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情 正文

战地1单人剧情重甲兵

非常耐玩(里面同时包涵战团和经典版)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为什么战场上的士兵必须要佩戴很难考证头盔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从笨重的铸造类头盔或者热兵器时代没有鸟用的藤制头盔变成了钢盔,明朝时的士兵头盔到二战时钢盔形状更贴合头部。...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战地1单人剧情重甲兵,以及和战地1单人剧情重甲兵相关的内容!

战地1单人剧情重甲兵,战地1剧情3里怎么摧毁火炮?

战地1剧情3里摧毁火炮方法:

进入游戏,来到序章3,找到游戏中火炮位置,利用视野刷出半自动武器的炸药。在游戏中火炮出现后,利用之前刷出的炸药摧毁火炮。

你玩过哪些被名字耽误的好游戏呢?

骑马与砍杀应该是被名字耽误了

一听这个名字就感觉好像是某种像素的骑马游戏,或者是一对一的PVP和一对多的PVE,但是玩了才发现这是一个自由度比较高的游戏,可以带兵打仗,做封臣,受封,而且游戏画质和背景给人感觉很舒服柔和,还有多种武器和马匹以及盔甲供选择,还有做商人的交易功能,其实是一款RPG游戏,就是翻译得太水。

下图见游戏感觉,非常耐玩(里面同时包涵战团和经典版)

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

钢盔根本不能挡子弹,为何还一定要戴?

《拯救大兵瑞恩》中有一个经典的镜头,美军士兵在冲上诺曼底海岸线,正在巩固探头阵地、与碉堡中的德军陷入鏖战之时,一位有点发懵的美军士兵的钢盔被流弹击中,发出叮的一声!

此时他做出了后悔终生的决定,把钢盔从头上取了下来,看看钢盔有没有损伤,结果下一秒就被子弹击中了脑袋,直接躺平了!

钢盔根本就挡不住子弹,为什么战场上的士兵必须要佩戴

很难考证头盔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最早冷兵器时代就有头盔,早期无疑是青铜材质,后来出现了铁器,因此铁制头盔也开始流行,但更多的还是竹、柳、藤编制的头盔,很明显它们扛不住刀砍箭射,但仍然聊胜于无,所以士兵对于头盔还是很在意的。

正式的军用头盔是一战时出现的,这时材料上有了质的进步,从笨重的铸造类头盔或者热兵器时代没有鸟用的藤制头盔变成了钢盔,而且非常有特色,造型还有些像我国明朝士兵用的头盔。

明朝时的士兵头盔

到二战时钢盔形状更贴合头部,形成了现代头盔的原型,保护棉也大大增加,从耳朵以上扩展到头枕部靠上部位都能保护,而且耳朵部位也有突出,更注意佩戴时的人体工程学。

二战美军头盔

二战的经典德军M35头盔

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复合材料比如凯夫拉纤维制造的头盔,更轻便,强度也更大,而且头盔的作用不再只是保护头部,趋向多功能化,比如夜视仪以及战场监视设备或者头盔对讲系统等,留出了很多扩展位置,方便各种设备往上安装!

头盔到底能不能挡住子弹?

头盔是否能挡子弹是要看口径和枪械以及射击距离的,比如对12.7毫米的高射机枪设计,那么100米范围内能穿透接近20多厘米的混凝土墙,比如美军M2的发射12.7×99毫米枪弹,它能在200米距离上穿透15毫米厚的厚铬镍钢板。

当然这是重机枪的子弹,那个和手掌一样长的子弹实在太可怕了,那么手枪呢?其实大部分钢盔在近距离上也挡不住沙漠之鹰的一击,而突击步枪300-400米范围内,钢盔直接穿透,保证给你脑袋开个窟窿!甚至大部分手枪都能在50米范围内给你开个洞,这头盔真的有用吗?

其实钢盔真正的作用不是防直接射击的,而是防破片以及流弹,因为无论是阵地的战壕战,还是运动中作战,瞄准头部的情况下很少,大部分都是附近炮弹或者手榴弹等爆炸乱飞的弹片,或者穿透树木和尸体,以及打到墙上后被弹飞的流弹等等,这类飞行物往往比直射的子弹风险更大,因为弹道无法预测,甚至碰到障碍物后会拐弯!

因此头盔在这种状态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和头盔搭配的是防弹衣,原理类似,一般有陶瓷夹片或者高强度金属纤维或者复合材料编制,它同样无法挡住枪弹的直射。头盔被大口径枪弹直射,产生的动能冲击能折断脖子,而对防弹衣直射,能量可以震碎内脏,即使远距离击中也可能造成重伤,当然重伤肯定比死去要星云得多,至少前者还可以抢救一下!

到底什么东西才能挡住子弹,人才不会受伤?

头盔不是直接戴在头上的,内部有一个帽托和缓冲机构,就是抗冲击以及佩戴舒适感作用的,但它也防不住强大的冲击,而防弹衣内部也是存在将冲击力分散的设计,不过无论哪种设计,都无法抗住绝对力量冲击,因此很多时候就是子弹防住了,但人依然挂了!

防弹衣挡子弹的陶瓷板

有东西能挡住子弹,又不会让人受伤?

《星球大战》中的机器人有一个保护场,内部的可以穿透射击,但外部的攻击却无法突入进来,不过它却能被慢慢行走的人闯进来而发生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理论上这种东西是存在的,比如设置一个强磁场,导电物体在穿透这个磁场时会感应出强大的感应电流,从而把自己汽化,但事实上这个磁场却非常难,而且还要投射到一定距离,似乎只是理论上而言。

另一种则是主动出击,比如现在开发的坦克主动防御系统,在检测到自身被炮弹或者导弹攻击时向攻击物方向发射一枚子弹,与它撞击同归于尽,此时自身就被保护了!或者激光武器,可以在无需考虑提前量的情况下击落目标。

但事实上这些玩意儿很难安装到人身上,未来有可能的是激光,即使烧灼让来袭物失去准头也是极好的!

延伸阅读:电影中的谎言

枪战片中警察或者歹徒躲在汽车后面互相射击,其实这是鬼扯,有汽车的朋友都知道,车门厚度即使加上漆膜厚度也不过1毫米左右,能挡住子弹的射击?简直就是笑话,除非防弹汽车!

车上唯二能挡住子弹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汽车发动机舱,另一个是汽车轮毂,很明显前者比较靠谱一点,因为子弹难以穿透发动机厚厚的金属材料,而铸铁发动机则更佳。

另外子弹击中人体绝非一个洞,会产生可怕的空腔效应,如果击中腿或者手臂,如果不是三八枪(穿透力极佳),那么基本上整条手臂或者腿就断了,只要不是擦着皮肉过去的,大概率会让骨头粉碎性“骨折”,请问谁还能保持战斗力?

为什么秦汉以后军人不再使用先秦时代的戈作兵器了?

戈,是一种兵器,它是由青铜或者铁精制而成。

戈除了一个长长的把柄(1米到1.8米),前端的主体还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面的部分较长(约30厘米左右)叫援,是横着的利刃,有弯度,上下两面都有刃;援向后伸出的部分叫内,内没有锋利的刃。

因为戈是前后突出,前锋上下有刃,既能横着打击敌人,能用后面的部分锤击敌人,还能凭借弯度对敌人进行像镰刀割韭菜一样钩杀,也能像啄木鸟一样啄刺敌人,也算个一戈多用的多功能武器。

这种武器跟弓弩不同,是个近战武器,诞生在商朝,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衰败于秦朝。

戈杀伤力没有长矛大,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行其道?

因为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骑兵还没有出现,那时候近战较多,大规模的运动战很少,多以战车作战为主。

战车作战都是敌我双方面对面交锋,近距离接触,跟现代战争的肉搏也差不多,只不过士兵是站在战车上,用兵器向对方发起进攻。

但因为是车战,刀剑和斧头这样的兵器也发挥不了作用,全靠长矛和戈来联袂演出挑大梁。

当两军列阵前线对垒的时候,双方往往都绞尽脑汁要打乱敌人的阵型,破坏敌人的防线,也就是让对方造成混乱。

事实上在进攻时,戈比长矛更有效。长矛只能直刺和隔开敌人的兵器,而戈除了对敌人进行俯击、横击,能隔开对方的盾牌,还能将敌方士兵从队列的战车上中钩出去, 把敌人严密的阵型撕一个缺口,让战友突破敌人的防线。而且战车作战的时候不是静止的,战马带着战车到处奔跑,士兵都是在眼前一晃而过。

在这种情况下,矛很难刺中敌人,而戈却可以横击,击中率更高。

因此说,戈这种兵器在以战车作战为主的春秋战国战场将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出尽了风头,大行其道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是任何一种作战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种兵器也不会是长盛不衰的。随着战争方式的改变,戈这种兵器也和其它兵器一样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遭到冷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戈之所以被打入冷宫,首先是因为到了秦代冶铁技术逐渐成熟,以铜铸成的戈锋利程度有限,只能突刺和横击。

而冶铁技术成熟后,铸造的刀具更锋利,杀伤力更大,戈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其次是因为后来的作战方式改变了。以战车为主的战地战,变成了以骑兵为主的运动战、闪击战。

公元前四世纪末和三世纪初,战国时期的赵国引进了游牧民族的胡服骑射,骑兵作战慢慢代替了战车作战这种落后的作战方式。

虽然同样运用马匹,战车作战的速度跟单骑行进的速度相差很多倍。骑兵跟骑兵之间,或者骑兵跟步兵之间的距离更近了,等于是贴身肉搏,交战节奏也更快了,往往是几秒之间就见了分晓,你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戈这种兵器已经显得落伍了,反应速度显得慢了半拍。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哪怕慢了十分之一秒,对方就会手起刀落将你干掉。

跟戈比起来,各种直刀、弯刀更适合在战斗中使用,这些战刀刀柄变短许多,只有手握部分,其余部分全是刀刃,而且刀刃比戈要锋利许多,其中的弯刀也有跟戈一样横扫的功能,战刀又有戈所不具备的劈刺功能,而杀伤面积比戈更大。

总之战场上的兵器没有常青树,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不过戈这种兵器从问世到被淘汰,也风行了近千年,没有遗憾了。

唐朝历史有薛仁贵吗?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真真假假。先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薛仁贵史上确有其人,其赫赫战功和传奇人生不亚于评书演义!

薛仁贵出自河东薛氏,地道的山西老铁。历史倒回 400 年,薛仁贵和“武圣”关羽算是山西老乡。

小说中,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是关羽的手笔。在历史上,华雄被孙坚所斩,文丑死于曹操乱军之中,但单枪匹马取颜良的首级确实是关羽的杰作。征辽东时,薛仁贵同样有单骑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神勇表现。

除此之外,薛仁贵和关羽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交汇点,那就是三国蜀汉。关羽桃园结义,情深意笃,自不必说。薛仁贵的先祖薛永曾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后官至蜀汉的蜀郡太守。蜀国灭亡后,其子才携家迁至河东,相隔千里的四川人民和山西人民还有这么一段渊源,看来懂点历史还真没错的。

自薛永子从四川迁至河东后,便在此持续繁衍。北魏时期,六世祖薛安都被封为“河东王”,其后父祖多在北魏隋朝为官为将,薛仁贵也绝对算是将门之后,王子王孙了。

“河东薛家”被称为将门世家,还有一个例证。隋朝末年,河东薛氏的另一支迁至陇西甘肃地区。薛举趁隋末乱世起兵,称帝改元,割据陇西,号“西秦霸王”,这有点要和“西楚霸王”项羽掰掰手腕的意思,当然河东薛氏多少有这能力。

唐初统一战争中,薛举曾击败李世民,能占“天策上将”李世民的便宜,绝对不简单,正欲乘胜进击长安,不幸病死。公元 618 年,其子薛仁杲被李世民所败,后被杀。瞧这薛仁杲的名字,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薛仁贵的兄弟,不过也算是同宗。

薛仁贵父亲薛轨为官早逝后,家道中落,薛仁贵便以种田为生,娶妻柳氏,评书演义中称其为柳银环,不可考。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世人通称薛仁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即“以字行于世”,即世人多称其字而忘其名。

这种文化现象并非个例,除了薛仁贵,同时期的苏定方,早期的屈原、项羽、伍子胥,后来的孟浩然、刘伯温、唐伯虎、文征明,近代的蒋介石、张林甫、梁实秋等以及一代军神刘伯承,其实都是他们的字而名。

虎落平阳,龙游浅水,将门虎子在家种田终非长久之策,于是薛仁贵便干出了一件可爱的事情,他准备迁葬祖坟改改运势。这件事情看似荒唐可笑,其实不然,人在不得志时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要更好。

(唐太宗李世民)

俗话说“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其妻柳氏显然懂得这个道理。是时唐太宗正在亲征辽东,于是劝薛仁贵投军以博取功名,富贵之后再来迁葬祖坟,为时未晚。于是薛仁贵便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军事生涯,薛仁贵征东由此开始。

薛仁贵已年过三十,事业未成,功名未就,这在古代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古话说“三十而立”,其实只要有梦想有目标,什么时候都不晚。

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讨辽东之时,薛仁贵无论是单枪匹马取敌将首级,还是冲锋陷阵攻城拔寨,都给李世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授予游击将军。

李世民曾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这是何等高的评价,什么样的人才能与一大片辽东土地相提并论?但事实证明,李世民的这句评价并不为过!

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这些看似评书化演绎义的字眼,实则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是对薛仁贵一生军事功绩的总结。

是时,少数民族九姓铁勒部时常犯边,薛仁贵等率军出征。铁勒部依靠天山,派数十名勇士出阵挑战。薛仁贵连放三箭,三人应声而倒,当即丧命。铁勒部恐慌,唐军顺势出击,俘获 10 余万人,这就是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杀降”事件,一是长平之战中,“人屠”白起坑赵降卒 40 万,二是秦末霸王项羽坑杀秦降卒 20 万,这一次 13 万铁勒降兵也被薛仁贵通通送入了地下。

无论古今,战争中的俘虏的命运都十分悲惨,这种行为显然是残酷的反人道主义的。但此次事件后,铁勒部从此元气大伤,再未对大唐边境构成威胁。

后来薛仁贵率兵出北战突厥,两军对峙,突厥问大唐统帅何人,唐军答薛仁贵。突厥不信,因为前期薛仁贵被罢官流放,传言已经病死。

听到此话,薛仁贵行至阵前,脱下头盔,人的名树的影,突厥一见果真是战神薛仁贵,十分惶恐。唐军趁势掩杀,大获全胜,这就是薛仁贵“脱帽退万敌”的故事。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天下没有常胜将军,薛仁贵也是一样。在征战吐蕃时,薛仁贵兵败大非川,这是其军事生涯的最大败绩,但是他最终还是走了出来。

(唐高宗 李治)

薛仁贵一生战功赫赫,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死后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公元 683 年,薛仁贵去世,年 69 岁,对于一位金戈铁马数十年的沙场宿将而言,这绝对是高寿善终好结局了。

在小说演义中,薛仁贵是被其儿子薛丁山所误杀,了解了历史,这种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薛仁贵的军事生涯始于唐太宗晚年,几年后唐太宗去世,而其军事生涯的主体却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同时,薛仁贵还对李志有救命之恩,一次山洪爆发,水淹万年宫,若非薛仁贵,李治恐怕就没有未来了。

似乎北宋更加盛产武将世家,比如杨家将,呼家将,种家将,曹家将等。但是以薛仁贵为代表的薛家将,才是货真价实的家将世家。

薛仁贵长子薛讷,字慎言,人如其名,沉稳寡言,也是一员悍将,活跃于武则天及唐玄宗早期。大败吐蕃,报了父亲的一箭之仇,官拜左羽林大将军,负责京师安全。封平阳郡公,告老还乡,公元 720 年去世,年 71 岁。

薛仁贵之孙薛嵩,更是一员虎将,膂力过人,善于骑射,慷慨豪迈。曾参与安时之乱,后投降唐朝,拜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仆射,御史大夫,昭义军节度使,封平阳郡王。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薛嵩去世,年六十,追赠太保,祖孙三人均堪称长寿之人。

从薛仁贵到薛讷再到薛嵩,薛家后代仍有人才,一门武将绵延二百多年,几乎贯穿整个唐朝,名副其实的“薛家将”!

苏联的防弹胸甲能够挡住子弹?

(德国的战地装甲)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头条圈子名:桌面战争兵棋交流圈,每日以图说军事历史。)

文:桌面战争兵棋 | 赛文

相信有不少朋友已经看过《复仇者联盟4》了吧,里面的每一位超级英雄都展现了他们最为强大的实力,团结一心共同对抗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其中钢铁侠的牺牲让多少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想当初钢铁侠刚刚出世的时候,一身红色钢铁装甲又是多少男人们心中的梦想,可以上天入地,还能刀枪不入。那为什么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就在开发一系列防弹胸甲,梦想让战场上的每个士兵变身成为“钢铁侠”了,却反遭士兵嫌弃呢?

(笨重的美军布鲁斯特单兵护具,早期的“钢铁侠”)

【一】防弹衣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原始民族为了防止身体被受到伤害,而使用天然纤维编织组成防护衣物,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防弹衣。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有的士兵就发现,如果一个人身上的丝绸服装厚实到一定程度,是具有一定的防弹能力了,于是军方大量开发研究了由真丝作为材料编织而成的防弹胸甲,但是真丝在战壕那恶劣的环境中,很快就会发生变质,再加上其防弹功能和真丝的高额成本,这种防弹胸甲没过多久就坐“冷板凳”了。

(一战时期,德国的龙虾铠甲)

【二】防弹衣变成了防弹铠甲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利用真丝作为材料的防弹衣,还可以成为防弹“衣”以外,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替换了真丝,完全使用钢铁钢板作为材料的防弹衣,只能被称为防弹铠甲了。二战中,各个国家的武器杀伤力都大大提升了,士兵没有好的防护衣具,在战场的死亡率是非常恐怖的,于是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究防弹衣。

(SN-42防弹胸甲)

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就研制了一系列的防弹胸甲,例如:SN-38、SN-39、SN-40、SN-40A和SN-42型防弹胸甲(这种命名是以金属材料Stalnoi Nagrudnik的缩写,数字则是代表开发年份)。SN-42型防弹胸甲是由高级的钢材经过一定条件下的冲压和锻造而成的装甲板,然后完全是由两块这种厚约2毫米的锻压钢板,用铆钉加固固定组装而成的,整体防弹胸甲净重7公斤。

(SN-42防弹胸甲用两块锻压钢板合并而成)

【三】“龙虾盔甲”二代惨遭士兵嫌弃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十分骨干,苏联这款防弹胸甲是按照之前一战著名的“龙虾胸甲”设计而成的,苏联士兵将这种防弹胸甲佩戴于胸前,用以保护躯干和正面。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根据实战经验统计出,SN-42型防弹胸甲确实是可以完全抵御德国佩戴的MP-40冲锋枪的9mm子弹,而且在300米距离的Kar 98K射击的步枪弹也有一定的防弹能力。听上去SN-42好像还十分不错,但是这也仅仅只是在城市巷战中,巷战中德国大多士兵都佩戴的MP-40冲锋枪,于是穿上这款防弹胸甲的苏联士兵让德国人头疼不少。

(一名被俘虏的苏联士兵身穿SN-42防弹胸甲)

在其他的常规战争中,SN-42型防弹胸甲,就成了大家嫌弃的对象,7公斤的重量对于士兵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在开放战场上冲锋,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在常规战斗中,步枪和重机枪使用的更多,SN-42型防弹胸甲的防弹能力无法抵御这些步枪弹的射击,子弹在打穿防弹胸甲同时,胸甲的钢铁碎片会随着子弹翻转一起打入士兵的身体,造成二次损伤,让士兵受伤更加严重,即使抵御住了一些子弹没有击穿,子弹巨大的动能打在钢铁胸甲上也会对士兵的身体内脏骨头等造成冲击震伤。再加上穿上了SN-42型防弹胸甲以后,一些常规的战术型动作士兵根本完成不了,比如匍匐前进,翻越墙体等,甚至蹲下或者趴下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快速奔跑之类的了。

(正在研制测试防弹衣)

最后苏联研发的SN-42型防弹胸甲,梦想是将每位士兵都打造成“钢铁侠”,现实却是如此的惨淡,笨重的胸甲让士兵寸步难行,成为了战场的活靶子。最后沦落到被自家士兵各种嫌弃也不无道理。

以上就是战地1单人剧情重甲兵的详细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收藏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