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黄铜密度,为什么还继续用58毫米口径子弹?
很简单,造子弹太难了,造枪简单多了。
很多人都以为,造枪困难,造子弹容易。这是一个错觉。
先有步枪还是先有子弹?这个问题我要想想。哦,在早期火器时代,那个子弹就是个小铅丸而已,即使没有铅丸了,随便找点碎石子装里面照样能当霰弹枪打。
从铅弹丸开始,又过了数十年,才有的纸壳定装子弹。继续发展,才有铜壳子弹。
所以说,先有步枪,后有(铜壳)子弹。
一颗子弹看起来平淡无奇,手枪弹都是圆头的,现代突击步枪弹都是尖头的,然后有个弹壳。嗯,我们从表面看,子弹就是弹头和弹壳的结合体。
再仔细分,子弹屁股正中央有个小圆饼。那就是底火。底火是用胶漆类粘固在子弹弹壳底部的。
假如把子弹剖开,那么弹壳里面装的就是发射药。
是的,弹头,弹壳,底火,发射药,就是构成子弹的四大件。
我们继续说。子弹击发之后,底火药被击针撞击发火,这个火会通过子弹底部的传火孔进入弹壳下方,点燃发射药。
发射药燃烧,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要膨胀,要做功啊。可是子弹的弹壳被枪膛约束的紧紧的,怎么办?只有推动弹头了。
弹头从枪管后方的枪膛处开始前进,穿过长长的枪管,到达枪管前方开口处。在这个阶段,弹头一方面受到发射药燃烧产生的气体的推动,另一方面,体积稍胖的弹头,会被强行挤入膛线,膛线赋予弹头旋转。
这个阶段,子弹弹头由0在枪管内迅速加速到数百米每秒的速度,我们称之为内弹道。
弹头出膛之后,一直到落地的子弹飞行轨迹,我们称为外弹道。
这一阶段,弹头飞行的能量,来自于发射药燃烧+密闭枪管赋予的动能,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受到空气阻力,如果是超过音速飞行,那会产生激波。这些都会让弹头不断减速。同时,地球引力也在不断吸引弹头,让弹头下坠。
为了减轻空气阻力,所以步枪弹最多的形状就是尖头,中间是个鼓肚,尾端横截,纵向切开是个小舟形状,称为舟形弹。
还有,弹头在前进的同时,还在不断绕着纵向轴线旋转。
所以,要想提高内弹道性能,最首要因素是发射药,发射药需要能量大的同时还需要有一个优良的燃烧曲线,让弹头在内弹道阶段都是推力十足,而不是推一推缓一缓。
比如抗战初期我军军工没有硝化棉来做硝基药,就只能用黑火药来当子弹发射药,烟大渣多就不用说了,最头疼的是子弹头只能飞个一二百米,威力严重不足。
现代枪弹中用的发射药多是硝基发射药,有单基也有双基的,具体配方各国都有自己的高招。为了实现特定的燃烧性能,各国还在发射药造粒环节努力研究,有球形的,有饼状的,有长圆柱的,还有长线状的,各种颗粒层出不穷。
小口径弹药弹丸质量小,为了达到7.62毫米步枪弹的威力,各国不约而同,采取了增加发射初速的办法。
反过来,为了增加初速,对于发射药,枪械制造环节的强度和工艺,也有了新的要求。
具体到我们的5.8毫米弹弹。当年的研制,那是从4毫米到6毫米,把所有口径的弹弹都试了一遍性能,最后定的5.8。既是小口径,威力又能匹敌漂亮国的5.56和大毛的5.45,还可以和7.62弹药匹敌,而且由于弹弹的口径不一样,各阵营子弹也不能通用。
所以当时为了搞这个5.8口径弹弹,就花了大概十年的时间。
弹的性能确定了,再搞枪,就容易得多。只要我们愿意,可以搞出一百款使用5.8弹弹的突击步枪来。无非是各种自动原理挨着来,导气式的,短后座的,管退式的,有托设计的搞N种,无托设计的搞N种,未来单兵武器的搞N种,加挂榴弹发射器的再搞几种,工艺枪黄金白银钻石再来几种,钛合金3D打印的来几种,采用名贵胡桃木做枪托的来几种,采用工程塑料做枪托的来几种。
照我这办法,你说搞个100种5.8口径步枪,有啥难度? 就这我还没说用栓动结构步枪和半自动结构步枪呐。
5.8口径95步枪从90年代开始定型生产,大量装备我军,逐步取代八一杠,成为我军步兵的当家武器。
随后根据不同任务的需要,又推出了95-1步枪,03式步枪,95短突击步枪等等型号。
再到此次的191步枪,我们一直坚持沿用5.8口径弹药,这是当初在5.8小口径上进行了精心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的结果,也是我军库存超大批量5.8毫米口径弹药的现实所决定的。
所以这个5.8毫米子弹,不但是过去用,现在用,将来还要用。我估计这个弹弹口径可以用到下一次世界大战。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漂亮国,和大毛都全面换用了6.8毫米口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没说的,我们也跟进全面换装6.8口径。6.8口径的弹弹威力肯定比5.XX三剑客的弹弹威力要强一号,由于弹丸重一些,在中远距离的性能表现会更好一些。
相应的,这个子弹要比5.XX口径子弹重量大一点,不过估计到时候都是无人机,机器狗自动运送单兵弹药了,弹药补给不是问题,哈哈!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由 诗云历史 原创,写于寄寄斋。
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戈兰高地有多大?
戈兰高地位于叙利亚西南部的约旦河谷地东侧。戈兰高地总面积1860平方公里,其中以色列控制着1200平方公里,占戈兰高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这里的居民多属德鲁兹派穆斯林。在1967年之前这里是叙利亚领土,迄今为止当地仍有大量居民拒绝加入以色列国籍而保留着叙利亚国籍,叙利亚方面也一直坚称戈兰高地是叙利亚领土,然而自1967年至今这片原属叙利亚的土地已被以色列实际占领控制了52年,这也成为一直困扰以色列和叙利亚关系的一大问题。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起先后与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爆发过五次中东战争。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曾一度占据过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以及黎巴嫩、约旦等国的土地,然而除了戈兰高地之外以色列最终却将这些好不容易抢到手的土地换给了埃及、黎巴嫩、约旦等国,自己则专心致志于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扩张。如今就连面积是戈兰高地30多倍的西奈半岛都已还给了埃及,然而以色列就是把戈兰高地死死攥着不撒手。
2020年6月14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甚至宣布:以色列将在被其占领的戈兰高地上建设一个犹太人定居点。这样看来以色列人真是做好了长期占着戈兰高地的准备。戈兰高地总面积只有1860平方公里,而其中以色列控制的部分只有1200平方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北京市的面积约为16410平方公里。整个戈兰高地的面积才只有北京市的11.33%左右。既然以色列连面积大得多的西奈半岛都还给埃及了,那么为什么却死攥着戈兰高地这块弹丸之地不撒手呢?
以色列为什么会归还面积更大的西奈半岛而把戈兰高地死攥在手呢?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各自对以色列有着怎样的意义。近年来以色列国内出现了一种认为“归还西奈半岛是一大战略错误”的声音。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弹丸小国:以色列南、北长不过433公里,东、西最宽处只有五十多公里,而特拉维夫走廊的东西宽度也就10公里。缺乏战略纵深的以色列却一直身处在资源、人力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
可以说以色列所面临的地缘格局是相当糟糕的。西奈半岛的面积约为61000平方公里,而如今包括戈兰高地在内的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只有2574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西奈半岛相当于如今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的2.37倍左右。以色列占据西奈半岛将使自己的战略纵深成倍增长,从而大大缓解自己面临的战略压力。同时面积是以色列两倍多的西奈半岛如果为以色列控制,那么将大大缓解以色列地少人多的压力。况且西奈半岛的资源储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西奈半岛的锰矿储量估计有900万至1400万吨,还有煤、石膏、云母、粘土、铜、磷酸盐、铁以及钴、铅、锌等稀有金属。自1910年在丹卡赫山发现石油以来西奈半岛许多地方陆续发现石油资源,目前整个西奈半岛的石油储量约有1.4亿吨。身处中东边缘沙漠地带的以色列偏偏就是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的贫油国,控制西奈半岛可以大大改善以色列的能源匮乏现状。西奈半岛西部是作为亚、非两洲分界线的苏伊士运河,这里可是国际贸易的黄金通道,同时也是世界大国博弈交锋的焦点之一。
如果以色列能控制西奈半岛就能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苏伊士运河,那么以色列就不再只是一个蜗居中东的小霸,而是具有全球话语权的大国。如今的以色列是一个身处沙漠包围之中的小而精的国家,然而受制于先天性的规模体量上的缺陷使其与真正的世界大国比起来还有相当的距离。占领了西奈半岛不仅使以色列控制下的领土成倍增加,更重要的是使以色列能将苏伊士运河这一国际地缘战略通过掌握在手中,那么以色列也就具备了成为一个拥有世界话语权的大国资格。
反过来说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其实就相当于放弃了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以色列充其量最多也就只能成为像现在这样小而精的国家。如今以色列之所以会有人认为归还西奈半岛是一次战略失误也就根源于此。然而当年以色列决定归还西奈半岛也是其现实处境所决定的。以色列只是一个战略纵深有限的弹丸小国,而阿拉伯国家则在人力资源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尽管阿拉伯国家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屡战屡败,然而这并没导致其整体国力的大幅消减。
相比之下以色列尽管屡战屡胜,可只要败一次就有亡国之危。得罪整个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所以对阿拉伯国家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更符合以色列的国家利益。况且有些阿拉伯国家本身还是美国的盟友,同样需要依赖美国支持的以色列自然要给人家留几分薄面。埃及恰恰就是中东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在苏联、美国等世界大国的中东大棋盘上埃及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以色列,与此同时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也有着相当的号召力。
与这样一个地区大国始终保持对立状态并非明智之举。在归还西奈半岛之前以色列已连续打赢了四次中东战争:几乎每次都是三面作战——以色列同时被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包围,所以打起来仗来非常吃力。尽管以色列连续打赢四次战争,但依然没法改变自己糟糕的地缘环境。尤其是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的南北夹击一度把以色列打的焦头烂额,约旦和伊拉克的数万援军也紧急支援。尽管以色列最终成功扭转了局势,但也使以色列彻底看清了形势。
以色列明白自己可以打败阿拉伯国家无数次,可过不了几年人家就能恢复元气,然而自己只要败一次就有亡国之危。1977年埃及总统访问以色列主动向以色列释放善意。这在以色列看来是一个改善与埃及的关系从而分化瓦解阿拉伯国家的机会。以色列方面接过了埃及人递过来的橄榄枝——顺水推舟把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事实证明此举实现了以色列通过之前四次中东战争都没能实现的战略目标。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后埃及成为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此后埃及再也没与以色列爆发军事冲突。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埃及袖手旁观,从而导致叙利亚、黎巴嫩迅速败北。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在中东确立了军事上无敌的形象,再也没有阿拉伯国家国家敢于与正面交战。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可以说正是因为归还西奈半岛以色列在南线的战略压力彻底消失了,迄今为止埃及再也没找过以色列的麻烦,于是以色列得以专心应对来自于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等国的战略压力。归还西奈半岛使以色列在军事上得以摆脱腹背受敌的战略压力,同时也在政治上打开了与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局面。
既然以色列能通过归还西奈半岛改善与埃及的外交关系,那么怎么没想过用归还戈兰高地改善与叙利亚的关系呢?1964年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了协议,这令以色列感受到了威胁:一旦阿拉伯国家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那么对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相对匮乏的以色列而言将是关系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以色列为防止事态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就在1964年11月轰炸了约旦河上游,阿拉伯各国则针锋相对地扶植巴解组织加大对以色列的袭击力度。
随着双方矛盾的滋长终于在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引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出动全部空军对叙利亚、埃及和伊拉克等国的25个机场展开偷袭,半小时后待命状态的以色列地面部队向埃及、叙利亚等国发起进攻。开战后60小时内以色列以损失26架飞机的轻微代价消灭了阿拉伯国家共451架战机。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占领了戈兰高地和约旦河整个河道,同时占领了这些河流发源地的大部分地方。当时以色列和叙利亚为争夺戈兰高地一共投入2000多辆坦克展开了18天的鏖战。
超过60%的国土面积都是沙漠与旱地的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稀缺的国家之一。以色列的农业滴灌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全都是在缺水背景下被逼着发展起来的。以色列为了节水专门制定了旨在保护水资源的《水法》。节约用水在以色列不仅仅只是一种倡议呼吁,而是以色列公民必须做到的法定义务。以色列水务局曾发布过《家庭节约用水的十项规定》和《花园节约用水的十项规定》。以色列环境保护部也发布过《节约用水的建议》。
这些规定和建议中提到了很多节水的具体细节措施:用空调排水系统的滴水浇灌盆栽和花园植物;在刷牙、使用肥皂或洗碗的间隙关闭水龙头;在洗碗机装满碗后再启动洗碗机;在洗衣机装满衣服后再启动洗衣机;定期检查家里的水龙头是否漏水等等。以色列水务委员会每年都会制定、分配不同用水户的用水定额。不过节流说到底也终究需要有流才行啊,因此以色列摆脱缺水困境采用的是节流与开源双管齐下的策略。戈兰高地恰恰对以色列在水资源上的开源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戈兰高地在缺乏水资源的中东地区有着中东水塔之称:这里大大小小的湖泊相当于北京的密云水库。如今整个以色列40%左右的水源都来自于戈兰高地。戈兰高地的淡水资源对以色列人的生存比西奈半岛的石油资源更为重要:少了石油不过会影响到国家的工业生产,然而少了水可是会影响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为任何人要生存都不可能不吃饭不喝水。在不缺水的国家在石油和水面前一定会选比水贵得多的石油,然而在以色列这个缺水国家舍弃水可是一件比舍弃石油更痛苦的事。
当初以色列之所以执意要占领戈兰高地就是担心叙利亚方面会切断上游水源。自古以来戈兰高地就是控制巴勒斯坦地区的关键制高点。高地占有者在地势、资源和人力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这注定了戈兰高地会成为中东各路地缘实力争夺的焦点之一。戈兰高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3千年到前2千年这里居住的是亚摩利人,之后这里成为了阿兰人和犹太先民建立的古代以色列王国争夺的地区,以色列王国曾一度控制过戈兰高地南部地区。
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犹太人建立的以色列王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城作为奴隶。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征服了新巴比伦王国,犹太人被允许返回故土并建立臣服于波斯的附属国家,被波斯人释放的犹太人大量迁居到戈兰高地。此后戈兰高地又相继被亚历山大帝国、塞琉西王朝、罗马帝国统治。公元前200年由亚历山大帝国分化出来的塞琉古和托勒密两大王朝就曾在戈兰高地北端的帕尼翁城附近展开激战。
如今的戈兰高地可以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以及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戈兰高地都曾是阿拉伯国家打击以色列的前沿阵地。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在自己占领的戈兰高地建设起了密集的公路网。如今戈兰高地的军事重镇库奈特拉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仅有60多公里且有公路直达。这意味着以色列只要占据戈兰高地就可以随时威胁叙利亚首都。戈兰高地的战略地位由此可想而知:谁占领戈兰高地,谁就占有控制权。
戈兰高地在地缘战略上和水源上对以色列所具有的生死攸关意义决定了以色列人不会轻易放弃这块风水宝地。当初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给埃及是经历一个过程的:从1977年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到1982年以色列归还整个西奈半岛历时五年。在此期间以色列和埃及都向对方伸出了橄榄枝。以色列实际上是在确认与埃及的关系得到改善后才归还西奈半岛的。相比之下如今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关系仍是比较尖锐的,那么以色列当然不愿把戈兰高地这样一块战略要地还给一个和自己关系紧张的国家。
手榴弹爆炸能够将炸药引爆吗?
兔哥回答:我们先看看手榴弹是怎么爆炸的,手榴弹里面的装药是TNT,这也是目前所有炸弹的主流装药。TNT属于惰性炸弹,并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引爆它,火烧锤砸,水煮子弹射击都没有用,就是不爆炸,能够引起它爆炸的只有雷管,TNT能够被雷管引爆一是瞬时的冲击力二是高温冲击,这一点和氢弹被原子弹引爆差不多,两者缺一不可。明白了这个原理就能够明白,只要有足够的瞬时冲击力和高爆温度就能引爆炸药。
我们以集束手榴弹为例,将几颗手榴弹捆绑在一起,你只需要拉着一颗手榴弹,哪么这些手榴弹都会同时爆炸,对于这种现象军事上称为殉爆,也就是引爆的意思,但殉爆通常都有一个距离。这类的例子有很多,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的T-72坦克被击中炮塔里底盘上的弹药时,就容易产生殉爆现象,使炮塔被掀翻,如果仅仅是被炮弹击中无论如何是不会有这么大威力的。美国的M1系列坦克根据炮弹殉爆的情况专门在炮塔尾部弹药舱设置了防止殉爆时的泄压机构,既弹舱顶部的舱盖能够迅速被爆炸波掀开,使殉爆的弹药爆炸压力快速从顶部泄压,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
所以,手榴弹弹是能够引爆TNT炸药的,这一点是无疑的,并且这种手段也被用在战场上。但手榴弹引爆炸药也是有条件的,一是必须接触到炸药,由于手榴弹的爆炸能量小,如果有一定的距离就无法引爆。手榴弹只所以能够引爆炸药有几个条件,1,距离,这是主要的条件,1公斤的TNT(主发药,裸药)炸药在引爆1公斤TNT(被发药,裸药)时的距离为29厘米,当距离40厘米时未引爆,当主发药增加到1.6公斤,被发药依然是1公斤时,距离40厘米被引爆。由此可见,主发药越重越容易引爆被发药。手榴弹的装药远低于1公斤,因此,要引爆手榴弹的距离不会超过这个数值,当然手榴弹装药有弹体时引爆距离会加大,但被发手榴弹的弹壳却形成了保护壳,因此,手榴弹要引爆手榴弹必须是紧贴在一起。
手榴弹对炸药的引爆,主要看炸药的性质,有无外包装,如果炸药是裸药那么引爆无疑。如果有外包装,则分情况了,例如,一箱子手榴弹,如果把一颗手榴弹放上面就无法引爆,这是因为木头有弹性,能够吸收手榴弹爆炸时的冲击波,并且隔离爆炸时的超压和爆温。手榴弹的弹药箱是经过测试的,并不能随便造,要能抗击手榴弹的直接命中。再如,炮弹,先说明一点,手榴弹引爆炮弹靠震动没有用,你就是用锤子把TNT砸烂它也不会爆炸,所以必须有冲击波、超压、爆温。手榴弹必须能把炮弹弹壳炸开,最起码也要炸开缝隙,否则没门。
我们在看一个数据,188公斤TNT引爆47公斤TNT,都是裸药,距离3.8米未爆炸,距离2.3米时爆炸了。由此来看,用手榴弹引爆炸药威力小了点,实战中这么做不保险,最好多用几个手榴弹,如果炸药没有包装盒保护,扔上面没问题,手榴弹爆炸时产生的破片能量很大,当TNT炸药的密度达到1.62克/立方厘米时,爆速可达6999米/秒,这个速度远高于子弹的速度。手榴弹引爆炸药光靠冲击波不行,解决了撞击所达到的超压峰值,但还必须有爆温,手榴弹爆炸时的爆温会随冲击波接触炸药,使炸药表层的温度积聚,这个需要一个持续的时间,手榴弹的破片也是引起爆炸的一个因素,爆温,超压,破片冲击三个因素使炸药被引爆。缺一不可。
由此来看,手榴弹具备引爆炸药的条件,但不是绝对,受炸药形状,包装,接触距离等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炸药被引爆最好的办法是钻个眼,放一个雷管,比手榴弹好使。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火炮炮管为什么会有一截粗的地方?
不得不佩服人类在战争武器上的聪明才智,这从一个小小的坦克炮管上就能看出来。
记得二战时的坦克炮管大多是光溜溜的,最多在炮口前端安装制退器。
▲光溜溜的T-34/85炮管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主战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炮管上冒出来很多凸起的物件,显得神秘又有范儿。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呢?
最显眼的凸起是炮管中间的抽烟装置,感觉像一个套筒将前后两根炮管连接在一起。
我们知道,火药燃烧后产生很多有毒气体。仅仅过年玩的烟花爆竹,那硝烟味也够呛人的。
那么大一个炮弹,产生的有毒气体更是多多,有一氧化碳、硫化氢、三氧化二氮等等。这些气体在炮闩开启的一瞬间就会涌进车里,使坦克乘员窒息眩晕,丧失战斗力,甚至有生命危险。
相比之下,在露天环境中使用的牵引式火炮,和早期炮塔开放式的自行火炮就好多了。虽然硝烟依旧呛人,但至少能迅速消散,对人体的影响小很多。
为了解决问题,二战的坦克用换气扇将烟雾吹出去,平时开开舱门通风换气。现代的坦克就惨了,要三防,要防核防化防生物,对密闭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外换气全靠滤毒通风设备。再加上坦克炮口径越来越大,发射药能量越来越猛,有毒烟雾的问题一定要解决。
于是工程师发明了炮管抽烟装置。这种装置最早出现在二战末期的美国T26A1“潘兴”坦克上,被戏称为坦克“抽油烟机”。
它的原理真的跟抽油烟机差不多,只是没有旋转的叶轮。
它在坦克炮管上钻小孔,安装闭气装置和喷嘴,然后用一个套筒箍住。套筒和炮管形成了一个密封的蓄气室。开炮时,高压燃气顺着小孔冲进储气罐,闭气装置将其封闭在内。
等弹丸飞出,炮管内气压迅速下降,蓄气室里的高压燃气再从喷嘴喷出,形成一个负压,将残余气体和火药残渣抽出去,顺带将炮塔内的部分气体抽出,从而确保人员安全。
这抽气装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坚硬的炮筒上钻孔就像在太岁头上动土一样困难危险,还会影响炮管的极限承压能力,所以对炮管的材质性能要求非常高。
理论上抽烟装置越靠近炮管根部,气体压力越高,抽烟效果也越好。但早期的加工技术差,干不了这个活,所以经常将孔开在管壁较薄的前端。现在工艺提高了,抽气装置挪到了中后部。
▲红圈内就是喷嘴,下面是拆下来的抽烟装置和热护套
除了抽烟,也有吹烟的。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使用高压气从炮尾将残余烟雾吹出去,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很多舰炮也是用吹气设备将残留气体和残渣从炮口吹出去的,比如美国的MK45型舰炮。
坦克炮管上凸起的不光有抽烟装置,还有热护套,看起来好像一节一节的竹子。热护套是一种均温隔热的附件,有整体的,有分体的。
在雨雪日晒环境下,炮管表面温度上下不一,热胀冷缩炮管变形,影响精度。根据实验显示,105毫米坦克炮身管上下温差5℃时,炮管变形导致的误差有1.3密位,也就是1000米距离上偏差1.3米。
有了热护套,就能将热量均匀的传导到炮管四周,减小变形,射击精度自然提高。热护套有绝热型、均热型、复合型,一般用薄铝板、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材料制成。
炮管最前端,就是大名鼎鼎的制退器了。它们有的像胡椒瓶,有的像喇叭口,对坦克至关重要。
▲胡椒瓶(反冲式制退器)
坦克炮跟普通火炮不一样,它在狭小的空间里运动,后座距离被限制在300~600毫米之间,大大低于普通火炮的后座距离。没有制退器和缓冲机构,很多大后座的强力火炮根本装不上去。
制退器有冲击式、反冲式、复合式。冲击式让燃气在内径较大的制退室内迅速膨胀,冲击反射面产生制退力;反冲式则让燃气从两边侧孔喷出,获得向前的制退力;复合式是二者组合使用。制退器的效果非常明显,最大能降低70%的后坐力。
这些大大小小的凸起附件,让坦克炮的威力大大提高,也让坦克更强大。相信它们不但能保家卫国,也能转化到民用市场上大展身手,为人们的生活造福。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欢迎关注,一起了解有趣的知识。
炮弹壳子真的是用铜做的吗?
那个炮兵说是铜做的一点不奇怪,因为我国的枪炮药筒的全部钢壳化过是有一个过程的,从1964年枪弹药筒钢壳化开始,到80年代初期才实现大口径炮弹药筒的全部钢壳化,因而,现在进行训练的炮弹必然先可着铜壳的用,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可是为什么日本总是资源紧缺?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德国拥有超过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面积,而日本仅拥有38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面积。对比之下,自然是德国的领土面积大了,所以本题的题目就是错的。
也只是到了今天,德国的领土面积还有35万平方千米,仅比日本小了3平方千米左右。
回到二战之前,再来看日德两国的战争资源储备量
德国的资源储量
其实,在二战时期,德国并不是缺乏所有的战争资源,相反它的硬煤,褐煤,铁矿,钾盐矿等资源还是相当丰富。这里要声明的一点就是,尽管德国的铁矿石储量也有个十几亿吨,关键是这些个铁矿石大部分都是贫矿,含铁量很少。
只不过,德国主要就是缺乏充足的石油满足其机械化陆军,空军的需求;缺乏足够的有色稀有金属,橡胶等重要的战略物资。
综合来看,德国最为缺乏的就是“石油”,没有了石油的支撑,德国陆军的装甲部队,轰炸机群,战斗机群,潜艇,战列舰等主战装备就无法开动起来,那战争必然是要走向败亡之路的。
石油
在石油方面,在二战之前,德国的石油主要是从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群岛,美国,苏联,罗马尼亚等国进口的。
但是在二战爆发以后,其他国家运往德国的航线就被英法海军掐断了,也仅剩下苏联和罗马尼亚可以向德国提供石油。
除了从其他国家进口石油之外,德国还自行合成了石油,只不过合成石油的产量并不高,最终只能提供德国石油需求量的40%~45%。
煤炭
至于煤炭方面,德国本身就是个产煤大国,根本就不缺乏煤,仅鲁尔区露天煤田可采储量就超过500亿吨,而当时德国为解决石油不足问题还采用过将煤转化油的技术,可见,德国是根本就不缺煤的。
钢铁
除了石油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外,德国还缺乏高品质铁矿石。不过,相对于石油而言,德国铁矿石的来源还是很有保障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二战之前,德国的铁矿石主要是从法国洛林进口的。在二战期间,德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总量中的70%都是来自瑞典。
不过当战争开始后,瑞典仍然继续向德国提供铁矿石,而法国则断绝了对德国的铁矿石出口,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拿下法国,乌克兰之后,又从这两国获得了铁矿石。其中乌克兰中部尼科波尔拥有世界第二大锰矿,附近还有储量丰富的铁矿。
而法国的洛林在二战之前就出口给德国铁矿石,在拿下法国之后,德国自然是不会放弃这块到嘴的肥肉,必然将洛林的铁矿石运往德国,还包括制造战机所用的铝合金。
有色金属
在有色金属这一方面,则主要来自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北欧国家的挪威,特别是挪威的科纳本钼矿,是德国武器装备性能和质量地得到保证重要稀有金属。自从美英联军空军将科纳木钼矿炸毁以后,德国武器质量就呈现出了直线下降的趋势。
在主战坦克的防御能力上就暴露无疑,就比如说:崭新的虎王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仅与IV号H型主战坦克相当。而在一段时间内土耳其也曾供应过一部分有色金属,但是自从盟军在北非获胜后,便再也没不向德国提供了。
可以说,在1941年巅峰的时候,德国的合成成品油产量就达到了554万吨,铜产量有2.5万吨,煤炭产量有4.2亿吨,锌产量有28.7万吨,钢铁产量更是达到了1790万吨。
而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共生产了14万架战机,5万多辆主战坦克,34万多辆军用汽车,15.9万多门火炮。
日本的战争资源相比于德国不算匮乏的战争资源,日本就不行了,毕竟作为一个岛国,各种战争资源都比较匮乏,都极为依赖进口。
石油
在二战开始之前,中东,东南亚,美国等都是日本重要的石油来源地,当时日本国内对进口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达99.7%。
其次库页岛的萨哈林油田获得,占据市场约7%的份额。萨哈林油田也是日本在二战之前,手中最大的油田,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就被日本占据。
还有就是日本以煤炭和油页岩为主要原料进行人工制油。不过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日本的人工制油的产量非常的少,只能说聊胜于无。
而在二战开始之后,随着日军对中国,东南亚的侵略,在占领了大片领土之后。日本的石油就来自东南亚,不过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海军切断了日本的海上交通线,那石油来源就靠库页岛和他自己国内了。
钢铁
至于钢铁矿石,在二战之前,主要的来源主要就是半岛北部。二战期间,日本从中国海南岛运走了近一半的铁矿石。
在整个二战前后,日本一共生产了5000多辆坦克,6万多辆汽车,1.3万门的火炮,17艘航母,2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63艘驱逐舰和147艘潜艇,6.2万架战机。
通过对比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的武器产量可知:
德国主要就是集中生产陆空军的装备,毕竟欧洲战场绝大部分都是陆空战斗,德国注重陆空军的发展也不意外。
而日本只是一个岛国,各种资源都依赖进口,对海上交通要道的安全极为重视,且亚洲根本就没有一个军力像样的国家,不是太过于注重陆空军也是正常的。
此外,这还与两国的钢铁产量有关,德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千万吨,日本的钢铁产量为百万吨万吨。钢铁总量的差距,也使得日本无法生产太多的武器装备。
德国的兵力高达1700多万,除了德军自己之外,还有很多仆从国的军队 。日本的总兵力也只有700多万,这也就是只有日军自身了。
综合来看,在二战之前,德国本身的战争资源就比日本多,其又占领了欧洲大片领土,得到了更多的资源。
而日本在占领区并没有找到太多的资源,反而招惹了美国,被掐断海上交通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