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通宝黄铜,为何聪明的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其实乾隆选择嘉庆当皇帝也很无奈,有点无人可选无人可用的意思。
按道理来讲乾隆皇帝有十七个儿子,不应该选择面这么窄,但我们细细分析他那些儿子的实际情况就会明白此言非虚。
乾隆曾经立过富察皇后的两个孩子为太子。奈何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没有享福的命——永琏没活到十岁就沾染风寒死去,永琮两岁不到出了水痘便早夭了。
这也直接导致历史上的富察皇后连失两子伤心过度而去世。
乾隆随后看上了愉妃所生的皇五子永琪——永琪大家都很熟悉哈,他文武双全、孝顺长辈、还救过乾隆的命。
本来是极好的人选。
可惜刚封为和硕荣亲王后,他就英年早逝了。所以,如果当时真有小燕子存在的话,她大概是要长期守寡了。
转眼到了乾隆三十八年,这一年乾隆63岁了,立储的事再也不能拖了。但当时除了被考虑立储的这几位皇子外,已一共有八位皇子病死或夭折。
而此时除了2个过继给兄弟的,还剩下4个皇子,分别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嘉庆)、皇十七子永璘。
这几个儿子中,老八是典型的浪荡子弟,沉迷于酒色,什么事也不去过问——更致命的是老八脚上有点儿残疾,让一个腿脚残疾的人做一国之君成何体统,所以老八自然就被排除了。
老十一和老十七是一类人:他们饱读诗书、文采熠熠,但他们的心思根本不在治理国家上,整天想着写诗作画,弄点风雅之事,因此乾隆看不上这俩儿子,也不放心将国家交给其中一人。
(下图是老十一留下来的碑文)
最后挑来挑去,十七个儿子也就只剩下这个老十五(嘉庆)还算靠谱点儿。虽然嘉庆能力和才能很一般,但聊胜于无,于是嘉庆就被赶鸭子上架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乾隆一直推行仁孝制度。
因为这个制度,所以他做皇帝的年头不敢超过他的爷爷康熙皇帝。虽然他并不想放权,但还是在乾隆六十年时,不得不主动让位给嘉庆。
退位后,乾隆还是想继续控制朝廷,那他就必须找一个好控制的儿子登基。而嘉庆老实听话,这也是乾隆最终选择他的原因之一。
事实也正是这样,嘉庆登基后所有的朝政大事基本上都听乾隆的决定,十全老人又做了三年掌握实权的太上皇。
所以说,嘉庆他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的幸和不幸都源于他的平庸。
平庸使他熬过各位皇子,幸运的成为皇帝;但平庸也使他无法力挽狂澜,补不了老爹留下来的烂摊子,从而背上了让清朝走向衰落的无能皇帝的骂名。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毛毛)
崇祯通宝铜钱价格?
崇祯通宝铜钱,真品属于常见版式;真品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左右;超过这一个价格,市场上可以大量供应的;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古钱怎么清洗?
古钱币怎么清洗,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我们大家都知道,一枚好的古钱币看重的就是它的包浆,如果随意清洗的话,有很大的几率会损毁包浆,这样它的收藏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对于新手来说还是尽量不要清洗古钱币,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得不偿失,如果是便宜的古钱币还无所谓,如果是价值高的古钱币那就亏大了。
我们在清洗古钱币之前,应该要分清楚古钱币的特征,然后来采取相应的清洗措施,古钱币表面是污垢还是锈渍要分清楚,古钱币的材质也要分清楚,黄铜、青铜、红铜、铁等等,不同材质的古钱币,它所采用的清洗方法也不一样,大家不要盲目的去清洗。
我就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吧,刚开始玩钱币时,懂得不是很多,看到别人发了清洗古钱币的视频,心里也是痒痒的,在网上也买了一瓶同款的清洗剂,我特意挑了一些破损严重的铜钱去清洗,其中有很多锈迹严重,字口都看不清,我就将这些铜钱全部泡了药水清洗,这个效果确实不错,很多铜钱都变得黄亮,但是也有许多铜钱发红了,顿时就懵逼了。
对于块状的污垢我们首先应该选择的是用清水洗,实在洗不掉就用锉刀等工具慢慢将其剔除掉,这方面一定要是老师傅操作,新手最好是不要随便操作,否则很容易将钱币挫伤,使价值大大降低,另外也可以用热水煮,这个方法是不会破坏包浆的。
如果还是很难清洗的古钱币,我们可以用醋浸泡12-24小时左右,然后拿出来用清水洗干净,再用毛巾擦干;另外在使用刷子清洗时,一定要谨慎,这种方法有很大可能将钱币洗的黄亮,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包浆,最后一种就是用药水清洗,这种方法也是要格外注意,毕竟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自己首先要带好手套等防护措施,钱币材质也要挑选一下。
其中铜锈和铁锈在古钱币表面附着的较浅时,醋泡和药水泡两个方法就不要使用了,可以用毛刷慢慢刷净,另外也可以用肥皂水、苏打水、酸性的水也可以,听说有些人用洁厕灵清洗,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如果古钱币洗红了,擦干净拿在手上盘一段时间,还是有可能恢复的,个人建议不要轻易使用酸性水和化学成分的药水清洗古钱币,原汁原味的古钱币最好。
收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天保通宝共有几种尺寸?
有的古钱币(第1页)1281) 绿松石贝币 上180元[1]1282) 战国桥型币[长10.5CM 高5CM] 上160元[2]1283) 战国桥型虎头币[有花纹或象形字,长8。5CM 高4。2CM ] 上280元[1]1284) 战国一化 上 12元[8]1285) 秦半两(径3cm) 上 30元[6]1286) 秦半两(径3。1cm,重13克,大字) 美100元[1]1287) 汉半两,汉五铢 上美 各2元[50]1288) 五铢面文“卜”;“背工”;“背王”三种 近上 共90元1289) 东汉小五铢 上 5元[6] ; 小泉直一 美 25[1]1290) 大泉五十 上美 8元[20];减重小样 上美 10元[3]1291) 永安五铢 美 38元[3]货泉饼钱(10.7克)美70元[1]1292) 货泉白铜质 美80元[1];穿上半星 美20元[1]1293) 直百五铢厚重 上 80元 ;背为 中上 60元[1];常平五铢 美30元[1]1294) 大泉当千[大样径3.8CM,重9克] 上美480元[1];[径 3。4CM]近上130元[1]1295) 大泉五百[径2。95CM] 上美350元[1];上220元[1]1296) 梁铁五铢背四出 上12元[30],梁铁五铢背四出[五字内有双星] 上50元[2]1297) 五铢上横杠:下半点星 上各6元[8]1298) 南朝梁[两柱五铢,上下星 ] 上美90元[1]1299) 南朝五铢上巨星 美80元[1]1300) 北周布泉大样 美100元[2]1301) 隋曲笔五铢 美 35元[5]1302) 乾元折五重轮[花穿] 美140元[1]1303) 乾元小平重轮 上45元[1];乾元折二型 上美 15元[6]1304) 大历元宝小样 上 250元[1]1305) 建中通宝 近上 200元[1]1306) 大唐通宝(中大样,径2.3CM) 传世美 280元[1]1307) 开元通宝[官版微型径2.2CM] 美 40元[1]1308) 唐国通宝真书 美80元[2]1309) 唐国通宝真书小样[径1。9CM]美 50元[3]1310) 唐国篆书大字 美 70元[1]1311) 开元通宝白铜质 美25元[2]1312) 开元通宝特厚型(径2.4CM 重7.9克) 上280元[1]1313) 南唐篆文开元 上10元[5]唐国通宝篆文 美15元[8]1314) 会昌开元背双月、润 ;洛; 上美 各7元[5]; 背京下月、越 ;兴;兰上美 各18元[4];背‘广’上35元[1];会昌开元背梓 上 45元[1]1315) 乾享重宝铅钱 上18元[3]1316) 周元通宝 上美15元[8];背上月;下月;右月 美各28元[5]1317) 乾德元宝 上美 30元[2]1318) 宋元通宝背上星 美20元[1]1319) 绍圣通宝小平 美80元[1]1320) 大观通宝折十 美130元[1];[大字版]上80元[1]小平 上美6元[3]1321) 崇宁重宝折十“小字宝极美”宝字高0.95CM” [美胜母钱]120元[1]1322) 崇宁重宝折二私铸“径2.8CM”上 25元[1]1323) 庆历重宝 美28元[2]; 宽边 美30元[1];庆历旋读 上 25 [1]1324) 宣和通宝背“陕”铁钱 近上18元[1]1325) 建炎小平 [川字版 ]上品 80元[1]1326) 建炎折三楷书 [篆、楷书]折二 上各 7元[3]1327) 绍兴通宝折二楷书 上 8元[1]绍兴元宝折二篆、楷文 上 各 7元[3] 1328) 隆兴通宝折二[小楷,花穿钱] 上美100元1329) 乾道折二揩文 美20元[1]篆书 近上 12元[1]1330) 淳熙小平背星月,捌、十一 ,十六上 各10元[4]1331) 淳熙折二背星月,七、捌、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十五,十六 上各8元[8];小字折二星月 上美20元[1];光背小字 上20元 [1]1332) 绍熙折二背三,四,五 上 各8元[8]1333) 庆元小平背元,二 三 上各12元[4]1334) 庆元折三背四、五 上美 各45元[4] ;“五“近上20元;背”六“上40元[1]1335) 嘉泰折二背元,四 上 各10元[6]; 小平二;三 上美各15元[1] 1336) 嘉泰折三 美 260元[1]1337) 开禧折二背元、二 上 各 12元[2] ,小平“三“ 上各18 元1338) 嘉定折二背二,三、五、六,九,十三 上 各9元[20];小平元、二、十 上各16元[2]1339) 大宋小平背三 美65元[4];1340) 绍定折二背三、四、五、六上 各10元[8]1341) 端平通宝折十’长宝’ 美50元[6];短宝’ 美65元[6];1342) 嘉熙折二背元、二上各9元[3];;小平“四”上 15元[1]1343) 淳佑小平背十一 上美 70元[3];背二、三、四 上各 15元[6]1344) 淳佑折二背元、二、三、九、十 、十一 上各12元[3];1345) 皇宋折二背元,三、四,五,六 上各8元[8];小平 “三”“四”、“六” 上 各 18元[3]1346) 开庆折二“元” 美45元[5]1347) 景定折二背元 ,二、三,四、五 上 各10元,景定小平背元 ;二 、三 上 各14元1348) 咸淳折二背元;二,四上 各10元[6];背八 美25元[1]1349) 天盛元宝 上美 35元[6]1350) 大定通宝 美15元[1];宽边异边 上美35元[1]背上酉 美28元[20];上申小字异版 上美45元[1];背下酉 上美60元[2]1351) 正隆元宝 美 8元[20]1352) 巴思八文大元通宝 美180元[2];美品边有一裂 70元[1]小样广穿[径3。9CM;穿径1。2CM ] 上美130元[1]1353) 至大通宝 上35元[5];大字 上60元[1]1354) 至正通宝背三 [ 细字大样,稀见 ]美品300元[1]1355) 大中通宝小平 上 28元[2];“大字”版 上30元[1];瘦金体 上美 45元[1]1356) 大中通宝折三 上 120元[1]1357) 大中通宝小平背浙 美80元[2]1358) 洪武通宝小平八种版 美 各5元[4]1359) 洪武背浙 上 8元[8],单点通背浙 上美60元[1]1360) 洪武通宝背二福??[ 径2。8CM??边略有腐缺,声音较好] 上 3800元[1]1361) 洪武背北平 近上12元[1]1362) 洪武一钱 上 10元[9];1363) 洪武二钱 [三种版式] 美各80元[8];近上28元[9]1364) 永乐通宝 上8元[9];嘉靖通宝 上18元[1],“斜立“ 美30元[1]1365) 万历通宝六种版式 美 各5元[40] 1366) 万历 [直厂历小字厚型] 美20元[3];万历折二 上80元[1]1367) 宣德通宝 美 28元[15];泰昌通宝 美 28元[1]1368) 鬼天启小平 美 20元[1]1369) 天启小平 上 10元[1]1370) 天启背工、户 美各25元;背云 美 30元1371) 崇祯背季,新,贵,局,沪 美 各 15元[18]1372) 崇祯背 “下沪上星”、青、下工、下季、广、二、捌 上美各25元[15]1373) 崇祯背“戊”, “江” “下工上星”“下日孕星 ”“背星折二型” 上美 各35元[8]1374) 崇祯背’户日’’ 官’’官异版’上美 各60元[6];福建版[示祯]径2.7CM70元[1]1375) 崇祯通宝[微型减重钱,径1.8CM] 美 8元1376) 隆武通宝 上 15元[12];背星 上18元[8]1377) 隆武通宝背户 上 35元[2]1378) 隆武通宝折二钱??径2.82CM?? 上200元1379) 永历珍宝 美 45元[5]; 二厘 美50元[2]1380) 永历背明、上工、下工 美各35元[8]1381) 永历背户 上30元[1];背留 上130元[1]1382) 永历背督[大隶书] 上 80元[2]1383) 永历背右工 上 100元[1] 1384) 永历背壹分 (三种版式) 美 各35元[9]1385) 永历背壹分大样[异书小字江浙版] 上美90元[1]1386) 永昌小平 上美90元[3]1387) 大顺通宝背工;光背 美各35元[5]1388) 大顺通宝背户 生坑美85元[20]1389) 弘光背星二种版 美各18元[5];凤阳版上美30元[1];行书 上35元[1]1390) 利用通宝 上6元[4]1391) 利用通宝背厘大样 美20元[8];’三角通’美28元[1]; 背厘宽边大样 美40元[1];背厘小样;背贵 美 25元[4]1392) 利用背云美28元[5];背左厘 美 40元[3]1393) 裕民通宝光背 美60元[5]1394) 洪化通宝 美6元[1],洪化小平异版[孩儿体]美30元1395) 昭武背工,洪化通宝背工户美各15元[8]1396) 昭武通宝“壹分” 篆书 上美200元[2]1397) 大明通宝背上“户” 美 850元[1];上500元[1]1398) 兴朝通宝背工大样 上美 35元[3];1399) 清满文天命汗钱 厚重]生坑美品280元[1]1400) 顺治缶宝光背私版小钱[径2。2CM ] 上20元[1]1401) 顺治宣一厘;上 45元[5];上昌 美 70元[1]1402) 顺治上福 美180元[1];上 110元[1]1403) 顺治蓟一厘 ;阳一厘 ;上原 上美各60元[3]1404) 顺治单汉字:上浙、尔宝光背、右工、右同、右河、右户、右宣、宁一厘、浙一厘、工一厘、昌一厘、东一厘 、云一厘、临一厘、光背 上 各25元[20]1405) 顺治上河 、河一厘 、“上东”“宁一厘双点通”、右原一厘;原 上美 各35元[2]; 顺治满汉文’江’ 上美 20元[8]1406) 顺治背陕; 蓟 上美 各12元[4]1407) 康熙背漳,桂 美 各25元[8];1408) 康熙背大南 上 70元[1],瘦楷 上美100元[1]1409) 康熙背云,陕,蓟, 上美 各 6元[8]1410) 康熙背江,苏,大云 上美 各 10元[5]1411) 康熙背福 美 12元[8];双点通 美 18元1412) 康熙罗汉钱 美28元[1]1413) 康熙背临[栅栏临] 美 80元[1],1414) 雍正宝昌 美 55元[1]1415) 雍正宝安、宝巩、宝浙 、宝苏 美各 25元1416) 雍正宝浙“三角通” 美 30元[1];1417) 雍正宝浙“小方头通满文小浙”美 30元1418) 雍正宝济、宝河 美 各35元[9];宝晋 上美45元[2]古钱币(第2页)1419) 乾隆宝浙局“正字隆” 美 180元[1]“生字隆”上100元[1]1420) 乾隆宝苏局小平六种版式 美 共50元1421) 乾隆宝苏局“生字隆” 美 150元[1]1422) 乾隆宝昌局小平六种版式 美共50元[2组]1423) 乾隆宝浙局小平八种版式 美共80元[2组]1424) 乾隆宝伊 美30元[1]1425) 乾隆宝黔[缶隆] 美20元[1]1426) 乾隆宝济 美68元[1]1427) 乾隆大样 (2.7cm) 上美 15元[2];宽边大样 美25元[2];宽边满文出头宝 美40元[1];‘山隆’ 大样[2.7CM] 美 30元[1];‘山隆’小样 美6元[5]1428) 乾隆通宝乌什局 美15元;乾隆阿十美35元1429) 乾隆通宝阿克苏背上日 上美25元[3]1430) 乾隆通宝阿克苏局 美18元[1]背[上下局名]上美401431) 乾隆通宝库车局 美50元[1];乾隆库十 上美50元1432) 乾隆通宝背龙凤〔宝苏局开炉钱〕 径2。9CM 美品罕见 价格:3000元[1]1433) 嘉庆宝源背下星 美 8元[2];嘉庆宝武背仰月 上301434) 嘉庆宝泉大样(2.85cm)三种版式 美 各28元[5]1435) 嘉庆通宝阿克苏局 美12元[3]1436) 嘉庆通宝背四决 上美20元[1]1437) 嘉庆通宝宝苏局宽边大样 径2.89cm 重8克 上美1200元[1]1438) 道光宝泉大样(2.8cm) 美 30元[2]1439) 道光宝源小平白铜质 上美 40元[1]1440) 道光宝苏厚版[径2。2CM;厚0。23CM ] 美 30元[1]1441) 道光通宝阿克苏八年当十 上美 12元[10]1442) 道光通宝阿克苏八年当五 上 24元[5]1443) 道光通宝宝黔上日 上美18元[2]1444) 咸丰宝云小平背上月孕星(2cm) 上美 80元1445) 咸丰宝浙当十 美 18元[15];宽缘小字 美 30元[3]1446) 咸丰宝浙当十[满文长浙] 美 30元[1];1447) 咸丰宝浙当十[撇重] 美 25元[3];细字精楷 美80元;咸丰宝浙当十[小咸撇重] 美 60元[1]1448) 咸丰宝浙当十[12种版式不同] 上美 共220元[1组]1449) 咸丰宝浙当十[细字样钱《咸丰泉汇》14-3-24有载] 美 250元[1]1450) 咸丰宝源当五 美 45元[4];宝源当十 美28元[1]1451) 咸丰宝源当五十[精制大样式,径5.6CM,厚0.38CM,地张平整] 美 380元[1]1452) 咸丰宝泉当十[大小四种] 美各28元[4]1453) 咸丰重宝宝泉当十母钱[径3。7CM内穿有二裂] 美200元[1]1454) 咸丰宝巩当十 美35元[2],宝桂当十 美45元[1],1455) 咸丰宝桂开炉特大样宽边[径4。05CM 重26克]美600元[1]1456) 长发其祥宝福局开炉钱[咸丰炉]径2.55CM系<中国花钱目录>图拓原物 美品2500元[1]1457) 咸丰 宝迪当十 上 28元[1]1458) 咸丰 宝迪当八;宝陕当十 上 各 40元[4]1459) 咸丰宝陕当十[白铜] 上美 120元[1]1460) 咸丰宝直当十 ;宝川红铜当十 上各35元[3] ;宝云当十 上25元[1];咸丰宝巩小平 上 12元[2]1461) 咸丰通宝宝福铁钱四种版上 各18元[8]1462) 咸丰通宝宝泉铁钱 上 10元[8]1463) 咸丰阿克苏当五 ;阿克苏当十 上美 各25元[8]1464) 咸丰宝苏小平扁字异版 撇重揩字上50元1465) 咸丰宝苏当十缶宝小字 上美300元[1]1466) 咸丰宝苏当十 上 18元[2];大字 美30元[1]1467) 咸丰宝苏当十[勾咸] 上 35元[1]1468) 咸丰宝苏当五十 美 220元[1],1469) 咸丰宝河当百 上美150元[1]1470) 咸丰宝昌当五十 上美100元[1];宝昌当五十“白铜”美280元[1]1471) 咸丰宝台小平 上美 55元[1]1472) 咸丰宝福铁范铜版小平[径2。5CM] 上美 100元[1]1473) 同治宝泉当十 上美35元[3];缶宝宽边大样[径3CM]上美50元[4];缶宝窄边大样[径3CM,边0。25CM] 美60元[1]尔宝宽边大样[径3。1CM] 上美70元[1]1474) 同治宝源当十大样“缶宝[径3。1CM];尔宝[径3CM] [一对] 美 共120元[2]1475) 同治宝川 上 20元[1]1476) 同治宝福[径2。3CM] 美200元[1]1477) 同治宝巩小平 上 10元[4];同治宝浙;宝苏 上各8元[1]1478) 同治通宝库车当十 上 40元[2]1479) 同治通宝新十 美30元[1]1480) 同治通宝宝台局 上40元[1]1481) 同治宝州上“王” 上 60元[1]1482) 同治宝昌大样{2.4cm}上美18元[1]1483) 同治宝晋小平 美品 价:80元1484) 同治宝苏精制宽边{2.2cm}美30元[1]1485) 同治重宝宝伊当四[小字版] 上 450元[1]1486) 光绪宝福小平背倒满文 美160元[1]1487) 光绪宝福小平背上星样钱 美260元[11488) 光绪宝苏当五 上美75元[2]1489) 光绪通宝宝直小平异版[精铜铸,极美,疑样,2。38CM] 220元[1]1490) 光绪宝苏小平铁钱背倒满文[出谱官版,径1。9CM] 上400元[1]1491) 光绪宝苏小平背上巨星[径1。8CM ] 上100元[1]1492) 光绪通宝背宝苏[宽边精制 径2。3CM] 美40元[1]1493) 光绪通宝背宝苏局[背满汉文异书]??全品相??径2。55CM?? 价:2000元[1]1494) 光绪宝云上仰月[径2CM ] 美50元[1]1495) 光绪机制宝蓟 [未流通带光]美 180元[1]1496) 光绪机制小圆孔宝广,库平广一钱, 美各10元[8]1497) 光绪机制宝福,宝漳 美各25元[8]宝福原光60元[2]1498) 光绪机制宝苏、宝武 ,宝津 美各35元 1499) 光绪机制宝广 原光美 8元[20];错打斜穿 美30元1500) 光绪通宝机制宝浙六种版式 美 各 35元[12],上20元[1]光绪机制宝浙五种版式不同 带光美品 共售200元[4组]1501) 光绪宝直小平私版[径1.9CM] 上 20元[1]1502) 光绪宝泉大写当拾,上美28元;泉右上星、源当拾小样 上美 各 35元;宝源背星在右上中间 美50元;宝源左星上美 45元1503) 光绪宝泉当十[三种版式] 美各35元[5]1504) 光绪宝泉当十[鎏金] 上美80元[1]1505) 光绪宝河背月星 上8元[2] 1506) 光绪宝东背村 上130元[1]1507) 光绪通宝喀十 上 18元[1]1508) 光绪戌申新十 上 35元[3]1509) 光绪通宝背福寿宫钱 [径2.5CM ] 上美380元[1]1510) 拉锡丁汗钱{新疆叛乱部造} 美 28元[6]1511) 宣统通宝机制宝广 美 10元[15] 1512) 宣统通宝机制宝福 美 120元[1]原光180元[2]1513) 宣统小样上8元[5];大样(2.4cm) 美 28元1514) 宣统通宝背库十 近上190元[1]1515) 太平天国横圣宝 [径2。15CM] 美120元1516) 太平天国竖圣宝大样[径2.4CM] 上美220元[1]1517) 太平天国背竖圣宝?? 径2。53CM?? 生坑美品??320元[1]1518) 太平圣宝背天国[径2.2CM,宋体字,少见]上美 680元[1]1519) 义记金钱[清末浙南农民起义军钱币]径3。75CM?? 重16克??美品2900元[1]1520) 民国通宝背东川 上美20无[3]1521) 福建通宝二文 六条旗 上美60元[1]1522) 日本铸 隶书元丰通宝 近上 15元[1]1523) 宽永背十一水纹 美 45元[1];背二十一水波 美48元[5];背长、足 上各18元[2]1524) 宽永通宝背仙 上180元[1];宽永“宝上星“上20元1525) 宽永背元,佐,小, 上 各 8元[6];背文 美 4元[5]1526) 宽永背久铁钱 上70元[1] 1527) 宽永通宝母钱[径2。45CM,精黄铜铸] 美800元[1]1528) 文久永宝背水波 上美60元[1];’简’写宝 上美60元[1];楷“文” 粗字 美80元[1]1529) 洪武背治 上美 45元[1]; 朝鲜通宝 上美 50元[1]1530) 天保通宝背当百 极美 150元[3]1531) 常平通宝折二背赈二;捻宙 美各35元1532) 天兴通宝,明定宋宝,景元通宝,宋元篆文 、玄聪道宝 ;泰德通宝背万岁 美 各40元[6]1533) 顺天元宝,绍符元宝 ;景盛背四石纹 ; 景盛右半星上美各 25元[4]1534) 佛法僧宝 上美 180元[1];大宝通宝 美160元[1]1535) 景统,延宁,维新 、洪德、大和通宝 上美各6元[9] 光中、绍平、景盛、景兴、嘉隆、光顺、安法元宝 上各3元[15]1536) 1879年大法国之安南当二铜钱 美100元1537) 宋代“象”[径1。9CM];“卒”花钱 [径2。4CM] 美各100元[2]1538) 宋代“龙凤”花钱 [径3.3CM] 上美400元1539) 宋代金玉满堂挂花钱 [径3.1CM] 上80元1540) 宋代“状元骑马图”带系玩物 水红铜质 径2。2CM 高0。75CM 上美:220元[1]1541) 铜雀晨乌 马钱白铜质 径3。1CM 上美260元[1]1542) 清代黄芝马钱,少见(径2.5CM?)上280元[1]1543) 清代三阳开泰一品当朝花钱[径2。9CM]上美180元[1]1544) 清代千子万孙背蜂候挂印花钱[径2。8CM]上美220元1545) 清代吉庆有余背金玉满堂花钱[径2。6CM]美200[1]1546) 清代百福骈臻背千祥云集花钱[径2。6CM]美180[1]1547) 清代状元及第背连生贵子花钱[径2。6CM]美160[1]1548) 清代天子万年背龙凤花钱[径3CM]美280元1549) 清代一品当朝背花纹花钱?? 径3.15CM?? 红铜 上美:180元[1]1550) 清代[加官进爵背连中三元]花钱[红铜,径2。4CM]上美160元[1];清代“浙炉”[金玉满堂背吉祥如意]花钱[径2。2CM]上美130元[1]1551) 清代长命富贵背龙凤大花钱[径5CM]上美450元[1]1552) [苏炉]联升三级一品当朝大花钱??宽边??径5。3CM?? 厚0。32CM??[ 内穿及边均有裂纹??厚重大器]?? 上300元[1]1553) [苏炉]金玉满堂背长命富贵大花钱??美品 径5CM??厚0。28CM?? 美650元[1]1554) [苏炉]顺风大吉一本万利花钱?[?径4。45CM]?? 美品:450元[1]1555) 清初特大型神符背八卦花钱 [青红铜 径6CM] 价:380元[1]1556) 正德通宝背文花钱[径3。1CM] 上美150元[1]1557) 驱邪降福背五毒花钱[径4.6CM] 上美120元1]1558) 福禄寿图背状元及弟花钱[径4。3CM]上美160元[1]1559) 全家福禄背福寿双全花钱[方孔,厚0。35CM,径4。2]上240元[1]1560) 一品当朝背花纹花钱[径3.15CM]上150元1561) 连中三元背神仙降龙大花钱[径4。7CM]上美400元1562) 正记生财背兑换一角花钱[径2。8CM]上美220元[1]1563) 易宜长养背关煞开通花钱[径2。5CM]上120元[1]1564) 五子登科背花纹花钱[径2。6CM红铜]上90元[1]1565) 清代八卦雷霆大花钱[方孔,径4。6CM] 美1201566) 清代八卦背龙凤呈祥花钱[方孔,径2。75CM] 美160元[1]1567) 清代“舟楫梅盐“背龙凤花钱[径2。3CM ]上120元1568) 合时得利背‘一二三四’小花钱 上美150元[1]1569) 五子登科刻花异秋叶形铜挂牌 美90元[1]
明末至清康熙14年以前?
明代
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衰,再难有财力支撑起像“郑和下西洋”那样的壮举,鼎盛一时的朝贡贸易体系也逐渐解体。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在海上的积极活动令澳门一跃成为全球性的贸易中心,并促进了天主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初步接触。至明隆庆元年(1567),明帝国有限度地解除“海禁”,民间贸易再度兴盛,并带来持续的贸易顺差。同时,欧洲人开始遍布海丝沿线,并开启了从美洲跨越太平洋的新航线,天主教随着欧洲殖民者迅速传播。海上丝绸之路不可避免地逐渐扩展为具有真正全球意义的海路网络。
焦天龙到:“万历年间(1573〜1619) 显然是明代外贸最活跃的时期。南海地区的至少有6 艘沉船属于万历时期。”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明代中后期沉船陶瓷器来自于以下沉船:“南澳I号”及“万历号”,均属于万历时期的商船。
明万历 漳州窑青花“粮”字大盘漳州窑青花“粮”字大盘 明万历,高8.7、口径33.0、底径13.0厘米,于“南澳I号”发现。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封侯爵禄图“富贵佳器”款盘景德镇窑青花封侯爵禄图“富贵佳器”款盘 明万历,高4.2、口径18.5〜19.1、底径12.0厘米,于“南澳I号”发现。
“南澳I号”,沉没于广东省南澳县三点金海域 。学界对于“南澳Ⅰ号”的年代认识有万历年间、万历三十六年以后、隆庆开海之际几种看法。但总体而言,“南澳Ⅰ号”的青花瓷年代指向为明代晚期。“南澳Ⅰ号”船载瓷器主要为福建漳州窑系和江西景德镇窑系产品,其中漳州窑系瓷器达2万件以上;景德镇窑系达5000件以上,有青花和五彩两个品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经赴景德镇考察了官窑遗址,湖田窑遗址和观音阁遗址,通过比对沉船和窑址产品,推断“南澳Ⅰ号”出水的景德镇窑系瓷器来自于观音阁遗址第四期,年代约为万历早中期。《江西景德镇观音阁明代窑址发掘报告》中指出,在观音阁遗址第三期,即嘉靖时期,发现一件刻有“◆ ◆嘉◆ ◆制”款的白釉大盘和青花五爪龙纹碗的残片。观音阁窑址是“官搭民烧”的窑址。“南澳Ⅰ号”的船载瓷器,以漳州窑的青花瓷器为大宗,青花大盘和带盖钵是代表性器物。这些青花瓷器的瓷胎和釉质比较厚重,青花颜色发灰或者较为暗淡,绘制的人物或花鸟图案比较随意,底足粘有细砂(也就是所谓的“砂足器”)。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象首军持景德镇窑青花象首军持 明万历,高20.5、通长17、宽9.5厘米,于“万历号”发现。
明 青花莲池鸳鸯纹克拉克盘明青花莲池鸳鸯纹克拉克盘 明万历,高5、口径31、底径17厘米,于“万历号”发现。
“万历号”沉没于距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的海域,是一艘万历晚期的商船。2004年4至7月,南海海洋考古公司对沉船进行了打捞,采集出水文物7000多件。其中“克拉克”瓷大量出水。
“克拉克”瓷器以纹饰绘有连续的开光图案为特征,开光内绘山水、人物、花鸟、果实、文房用品等吉祥图案,其器型有碗、碟及盘、杯、瓶、盖盒、军持等。1603年,荷兰武装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一艘装载着约10万件中国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帆船,船上的瓷器后来被运送到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了欧洲。由于荷兰人将葡萄牙远航东方的货船称作“克拉克”(荷兰语为“葡萄牙战舰”的意思),因而这批在欧洲拍卖的中国瓷器被称为“克拉克”瓷。据统计,从明万历三十年(1602)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从中国购置了超过300万件克拉克瓷。除景德镇窑外,福建漳州一带也盛产克拉克瓷。
总的来说,整个明代,沉船数量大量增多,以中国船为主,葡萄牙、欧洲和英国等国家的沉船也开始有发现。
清代
有清一代,中国和东南亚及欧洲的贸易没有中断过。顺治朝实行海禁政策,由明郑集团主导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康熙二十三年后(1684),允许民间进行海洋贸易,中国和东南亚的通商更加活跃。清代早期,来华的欧洲商船也增多,康熙开禁,设广州、厦门、宁波和云台山4个通商口岸,允许欧洲商船来华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来华船只更是不断增加。清代早中期,中国瓷器外销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大量的外销瓷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根据国外消费者的需要订制的,他们提供图样,中国制瓷商按图制作。广东省博物馆藏的清代沉船陶瓷器来自于“金瓯号”和“迪沙鲁号”。
清 青花吕布戏貂蝉纹碟清 青花吕布戏貂蝉纹碟 清雍正,高1.9、口11.8、底6.8厘米,于“金瓯号”发现。
清 褐绿彩瑞兽清 褐绿彩瑞兽 清雍正,高6.5、底座长6厘米,于“金瓯号”发现。
“金瓯号”沉没于越南金瓯角海域,是一艘在雍正年间(1723〜1735)从中国广州开出的商船。“金瓯号”出水遗物有中国陶瓷器、锌条、康熙通宝钱币、衣物、船骨、金属制品、石质印章等。“金瓯号”出水器物以中国瓷器数量为多,虽然这艘船是雍正年间的商船,但所载瓷器中有不少瓷器带有典型的康熙朝风格。“金瓯号”出水瓷器主要来自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窑口。工艺品种多样,器形丰富。陶瓷工艺可见有青花瓷、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下三彩、素三彩、紫红、绿釉刻划填彩、白釉彩绘、酱釉白花、素胎白花、单色釉等。器物样式丰富多样,有盛用器、饮用器、文房用品、塑像玩具、陈设瓷等。其中一些带款识的瓷器也值得关注。“金瓯号”青花瓷碗,发现有“裴溪若深珍藏”“若深珍藏”款,为清代较有名气的“帝王堂名款识”;“金瓯号”出水的绿釉刻划花填彩折枝牡丹纹盘、紫红釉刻划花填彩盘等均为清初“祖堂居”的产品,“祖唐居”是明嘉靖、万历年间专门烧制美术陶的著名石湾陶家。
清 青花如意头团寿纹盘清 青花如意头团寿纹盘 清道光,高4.5、口26.7、底16.7厘米,于“迪沙鲁号”发现。
清 宜兴紫砂“孟臣制”梨式壶清 宜兴紫砂“孟臣制”梨式壶 清道光,高11.5、口7.5、底8厘米,于“迪沙鲁号”发现。
清 石湾窑窑变釉弦纹钵清 石湾窑窑变釉弦纹钵 清道光,高11、口18、底13.5厘米,于“迪沙鲁号”沉船发现。
“迪沙鲁号”是一艘中国帆船,长约30、宽8米。道光年间(约1845),该船在驶往马六甲途中,在马来西亚柔佛州迪沙如海滩不远处沉没。船上的瓷器主要是福建德化瓷、江西景德镇瓷、江苏宜兴紫砂、广东石湾陶等。值得关注的是船载的紫砂茶壶,紫砂茶具达1660件。紫砂茶具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均有发现。赴泰国和越南等地经商或者移民的华侨,特别是闽粤商人将中国喝功夫茶的传统带到当地,江苏宜兴茶壶大量南运以满足闽粤功夫茶的需求。自晚明,宜兴紫砂茶壶和器具已远销至欧洲。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记载:“1679年,由漳浦运抵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有7箱朱泥茶壶;1680年,约1635件茶壶(宜兴产品)运抵阿姆斯特丹。”
大量的货物通过船运载出海,船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货物的装载方式也是非常的讲究。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通过沉船考古发掘,瓷器中存在分大小套装工艺,同型瓷器成组搭接包装工艺等。这在“南澳I号”中也有体现,如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这种大陶瓮往往装填以小碟、小罐、小杯、棋子、串饰等小物品以及水果等食物。“迪沙鲁号”中紫砂壶分批放在大型的陶缸内,空隙处填充稻壳类的植物细粒作缓冲。
李自成出家了吗?
导语:
败退荆襄以后,李自成带领大军进攻左良玉部,没想到左良玉丢盔弃甲,号称百万之众的荆襄大军溃不成军。左良玉带兵直奔南京而去,半路就死了,儿子左梦庚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投降满清。
而李自成本打算进攻南京,可四镇军阀都被满清大军杀败,弘光帝也被满清俘虏。这里已经是满清的天下。自知不敌的李自成转战江西,失去了方向。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九宫山上李自成带着十多个人前去探路结果在路上被当地的团练民兵给杀了。
不过后来传言,李自成是在这个时候选择出家了,被杀只是为了掩人耳目。那么真相是怎样的呢?
01从大顺军当时的规模来看,李自成是肯定被杀了。为什么我会有如此肯定的判断呢?要想知道结果,必须要先理清楚李自成这一路的作战情况。
李自成在潼关击败了孙传庭,大明最后一道屏障消失,李自成的大顺军直奔京城而来,继而占领京城,灭亡了大明王朝。
在招降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时候,李自成的部下出了差错,结果导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败亡之下的李自成,带着财宝直奔自己的老巢西安而去。可怕的是李自成在逃跑的时候,并没有在山西地区铺设重兵把守,依旧任用明朝降将居多。结果整个山西在面对满清大军的到来后,基本全线投降。丧失山西控制权的李自成,只好固守陕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多尔衮调整了作战方针。因为哥哥阿济格打不西安,所以多尔衮将南下的多铎部队调往北方合围西安。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进退失据,最终让多铎抢先攻破潼关,西安正式失守。那么这个时候李自成部是什么状态呢?
李自成的大顺军被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由李自成带着南下荆襄,这里是他们开辟的第二根据地,另一部分则由李自成的侄儿李过带着从陕西延安绕道汉中,再前往荆襄。
本来打算第二年的夏天在荆襄之地会合的,可是当李过的人马到了荆襄之地时,李自成在九宫山已经被害了。
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父守忠,无子,祷于华山,梦神告曰:“以破军星为若子。”已,生自成。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斗很无赖,数犯法。知县晏子宾捕之,将置诸死,脱去为屠。天启末,魏忠贤党乔应甲为陕西巡抚,朱童蒙为延绥巡抚,贪黩不诘盗,盗由是始。---《明史》
所以说李自成被杀的时候,大顺军依旧还是有很强的战斗力的。李自成只是丢了北方的根据地,他在南方依旧可以大有所为。
所以一个爱财如命的军阀,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出家做和尚?他死后他的部队依旧在跟满清作斗争,即使被明朝收编,也没有放弃对满清的斗争,所以说李自成只可能被杀。
02李自成翻盘的机会就在荆襄之地,可惜他放弃了这块根据地。我们总是将眼光着眼于北方的战事,因为李自成亲自带队灭亡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眼看着就要一统天下了,很多明朝的大臣也就接受了大顺政权取代明朝的事实。
使高一功、冯雄守襄阳,任继光守荆州,蔺养成、牛万才守夷陵,王文曜守澧州,白旺守安陆,萧云林守荆门,谢应龙守汉川,周凤梧守万禹州。于是河南、湖广、江北诸贼莫不听命。自成既杀汝才、一龙,又袭杀养成,夺守应兵,击杀袁时中于杞县。---《明史》
北方刚刚获得平静,多尔衮和吴三桂联合起来,再次对李自成发起了进攻。所以北方那些年总是处于战乱状态,也是历史最关注的焦点。
至于南方,似乎很少有人去关心。其实李自成在这方面是考虑到位了,他不仅自己带兵在北方斗争,而且也分兵派人前往南方开辟新的根据地。
当时李自成一边攻占整个陕西地区,一边则派人南下荆襄,攻占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他们在这里长期和明朝在南方的军队对峙。大顺军与左良玉的人马,在这里对峙了差不多两年多的时间。所以说荆襄之地早就成了一块比较成熟的根据地。在西安被多铎攻破以后,李自成的大军只好南撤。原本大家认为李自成会南下荆襄,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朝廷根据地,以此与满清做最后的斗争。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当阿济格带人南下的时候,李自成果断放弃了经营两年多的荆襄根据地,而是直奔南京而去。
这一错误的战略指导,直接导致这块成熟的根据地,眨眼之间,就被阿济格给拿下了。从此李自成就成了丧家之犬,再也无处可去。
荆襄之地被阿济格拿下了,南京又被多铎拿下了。李自成的人马不断在江西地区徘徊,最终走向了灭亡。
03李自成做和尚的传言,经不起推敲。现在不少野史上都在传这件事,认为李自成的确是做和尚去了。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出土了一位奉天玉大和尚的墓葬骨灰、砖刻《塔铭》,很多人认为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
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位奉天玉大和尚跟李自成的种种身份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这个奉天玉大和尚的塔铭作者居然是明朝的遗臣刘萱,明朝是李自成给灭了的,人家明朝的遗臣怎么可能会为李自成写塔铭呢?
当时李自成带了大量财宝南下,手里还有几十万大军。就算打不过满清的人马,至少可以战胜南明残留的那些部队。
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鉏死。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谓为自成也。---《明史》
他想要在南方称王称霸,手里还是有很多资本的。这个时候李自成绝对不会选择放弃自己努力了半辈子的事业。
最不济他可以前往西南地区,与张献忠的大西军会合。李自成的实力比张献忠要强得多,连张献忠都知道要奋斗下去,李自成有什么理由会在这个时候放弃呢?
李自成不及满清铁骑,却比南明强得多。明朝灭亡以后,南京小朝廷在四镇军阀的胁迫下,立刻将福王朱由崧立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弘光帝。没想到的是,清军南下后,本来形信誓旦旦的四镇军阀却在刹那间溃不成军。当清军杀向福建的时候,这里的小朝廷皇帝隆武帝朱聿键扬言要北伐。结果权臣郑芝龙却打算投降。结果隆武帝兵败被杀,郑芝龙投降满清。绍武帝在广州立足不过二十多年就被满清大军给灭了,永历帝朱由榔在云南倒是坚持了十多年,是因为得到了大西军入股的赞助。由此可见,李自成的军队再垃圾,也不可能比南明的军队还要垃圾。连南明这样的战斗力都坚持了下来,李自成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