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黄铜板生产商,为什么北方叫做中原?
多谢邀请。关于“中原”的涵义,不要说一般的国人,就是某些专业学者未必弄的明白。说中国的北方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被称为“中原地区”也是合理的。
“河南”到底能不能自称“中原”,代表“中原”,甚至等同于“中原”呢?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这种论调我了四个字,叫“贼偷中原”。下来我给大家慢慢的论述。
首先我们看看“中原”一词的出处。《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沮”,即关中北部的漆水和沮水,即现在渭水支流石川河,古时也称“姬水”,是黄帝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也是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所以黄帝和周族都以“姬”为姓。这是最早的关于“中原”的记载,指的就是“关中平原”,这也是“最初的中原”,指“有城邦的原野”。
《新书•属远》:“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这里“中”是指“国都”。 随着武王伐纣后西周王朝势力范围的东进,中原的范围才进一步扩大到汾河平原和伊洛平原。随着周文化东渐,以关中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也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逐步形成了中国七大方言之一的“中原官话”,也对中国其他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图中的“绿区”就是现在的“中原官话”区域,新疆部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关陇豫等中原地区的移民。“中原官话”区的形成其实从另外一个维度确认了现在“中原地区”的地理范围。
“原”通“塬”,最先指的二级台阶上的平原。“原”的称谓,首先是西周王朝京畿之地民众的发明创造。在关中地区,有大量的与“原”有关的地理称谓,譬如“白鹿原”“咸阳原”“周原”等等,有几十个之多,全国其他地方是没有这种称谓的。关中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是“中原”最先在关中诞生的土壤。
关中自古帝王州,长安自古帝王都。关中既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夏商周的源头和肇始之地。根据《中国通史》的记载,夏最先就发源于渭水中游,商则最先发源于陕西商洛。关陇地区占了仰韶遗址发现的80%,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无论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渭水和汉江作为各自最大的支流一直是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秦岭则是源头,被誉为“中华龙脉”。
地理考古学告诉我们,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文明由西向东传播是一个必然。从6万年~4800年的大地湾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同类型)到以关中为源头核心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为其代表性遗址),再到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从最早的彩陶,粟作农业,饲养家畜;从6600年前姜寨遗址的黄铜管、刻画文字,5000年前的青铜刀,到4200年前的青铜镜;从“黄帝都城”西安的杨官寨遗址 ,到陕北芦山峁遗址、石峁古城遗址遗址(目前发现的史前最大的城邦遗址);中华文明5000年,从文字、青铜器到城邦,哪一个重大的文明创造不是诞生于关陇大地?豫地的裴李岗、贾湖遗址、二里头、郑州偃师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哪一个不是来源于西方?
“中原文化”是相较于“狄夷游牧文化”而言的,它的内核一直在关中。“农耕文化”是文明的主要标志,关中平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先驱,周人则是中国最早大面积推广农业耕作技术的先民。武王灭商,分封72诸侯,随着以镐京为中心的周族势力的东进扩张,“中原”的范围才进一步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根据考古学理论把中国分为6大考古片区,其中“中原”为其一,他确认陕西是“中原”的核心,“中原文化”三大区域包括关中(陕西)、晋南和豫西,这就是“小中原”——即“中原本宗”。其中关中平原面积5万平方公里;汾河平原面积5000平方公里;伊洛平原面积500平方公里,只占关中平原的百分之一。洛阳以东属于黄河滩涂之地,史前洪水泛滥、野象横冲,是荒芜之地,以巫神东夷文化为主流,并非属于华夏的“中原文化” 。郑州并非属于黄河流域而是属于淮河流域;郑州在文化上属于“淮夷”的“淮河文化”,并非属于“古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脱胎于渭水文明,“河洛文化”滥觞于“三川流域”,所谓“三川”,指的就是关陇地区的渭河、泾河和洛河。 《辞海》中对“中原”一词的解释很清楚,就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人居住地”,这也是“大中原”的概念。包括现在的陕西关中、陕北、甘肃大部、宁夏、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的淮河以北地区、河北中南部(包括北京)、山东西部等广大区域。“中原”从没有什么以河南为中心的广义狭义的两说论,所有的中国史籍记载从没有“中原”专指“河南”一说。到了近代,“中原”一词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也泛指“汉地十八省”或“中国”,这就是“广泛意义上的中原”。 这就是著名的“中原四段论”:最初的中原——小中原——大中原——广泛意义上的中原。
从“中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看,毫无疑问,从炎黄文化开始一直到唐末,“中原文化”的核心一直在关中。从西周到清代,关中一直是“文化中原”的中心,古人一提到“中原”,首先想到的是关中,是古都长安,无数的史籍和名人著述可以证明这一点。
我们看看古代先贤是如何论述“关中”和“中原”的关系的。
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关中,中原一大形胜之地”。
宋•薛季宣《浪语集》:“论中原形势,常以关中为诸夏首”。
宋•陆游:“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
元•方回《瀛奎律髓》:“金陵可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明•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清•王猷定《四照堂诗文集》:“以通漕实关中,为经理中原之首”。
“中国”的文化概念的确立开始于西周王朝的肇基,开启于华夏大一统的分封,王朝中心一直在关中,在都城镐京。在夏商部落文明时代,处于关东地区东夷文化圈的殷商只是一地域性的部落城邦,还没有形成“中国”概念的文化土壤。现在有学者认为洛阳是“最初的中国”是缺乏历史文化依据的。洛阳的兴起缘起周灭商,出于管理殷徒和分封的需要,周王朝在雒河边的滩涂之上建立一个兵站,起初的名字叫“新邑”,或者叫“新邑雒”,就是一个新建的城邑而已,直到平王东迁,才成为了东周的一个流亡小朝廷。通过考古和古籍可以确认,西周王朝的都城只有一个,就是镐京。牵强附会说“雒邑”是西周王朝的都城是不道德的。
根据对西周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确认:宗周是指周原;成周是指镐京。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中论述:“三代及三代以前,古族有东西二系,夏与周属西系,夷与商属东系。殷周间的剧烈变革盖民族代兴之故,是两个民族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替。源于陕西的华夏文明最终取代了夷商文化,重振华夏文化风气,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以关中为核心周文明的创立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新纪元,使我们中国人具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 ,这也是最早的“华夏”“中国”“中原”“中华”诞生在关中的主要原因。
现在国内有一股逆流,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总纲领,以所谓的“黄帝故里”为总抓手,以打造“祖宗文化”为中心,以“中原河南论”为文化突破口,借用“中原”概念,大肆的篡改“百度百科”,大肆的生造各种祖宗故里和历史文化古迹,打造“河南文明中心论”,弱化甚至大量窃取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来为自己张目,言及河南有3000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言及陕西关中属于戎狄之地,长安属于“胡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周秦汉隋唐五大中原王朝的长期建都地关中难道不属于“中原”?创造灿烂辉煌的华夏圣都长安难道是“胡都”? 在这里我要说,河南既不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也不是中国文化的正宗,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的附庸而已;离开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何谈中华文明?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前4000年主要以关中平原的华夏圣都长安为核心,近一千年主要以华北平原的北京为核心。著名古都学家侯仁之(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就曾明确指出:“全国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前后虽有过几次迁移,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的,只有两个,在前期是长安,也就是西安,后期就是北京”。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也指出:从炎黄发源到唐末,长安作为周秦汉隋唐五大盛世的首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是全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陕西从古至今一直属于“中原”,而且是“中原文化”的核心。陕南的汉中是我们汉民族的肇始之地,汉江是长江文明的源头;关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之心”,是黄河文明的摇篮,是中国人的祖根地;陕北,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和陵寝——“天下第一陵”黄帝陵的所在地,是革命圣地,是共和国的摇篮。中华文明五千年,陕西是最为耀眼的那颗星;离开了陕西,何谈中国历史?哪里还找寻得到中国文化的源流?
“中原文化”的核心在关中,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地位所决定的,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每次看到河南自诩为“中原文化”“中原经济”“中原戏曲”“中原历史”的代表,总是感觉特别的刺耳,这是对历史的无知还是对文化传承的漠视!?河南就是“河南”,河南文化就是“河南文化”,你代表不了“中原”,你既不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只是“中原”“中州”“中土”的一部分而已,在地域上也只占“中原地区”面积的不到五分之一,甚至你也不是“豫州”的全部;你既不是中国人的“老家”,也不是“最初的中国”;你既不是夏文化的核心也不是周文化的核心;你既不是姓氏文化的发源地也不是中国人的祖根地;你既不是伏羲太昊的故里,更不是“黄帝故里”;你就是你,名字叫“河南”,你也只能代表“河南”。
从历史到文化,“中原”的概念一开始只指“关中”;到后来随着以关中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迅速传播,“中原”的概念才进一步扩大,到最后泛指整个中国。但中原文化的核心一直在关中。因为关中是周秦隋汉唐五大中原王朝的长期建都地,是中原帝国的心脏,是中原文明的中心。“中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中原”的荣光既属于整个“中原地区”的人民,也属于整个“中国”,而不是某一地区用来篡改历史的“私物”。
探寻历史,正本清源,我是清乐堂,欢迎关注交流,请多指正。
大闸蟹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说说蟹这个字。在古时候,人们用“解”来释义蟹这个横行的八爪大虫。而后面人们根据观察蟹的习性,长相等,才加了个虫字旁,而且还有鱼字旁。而为什么用“解”这个字来表示螃蟹。那是因为古人发现蟹在潮退时会有退壳的习惯。
而“闸”的演变,就有两种说法了,但现在人们更认同因为捕蟹的工具从而得名的闸字。
捕蟹的人们在捕蟹期间,会在港湾间设置一闸。这闸用竹子编成的,夜间来隔闸,将灯火放置在闸上,晚上螃蟹看见这个火光,就被吸引,从而爬上了竹闸。捕蟹人就可以在闸上轻松将它们捕捉,特别便捷。这里的竹闸名字叫蟹簖。这一说法被包天笑写在他的遗作《大闸蟹史考》中了。
第二种说法就是认为是由吴语中的“煠蟹”演变而来。(“煠”同音“炸”)
这个字在吴语中是指把食物放在水里煮或者油锅里炸。而这动词在今天的吴语里还有保留。宋代孟元老所写《东京梦华录》中就已经提到这个词,指的就是水煮蟹。
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也有对“煠蟹”一词做解释:“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而在江南的民间,水煮蟹也是常见的一种吃法。
民国《苏州风俗》中也对人们吃蟹有较为直观的记载:“食法大都以活蟹加清水、紫苏煮之,手剥而食之,曰大炸蟹。”可以看出这里已经有“大炸蟹”的说法了。
可以推断“炸”就是“煠”演变而来的。而现在写作闸,可能是因为“煠”是冷僻字,在流传中就逐渐变成同音的“闸”。
如何认识和理解青铜器时代?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因金属具有易腐蚀的特性,四五千年以上的青铜遗存发现往往为数不多。青铜时代必须具备这样一个特点: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偶然地制造和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不能认定为青铜时代[1]。
青铜时代是 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性能良好。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于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 。伊朗南部、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已使用青铜器,欧洲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印度和埃及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也有了青铜器。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使用青铜较晚,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初年。美洲直到将近公元11世纪,才出现冶铜中心。中国则在公元前3000年前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在青铜器时代,世界上青铜铸造业形成几个重要的地区,这些地区成了人类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在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些地区青铜时代与奴隶制社会形态相适应,如爱琴海地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此时都是奴隶制国家繁荣的时期。但是也有一些地区,没有经过青铜时代便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进入文明的地区在青铜时代已经产生了文字。[7] [8] [5] [9] [6] [10] [4] [3] [2]
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的肇始时间,则众说纷纭。部分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晚期或龙山时代已进入青铜时代,年代约当公元前3000年或稍晚。因用铜遗存仅有零星的发现,并不符合上述青铜时代的特点,故可以不考虑其可能性。[11]
1980年代以降,一般把成批出土青铜礼容器、兵器、工具、饰物等的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由于1980年代当时二里头文化碳素测年的数据落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所以一般认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上限[12] 。嗣后,有研究者将西北地区的早期用铜遗存纳入青铜时代,认为存在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两大独立起源地,但在绝对年代上,仍认为二者大体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进入青铜时代[13] 。
中原地区在二里头文化之前,仅有零星的用铜遗存发现。如襄汾陶寺遗址发现有红铜铃和砷铜齿轮形器、容器残片等,但未见青铜[14] ;登封王城岗遗址曾出土青铜容器残片[15] ,新密新砦遗址曾出土红铜容器残片[16] 等。二里头文化第一期发现的铜器尚少,且均为小件器物。第二期开始出现铜铃和嵌绿松石铜牌饰等制作工艺较复杂的青铜器,第三期始有成组的青铜礼容器和兵器等出土[17] 。故就目前的考古材料而言,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至多是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据《越绝书》记载,欧冶子曾应楚昭王之邀与干将(传说与欧冶子同师)一起“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一作工市)”。楚王曾引泰阿之剑大破晋郑王三军。上述记载,虽然带有传说的成分,但也足见欧氏所铸之剑之绝妙。由此可见,这时期青铜铸造技术之精湛。
就目前的认识,整个东亚大陆多地区大致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约当公元前1700年前后。第一批进入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只有四坝文化、齐家文化晚期、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二里头文化。这些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间的交流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时代标志
采矿
青铜采冶业是从石器加工和烧制陶器的生产实践中渐渐被认识而产生的。
中国商代后母戊大方鼎
最早的采矿业是从地表挖掘开始找矿的。当他们发现矿脉或矿带向深部延伸的规律时,人们创造了从地面向地下挖掘竖井,并由竖井底部向四周开拓巷道以寻找矿石和采掘矿石的方法。有时人们在巷道中发现深部还有矿石,于是又从巷道中向下挖竖井,这种井并不直接通向地面,所以人们称之为盲井。用这种方法采掘,一般在井巷中用木质的框架作支护,以防止周围岩石坍塌。他们用榫接或搭接法制作的框架,有效地承受了巷道的顶压、侧压和底压,可以确保坑下采掘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采掘工作的顺利进行。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从地面下较深的地段掘取矿石。这比起露天采矿省工省时,是一个进步。从湖北大冶铜录山、江西瑞昌铜岭等地发现的商周采矿遗迹看到,露天采矿与坑采这两种方法均已采用。当然,从矿区河流中夹带的沙石中淘洗出铜矿也是一个途径,此时大概也已被掌握。
人们在寻找石料和加工的过程中,逐步识别了自然铜与铜矿石。例如有一种铜矿石,颜色碧绿,其断面的纹理与孔雀的羽毛相似,很是艳丽,所以人们称它为孔雀石。这种孔雀石含铜量高,其含铜品位可达 10—20%或更高。这是一种氧化矿,只要同木炭放在炼炉中进行冶炼,加热到 1000℃稍高一些,就可以炼出铜来。它又常常与自然铜一起出现,并与铜锈有类似的颜色,因此孔雀石很可能是人们最早用于冶炼的铜矿石。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为青铜的冶铸业提供了必要的高温知识、耐火材料、造型材料与造型技术等条件。例如龙山文化中黑陶和白陶的烧陶温度均与铜的熔点接近。当时使用陶模具制作泥坯和印制花纹等技术与铸铜的模具功能有相似之处;冶铸用的熔炉、水色、型范等都是陶质的用具。炼铜用的木炭也与烧陶所用的燃料是一致的。考古工作提供的资料说明,凡是发现古代采矿、冶炼遗址的附近,几乎都有同时期居民聚落遗址。因此,人们在制作石器时,为寻找原料而出没于这些山丘时,如果一旦认识了自然铜与孔雀石等铜矿石,那么采掘这些金属原料就成了他们的新工作。[2] [3] [4] [10] [6] [9] [5] [8] [7]
爵
冶炼
春秋时期的冶铜技术是在商代与西周时期的冶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从出土的商代与西周铜器数量之多,用铜量之大,或许说明当时的冶铜业还是比较发达的,因此有理由认为,商代与西周的冶炼水平也是不低的。衡量冶炼水平高低很重要的一点是炼渣中的含铜量的多少。因为矿石中所含的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越高,炉渣粘度就越大,渣的流动性也差,渣中所含的铜也越多。春秋时期,冶炼过程中已经掌握了配矿技术,使渣中的含铜率降至 0.7%,这是冶炼水平较高的一个表现。可能这种配矿技术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
据统计,已出土的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铸有铭文的青铜器,有上万件之多,没有铭文的铜器更数倍于此数。商代与西周时期,若无发达的采矿与冶炼业是不可能提供如此大量的铜金属原料的。
已经发现的商周古铜矿遗址,大多分布在火成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因为接触带内的岩石破碎,比较容易采掘。又因大气降水和淋滤作用,地表面的铜元素在接触带中相对集中,出现了铜品位自上而下逐渐富集的现象,形成氧化矿富集带。这种条件使它成为古代先民理想的采铜场所。这里的矿石,主要是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铜矿等,都属氧化矿。深部往往有自然铜。大冶的铜录山,顾名思义,是铜绿色的山丘之意。那里每当大雨过后,表面就暴露出许多绿色的孔雀石的碎块,俯拾皆是。因此,它的铜资源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开发利用,在11号矿体和7号矿体的2号点出现的采矿遗迹,被认为是西周时期或更早的遗存。
当时冶炼铜矿石的方法,是将矿石与木炭放在冶炼炉中进行冶炼。由于这些矿石是氧化矿,因此这种冶炼被称作氧化矿还原熔炼。虽然只发现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商与西周时的炼炉尚未见到。但是,经过模拟实验证明,春秋时期的冶铜竖炉冶炼性能很好,能持续加料,持续排渣,间断放铜。[9] [9] [7]
世界发展
中国大陆
中国是世界上已知的第一个铜冶炼技术的文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炼铜发现于中国的陕西姜寨遗址。[10]
姜寨遗址出土的公元前4700年前冶炼黄铜片及黄铜圆环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冶炼黄铜,标志着人类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为青铜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而位于中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已知的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文明,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冶炼青铜器,人类初步踏入了青铜时代的门槛。
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块半圆形黄铜片和一块黄铜管状物,年代测定为公元前4700年左右。值得指出的是,最近在上海光源,采用X射线荧光面扫描分析,发现姜寨黄铜片不同区域的锌含量差异显著,而铅元素呈零星点状分布,其特征与固态还原法制备的黄铜完全相同,从而证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属与发明金属铸造之间,都曾采用热煅法或固体还原法冶炼金属。[6]
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单刃青铜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古老冶炼青铜器,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刀。经碳14鉴定为公元前3000年。此刀长12.5厘米,为单范铸成。没有血档及缳首等成熟的后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9]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考古上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时代,及文献上记载的中原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这与中国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及衰亡相始终。有学者把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至战国划分为鼎盛期、颓败期、中兴期、衰落期 4 个阶段。也有学者将这一时期划分为殷商前期、殷商后期、西周期、东周前期、东周后期 5个阶段 。中国各地的青铜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可以分作不同的地区类型。中国步入青铜时代,大体经历了早、中、晚期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早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见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间。加上山西夏县东下冯、山东岳石文化、辽宁长城东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黄河上游的四坝文化等,都相继出现了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在一些墓葬中还发现了人殉和 人牲。上述遗址的放射性碳 素 断 代(见考古年代学)年代,正好在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纪年范围内,这些遗址应是夏王朝时期的奴隶制文化类型 ,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② 中期。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此时期的前一段,是商代早期,约当公元前16~13世纪,以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 ,此时期奴 隶 制 国 家进一步发展,青铜器数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礼器,贝币大量出现,人殉、人牲更为普遍。后一阶段 ,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约当公元前13~前10世纪(穆王以前)。此时中国青铜时代达于鼎盛,也是奴隶制发展的典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相当成熟 ,出土大量的精美青铜礼器、武器与工具 。这时的青铜文化以安阳殷墟为代表,这里是商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也是青铜铸造业的中心。此时兴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及陵墓,有发达的金文与甲骨文,人殉与人牲成为一种制度极为盛行,凡此种种反映出奴隶制社会的繁荣。西周的周原遗址和丰镐遗址中,发掘出周王朝的宫殿 、宗庙和墓 葬 ,发现了大量的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已成熟。③晚期。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阶段。此时期列国都城形成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金属货币大量流通。青铜铸造工艺取得突出发展,出现了分铸法、失蜡法等先进工艺技术。湖北铜绿山发现的古铜矿,证明当时在采矿、配矿、冶炉砌筑及冶炼方面均达较高水平(见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业才逐渐衰落。 [5]
在中国的边远地区,当时还存在着若干具有地方特点的青铜文化。如甘青地区,由于民族杂居,文化复杂多样,有辛店文化、沙井文化与寺洼文化等,其中寺洼文化与西周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北方地区有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的青铜短剑具有地方特点,还出土带有相当浓厚的中原文化特征的青铜礼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从商周至秦汉,流行着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东南地区的浙江、福建至台湾等地,至西周末期才产生青铜文化,出土的青铜武器等与西周的相同。两广 、四川、云南等地区的青铜文化 ,既有地方特征,又有中原文化的风格。总之,各地区的青铜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同时具有本地的特色。此外,中国的青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与周围地区存在接触,如曾与北方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亚的青铜文化进行过交流,晚期与东南亚青铜文化有过密切联系。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在商前期的炼铜遗址中,从可辨认的铸范中,镢范为数不少,虽然青铜的生产工具在早期的随葬物中较少,但我们在出土的商初青铜器中,仍看到生产工具占相当比重,说明在商代的手工业中,青铜工具如斧、锯、凿、锥等已广泛使用,青铜兵器也日益增多,至于青铜农具,虽然奴隶主不会为奴隶们提供,但在当时,还有一部分作为自由民的农民都会拥有,历年出土的青铜农具有锄、铲、 等,这说明青铜的大量使用主要还是从事制作工具。青铜工具在生产中的效用,使青铜冶铸技术日益重要,因而能获得飞速的发展。 [8]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是奴隶制国家,有争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是在红铜冶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铁器和青铜器发明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国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青铜艺术品,显示了绵延一千五百多年中国青铜器的萌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7] [8] [5] [9] [6] [10] [4] [3]
亚洲地区
西亚的青铜时代是城市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奴隶制城邦,随着乌尔王朝的灭亡而告衰落。进入巴比伦时期后,青铜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并进口金银铜锡等金属原料。小亚细亚东部卡帕多细亚的奴隶制帝国,约在公元前3500年进入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000年前后转入中期,小亚各地由野蛮进入文明。在邻近伊朗高原西南部的埃兰,于公元前第 3 千年中叶形成奴隶制城邦,产生了国家,处于青铜文化的发展时期。
青铜器
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北亚、南亚的青铜时代,产生了印度河文明。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青铜工具和武器广泛使用,有斧、镰、锯、刀、剑、镞和矛头等,手工业匠人对金属的热加工和冷加工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能用焊接法制造金属器具,并刻有铭文。这时代表性的文化是哈拉帕文化。在东南亚地区,至今发现的最早青铜冶铸中心是泰国乌隆府的班清墓地,时代在公元前3600~前1000年,青铜器有矛头、手镯、脚镯,矛头是铸造后再锻打成形的。在能诺他墓地,发现用双扇合范制造的青铜器,并有人祭遗迹。越南红河流域的青铜文化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其后的东山文化时期,大量地制造铜鼓。菲律宾在公元前 600 年出现青铜器和铁器 ,是从大陆沿海经巴拉望岛传入的 ,其器类与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的相似。在北亚西南部、南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青铜文化的部落还处在原始公社时期。公元前第1千年初的卡拉苏克文化,代表性器物为曲柄刀 、短剑、锛、弓形器、蹼形垂饰,并有装饰性动物纹样。朝鲜半岛的青铜文化以素面陶为特征 ,时间在公元前10~前5世纪 。日本的青铜文化从弥生时代前期开始,约在公元前300年前后。
环地中海
爱琴海南端各岛屿在基克拉泽斯文化时进入青铜时代,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克里特岛在米诺斯文明时期进入青铜时代 ,在公元前第2千年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00年后,迈锡尼文明兴起,在这时的贵族宫室和陵墓中发现了大量的装饰豪华的青铜武器和金、银、铜器皿。多瑙河流域的青铜文化是铜石并用文化的继续。中欧和西欧早期的青铜文化是钟杯战斧文化,年代在公元前第 3 千年中到前第2千年初,以绳纹陶为特征 ;晚期是骨灰瓮文化,年代为公元前第2千年后期到前第1千年初,以骨灰墓园为特征,已知用失蜡法铸造铜器。巴尔干和东南欧是一个青铜文化中心,以乌涅茨基文化著称,分布在捷克、摩拉维亚、多瑙河以北的下奥地利、西里西亚以及撒克逊等地。另一青铜文化中心是西班牙东南和葡萄牙南部的埃尔阿尔加尔文化,村落围以石头砌的高墙,住方形房子、墓葬在村内,行屈肢葬,工具武器有刀、斧、剑、戟、弓箭。东欧森林地带有法季扬诺沃文化、竖穴墓文化和木椁墓文化,意大利北部的泰拉马拉文化于公元前1700年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400年达到鼎盛期。居址内多有干栏式房屋区。南部是亚平宁文化,在公元前第1千年初为铁器文化所代替 。 英国和德国境内的青铜文化,都是以农业为特征,种植谷物、饲养家畜,遗留下有复杂建筑的大量墓地。[2] [3] [4]
黑色非洲
埃及、北非以外的非洲掌握青铜制造技术应不晚于公元前第1千年 。 到公元11~17世纪,几内亚沿海地区的青铜制造业达到繁荣期。一般认为非洲的铜器工艺比铁器工艺发展晚,似乎从石器时代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在东非的麦罗埃遗址,发现了冶铁炉和残余铁块。在西非,公元前10世纪即掌握了冶铁技术。[10] [6] [3] [2] [4]
美洲地区
美洲的青铜手工业最早发生于中南美,以秘鲁和玻利维亚为冶铸中心,年代约为公元前11世纪以前。然后传到智利、阿根廷西南部和墨西哥,再传到北美。到13~15世纪时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已大量使用红铜、青铜、金、银、铅等金属制造器物,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但是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在可怜同情奴隶的同时对他们更多的应该是尊重,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灿烂的青铜文明。
煤精是这样子吗?
从图片上来看,有点像,空空顺便给大家科普以下煤精的知识点:
煤精,是一种高级煤,又称煤玉。具有明亮的沥青、金属光泽,黑色,致密,韧性大。比一般煤轻。存在于沥青而岩中呈孤立块状体或夹于煤层之间。煤精可用于制作工艺美术品、雕刻工艺品和装饰品,故有的人称它为雕刻漆煤。中国主要产地是抚顺。
中文名:煤精别称:煤玉外文名:jet硬度:2.5-4透明度:不透明产地:抚顺等1煤精是什么
煤精(英语:jet)又称煤玉、黑玉,是一种有机宝石,为黑色或黑褐色固体,存在于沉积岩中,是远古树木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分解而成。煤精的英文“jet”源于法语的“jaiet”。其主要产地有:英格兰北部约克郡海岸,法国的朗格多克省及西班牙的阿拉贡、加利西亚、阿斯图里亚斯和中国的抚顺等。
煤精的化学成份以碳为主,含有少量有机质,可燃。带有树脂光泽,抛光表面为玻璃光泽,有时候会因为包裹了黄铁矿而呈现黄铜的颜色和金属光泽。内部没有晶体结构,因此严格说来不属于矿物。煤精细腻。有韧性,不染手,断口为贝壳状断口。煤精的莫氏硬度是2.5到4,容易切割和雕刻,但对于没有经验的加工者而来,很难在煤精上雕出细节。因此煤精雕刻品也已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收藏品。煤精的比重为1.30到1.34,折射率是1.66,不透明。煤精与热针接触时会产生类似烧煤所产生的气味。
2煤精功效和作用
数千万年乃至数亿年前,某些松柏目的树木倾倒后埋在了海底或滞水沼泽的泥质沉积物中,在缺氧的条件下受到压力和温度的共同作用,木材分解后其中的碳形成了煤精。比如怀特比发现的煤精开始形成于约一亿八千万年前,属于侏罗纪早期的托阿尔阶。而在煤精原石的样品中常可以看到原始木头构造的证据。
煤精用作宝石历史悠久,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发现的最古老的煤精宝石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7000年。约一万年前,德国的某些地区开始将煤精抛光,用于生产珠宝。按照加伊乌斯·朱利叶斯·索利努斯的记述,怀特比小镇所产的煤精是罗马时期最受人欢迎的珠宝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发饰、戒指、手镯和项链罗马人将煤精视作一种有魔力的宝石,可以使偏折恶魔之眼的光芒,所以常用作护身符和垂饰。
十九世纪,煤精由于他的暗淡的颜色和朴素的外观得以成为十九世纪主要的葬仪宝石。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在参加葬礼时戴了怀特比煤精的项链,使得煤精作为一种宝石十分流行,它也是僧侣诵念玫瑰经时的念珠所用的宝石。在美国,珠状煤精所装饰的长项链是咆哮的二十年代的流行装饰,那时妇女和年轻的喜欢穿套鞋不系鞋扣的女子会戴上从脖子延伸到腰际的煤精项链。通常用重棉纱来穿这些煤精珠子。一些小的结会将这些珠状煤精隔开相等的距离,也避免相互磨损。
煤精雕刻已有七千多年历史。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沈阳新乐遗址,就出土了“耳塘饰”和圆珠等抚顺煤精雕刻品,这是我国煤雕史上最早的实物。
从装饰品到实用品,品种繁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文房四宝、烟具、配饰等,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品,颇受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赏和欢迎。一件用上等煤精料雕刻成的艺术品,往往从构思到成品的问世要耗去雕刻家数月甚至几年时间与精力,因每一刀痕为手工刻下,所成之作在世仅此一件,决无相同,煤精在世界上十分罕见,为我国特产,煤精雕刻的工艺品更具有收藏价值和增值价值,更是赠送亲朋好友的好礼物。
在内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文物很多采用这种材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距今4000-30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 在夏家店文化遗址发现、出土了大量的煤精饰品:其中有以管珠、片珠、竹节、算盘子、双孔等形制的项饰品为最多;以动植物、图腾、随型等雕刻装饰品;
3煤精石产地
煤精,是一种高级煤。又称煤玉。具有明亮的沥青、金属光泽,黑色,致密,韧性大。比一般煤轻。存在于沥青而岩中呈孤立块状体或夹于煤层之间。
其主要产地有:英格兰北部约克郡海岸,法国的朗格多克省及西班牙的阿拉贡、加利西亚、阿斯图里亚斯和中国的抚顺等。
4煤精鉴定
煤精的鉴别
有一些仿品如:玻璃、塑料、硫化橡胶、煤等等。
煤精有几个非常简单的检测方法。
1首先非常轻,拿起来就可以感觉到密度很小。
2然后有一点,拿它在纸上或者瓷板上划,会留下深巧克力色的条痕。如果是其他仿品,则只会留下黑色或者白色的条痕。条痕测试对于煤精来说是有鉴定意义的,你不妨试试。
3另外你可以在煤精上看到类似于木头的原始构造。
4强烈摩擦后会带有静电。
里面是铁丝固定的,这得看这个雕塑具体是什么形态,以及整个雕塑是不是快坏了修理过。不过更可能是塑料、橡胶一类的仿品。可以观察外观有没有铸模痕,就是压制过程中留下来的小印记,以及漩涡纹,像调料没搅匀的感觉。另外就是看有没有类似气泡的表面小凹坑。
5高古煤精由于入土时间和坑口不同,大部分会形成沁色及过渡色,显现出黑灰、灰白、橄榄色等生坑色泽。有孔道的高古煤精饰品,经高倍放大镜观察可见孔道内细密螺旋纹或使用痕。
相似品的鉴别
煤精常见的仿制品有黑玻璃、黑曜岩、无烟煤和硬胶。相对于接触时有凉感的黑玻璃和黑曜岩,煤精有较低的导热率,所以触摸时不觉得凉;无烟煤的刻画条痕是黑色的,而不同于煤精的巧克力色条痕;而硬胶中含有30%到40%的硫,摩擦时会产生硫磺气味,煤精摩擦时则没有这种味道反而像摩擦琥珀一样起电,所以煤精也被称作黑琥珀。
与煤精相似的品种及其鉴别特征在下表:
品种折射率相对密度硬度光泽其他煤精1.66(点测)1.30~1.402.5~4树脂光泽煤烟味,粉末褐色,不污手黑玛瑙1.53~1.542.606.5~7玻璃光泽条带状构造,贝壳状断口黑耀岩1.492.405~6玻璃光泽有晕彩,或者白色的团块染色大理石1.48~1.682.703油脂光泽玻璃光泽粒状结构可见解理,遇盐酸起泡,擦拭掉色黑塑料1.46~1.701.05~1.551~3蜡状光泽气泡、流动线,热针有辛辣味或塑料味5高古煤精
高古煤精由于入土时间和坑口不同,大部分会形成沁色及过渡色,生坑煤精显现出黑灰、灰白、橄榄色等色泽,经过盘玩以后逐渐会显现似玉般圆润、柔软的“煤精玉”特有质感。盘玩时间越久,越圆润。
煤精因软硬适中,又是一种理想的工艺雕刻材料。适宜雕刻各种动物. 人物. 佛像等,但雕刻前须蒸片刻,以防其性脆崩缺。亦可充当印石之用(市售黑色印章坯料多为煤精)。是继琥珀之后的又一种同族中难得的珍贵工艺用材。
清陈目耕《篆刻针度》:“煤精石,色黑而质坚韧,体轻有似乌犀出秦中可作为印。”
煤精以产自辽宁省抚顺市的位最佳,是辽宁特有的工艺宝石之一。 另有一种煤根石,是煤的一种石化现象,呈灰黑色略带蓝黑,属传统的名印石之一。煤根石的色泽亮度均不及煤精,唯在篆刻上稍强于煤精。是收藏家们珍视的“罕见. 珍稀”印石之一。
找空空,聊文玩,关注南红讲堂头条号,学习文玩知识!
橄榄油真的是人类的最佳食用油吗?
橄榄油真的是最适合人体的食用油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肯定的,不过这是个相对的答案。
为什么说橄榄油是最适合人体的食用油一般而言,橄榄油是迄今所发现的植物油中最适合人体营养的油,这个是与其它的诸如玉米油、大豆油等植物油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
那么有没有哪一款植物油能媲美橄榄油呢?有资料说中国的山茶油素有“东方橄榄油”的称号,有些营养成分的指标还要高于橄榄油。
橄榄油的营养价值及对健康的益处橄榄油富含油酸、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抗氧化物等。其突出特点是含有大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不仅能供给人体热能外,还能防止人体内胆固醇过量。
据相关资料表明橄榄油对人体健康具有减少癌症的发生,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推迟发生老年性痴呆,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促进婴幼儿神经和骨骼发育,增强皮肤弹性,提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促进骨骼生长,防辐射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做多益处。
橄榄油的食用禁忌菌痢患者、急性肠胃炎患者、腹泻者以及胃肠功能紊乱者不宜多食橄榄油。
不过话说回来,橄榄油虽好,价格也高,普及到寻常百姓的一日三餐还有待时日。食安君提醒大家,日常家用植物油购买时也需关注品质,毕竟食物品质对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湘西亲戚家发现一文物?
文物可不是这么容易发现的,这件东西属于现代臆造品。
👉🏿 首先,材质应该是铜质的,不存在题主说的黄金材质,没有这个可能性。
👉🏿型制方面就更是天方夜谭了,工艺粗糙就不说了,这皇帝的头像可不是随意就能往哪上哪錾刻的,杀头之罪,不是谁都能承担得起的。
👉🏿再来说说这上面荒唐的文字吧“大清金库”,可以说是太荒唐啦,清朝可没有“大清金库”这个叫法。
👉🏿综上所述:这应该是90末期很多人用来骗钱的臆造品,连仿品都算不上,因为没有历史实物,只能说是臆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