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独特的草原特色婚俗文化(草原上的婚礼为何如此不同)

阿日奔苏木婚礼“当年摄制组拍摄阿日奔苏木婚礼时,当年婚礼上的蒙古包早已变成了红砖房,哈斯其木格也从娇羞的新娘变成了能干的阿妈。式的告别哈斯其木格与丈夫根德在三十多年前举办了这种独特的婚礼。准备在举行婚礼时把它当做礼物送给未来的岳母哈斯其木格。新娘出嫁后不能再进娘家的门“阿日奔苏木婚礼拉开序幕“新郎宝力高半路上,新郎宝力高和伴郎要骑马绕...

在阿鲁科尔沁草原北部,历史上曾有十个“苏木”形成的一个区域,当地人称之为“阿日奔苏木”,这里有一种独特的婚俗,就叫做“阿日奔苏木婚礼”。

今天,“阿日奔苏木”这个地域名称早已成为历史,而婚俗却被传承下来。2008年6月,阿日奔苏木婚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拍摄于1985年的一段影像资料,当年摄制组拍摄阿日奔苏木婚礼时,恰好遇上哈斯其木格与根德举行婚礼,于是哈斯其木格就成了片中的女主角。

岁月悄然过去,当年婚礼上的蒙古包早已变成了红砖房,哈斯其木格也从娇羞的新娘变成了能干的阿妈。

这几天,她十分忙碌,因为小女儿呼达古拉也要出嫁了,这次一定会比当年更加热闹。

一场“割舍”式的告别

哈斯其木格与丈夫根德在三十多年前举办了这种独特的婚礼,后来他们育有三女一男。

几年前,根德因病突然去世,哈斯其木格成了家庭的顶梁柱,她不仅要操持一家人的生计,还要照顾高龄的婆婆。

转眼,小女儿都要出嫁了。

小女儿呼达古拉的恋人都格尔拉喜是她的初中同学,小伙子是个手艺人,在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经营着一家蒙古族手工艺品店。

这段时间,都格尔拉喜正在精心雕刻一幅肖像作品,准备在举行婚礼时把它当做礼物送给未来的岳母哈斯其木格。

哈斯其木格的小女儿呼达古拉结婚的日子即将到来,按照传统习俗,婚礼头一天男女双方都要举办宴席,俗称“夜坐”。

蒙古族的旧习俗中,新娘出嫁后不能再进娘家的门,出嫁就是一场“割舍”式的告别。

《诺恩吉雅》等蒙古族民歌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一步三回头”的留恋和忧伤。

前两个女儿出嫁,哈斯其木格都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对于最疼爱的小女儿,她这次准备得更多一些。

“送上门来的男人”

夕阳的余晖很快就要消失,“夜坐”即将开始。酒满杯,歌声起,人们彻夜狂欢,阿日奔苏木婚礼拉开序幕!

在草原深处的达兰花嘎查地区,一场传统的“阿日奔苏木婚礼” 也正在进行中,新郎叫宝力高,新娘叫花拉。

新郎宝力高

半路上,娶亲的马队要下马歇息片刻,喝点野餐酒,顺便为前去新娘家报信的四位请安使者壮壮胆。

作为娶亲的先遣小分队,四位请安使者受到花拉家的盛情款待,款待方式就是献上大杯烈性白酒。请安使者很快就喝得东倒西歪。

这时候娶亲队伍也到达花拉家。按照习俗,其他人先进蒙古包,新郎宝力高和伴郎要骑马绕蒙古包一圈。

当他们准备进入蒙古包时,被四个嫂子拦住了。“拦门”是阿日奔苏木婚礼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娶亲过程中最有文采和戏剧性的一幕。

同样受了 “拦门”折磨的都格尔拉喜和伴郎也终于进门 。在蒙古语中,女婿被称为“呼日更”,意思就是“送上门来的男人”,过去要住上三五年,如今要待上三五个钟头。

按照婚礼的规矩,新郎都格尔拉喜进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恭恭敬敬地给岳母家献上煮熟的全羊。

桌上一碗拌炒米的“奶嚼口”,都格尔拉喜象征性地吃了三口然后转给伴郎。伴郎吃完后要把碗保存好,带回去交给新娘呼达古拉。

女方家把新郎从头到脚打扮一新,是阿日奔苏木婚礼的重要仪式。嫂子们拿出女方家精心准备的新衣服,帮新郎穿戴起来。

穿靴子的时候,新郎通常会制造点儿小麻烦,让嫂子们三穿三脱,第四次才会穿妥。刚刚脱下的靴子和衣服却被女方亲戚抢走了,新郎一定要发个大红包才能换回来。

都格尔拉喜把自己精心制作的礼物,恭恭敬敬地献给岳母哈斯其木格。

新郎吃完羊肉汤饺子后,新娘就要启程了。

婚礼是草原上的大事,它是一个新家庭的开始,也为游牧生活注入了循环往复的活力。

结婚三十多年,哈斯其木格用默默的劳作完成了一个蒙古族女子在婚礼上的承诺,这也是她对爱情的理解。

今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5周年纪念日,曾经的记忆孕育出多样的风俗,每一场阿日奔苏木婚礼,让所有参与的人们认真地把民族历史、文化、传说和鲜为人知的习俗,重演、重温了一遍又一遍……

5月4日至9日 凤凰卫视中文台《纪录大时代》

《阿鲁科尔沁的纯净》

六集连播,敬请观看

本片由中共赤峰市委宣传部、中共阿鲁科尔沁旗委员会、赤峰三和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

编辑:王鼎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