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佤族人名特色盛行父子连名制(滇黔文化具有什么明显特征)

以藏缅语族为主的西部各民族由于接近古代印度文明的源地,则表现为父子连名制、对祖先槃瓠的图腾崇拜、关于大江大河迁徙的传说等共同的文化特征;东南部的壮侗语族各族的共同习俗则突出地表现为断发文身、鼻饮和拔齿等奇特习俗。东部地区以盛行铜鼓及铜鼓舞为其突出特征。使得云南蕴含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几乎所有风光、...

原创 牛汝辰

就民族文化特征而论,以藏缅语族为主的西部各民族由于接近古代印度文明的源地,因而其宗教信仰偏于佛教的熏染。文化艺术方面,芦笙及芦笙舞蹈较为盛行;以苗瑶语族为主的东北部各民族,则表现为父子连名制、对祖先槃瓠的图腾崇拜、关于大江大河迁徙的传说等共同的文化特征;东南部的壮侗语族各族的共同习俗则突出地表现为断发文身、鼻饮和拔齿等奇特习俗。与本文化亚区西部盛行芦笙及芦笙舞相对应,东部地区以盛行铜鼓及铜鼓舞为其突出特征。

1.多元民族文化

云南,是中国环境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复杂多变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蕴含了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也使云南成了“民族博物馆”和“文化艺术宝库”。可以说,在中国范围内,几乎所有风光、所有物种、所有资源、所有民族都能在云南找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兼容并蓄,汇集在这里,共同造就了云南既各具特色又互相融合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南省是中国3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的省(区)之一,共有25个民族,其中,15个民族是云南省特有。无论从社会结构、语言或者从文字、音乐遗产考察,云南都是人类文化博物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各民族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傈僳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怒族、德昂族、基诺族和独龙族8个民族还保留部分原始公社的社会形态。傣族、布朗族、拉祜族保留有母系社会的残迹。怒江傈僳族有原始社会性质的村社组织,土地共有,共同耕作,盖房互助,债务共负,杀猎共食,煮酒共饮,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傈僳族地区,如果人带的东西过重,把它挂在树上或者放在路边,压上一块石头做标记,回头来取,东西准在。

2.大山鬼神文化和梯田文化

山是滇黔的文化符号,是不屈不挠、勇武奋发的精神。山养育了滇黔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和情趣各异的文化结晶。山区灌溉用的筒车、水车、渡槽等点缀了云贵的风光画面。就连服装式样的选择取舍也表现出与大山区的协调。

黔贵文化可简称大山文化,具有强传承性、多民族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山高皇帝远”,贵州文化受外界干扰较少,具有强传承性,保留许多历史久远的原生态文化。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在贵州有广泛的影响,至今不少民族对一树一石,顶礼膜拜,视为神灵。

“傩”原是驱逐鬼妖的祭祀仪式,源远流长,2700年前在中原盛行。宋以后,“傩”在中原地区消失。在贵州一带继续流行,逐渐由舞蹈向戏剧发展,娱神与娱人相结合,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形成傩戏。贵州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都有自己的傩戏。铜仁地区有傩堂班子480多个,傩堂戏艺人5000多人。1991年铜仁市建立第一家傩文化博物馆。

居住在滇南的哈尼族创造了著名的梯田文化。梯田大的1公顷(10000平方米),小的一件蓑衣可以盖住,层层叠叠,从山脚排到山上。哈尼族的衣食住行,节日庆典,审美意向,都与梯田有关。寨子建在山中,上有森林,是清洁生活用水的来源,下有梯田,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肥力,形成一个自净的生态系统。

3.东巴巫师文化

“东巴文化名在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东巴是纳西族信仰的原始宗教,巫师,是纳西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纳西族人口30万,分布在滇北丽江一带。纳西文化有东巴文、纳西古乐和母系社会三绝。泸沽湖畔纳西族摩梭人至今保留母系社会制度,采用走婚制,属于对偶婚的早期形式,妇女继承财产,主持家务,抚养子女。

丽江是纳西族居住中心,是中国两座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之一。世界上大多数建筑文化遗产是为皇家、贵族宗教修造的宫殿和寺院,而丽江古城是为纳西族群众建造的,至今还在为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孙宜学.中华文化之旅[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304-331.

胡兆量,韩茂莉,阿尔斯朗,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69-284.

黄涤明.黔贵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69-275.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