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网
七八月的潮汕地区,烈日烘烤着大地。
下午3时,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内,一辆商务车经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最终停在了李工坑村村委会的门前。几名头戴草帽的新鲜面孔,一从车上下来,就拉着李工坑村党支部书记雷克财细细地谈起畲族文化。
“我们这里不仅是畲族文化发祥地,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畲族文化习俗。”“那么是否能把畲族的习俗还原出来,让游客进行体验式的深度游览,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
近日,广东省创新的帮扶机制由原来的脱贫攻坚驻村扶村机制转为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这些新鲜的面孔,来自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牵头的驻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帮扶工作队。
工作队7月11日刚到文祠镇,就马不停蹄地对全镇22个行政村开展地毯式的基层调研,脚印遍及75平方公里的大地。他们不仅要“问”出真章,将村情民意了然于胸,更要“商”出规划,寻找乡村振兴发展的新道路,为乡亲谋求新的发展福祉……
“我们来了就是要帮你们解决问题”
从潮漳高速下来,沿着省道231前往凤凰山,不时能看到硕果累累的成片香黄瓜田。只要游客拐入路边崭新的柏油路,就能抵达文祠镇石坑村,把“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美景尽收眼帘。
“原本杂草丛生,现在种上了花草,屋舍外墙统一粉刷,卫生也处理好了,环境大有改变。”傍晚7时许,村里公社池塘边的村民陆续多了起来,三三两两摆上茶具喝上正宗的工夫茶。惬意的乡村生活,让前来调研的驻文祠镇帮扶工作队的一行人不由发出感叹。
李工坑畲族村还保留着古瓦窖等文化资源。(摄影:苏仕日)
一个曾经其貌不扬的小山村,如何蝶变为现在宜居宜游的好去处?其背后是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改变村民的生活环境,石坑村村委会在集体收入薄弱的情况下,发动村里的党员群众积极改善村居环境,改变乡村面貌,也希望以此带动文旅发展,为集体经济带来新活力。
“这里一到下雨天,山上的自来水就会有些浑浊,需要沉淀一下才能喝,这对以后发展文旅还是有影响的。”雨天刚过,石坑村党支部书记张准打开路边的水龙头,随着盆里的水量逐渐增多,淡淡的泥土色也出现在工作队队员眼前。张准告诉工作队,虽然镇里已经把自来水管接到石坑村,但部分村民不舍得出钱接驳,宁可用着以前从山上引下来的自来水。“说白了还是经济收入没上去。”
“我们驻镇帮扶工作队来了,就是要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将从更高层面、更大力度、更广范围开展帮扶,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文化、 人才、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 驻文祠镇帮扶工作队队长邓广志告诉张准,石坑村环境优美,只要盘活好村里闲置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村民收入也就不难提高。
这是工作队调研的第11个村,自7月11日进驻后,他们就马不停蹄地展开地毯式调研。在这个总面积75平方公里的小镇里来回穿梭,商务车满满的一箱油,不到一周就被用个精光。
“我们这次的团队非常多元化、配备齐全。”邓广志告诉记者,与之前的驻村扶贫不同,驻镇帮扶工作队人员除了有政府、企业的人员,还专门配备了农村科技特派员、金融专员,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支撑。“可以说是广东省乡村振兴工作的一次创新。”
作为目前队里唯一一个本地人,来自中国农业银行广东潮州分行的金融助理陈耀斌是金融专员。“银行有很多灵活的三年金融产品,只要符合发展前景,甚至可以为农户提供信用贷款。”陈耀斌希望能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发展打通连接金融的桥梁。
“修复”断裂产业链,为橄榄寻找经济新活力
在近一个月的基层调研里,工作队惊讶地发现,文祠镇里很少见到年轻人。
“特别是到了晚上,基本只能看到老人和小孩出来乘凉。”
文祠镇森林覆盖面高达80%,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镇,盛产橄榄、枇杷等各种水果,由于拥有凤凰山资源,也产茶叶。但由于水果经济效益得不到挖掘,镇里年轻人大多选择出外打工,空心化非常严重。总人口1.82万人的文祠镇,常住人口还不到8000人。
“没有产业,收入提不上去,就留不住年轻人。”邓广志告诉记者,如何挖掘出适合文祠镇发展的富民产业,也是他们前期考察的重点。
“那你们这些橄榄平时卖得怎样啊?”
“价格卖不上去,所以我们都不摘。”
文祠镇橄榄品质优异,更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但在调研过程中,西社村一位阿婆却告诉工作队,这里的橄榄并不“畅销”。
早年文祠镇的橄榄主要供给周边食品加工厂制作凉果,但由于前几年食品添加剂政策变化,下游的工厂已经停止生产。维持数十年生产链的断裂,给予橄榄产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十多年前可以卖到十多元一斤的橄榄,现在只能卖到1-4元一斤。加上橄榄树随年岁增高之后,采摘难度更大。
之前有村民试过雇用工人采摘橄榄,一天人工费400元左右,摘下来的橄榄却只能卖200多元,相当于自己还要亏钱。“如果自己摘,别说我们都是老人和小孩,爬不上去。就算摘下来也卖不出价,划不来。”阿婆说。而镇里工作人员更透露,之所以有些橄榄能卖到4元一斤,还是扶贫攻坚工作的成果。为解决橄榄的销售问题,文祠镇委、镇政府通过引导文祠酒厂改扩建投产橄榄酒,带动区域橄榄连片增产,提升了收购价。雄盛酿酒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翁俊雄告诉工作队,他们通过引进华南理工大学的技术,目前酒厂每年可以收购1000吨橄榄,已经进入酿造阶段。“相信未来产生经济效益后,可以进一步带动收购价的提升。”翁俊雄说。
橄榄的加工出路还不仅酿酒。早前潮汕的油柑由于一款网红饮品,收购价不断攀升,这也给了工作队另一种思路。“橄榄还有很多可供开发的价值,比如饮品、橄榄油、橄榄炭……”工作队认为,橄榄产业只要把下游打通,相信不难成为提升当地村民收入的“金果果”。
pj农村空心化还得发展富民产业
产业发展不上去,村里空心化就日益加剧。村里流失年轻劳动力,产业发展也失去了关键的人力……种种迹象表明,文祠镇的产业发展被系上了一个结。工作队要打开这个结,还得找到关键的突破口。
同属凤凰山,文祠镇的如意溪村也盛产茶叶。(摄影:苏仕日)
位于东部偏远山区的如意溪村,位于凤凰山的中山区,最高海拔达到600多米。沿幽静水泥路驱车向上,很快就能看到成片茶园梯田,翠绿连绵,层次分明。深藏在群山之中的如意溪水潺潺,蝉鸣不绝,引来游人无数。
“同片山区,我们的茶也是‘凤凰茶’。”望着凤凰山,如意溪村的村支书翁泽雄难掩骄傲之情,“在我们村,人人种茶,几乎不存在空心化问题。到采茶的时候,很多人还来村里打工。”29岁的村民翁森城,就是返村发展的青年之一。6年前,还在湘桥区赚着每月3000多元薪水的翁森城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现在凤凰镇的人都靠种茶致富了,我们也在凤凰山,回来种茶总比在外打工强。”
目前工作队已经把文祠镇22个行政村都走了一遍,摸清楚各个村的基本情况。 (摄影:苏仕日)
“不仅要把产业发展起来,还要把年轻人带回来,把镇村的活力激发起来。”邓广志告诉记者,目前潮安区推进凤凰山规划建设,计划打造凤凰文祠茶旅走廊,打造潮安凤凰单丛茶旗舰产业。在茶旅走廊里,文祠镇是进入凤凰镇的必经之路,不仅本身种植茶叶,还有畲族起源地、优质水果资源、丰富的自然风貌、美丽的田园风光,“大量的资源等待挖掘。”
权衡再三之后,翁森城在海拔600米的山地种上了茶苗。每天起早贪黑地照顾,最终开垦出百亩茶田。“现在一斤好茶叶可以卖到三四百元,真正是我们村发展致富的‘凤凰’。”谈到自己的茶田,腼腆的翁森城不禁露出笑容。
翁森城等年轻人的回归,让工作队看到了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希望。
此时正值暑茶采摘,如意溪村的山坡上出现不少忙碌的身影。(摄影:陈彧)
“目前我们已经把全镇22个村都走了一遍,摸清楚各个村的基本情况,将是我们制定帮扶规划的重要依据。”邓广志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密密麻麻的文字背后,是工作队一步步走出来的调研成果,是基层村民的一个个声音,也将成为文祠镇未来发展的一个个重要注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乡村振兴的新蓝图正逐步绘就,帮镇扶村的工作也将破浪前行。
驻镇笔记:孩子入学注册时,他正在400公里外的乡村调研
“爸爸,你不是答应陪我来学校报名吗?怎么又说话不算数了?”
“儿子,老爸还在潮州调研,周末才能回去。”
7月22日上午,正在潮安区凤凰镇考察茶业产业的胡文松,突然接到广州儿子一条条“质问”的信息,忍不住红了眼睛。
来自广东省委宣传部的胡文松,儿子今年刚刚小升初。学校是他帮儿子选的,却也是因为没得选。过往,儿子是由胡文松的岳母带,但岳母2018年被确诊肝癌,近期病情加重需要住院。妻子工作繁忙,又要照顾母亲。胡文松自己由于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被组织选中到驻文祠镇帮扶工作队,工作日将常驻距离广州400多公里外的潮州。
最终,胡文松只能放弃儿子在市区里学位,选择南沙的民办住宿学校,距离家60多公里。7月22日当天刚好孩子入学注册,却没有等来父亲的陪伴……“刚才小孩打电话过来,说学校那么远,在电话里一直哭。最后我安慰他周末休息回去陪他,他才慢慢平复下来。”
胡文松告诉记者,由于家庭有些困难,当初组织跟他商量的时候,他也犹豫过。“但我是退役军人,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性。而且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乡村有着丰富的感情。现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不能错过。”胡文松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也逐渐得到家人的理解,但心中还是满怀愧疚,“挂心岳母的健康,担心小孩的成长。”
胡文松不是队里唯一一个遇到难题的队员,每一个驻镇的工作组成员,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也都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何懿鑫的孩子刚刚10个月,妻子是清远的公务员,两人长期分居。但由于有着丰富的挂职经验,组织在考虑驻镇人选的时候也第一时间想起了他。
“对于这次挂职,家里还是很支持我的。”何懿鑫告诉记者,其与妻子是大学同学,结婚多年因两人工作调动,时不时会异地。听到丈夫要驻镇,妻子让他放心去,“没事,家里有我和爸妈在呢。”
张建明2021年4月刚刚做完鼻窦手术,原本预约7月中旬复查。但为了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他选择暂时推迟复查时间。
谈到每个队员和背后家庭的付出,队长邓广志总是心怀感恩。他相信有着这样一个满怀理想、信心坚定的团队,大家各自发挥所长为乡村振兴谋划,一定能够帮助文祠镇开拓出发展新路子,为乡亲谋求新福祉。
潮绣还原畲族服饰:文旅资源再添新彩
文祠镇李工坑村是我国的畲族文化发祥地,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畲族文化习俗,“招兵节”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市目前正通过立法保护畲族文化,对面临湮没的畲族文化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
谈起如何保护、发展畲族文化,驻文祠镇帮扶工作队队员苏仕日第一时间想起因采访工作结缘的潮绣大师佘燕璇。身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佘燕璇参观李工坑畲族文化展览馆时,几个当地村民向她表达了畲族服装没有被还原保留的遗憾。“作为畲族的发源地,我觉得服装这块确实很有必要复原。”于是她建立起自己的团队开始研究起畲族的传统服饰。
为了制作出原汁原味的畲族传统服饰,佘燕璇和她的团队通过研究相关的书籍资料,走访畲族主要分布地区的老人,不断了解、收集服饰的工艺和设计。
数月间,他们的调研足迹分布到了浙江、福建、惠州等地方。经过几番努力,团队已经完成了日常装、节日装、婚庆装和祭祀装的还原。在今年潮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已经完成的一套畲族服饰第一次公开亮相。中国民族博物馆也将他们还原的一套传统十件套服装纳入馆中。
在畲族服饰文化里,皇家专用的龙凤图腾也融入百姓日常的穿着中。一套“凤凰装”的手工制作耗时长达3个月,佘燕璇团队坚持纯手工制作。现在她最大的目标是可以为畲族的传统服饰制定一个可供后代传承的服饰标准。
除了复原传统服装外,团队也在寻求展现畲族文化的机会,比如今年9月,佘燕璇将带着畲族服饰参加北京时装周。佘燕璇表示,畲族服装在未来有很大的推广空间,包括将来把传统服饰与畲族舞蹈结合一起展示演出。并且在潮州地区还没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旅游特色点,如果少数民族的保护推广政策可以落地,相信可以利用畲族的文化特色填补潮州旅游产业这一块空白。
在研究畲族服饰文化的过程中,佘燕璇对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渐渐熟悉。她希望以后可以将畲族文化投入更多文化创意,打造带有文化特色的周边产品。
“有佘老师这样的大师加入,让畲族文化得以更好地还原并展示在世人面前,这对于当地文旅发展将是很大的帮助。”苏仕日告诉记者,未来工作队也将用好各方资源,为文祠镇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其中还原畲族文化的畲服,将可以融入文旅资源的开发中,让游客沉浸式地去感受畲族文化。
小镇名片
文祠镇位于潮州市潮安区东北部山区,唐末宋初始有先民定居于此。清初,在文祠集镇区建有一祠,名文章祠,后以“文祠”为地名。全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00亩,山地90000多亩;下辖2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有自然村落72个,总人口1.82万人,其中畲族人口约580人。
(作者单位: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