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一朵“花”都拥有自己的民俗文化,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彩的风俗习惯。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民俗文化,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发展繁荣最深沉的力量。
农历“壮族三月三”歌圩,是广西一张独特的文化品牌,也是一份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记载,歌圩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广西壮、汉、苗、瑶、侗族等各民族人民的心中,歌圩节与春节相比,丝毫不逊色,被称为“第二个春节”。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族,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各自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各民族守望相助、长期杂居,相互交往交流,相互认同、影响和吸收,在文化上又具有许多相似性和共同性,这一特点就突出表现在歌圩上,这是广西各民族人民喜欢的传统娱乐形式。在广西各民族的节日中,无论是从参与的民族还是参与的人口来看,“壮族三月三”歌圩节都可堪当“广西第一节”,让所有的参与者从中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大家庭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山歌金不换,唱美水与山。歌圩上的山歌传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声音,是壮乡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凡事都以歌表达,多数歌曲现编现唱,所有歌手都有很高的触景生情、即编即唱本领和对答如流的技能,使歌圩上的山歌传唱成为维系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强大精神纽带。随着时代的变迁,歌圩不仅是壮乡各族群众娱乐的场所,也是当地青年谈情说爱、解决婚姻问题的方式,更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好阵地,是调动人民群众劳动、生产积极性的好办法,推动着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从中也印证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文化和谐是民族和谐最明显的标识。
中华民俗文化上下五千年,“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只是其中一个华丽的篇章。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把这一民俗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并得到国际和国内的广泛认可,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标杆。农历“三月三”也被定为壮乡人的法定假日,放假两天,彰显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为弘扬民俗文化提供了舞台。因全区上下正在决战新冠肺炎疫情,今年“壮族三月三”假期照常上班,但这并不影响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对歌圩的热爱,让我们一起唱着山歌投入工作,为夺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高歌猛进,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