先发制人。诏令一出,诸侯哗然,既然朝廷认定我要谋反,干脆就满足你的请求。于是吴王刘濞带头,六个诸侯王响应,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起兵,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中的第一个倒霉鬼就是晁错了,七国起兵的消息传到朝廷,汉景帝一下子慌了神,袁盎向皇帝建议,吴楚叛军意在诛杀晁错,只要杀掉晁错,赦免叛军,便可以兵不血刃平定叛乱。汉景帝默然良久,同意了。几天后有大臣弹劾晁错,汉景帝批准,将晁错腰斩于东市。

晁错被杀后,吴楚叛军失去了合法性,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叛军继续向洛阳、长安进攻,在汉景帝弟弟刘武的梁国受阻,相持日久。周亚夫趁机南下袭击叛军粮道,导致叛军大败而回。七国之乱最大的受益人无疑是皇帝汉景帝,此后的诸侯王不敢再跟皇帝叫板,被消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除了晁错,第二个受害人便是吴王刘濞,刘濞本身就是受害者,他是被晁错逼反的,本来是富可敌国的诸侯王。刘濞十几年不参拜皇帝是汉文帝特许的,铸造货币在汉文帝时期是人人都可以的,只要你有这个实力。经过晁错的一顿迷之操作,刘濞兵败被杀。

周亚夫在七国之乱后被封丞相,是应该平步青云的,如果没有周亚夫在七国之乱中稳住大局,汉景帝能不能平定还不好说。但是周亚夫反对汉景帝废黜栗太子后,汉景帝就开始嫌弃周亚夫。七国之乱中周亚夫不救梁王刘武,刘武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周亚夫还反对皇后的兄长和匈奴将军封侯,最终导致君臣决裂。

周亚夫因此辞职赋闲在家,汉景帝设宴招待周亚夫,故意在他桌前不放筷子,周亚夫很不高兴,汉景帝因而起了杀心。周亚夫儿子周阳买了500甲盾,准备给周亚夫发丧的时候用,没想到被人告发下狱。狱吏诬告周亚夫要到地下去谋反,周亚夫气得绝食而死。

汉景帝的肚量实在是很大的问题,有违明君之名,年轻时为争一口气就能杀人(刘濞儿子)。周亚夫的所作所为合乎规定,只不过为人并不圆滑,就被汉景帝设法杀死,国家是不该这么对待有大功之人的。

最后一个倒霉鬼可能是飞将军李广,“李广难封”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出名的。李广运气不佳,年轻时在汉文帝、汉景帝手下当差,战事不多,立功的机会也就不多。等到汉武帝继位后被发现你,又因为名气太大各种被匈奴针对打击,李广一生最接近被封侯的就是七国之乱时。

据说汉景帝将名单都列好了,但是李广在协助梁王刘武守城时,私自接受刘武的赏赐。放在别的王爷身上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刘武是要竞争储君之位的,接受刘武封赏等于支持刘武做皇太弟。李广莫名其妙地被卷入政治斗争,失去了被封侯的机会。

晁错、刘濞、周亚夫、李广都是七国之乱的受害者,你觉得谁的结局最悲惨呢?我觉得大概是周亚夫吧。原本是在七国之乱中力挽狂澜的英雄,最后只因为汉景帝气量狭小,便绝食而死,看在周勃、周亚夫两代为汉朝立下大功的份上,怎么就不能给人家善终?最后求个关注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