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第二季剧情介绍,哪位大神能讲讲fate的剧情是什么吗?
Fate 系列的动画中, 我最喜欢的就是Fate zero. 可能是因为虚渊玄主笔的缘故吧. 因为他的作品总是能带来一些奇妙的背德感与厚重感. 本文尝试梳理一些笔者作为观众观看过程中, 关于一些剧情的思考点, 夹杂着一些自己的脑洞>_<. 欢迎探讨.
第一季: 为何起源弹不能做成狙击弹.
第五话中, Lancer 的御主肯尼斯第一次现身战场, Saber 面临两个英灵的攻击情况危急. 但是卫宫切嗣面临的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是, 到底能不能开枪.
当时的情况是, 助手舞弥开枪是最稳妥的做法, 即能试探虚实, 同时不会暴露自己. 而问题在于舞弥的角度打不到肯尼斯. 只有切嗣可以打到, 但如果一击不中, 自己会同时暴露给Assassin 和肯尼斯. 这样得不偿失.
而切嗣之所以会担心一击不中, 是因为不确定肯尼斯是否有防御结界. 考虑到起源弹在后来作战中的能力, 如果当时自己的起源弹一部分是做成狙击弹, 这个两难问题在当时就会迎刃而解. 起源弹打破结界, 而弹头入脑, 那么这次圣杯战争会很快结束.
Fate Zero 小说 第二卷
可能也是作者考虑到起源弹这个东西本身就很破坏平衡, 所以设定上做了间接的削弱吧, 或者老虚压根就没想这种开脑洞的搭配 >_<.
2. Lancer 阵营的战斗计划.
第六话中, 圣堂教会提出所有其他阵营合力击杀Caster 阵营, 奖励令咒. 动画里只表现了Saber阵营这一条明线: 骑士王和御主卫宫切嗣就战略目标发生矛盾, 切嗣坚持以击杀其他御主为核心目标, 而Saber则基于骑士荣誉坚持击杀Caster 为第一优先目标.
而暗线则是lancer阵营和 远坂-绮礼阵营的谋划. 这里其实有个疑问, lancer阵营的战略布局是有问题的. 我们看到的, 是从者在帮Saber, 而Master 在杀切嗣.
这个对待Saber阵营的矛盾决策其实才是导致lancer阵营Master初次失败的起因. 如果目标明确, lancer和肯尼斯一起行动, 无论是一起攻击Caster, 还是一起攻击切嗣, 其实都不会是后续那样的剧情.
原著是这么解释的, 肯尼斯想要独占令咒奖励, 所以决定自己杀切嗣, 但是从者帮Saber. 然而还是有一些逻辑点理不通:
1. 肯尼斯你不是还有击杀言峰璃正这个选项吗?
2. 如果还要考虑未婚妻的看法而影响自己决策的话, 只能说这个人真的不够尊重这场战争.
3. 如果肯尼斯真的觉得切嗣不如自己, 那么和自己同样得到令咒奖励的切嗣其实他还是不用怕. 如果他觉得切嗣还是个比较大的威胁. 那你一开始就不该做出这个其实有内在矛盾的决策.
4. 就算一切按照计划, 肯尼斯杀掉切嗣, lancer杀掉Caster. 可又怎么保证其他御主不会也参与讨伐Caster的行动, 分享战果呢?
(对比一下切嗣的手段就明显了, 与lancer阵营为敌时, 就是从者御主全部当成敌人, 一起杀死.)
肯尼斯单挑失败的直接原因在于他局限于魔术师的思维模式, (坚持认为自己第一次被起源弹打伤是自己的魔术施放不够完美所致. )
但是回到出发点, 还是战略意图不够明确, 即想参与讨伐Caster, 得到更多令咒; 又想击杀Saber 阵营的Master. Saber 终究是最强职阶, 两线作战的计划一开始就有很大隐患.)
Ps. Saber阵营也没有完全遵守切嗣的战略, 最后变成了两个人各做各的.
Fate Zero 小说, 第2卷
从小说也能看出来, 看到了Saber 被Caster 困住后, 言峰绮礼也是做出了趁机击杀切嗣的决定. 因为团队方针不统一, 被迫两线作战的Saber 阵营也很危险. 切嗣能赢下来或多或少也是因为运气. 可问题是切嗣是被迫这么做的, 因为Saber不听自己的.)
这里浅谈一下Saber和切嗣的冲突, 实际上两人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骑士王是偏重程序正义的, 在确保程序正义的前提下去追求伟大的结果/理想. 而切嗣则只需要结果正义.
这二者的差别我猜测更多是因为基于实力的差别. 以Saber的能力和宝具是有资格恪守骑士的荣誉一路赢到最后的, 而切嗣要想打败那些血统纯正,天赋异禀的魔术师, 势必要从战术/工具上多多花心思才可以. 如果其在行动中也要遵循那些与目标无关的条条框框, 那以他的能力应该一开始就没资格被艾因兹贝伦家族看上.
考虑到从者和御主的整体水平, 其实整个Fate Zero故事的斗争烈度远远强过了后来的Fate/Stay night. 而且也并不是只有切嗣一个御主喜欢这种阴暗的计谋. 实际上, 无论是在讨伐Caster 的战役中, 前来谋杀切嗣的言峰绮礼.
还是拿到令咒杀掉言峰璃正的肯尼斯,
亦或者一开始就和作为监督者的圣堂教会串通一气的远坂时臣,
大家都差不多.
而切嗣打败肯尼斯, 绮礼杀掉时辰, 也不是因为后者更加高尚, 前者更加卑鄙. 除了还在成长的少年韦伯, 热爱哲学的龙之介, 以及为爱而战的间桐雁夜这三个一开始不可能打赢战争的御主, 剩下的四个Master在玩阴谋这件事情上, 彼此心照不宣. 失败者只是输在了想象力.
所以在对master的认知上, 切嗣其实更加务实. 至于Saber 和切嗣到底谁对谁错, 其实支持谁完全取决于观众自己更认可哪种价值观. 圣杯战争如同一场比赛, 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谁第一个到达终点. 切嗣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先到达终点. 而Saber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她既要赢, 还要全程保持优雅的姿态. 更严苛的要求势必会让她面临更多的困难. 然而也正因为Saber所保持的姿态, 使得她成为一个更让人仰视的角色.所谓的"十万月厨,百万王厨". [1]
笔者的理解是, Saber是一个一开始就超脱FZ世界架构的存在, 即使没有FZ, 我们仍然仰望着她, 无论她是否能赢下圣杯, 她都是那个美到让卫宫不敢直视的王.
FSN 中的 阿尔托利亚
而切嗣正相反, 他是真正和FZ的世界相辅相成的角色. 切嗣的狠辣与挣扎, 正是在告诉观众FZ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没有了FZ, 我们就不会真的理解这个人物, 而没有了切嗣, FZ的世界也不再完整.
FZ中的卫宫切嗣
第二季:
3. 娜塔莉亚的死.
第19话, 正义的所在. 第一次看FZ的时候真的很惋惜娜塔莉娅这个人.
长大以后再看这部番, 只能说, 夏莉也好, 娜塔莉亚也好, 这种角色一出场就是必死的, 差别只是死的是否让人信服. 而娜塔莉亚这个人是能活着穿过满是死徒的机舱, 进入驾驶舱在合上门, 然后不被感染的强悍存在. 如果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能活下来, 真的对切嗣后来的事业有巨大帮助.
当年看的时候我是有疑问的: 首先是事发地点距离岸边有多远. Fate Zero 第四卷 笔者粗略按照20-10=10 分钟算, A300客机按照600 km/h 航速. (快到终点降速). 大概是这么个位置. (以纽约最靠东的JFK国际机场为例).
如果按这个距离, 切嗣的决定没什什么毛病, 只要你切嗣确定那个在纽约黑市搞来的所谓"携带式地对空导弹"真管用能一炮炸下来飞机就行.
但是这个跟动画明显不符.
如果结合动画画面和原著,
事故发生地点目测是距离某一个海岸 4-8km的距离. 那这个位置就比较值得商榷了.
纽约三个最大的国际机场分别是 Newark, LaGuardia, 和John. F. Kennedy [2]
假设一发导弹就可以打下来A300客机, 那么你切嗣怎么就能保证里面的死徒蜂一定能消灭干净呢. (这里算蜜蜂的最大飞行半径是13km). 因为但凡有一只逃上岸. 那么娜塔莉亚就是白死的. 这里很明显, 作者虚渊玄是目的优先的. 也就是要解释切嗣为何会养成杀少数救多数的行动准则, 为后来的故事主线做铺垫. 只能说, 技术上, 应该对死徒蜂这么bug的东西有更多限制吧. 比如和死徒一样, 害怕阳光 (可话说回来. 害怕阳光的话, 让娜塔莉亚驾驶飞机, 盘旋到白天在想办法不行吗? 因为刚炸完就日出了啊 >_<; 不过死徒怕阳光是月姬的设定, 在FZ里只能说有些暧昧不清了).
4. 放任圣杯被破坏的英雄王. 来自24话 最后的令咒. 06版的 FSN和FZ这两部的最后结局, 都是骑士王和英雄王的决斗. 对比一下FSN的结局, 骑士王和士郎一起靠着宝具加持才能勉强打败吉尔伽美什. 而FZ的情况就值得思考了. 在这个故事里, Saber 在遇到吉尔伽美什之前刚刚经历过一场和Berserker 的恶战, 身心俱惨. 宝具遗世独立的幻想乡还在切嗣身上, 远离自己. 这种情况下于情于理Saber也不可能打败满状态的英雄王.
(这里多说一句, 多年以后再刷, 英雄王是我最喜欢, 心目中最强的从者. 抛开具体的属性能力战绩这些,只因为《吉尔伽美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英雄史诗. 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就是这样, 在还吃不上饭的年代, 我们就需要英雄史诗. 我们的历史, 我们的传说决定了我们是谁, 而英雄史诗一旦失传, 也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 )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状态不佳的Saber 加上一个与自己相性极差, 刚刚信仰崩塌的master, 凭什么能在满状态的英雄王眼皮底下毁掉圣杯?
实际上, 以英雄王的状态, 在切嗣第一次出现在礼堂的时候, 就可以随便扔个什么宝具将其击杀, 按照正常的设想, 如果英雄王真的渴望圣杯的话, 你总是不能放着一个能提供令咒援助的敌方master不管吧.) 而且切嗣足足用了两次令咒, 给足了英雄王击杀自己的时间.
Fate Zero 第四卷
这个是三人的位置
Saber 在会场的一侧, Archer 离圣杯则最近. 切嗣会稍后出现在礼另一侧
再者, 即使放任切嗣下了命令, 即使有两枚令咒的加持, 英雄王也应该要么尝试攻击Saber, 要么至少带着圣杯躲开那一击. 不管天之锁能不能困住两枚令咒加持的Saber, 试一试总是好过什么都不做.
能想到的解释是, 英雄王一开始对圣杯战争就没有那么认真. 对时辰, 切嗣, 绮礼来说, 圣杯战争就是提刀见血的战争. 而对英雄王来说, 圣杯战争只是个游戏. 所以他不在乎并不御主的更换. 即便时辰能提供更多魔力. 话说绮礼令咒更多, 英雄王你就不怕胜利后他为了愉悦也让你自杀吗?
ps. 最后说一下结尾. 因为前作的关系, 所以一开始就知道Saber不可能拯救不列颠. 实际上我还是蛮理解Saber的愿望的. 也就是修改历史. 因为诱惑真的很大.就如同我们读本三国演义也会对走麦城的关羽扼腕叹息一样.
但是这种修改历史的愿望但凡能实现, 就势必要推导后续的历史, 这还不是一般的平行时空. 这个真的不相信型月的团队能够驾驭. 或者任何人可以.1000年以上的历史推演是不可能让人信服的, 因为两件事很难预测, 一个是战争, 一个技术爆炸. 这两件事会导致的连锁反应都是非线性的, 也就是人很难用现有的认知去延申.) 最后还是说下整体印象, Fate 系列的动画中, FZ是我多年以后唯一能够连开头曲结尾曲都不愿意跳过全部看完的作品了. 虽然第一次看的是 06的FSN, 但是这一部以及后续的 fate stay night unlimited blade works 多年后重温的时候, 真的很难再激发起内心的激动. 以至于外传性质的Fate/Apocrypha, 魔法少女伊利亚, 其受众应该更多是型月圈内的粉丝, 而不是我这种一般的动漫爱好者了. 只有FZ每一次重看都能让自己激动不已. 无论是梶浦由记的配乐还是战斗之外的文戏, 都能看出创作者在这部作品倾注的心血. 也许Fate Zero并不是月厨圈内最顶尖的作品. 然而作为一部单独的动画, 不媚宅, 不卖肉, 只是专心讲好一个故事的Fate Zero是动漫历史上难得的佳作.
大炮是什么时候用于战争的?
大家下象棋的时候是否有注意过红方和绿方的炮是不一样的,红方的是“炮”,而绿方的是“砲”。没错,中国的文字就是这么博大精深,两个简单的字就可以囊括了几百几千年的历史。首先最为古老的是用石头作为远程攻击的“砲”,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抛石机,这玩意的历史可追溯到东周时的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一直是作为攻城的利器。而一直到唐末期,火药开始出现,唐末到宋开始从从抛石机的“砲”开始转向火药发射的“炮”。
在民国时期由于满清无能导致中国在国际地位的严重下降,这就严重打击了当时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以至于有人说“中国人发明火药,却用于放烟花,而外国人却用枪炮”。在上初中的时候看到这一句话,还感到愤恨不平,可是后来了解更多的知识之后才发现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早在在宋朝时期以火药发射的火枪和火炮就开始运用到战争当中,并且中国的火药技术也是由阿拉伯人和蒙古人西征的时候传过去的。其中蒙古人能在欧洲攻城拔寨势如破竹,除了快速机动的骑兵外最强的攻城利器就是大炮,不过是“炮”和“砲”一起用。
而朱元璋能完成中国历史唯一一次由南向北征伐,之所以能打败蒙古骑兵的其中火枪和火炮就是最重要的武器。哪怕是后来万历年间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时,虽然日本的火绳枪性能强于大明军队,不过大明的大炮是日本所不能及的,不过当时的大炮的炮弹弹丸并不是制式的铁球,而是各种石头,在攻城的时候一块大石头对城门和城墙都有着巨大的破坏力。装上小石块的时候就是一把巨大的霰弹枪。对集群攻城的人员有着巨大的杀伤力。当时还搞出多管的,堪称古代加特林
为啥持续行军几千公里不累还能取胜?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的是战时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在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化运输,只能靠临时征募的百姓,把粮食和装备用独轮车推着,远远地跟在部队后面。或者用一些普通的马匹和骡子,来装载着米面,弓箭火器等战斗材料,远看像一座座小山似的,缓缓地跟随军队前进。这就是古代的军队后勤供应。
我们知道,后勤补给关系到整个队伍的吃喝拉撒,是战争取胜的基础。没有完善的补给保障,整支队伍的军心就会动摇,失败也成为必然。所以古代有不少靠陷断对方后勤补给线致胜的案例,比如官渡之战,数十万大军的袁绍被曹操放火烧掉军备粮仓后一败涂地;诸葛亮六出祁山,因为后勤粮草运送不力只能无功而返。
基于这种低效率后勤保障模式,古代的军队通常很难以长距离作战,远征常常意味着部队和粮队要出发几个月才能到达交战地,而敌人在充足的时间里早已做好防备,以逸待劳。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改写了这一历史,在横扫欧亚大陆的进程中,他们常常千里奔袭,快速攻击,未等敌人反应过来就解决了战斗,这种战术让当时的欧洲人不寒而栗。
依靠这种快速机动多变的远征,蒙古帝国得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从成吉思汗封汗开始,仅半个世纪,蒙古就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面积超过三千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帝国。
这样的扩张速度,绝不是统帅的智慧和士兵的勇猛单方面所能完成的,其背后一定有足以支撑这种扩张的战争体系。
军粮及后勤的保障是战术得以完成的根本,对于骑兵快速的突袭,成吉思汗是如何解决粮草装备问题的呢?
士兵自带干粮解决补给问题作为草原的游牧民族,没有蔬菜水果,牛羊和马匹是蒙古人主要的肉食,但是这些食物不能满足长途作战的需要。于是蒙古军队想到了用马奶和奶酪当成军粮。
在骑兵队伍中,通常会保留一定比例的母马,用以行军途中马奶的提供,而奶酪则是由牛奶晾干后切成小块,虽然紧致坚硬,但营养丰富便于携带保存。
这两种食物足以为蒙古骑兵远征时提供所需的营养。马奶直接饮用,奶酪入口即食,即不用生火,也无需水源,炊具就更无需携带,边行军边吃饭。不生明火,不走水源路线,既保证了行军的隐蔽性,又避免了敌人沿路投毒破坏水源行为,可能造成的军队损失。
奶制品虽然简单便携,但打仗可是个力气活。作为食肉动物的蒙古人,没有了肉,战斗力会大打折扣。成吉思汗又想出了牛肉干的创造,命令部落将牛羊肉烤干后切成小块,这样骑兵行军中不仅有奶酪补充营养,还有牛肉增进体力。对于饮水问题,备用水不足时,除了马奶,给马匹放血直接饮用也是蒙古人的解渴途径。
用家畜作为驮兽运输同时作为军粮对于更远距离的远征,只是奶酪,肉干这些食品显然是不够的,成吉思汗又以牛羊家畜作为驮兽,利用它们搬运粮食和战备物资,当食品不足时,再把这些家畜宰杀以供食用。这些驮兽运载的物资,除了军队自己出发时带的补给,每到一处还会进行劫掠补充。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出征时,通常根据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军团,运输军团负责补给物资运输,跟随在战斗队后边。他们的组成,除了行李马车,装驮物资的家畜,以及后备的食用牲畜群。整个蒙古军队的补给保障,都由它们提供满足。
以战养战,劫掠敌方物质充实补给不过,在进入敌方领地后,整个蒙古军队会马上分散开来,战斗纵队不再保护运输队,而是快速的进攻敌人。物资运输队则远远跟在后面,确保物资的安全,如果物资被敌人抢夺,战斗纵队也不会提供支援。因为战斗结束后会在当地进行劫掠,重新拥有大量补给物资。由于采用这种方式,蒙古大军不仅物资补给得到保障,还可以快速的行军和战斗。
蒙古远征军队的特殊补给方式,以快速行进和战斗为第一要旨,后勤补给力求简单,使军队要顾及的东西少之又少,这样行军和战斗十分顺畅。对于他们而言,常期的游牧生涯,产生了对于恶劣处境的适应性,和对未来的提前谋划,使得他们在欧亚大陆势如破竹。更把对手当成自己的粮仓,以战养战,这种习惯,使他们不管战斗到哪里,都像在自己的家园一样。
参考史料:《孛儿只斤铁木真档案资料》
创造与魔法远古遗迹古战场勋章怎么兑换?
看你有没有需要换的东西,要的话就捡起来创造与魔法攻略 并且勋章50分钟后消失,要在指定的时间内花完,不就清空了。
古代有哪些惨绝人寰的事件?
我是中外历史讲堂,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自司马篡魏后,中国进入了历史上最没存在感的王朝——西晋。西晋之所以没有存在感,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太出名的皇帝,像汉唐明这些王朝的开国皇帝或者二世以及子孙在历史上都是有一定的地位,如刘邦、刘秀、刘彻、朱元璋、朱棣、李世民等,晋朝唯一拿得出手的可能也就是司马懿了,而司马懿严格意义上来说还算不上皇帝,只是被追封的。
第二个原因是晋朝夹存在东汉三国与混乱的南北朝中间,东汉强盛,三国精彩,南北朝混乱,晋朝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自然存在感就低。最主要还是发生在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事件,导致西晋彻底名声大臭。
翻开五胡乱华时期的历史,那真是一个让汉人难受又作呕的历史,对于汉人来说真的是太惨绝人寰了。
五胡乱华指的是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部落,在西晋内部发生八王之乱时,趁机乱华反晋事件。
西晋灭亡后,整个北方被游牧民族占领,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西晋皇族司马睿被迫南迁建立东晋,与北方十六国遥遥对立。
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混乱黑暗的时期,各地政权互相掠夺混战,胡人以杀汉人为荣,看见汉人就杀。行军时没有粮草就以汉人少女为食,将汉人称为“两脚羊”,意思是两只脚走路的羊。尤其是鲜卑,将抓来的八千名少女吃的廖剩无几。
五胡乱华一共死了多少汉人呢?据不完全统计,汉人至少死了1000万,北方地区汉人几乎死绝,仅剩下南方的几百万人,差点就灭族了。幸得冉闵大帝横空出世,救汉人免于灭绝。
冉闵建立冉魏后,便发布了“杀胡令”,三天之内杀了20多万胡人,一时间中华各地都响应冉闵的号召,汉人愤然反击,反扑胡人,杀了近百万的胡人。胡人最后不得不退出中原,连滚带爬的逃往他们的老巢中亚地区。
在逃亡过程中,这些胡人还互相残杀,没有食物就吃人,以至于十个胡人最多有两个能逃回去。
在与胡人军队交战时,冉闵几乎是战无不胜,然而最后还是因为粮草不足,在抢粮草的途中被鲜卑十万大军困住,最后寡不敌众在即将突出重围时,因为战马受伤坠马而被擒,最后被斩杀在遏陉山,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冉闵死后,被追谥武悼天王。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冉闵的号召,或许汉人早已不复存在了。
至于为何冉闵不怎么出名,或许是出于民族融合的问题,不宜将他写进教科书吧。
我是中外历史讲堂,欢迎关注我!
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山野炮是以前的概念了,现在已经大体消失。
所谓野炮,字面上解释为野战榴弹炮。可以这么说,所有的榴弹炮都可以认为是野炮,因为都可以在野外作战。
但一二战时期,野炮特指不可以拆卸,只是用于在平坦地区作战的火炮。
野炮平时是完整的炮,可以用马匹或者汽车进行拖曳,跟随步兵作战。
野炮一般最小口径为75毫米,射程较远,威力较大,可以有效摧毁敌人坚固工事,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甚至可以击毁敌人轻型装甲武器。
总之,野炮是步兵的重要支援武器。
以日军为例,师团配属的炮兵联队,一般装备36门75毫米野炮,可以提供大量的炮兵火力支持。
说来说去,野炮就是不可拆卸的榴弹炮。
抗战中,国军的野炮五花八门,常见的是克虏伯75毫米野炮。
这是一种老旧的野炮,是德国一战时候的野炮,但造价低廉,性能也是勉强够用。
克虏伯75毫米野炮的主要缺点是较重,火炮重达1吨多,必须有大量马匹进行拖曳,靠人推只能短距离移动。
这种火炮在山地和复杂地形作战,会要了炮兵的命,运输火炮是极为可怕的事情。
山炮是什么?
山炮是用于山地作战的榴弹炮,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拆卸。
山地作战的特点是,首先必须在山路上行走。一二战时期无论欧亚还是太平洋地区,都有大量地形复杂的山地。这些地方不要说汽车、马车,就连三轮车也就是勉强通过。
传统的野炮是需要拖曳的,由于炮本身很长,加上马匹和拖曳的绳索,整个拖曳火炮长度很大,根本就无法通过山地地形。
这种情况下,山地部队想要榴弹炮的支援,只能使用山炮了。
所谓山炮,就是可以拆卸的榴弹炮,可以将整炮拆卸为几个部分,分别由马匹背着走,或者炮兵背着走。
基本上士兵可以走的路,马匹大体应该能够通过,所以山炮可以跟随士兵到任何山地作战,提供野炮无法实现的掩护火力。
有人问了,既然山炮明显比野炮好,为什么不都装备山炮呢?
这是因为山炮为了便于携带,可以拆卸,性能上有较大的损失。
一般来说,山炮比同口径野炮射程要近,精度要差,而且造价昂贵。
以日军师团为例,只有专门在山地和复杂地形作战的部队,才会将野炮改为山炮。
抗战中,国军购买过一批性能非常优秀的75毫米瑞典卜福斯山炮。这种山炮其实是换壳子的德国克虏伯山炮,射程可以达到9公里多,甚至超过了当年其他野炮,而且精度很好,射速很快。
除了价格比较昂贵以外,并没有什么缺点。
这种火炮全重仅有800公斤,可以整体拖曳,也可以拆卸后由马匹背负前进,非常实用。
国民政府购买了108门,甚至准备全面的仿造,因抗战爆发而无法实现。
这108门山炮,在后来的战争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地区作战。
山炮野炮都是以前的概念了。今天山野炮大体统一起来,比如一些轻型榴弹炮本来就可以拆卸运输。加上现在不同于二战,有大量现代化运输工具,比如直升机、运输机,即便是山炮也不需要单纯的在地面缓慢运输前进。
另外,随着迫击炮技术的提高,以及空地一体化,炮兵本来就被大大弱化了,依靠火炮为战场主要火力支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以上就是古战场第二季剧情介绍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