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安禄山剧情音乐,唐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唐朝长达290年的历史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下面我就来列举几个 。
南张北侯安史之乱中,颜家兄弟的首唱大义,张巡的铁血死守。都一直为人称颂,但是,有一位唐朝大将。却在叛军核心范阳之地。与叛军主力打了整整六年,屡次重创叛军,最后因为没有补给,只得率领范阳军民向南撤退。一路上仍然重创叛军部队。最后成为了青州(今山东)地区节度使。封淮阳郡王,绘像凌烟阁。
侯希逸,平卢人。自幼练习武艺。唐玄宗天宝末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叛乱,率兵西进长安,以心腹大将徐归道为平卢节度使,留守范阳。侯希逸当时是平卢裨将,不愿从叛,遂与安东都护王玄志袭杀了徐归道,派使节向朝廷报告。唐玄宗任命王玄志为平卢节度使。乾元元年,(758年)王玄志病死,军人共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就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叛军屡次来攻,侯希逸勉励将士,屡次击败叛军大将向润客、李怀仙等人。后来,围城日久,外无援兵,游牧民族奚族部落时来侵犯,侯希逸坚持不住,遂率军民二万余人,离开平卢军,且行且战斗,上元二年(761年)抵达青州。此时,驻军青州叛军大将田神功、能元皓正好率兵东侵略兖州,叛军在青州防御空虚。侯希逸趁机攻陷青州,朝廷以为平卢淄青节度使。从此,淄青节度皆带平卢之名。
侯希逸初领军职,甚有声望,理兵务农,远近称颂。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随同诸节度使一同讨伐史朝义,加封检校工部尚书,绘图于凌烟阁。
唐朝广德到永泰年间(763年~765年)侯希逸迷上了打猎荒废政事。有一次他又外出打猎,很晚才回来。士兵发动兵变,将其关在了城外。侯希逸回到京师长安,终老。(后渐纵恣,政事怠惰,尤崇奉释教,且好畋游,兴功创寺宇,军州苦之。永泰元年,因与巫者夜宿于城外,军士乃闭之不纳。希逸奔归朝廷,拜检校右仆射,久之,加知省事,迁司空。诏出而卒,废朝三日,赠太保。)
唐朝小关羽伊慎,兖州人。唐朝中期名将,蜀汉左将军伊籍之后。自幼喜读《春秋》、《战国策》及天官、五行类的书籍,善骑射。
初为果毅,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九月,循州刺史哥舒晃杀岭南节度使吕崇贲,占据岭南反叛。 十月,朝廷命江西观察使路嗣恭兼任岭南节度使,率军征伐。伊慎从征,任先锋。他带一支精兵,昼夜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叛将营垒,大破叛军于韶州,斩首三千余级。不久,又与诸将追杀哥舒晃于泔溪,献其首级于朝廷。战后,经路嗣恭表荐,伊慎被授为连州长史、知连州团练副使。唐德宗建中年间为江南西道牙将。
建中二年(781年)六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抗拒朝命。朝廷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诸道兵马前往征讨。伊慎以江南西道牙将的身份奉命参战,独自率军破梁崇义军于弯水。李希烈非常欣赏伊慎的学识及武艺,几次赠以良马,意欲招揽他为部将。但伊慎以计策脱身,回到江南西道。后来曹王李皋为此地节度使,伊慎被擢升为大将。
当时李希烈已渐生反意,认为李皋重用伊慎,对自己大为不利,便生计离间两人关系。他托人向伊慎送去珍贵的甲胄,还模仿伊慎笔迹伪造了有叛乱内容的书信,然后作为证据使人向朝廷检举,说伊慎和李希烈合谋叛乱。唐德宗中计,派宦官到前线,意图论定伊慎之罪。亏得李皋能坚决相信伊慎的忠诚,极力为他辩白开脱。这时恰巧有淮西军逆流入侵,伊慎一怒之下,披挂上马,率兵迎敌,一战而破李希烈兵三千余众,斩首数百级。这才使朝廷相信他没有二心。同年十二月,李希烈公开叛唐,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次年伊慎与李皋等乘胜攻克蕲州,俘虏了淮西大将李良。三月,伊慎再陷黄梅,斩杀淮西大将韩霜露。十三日后,又参与攻克黄州。朝廷以功论赏,授他试任太子詹事职,封南充郡王,并兼任御史中丞、蕲州刺史、节度都知兵马使。
兴元元年(784年),李希烈派骁将杜少诚南扰蕲、黄二州,封锁了长江蕲口一带航道。当时,盐铁使包佶所统的大批东南财赋物资无法运输。伊慎于是率兵七千,在永安戍遭遇杜少诚军。伊慎设置三座营栅,各相隔数里,“偃旗卧鼓”。待到伊慎亲驻的中栅击鼓时,三栅唐军并出,淮宁军大败,杜少诚“仅以身免”,包佶这才得以前行。此役,唐军斩得淮宁别将许少华以下的首级一万余级,将其筑为京观。接着,伊慎又击破苟莽栅,与江州刺史王锷率师进攻安州,李希烈派其甥刘戒虚率军八千来援,伊慎于应山将其擒获后,向城下展示,安州守将大惊,于是开门请降。朝廷以功拜伊慎为安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其实封食邑一百户。李希烈又派部将康叔夜率军援救隋州,伊慎于厉乡将其击败,斩首五千级。 在贞元二年(786年)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后,伊慎飞书叛将李惠登,使其以隋州归降。
贞元十五年(799年),朝廷任命伊慎为安、黄等州节度、管内支度营田观察等使。(辖区在东汉南郡的核心地区)次年,伊慎率所部步骑军五千,以及荆南、湖南、江西三道的兵力,参与讨伐叛乱的淮西节度使吴少诚。他独当一面,于申州城南先后击败淮西军数千人,立下战功。朝廷授其检校刑部尚书。
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继位,设伊慎辖地为奉义军,不久唐宪宗继位,伊慎入朝任尚书右仆射,伊慎临行前,将兵马交予其子伊宥掌管。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太上皇李诵(唐顺宗)去世,伊慎充任大明宫留守。和冢宰杜佑一起主持国丧期间军政事务。元和二年(807年),伊慎转任检校左仆射,兼右金吾卫大将军。
元和五年(810年),伊慎以钱三十万贿赂宦官第五从直,以求担任河中节度使。第五从直惟恐事情泄露,便主动告发。十一月,宪宗贬伊慎为右卫将军,有三人因此获罪致死 。数月后,复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因为此事,奉义军被撤销,并入他镇。
元和六年(811年)闰12月,伊慎于长安光福里的家中病逝,享年68岁。朝廷念其功绩,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壮缪”。
喜读《春秋》,通晓文辞义理,作战勇猛,得强藩赏识赠良马以招揽,不为所动坚守忠义,终为逆贼大敌,克祸定乱,镇守江汉之地,晚年为武将之首,却因小节有亏,葬送一世英名。伊慎一生行迹颇类关羽,也一样得谥“壮缪”。
唐帝收孙为子唐朝第一个“以孙为子”的皇帝是为大唐打下大半天下的唐太宗。根据唐太宗第四子濮王李泰的长子李欣的墓志记载,李欣四岁时不仅有幸得到了祖母长孙皇后的亲自命名,而且还得到了唐太宗夫妇的青眼相加,“以为己子”,被他们当作儿子抚养。
召王李偲是是唐代宗的嫡长子,但是被爷爷唐肃宗“养孙为子”,最终成为生父的十一弟。
李謜原是唐德宗长子唐顺宗的儿子,但是唐德宗对这位孙儿十分喜爱,于是将他收养为子,还给他排了第六子顺序。
“养孙为子”看似荒唐,但实际上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北方民族中曾存在“还子”的习俗,即男女婚后,将自己的儿子送给父母为子。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中原这种习俗在宋朝前期还曾存在,直到宋朝中后期,理学开始兴起,这种以孙为子的习俗才最终消亡。
边塞三王指的是谁?
是指王昌龄、王维、王之涣。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王昌龄的诗有:《出塞》、《从军行》、《塞下曲·饮马渡秋水》、《采莲曲》、《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公子王孙谁写的?
答案是王维写的!
公子王孙步履维艰是王维写的!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以答案是王维写的!
他反叛大唐是为了杨贵妃吗?
我认为安禄山反叛大唐是为了杨玉环这个说法实在不可信。
安禄山起兵的口号是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但是这也是一个借口而已。自古所有的叛变都是为了皇权,很少有为了女人的,女人一般都是皇权争斗的牺牲品罢了。唐玄宗那么宠爱杨玉环,不也在马嵬坡将她赐刺死了吗。
安禄山认杨玉环为义母这件事只是他们关系好时的相互利用罢了,安禄山本是一个胡人,他在拜见唐玄宗之前先拜见杨贵妃,这在大唐是一件大不敬的事情,可是安禄山却说胡人只知道有其母,不知有其父,这其实是在讨好唐玄宗而已,而唐玄宗对安禄山也是十分信任。
安禄山和杨玉环之间的暧昧其实十分不可信,安禄山年纪比杨玉环大16岁,还是一个300多斤的胖子,雍容华贵的杨贵妃怎么会看得上他呢?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两人之间有什么关系,那安禄山为什么又和杨国忠关系这么不好呢?
《新唐书》中记载载:“禄山反,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
安禄山起兵时,也说杨贵妃是有罪的,他只是实力和野心都逐渐膨胀了,认为自己可以夺取天下了。唐玄宗后期痴迷享乐,朝廷内部十分混乱,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
唐玄宗为了杨玉环不理朝政,所以杨玉环就落得了个魅惑没货君王的罪名,然后后世还给她和安禄山添加了一点绯闻,实在是不可相信。
盛唐到底有多盛?
盛唐究竟有多厉害?确实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朝代名与“盛”字结合得到广泛接受的朝代,那么盛唐到底有何特殊,它究竟盛在何处呢?唐朝的国际地位在中国古代史上,被称为“盛世”的时代并不局限于唐朝,早在周朝“成康之治”时期,周公摄政促使社会繁荣,经济发达,就被后世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而在唐朝前后,得到广泛接受的“盛世”还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到“汉武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另外明朝前期明仁宗和明宣宗在位期间,承接明成祖时期的强盛军威,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因此这一时期在后来被称为“仁宣之治”,有些人认为这也可以算是一个圣世的时期。
而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日”,可以说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和军事强势在差不多1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期的持续。但除了这些其它“盛世”也具有的特点之外,唐朝与其它“盛世”最大的不同,其实是它超群而且得到广泛接受,还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超强国际影响力。
(唐太宗可说是第一个在欧洲史书里留名的中国人)
虽然中国和以欧洲为代表的外部世界的接触早在汉朝就已经开始。但在唐朝之前,中国相对于欧洲,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传说的存在。因为两地之间地理位置过于遥远,彼此之间除了一些间接的经济往来,其实很难直接感受到对方的实力。但这种情况在唐朝时期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唐太宗成为了在东罗马史书里第一个具象化的中国皇帝。在公元7世纪前期,也就是唐朝“贞观之治”时期,东罗马帝国著名史学家提奥菲拉克特·西莫卡塔对笔下的中国已经完全脱离了一切传说成分。在他的记载里,当时的中国正由“神子”太宗(Taisson)所统治,其首都叫库布丹(Khubdan),而这个名称在现代被考证确认为当时突厥语里长安的译名。西莫卡塔对中国人的描述是崇拜偶像(古代西方人对佛教、道教等多神宗教的形容词),但人民十分明智,而且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之中。
(近代外国人想像的的唐太宗接见东罗马使臣场景,唐时史书也确实曾记载东罗马多次遣使来贡)
考虑到当时欧洲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这段记载确实是非常正面也相当客观的描述。而东罗马人的观点,其实也并不是特例,在同一时期,刚刚建立的阿拉伯帝国也开始流行一句话,即“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而根据一些说法,这句话来自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这些证据都表明,在当时唐朝的国际影响力确实跨越了地理的阻隔,使远在东欧和西亚的其它两个在当时同样处于世界前列的古文明都感受到了它的强大与文明。
唐朝眼中的世界而同样,唐朝对世界的了解和其胸怀天下的视野也是中国历史上其它朝代所没法比拟的。唐朝之所以被称为“盛唐”,就跟它鼎盛时期版图极为辽阔,境内民族极其众多有很大关系。在唐朝前期,先后在很短时间内征服或是臣服了东西突厥、高句丽、吐谷浑、突骑施、南诏、大小勃律和回纥等周边政权,在汉朝衰落差不多400年后再次在中原及周边区域建立起了真正大一统而且在多数区域有稳定的实际统治的帝国。
(唐朝是世界史上最重要的帝国之一)
所以在唐朝时期,从太宗灭亡东突厥的时代开始,包括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肃宗和代宗在内的历代帝王都曾被周边民族尊为天可汗或腾格里汗。而这一尊号在当时决不仅仅是名义上的臣服,而是代表了一种体制,即各周边部族的新汗都要由天可汗和腾格里汗任命,各部族之间发生争议都要由天可汗或腾格里汗调解。若有部族受到攻击,天可汗要给予援助,而天可汗还有权调动各部军队,共同应对外敌。而这种形式,其实已经使唐朝皇帝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周边极为广大的区域。
所以唐朝前期,有大量受唐朝统治和臣服于唐朝的各族精英都成为了唐朝的官员,如东突厥末代可汗颉利可汗以及突厥人阿史那思摩和哥舒翰、铁勒人契必何力和仆固怀恩、来自安西都护府治下的中亚人白孝德、新罗人崔至远和金思兰、高句丽后裔高仙芝、百济人黑齿常之等。而这些少数民族将领和官员的大量涌现,再加上唐朝时逐渐成熟的科举制度,使唐朝人官场上对不同民族一同共事,以能力为衡量标准,不考虑其出身与民族背景成为了一种共识。
(唐朝时极为常见的各式胡人俑)
而唐朝人的这种态度,不但适用于当时已经在唐帝国境内的各个民族,还同样推而广之,应用到了当时并不在唐朝境内的其它民族。比如当时日本倾慕唐朝的文化,派出了10多批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各种制度。而这些使节和学生一旦其才华受到唐朝官员的赏识,就也可以一视同仁地进入唐朝的官僚体系,成为唐朝官员。比如在公元717年来华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晁衡),在开元时代通过科举考中进士,曾先后担任左拾遗、左散骑常侍,最后做到了御史中丞,而其间他甚至还担任过安南节度使等地方大员,其获得的信任可见一斑。与他同批来华的藤原清和也做到了三品的秘书监。而这两人最终都在唐朝终老,可以说最终都真的成了唐人。
(唐朝的日本进士阿倍仲麻吕)
而在唐朝时期,中原王朝的传统友邦波斯遭遇了灭国之难,在公元651年被阿拉伯帝国灭亡。而在此后,波斯王族曾请求唐朝助其复国,唐朝也着实承担起了自己的大国责任,不但继续承认波斯末代王子为波斯国王,而且还至少两次助其出征,使波斯余脉在阿拉伯人咄咄逼人的攻势下还在中亚地区维持了差不多50年的统治。但在唐朝眼中,这样做却似乎并不是在帮助波斯复国,因为唐朝在支持波斯末代王子卑路斯三世复国的同时,其实是将他封为了波斯都督,所以在唐朝眼中,其实是跟用突厥和高句丽战将一样,是用波斯人在为自己开疆拓土。而且最后唐朝人复兴波斯的努力虽然失败,但波斯的王族却实实在在地融入了中国社会,卑路斯三世的儿子泥涅师甚至曾执掌唐朝宫廷卫队,最后整个逃到中国的波斯人难民群体都改汉姓从汉俗,彻底融入汉族之中。
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所以在唐朝人的眼里,其实是不太有“外国人”这个概念的,所以定居唐朝的“外国人”,很长时间在唐朝人眼里其实都是“归化人”。当然,唐朝人接受其在中国做官,接纳其为归化人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求他们必须真心归附,也就是要以接受中华文化为条件。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通过科举及第当上唐朝官员的阿倍仲麻吕和举族汉化的波斯人之外,在中唐时期的一个阿拉伯人身上也体现的非常充分。
这个人的阿拉伯名字已经完全不可考,而他的汉名叫李彦升。李彦升的家族早年移居中原,而他从小学习中国文化,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完全中国化的阿拉伯后裔。他曾长期生活在广州,并与当时的广州刺史卢钧有过密切交往并受到其赏识。之后卢钧调任汴州刺史,也把他带到了开封。在公元847年,卢钧向唐宣宗推荐了李彦升,唐宣宗派人考察之后,准许他参加科举,结果李彦升考试成绩极佳,成为了当年22名进士之一。
(唐宣宗时期唐朝虽已衰落,但仍然保留了相当程度开放胸怀)
但当时的唐朝已过了其胸怀最为开放的盛唐时期,所以有些人认为让这样一个“蕃客”科举及第成何体统。但卢钧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严辞批驳,说:
夫华夷者, 辩在乎心。辨心在察其趣响,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异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
这意思是说华夷之辩,主要看内心(文化的认同),有的人生在中国,鲜廉寡耻对国家无益,只是“华皮夷心”而已。而有的人虽然来自异域,但品德合乎礼义,于国有益,这样的人其实是外国脸中国心。而他的看法最终得到了唐宣宗的认可,钦点了李彦升为翰林学士。李彦升中进士的故事也被唐朝文学家陈黯写成了一篇知名散文,名字就叫《华心》。
所以在唐朝,基于其长期超众的综合国力,以及基于国际公认的国力建立起的国际自信,形成了极其开放包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助推了其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唐朝成为了超越中国其它历史朝代的独特存在,这也是只有唐朝能被称为“盛唐”的根本原因之一。杨玉环为什么让李隆基三千宠爱在一身呢?
杨玉环这样的大美女,除了拥有让人羡慕的外表之外,其实内在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智商方面,绝对是常人望尘莫及的,正因为这些特殊原因,杨玉环才让李隆基这个花心皇帝能够一直死心塌地守在杨玉环身边,并且一直到杨玉环去世,李隆基依旧耿耿于怀。
至于杨玉环是怎样迷住李隆基的,不妨让我仔细为你分析一下,让你能够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一、杨玉环才华横溢李隆基是一个充满艺术细胞的皇帝,对音乐等十分入迷,曾一度潜心研究音乐,并且作曲很多,比如广为流传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李隆基的经典之作,在没有遇到杨玉环之前,李隆基对音乐艺术方面的东西研究已经很深。
因为研究艺术,所以对有艺术天赋的女子,李隆基也就十分喜爱,比如在武惠妃去世之后,李隆基在民间选美选了一个梅妃,该女子能歌善舞,翩翩起舞时的样子美若天仙,曾经一度让李隆基迷失自我,对她很是宠爱。
仅仅拥有艺术细胞还不够,想要对付李隆基,可不是这么简单。杨玉环和梅妃一样多才多艺,舞蹈十分优美,让人浮想联翩,李隆基最开始迷恋杨玉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杨玉环有才华。
才华给杨玉环大大加分,让李隆基更加宠溺,经常在各种涉外活动中,都会主动让杨玉环露脸,这样一来杨玉环受宠就成为人人皆知的事实。由此可见,杨玉环的艺术才华在获得李隆基宠爱方面是加分项,但并非决定性的原因,为何这么说呢?且听我继续分析。
二、杨玉环能把握李隆基心理如果仅仅只是拥有艺术才华与美丽外表,杨玉环的结局也许会像梅妃或者赵丽妃一样,随着年老色衰被李隆基抛弃。可是杨玉环为何没有被李隆基抛弃呢?还把李隆基迷得神魂颠倒,这其中秘密究竟在哪里?
其实从杨玉环与李隆基闹的几次别扭就可以明白一些东西,在杨玉环成为贵妃之后,有一次杨玉环与李隆基因为一些琐事吵架,结果杨玉环直接回娘家不理李隆基,李隆基经过一段时间实在不知所措,又派高力士去专门把杨玉环请回来。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李隆基对杨玉环更加宠溺,从而出现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情况,后来的相处过程中,杨玉环总是能够在一些感情问题方面欲擒故纵,从而紧紧抓住李隆基的心,让李隆基怎么也舍不得离开杨玉环。
此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杨玉环作为贵妃,并没有像武惠妃一样弄权,杨贵妃对权力不感兴趣,她只关心自己与李隆基之前的爱恨情仇,却没有心思去关心那些权力之争,对于一个皇帝,尤其是李隆基这种对权力十分敏感的皇帝而言,能够专门陪伴自己,不对权力过多干涉,无疑是最好的优点,这样自己也就可以少操很多心。
也许杨玉环自己早就考虑到这个层面,所以才会那样故意不关心权力之事,保持住李隆基与自己的新鲜感,让两人的感情保鲜度更久。
结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东西,因为在此之间,还存在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需要我们去仔细研究摸索,可能最后反而会得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以上就是剑网三安禄山剧情音乐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