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30年变黄铜人,什么是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乃《中庸》的核心与精髓。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中庸》乃古代儒生必修的“四书五经六艺”中最重要的环节。可见,《中庸》在儒家的伦理体系中,那是何等重要,因此,没有一个儒生不敢不重视《中庸》的学习,否则,他就会难以“金榜题名,一步登天”。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炼的一种最高境界。简言之,就是“不偏不倚(内心与规律相一致),恰到好处(事物的度)”;“过犹不及,择中而用”;“自我管理,保持克制”;“自我修炼,维持正气”;“顺应规律,维护中正”。中庸,按现代哲学观点,就是凡事都要遵守“度”,任何事情,越过了这个“度”,事物就要发生“质变”——“事情的好怀,就会相互转化”,正如《中庸》所云——“过犹不及,择中而用”。《中庸》有三大原则:“君子慎独”、“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其中,“君子慎独”,乃《中庸》之核心和精髓。图片来自网络:摘屏图“君子慎独”,见字思义:君子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要格外谨慎,遵循《中庸》规则,不做有损道德的事情。在慎独自修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自修,尤其在一个人独处时,更应谨慎地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着时,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时,也时刻操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这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图片来自网络:摘屏图“君子慎独”,既然乃中庸之道的核心与精髓,因此,也是古代儒生普遍遵循的原则和规律,并在它的指引下,诞生了很多“大儒家”,他们慎独自修的故事既美妙动人,又激励后人,并留下许多千古佳话,诸如“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君子慎独,坐怀不乱”、“君子慎独,克己自修”!【1】“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灵公与 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宫门蘧车”:有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在宫中夜坐,听得辚辚车声快到宫门时,却突然没有了声音,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渐渐远去。灵心慧性的夫人对卫灵公说,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灵公大为好奇:“你怎么知道呢”?夫人答道:“凡是忠臣孝子,行为都是光明磊落的,不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你面前毕恭毕敬,在你背后就丧失礼节。蘧伯玉是有名的贤大夫,绝对不会因为夜间没有人看到就不遵守礼制,因此我断定是他” 。听了夫人的话,灵公还有些不信,派人出去一问,刚刚过去的,果然是蘧伯玉。从此,“宫门蘧车”在中国古代就成为自觉遵礼守制的代名词。原来周礼规定,各色人等车辆经过宫门时,都要放慢速度,车上人下来,手扶车辕步行过去,然后才能上车继续前行。但蘧伯玉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春秋晚期,平时已没有人太把周礼当回事,更不用说夜深人静之时了。后来,人们多以“不欺暗室”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慎独”修炼高深的“大儒家”,就算是“礼法已废”的春秋晚期,在深处“暗室”的王公贵族看不到的地方,他们同样会遵守《中庸》的原则——“君子慎独”,不做不道德的昧心事;谱写了“君子慎独,不欺暗室”的美丽佳话,正所谓“纵在暗室莫欺心,头顶三尺有神灵”。【2】“君子慎独,坐怀不乱”。《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脍炙人口。民女赵京娘随父去北岳还乡愿,不料路遇响马,被扣押于赵匡胤叔父赵景清所在的道观。赵匡胤闲逛道观时听得哭声,便救下了京娘。又怕她还会遭难,便护送她返家。为了行路方便,二人结成兄妹。一路上京娘敬佩赵匡胤的仗义助人,对他表示了爱慕之情。赵却没有反应,坚守了兄妹之礼。返家之后,京娘之父欲将京娘许配给赵匡胤,赵匡胤不欲蒙上不义之名拒绝而去。在家人的冷言冷语下,京娘为表贞节自缢身亡。赵匡胤即位,得知此事后,甚是嗟叹,并专门为其进行了敕封立祠。图片来自网络: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春秋时期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流传,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这个故事传说,最晚也在西汉初年,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获,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自己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图片来自网络:柳下惠坐怀不乱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也好,柳下惠“坐怀不乱”也罢,它们都深深地告诉人们,即使孤男寡女独处一室,在别人没有看到的情况下,他们也未“越雷池一步”,同样遵守《中庸》的核心原则——“君子慎独”,就算在没人看到的地方,也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真正做到“坐怀不乱”,不愧为尊礼守制的道德楷模。【3】“君子慎独,克己修身”。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可谓叱咤风云的人物,培育、依靠湘军剿灭了“太平天国”……功过且不去评说,只知道他是“慎独”修炼的完美人物!①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②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③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④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⑤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⑥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⑦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⑧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⑨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⑩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从曾国藩“修身十二条心法”来看,人们完全可以相信,他才是“慎独”修炼的“大儒家”。图片来自网络:曾国藩乃“君子慎独”修炼的大玩家。
关于青铜器的几个肤浅的小问题?
首先纯铜是我们说的紫铜或红铜,不是你所说金黄色。其次,高纯度铜也就是紫铜,明朝做宣德炉还是进贡过来的高纯度风磨铜。国内到清代才有了高纯度紫铜提纯冶炼技术。金黄色本来就是青铜铸造出来的颜色,比黄铜好看。商代饮酒烹肉的青铜器里确实含有铅,当时的酒放进青铜器口感会更好,但是也促进了铅中毒。后期逐步用铁器,金银器,瓷器等代替青铜器作为饮酒烹肉的器皿。
韩国人的用餐方式是什么样的?
韩国的饮食文化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凉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开水焯过后,加上佐料拌成的。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生拌鱼肉,是把生肉、生鱼等切成片,加上作料和切成丝的萝卜、梨等,再浇上加醋的酱或辣酱拌成。 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它通常用蔬菜、山菜、肉类、大酱、咸盐、味素等各种原料烹调而成。 韩国人爱吃辣椒,家常菜里几乎全放辣椒。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韩国人就餐用勺和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和汤碗,其他所有的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韩国人使用饭碗也很有讲究,分男用、女用和儿童用。韩国人注意节俭,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招待穷人,都尽可能把饭菜吃光用净。 韩国饮食须知 虽然有不少人经常说自己爱吃韩国菜,但对于韩国菜的认识多止于烧烤食法,最多是对人参鸡汤或泡菜略知一二,其余的饮食文化和礼仪可谓一无所知。 自古以来,韩国极重礼仪,在语言方面,年幼者必须对长辈使用敬语,至于饮食方面,上菜或盛饭时,亦要先递给长辈,甚至要特设单人桌,由女儿或媳妇恭敬地端到他们面前,等待老人家举箸后,家中其他成员方可就餐。至于席上倒酒,亦需要按年龄大小顺序,由长至幼,当长辈举杯之后,年幼者才可以饮酒。另外,还有一个传统习惯,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孩子到了七岁之后就不与任何男子(包括父亲和兄弟)在同一房间同席。不过,这种习俗在大城市已渐渐破除,偶尔在乡间仍然可见。昔日的韩国家庭,是将盛着米饭的器皿放在台中央,而菜则在碗里,并放置于周围,每个人则有一把长柄圆头平匙,一双筷子,一盘凉水,用餐时就用匙把饭直接送到嘴里,筷子用来夹菜,凉水则是涮匙用的。现代的韩国人用餐习惯已有很大变化,不少是使用食品盘,每人的一份饭菜装在盘中,也有些更加摩登的家庭已不用食品盘,而是用碗盛饭了。 韩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亦保留了不少传统文化。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脚的小桌,宾主席地盘腿而坐。年青人更会在长辈面前跪坐在自己的脚底上,绝不能将双腿伸直,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如果遇上房间太小,可以将餐桌摆在院子里,铺上席子便可。不过,现代的韩国人越来越崇尚外国潮流,无论餐桌或者饮食礼仪,都离传统越来越远了。 吃在韩国 身为美食大国的国民,从韩国归来,都免不了埋怨那里的饮食。这类同胞,我遇见过不止一次。临去韩国前夕还有人 “警告”我:“好好吃一顿吧,这一去就别想有好的吃了。”而我的实践结果,却是与此大相径庭的。虽说呆的时间不长,韩国的饮菜和韩国人的吃法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就从餐具谈起吧,韩国人同我们一样使用筷子,但他们使用的多为金属筷,餐馆里见不到一双竹木筷子,更不用说一次性的 “方便筷”了。我问过他们,回答是金属筷爽利、卫生、经久耐用,一次性的简易筷子太浪费,即消耗资源又污染环境。仅此一点,我就觉得是我们应该仿效的。 韩国人和日本人一样,习惯于席地而座,盘腿就餐。其传统饮食比较简单,主食为米饭,爱吃泡菜,泡菜的出口量据说是世界第一,种类之多我看也能拿冠军,因为每餐都有它堂而皇之地上桌,精致盘碟中能摆出不少花样:白菜、萝卜、辣椒,还有我们叫不出名的,既开胃也好吃。他们餐桌上的素菜显然比我们多,因为靠海的缘故,海产素菜也相当多。另外一项 “多”是酱制品。我们的“酱缸文化”在那里的影响,大概已达到“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地步,他们有专门用来掺和着菜拌地饭的一种酱,我试了一下,味道很不错。以上“三多”,恐怕构成他们饮食中的低糖、低脂肪、符合营养学要求的合理因素。我们注意到韩国人中肥胖者不多,一般中老年人都能保持身材且有健康的气色,这是不是同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呢? 韩国人待客同我们一样热情、周到,但没有用满桌 “大鱼大肉”来显示慷慨大方的。从官方到民间的宴请,从韩式到非韩式的吃法,至少我们没有享用到我们在国内经常会碰到的“高大全”。他们的荤菜如烤鸭,做得也很正宗,瘦肉层较厚,不肥不腻,滑嫩可口。吃法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不用面饼包鸭肉,而是用菜叶裹,碧绿的生菜上佐以葱蒜、调料,夹上烤好的鸭块,色、香、味俱佳。还有一种菜叶,是我们想不到的:芝麻叶。主人特别介绍说,这是目前的时兴食品、科研新成果,芝麻叶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物质,还有防癌、抗癌作用。后来,我在商店里看到有“芝麻叶罐头”卖,也赶了回时髦。 韩国饮食中最有名的恐怕还是烧烤。 “铁板烧”不仅用来烧菜,也用来炒面。最有意思的,是一种“石头烧烤”:用一堆鹅卵石放在铁架上电热升温,先摊放肉块,待到一定火候再用长剪将大块肉绞成小块,拼柔到滚滚的石头中去,不一会就响吱吱地冒出香气,你就可以大快朵颐了。据介绍,鹅卵石是进口的,既然能蓄热均温,使肉免于烤焦,又能去油去腥。我们是在仁川一家叫“海风”的餐馆里,品尝到这道古朴又摩登的美味,印象极深。 韩国人饮食主面的节约与科学,还可以从一种专供饮水机配套使用的 “微型纸杯”上得到佐证。那是一种只有中指长、两指宽的小纸片,经过特别处理,拿上手就变成一个很小的杯子,放到龙头就能接水。比起那种透明塑料杯和普通纸杯,自有它微小、简便的优越性,韩国街头和快餐店里常能见到。 韩国的食礼 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说饮食文化,可见饮食与文化的关系密切。食礼便是表现饮食文化的方式之一,它是一种常识,你可以不去遵守,便是不要忘了,不然会使当地人感到不愉快。 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坐,女人屈膝支立 ——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把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 在你坐好后,看了墙上的菜单或者桌上放的菜谱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向你走来,她从托盘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当然,有的饭馆在桌子上已经准备好了餐具。但是讲究一点的店都是亲自给客人送上来:筷子穿着纸衣、勺子蒙着脸 ——圆形、有着勺子头大小的纸袋套在上边,纸上画着一杆烟枪和一顶帽子——韩国以前的贵族“两班”的象班。最初我感到新鲜,曾经将它收藏起来,可是后来发现韩国的几个大城市的餐馆都是用这种图案,便见怪不怪了。 筷子和勺子,除了婚礼的礼品、怕人谋害自己使用银制品以外,还有黄铜制的。但是这两种不常见,平民百姓们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头儿的筷子。木制筷子是一次性的,据我观察,一般韩国人在吃日式面条、紫菜饭卷时才使用。没看见韩国人用过竹筷、象牙筷 、塑料筷等等。勺子的柄较长,头部又圆又大,所以刚开始使用时我挺害怕弄疼了我的嘴角。 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所以你一定要记住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碰的,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然后你会注意到饭碗是不锈钢制的(在家里或高级餐厅时,用用陶瓷制的饭碗),圆底带盖地 “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的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你可以取下来随意地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你的左手就一定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 “露一手”。你的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没有水泡菜时,用其他汤代替也可以)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用勺子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 在上述中也许你会注意到:韩国人是用勺子喝汤、吃饭的。这与中国人、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不同。韩国人同时使用勺子和筷子并不是最近的发明,而是源于古代。在国立公州博物馆中,我就看过有百济时代的铁制勺子和筷子摆在一起。在朝语中,除了有分别表示勺子和筷子的单词外,还用两个字母来同时表示勺子和筷子摆在一起。 勺子在韩国人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盛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他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儿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 2/3在桌子上,1/3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韩国人没有使用筷架的习惯。这种做法,有人觉得除非桌子表面擦得很干净,否则是不卫生的,因此,便改成了把筷子放在小菜碟上。最后,当你吃完饭后,还是要把勺子和筷子摆成当初的形状,有始有终。 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勺子喝汤;韩国人用勺子吃饭、喝汤,用筷子夹菜;而日本人用筷子既吃饭又喝汤。为什么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没有勺子呢?有一位日本老人曾经告诉我说: “勺子只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上,因为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隔着海,所以勺子没有传到日本。”后来我在《环球旅行·韩国》(1995年版)中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内容:据说过去日本用手吃饭,韩国人觉得他们挺可怜的,就教给日本人使用筷子,但是没有教给日本人用勺子。韩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所整个国家就好像一个大家庭,具体表现在共食聚餐上。 中国人在家里也许不用公筷、公勺,但是在餐厅吃饭时,都用公用餐具往自己的碗、碟里夹菜。日本人除了份饭,亦如此。可是,韩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韩国人用自己的餐具直接食用公用的汤和菜。韩国人是一个好动感情的民族,当他们这种把感情通过共食表现时,我觉得,人们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 韩国人待客十分重视礼节 韩国是单一的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亦称韩国语),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多种宗教,风俗习惯独特而有趣。 韩国人待客十分重视礼节,男性见面要相互鞠躬,热情握手,并道 “您好”。异性之间一般不握手,通过鞠躬、点头、微笑、道安表示问候。分别时,握手说 “再见”,若客人同自己一道离开便对客人说“您好好走”,若客人不离开则对客人说“您好好在这儿”。进门或出席某种场所,要请客人、长辈先行;用餐,请客人、长辈先入席;与客人或长辈递接东西,要先鞠躬,然后再伸双手。 同韩国朋友约会,要事先联系,尽管韩国人对客人不苛求准时,但他们自己是严格遵守时间的,因而客人也应守时,以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到韩国人家里作客,最好送一束鲜花或者一些小礼物,见面时双手递给主人,感谢主人的盛情接待。进入韩国朋友家里,须事先脱掉鞋子,交谈时,说话要细语轻言,不可大声说笑,女性发笑时用手遮掩住嘴,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擤鼻涕,吸烟要向主人打招呼,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不懂礼节。 韩国人接待经贸业务方面的客人,多在饭店或酒吧举行宴请,而且多以西餐招待。非业务交往,多在家中请客吃饭,用传统膳食招待。韩国人爱吃辣味,主食副食里常常少不了辣椒和大蒜。主食以大米和面食为主,最喜爱的传统面食是辣椒面和冷面。韩国人制作冷面的面条是用荞麦面做的,汤里放入大量辣椒、牛肉片和苹果片等,而且要冰镇,吃起来清凉爽口,但过一会就会周身发热。副食中的名菜有生鱼片、烤牛肉、干烧桂鱼、脆皮乳猪、油泡虾仁、脆皮炸鸡、爽口牛九、软炸子鸡、冷拼盘等。韩国人每顿饭要有一碟酸辣菜,尤以酸辣白菜最为爽口。在正式宴会上,第一道菜是用九折板盛有九种不同食物送上来,其中必须有火锅,随后再上其他的菜;在家中请客,所有的菜一次性上齐。 吃饭时,主人总要请客人品尝传统饮料 ——低度的浊酒和清酒,浊酒亦称农酒,昔日是农家自酿酒,制作简单,历史悠久,将粮食捣碎下酒曲发酵而成,酒色混浊,但酒精度低,清凉宜人,健胃提神,各商店有售。对于不饮酒的客人,主人多用柿饼汁招待。柿饼汁是一种传统清凉饮料,把柿饼(亦可用梨、桃、桔、石榴等果品)、桂皮粉、松仁、蜂蜜、生姜放在冰中煮沸,待凉后滤去渣皮即可,味道甜辣清凉,家人逢年过节饮用,平时用来招待客人。有的人家还用油煎饼、松饼、油蜜果等传统食品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此外,韩国拥有许多西餐馆和日本餐馆,汉堡包、炸鸡、热狗等快餐食品受到人们欢迎,使韩国人以鱼、蔬菜和米饭为主的传统膳食结构趋向方便化、快捷化和多样化。在韩国没有收取小费的习惯,客人进餐、购物、住宾馆等不必送小费。 韩国的风俗 大韩民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 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 韩国饮食风格介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多数人用餐使用筷子。料以高蛋白食物为主,辅以蔬菜。喜食汤和饭 (牛肉汤、排骨汤等和在饭中)、火锅、汤面、冷面、生鱼片、生牛肉、什锦饭等。也喜欢热辣口味。在宴会上,韩国人习惯互相斟酒,喝交杯酒;受人劝酒时不可拒饮;不胜酒力时杯中应留点酒;对于醉酒者,他们多持宽容的态度。受人敬菜时要礼貌地推让两次,第三次才欣然接受。饭后被人邀歌时不可拒唱。 韩国的民族服装是:男子穿袄、坎肩、裤、长袍,上下一色,且多用白色;女子穿袄、裙、长袍,裙子长而肥大,丰满流畅。现代男女也常穿西式服装,讲究服饰。进屋脱鞋是他们的传统习惯。他们也用炕,炕内用热水管取暖。 韩国人注重礼仪。见面必互致问候,男子见面微鞠躬,互握右手或双手,分手也鞠躬。男子不得主动与女子握手。初次见面,交换名片。韩国人多以软饮料待客,客人必须接受主人提供的茶点。韩国人在一起聊天,都不谈本国政治、经济、妻室等话题,但喜欢询问个人情况。他们自尊心极强,不容公开被人批评或异议。在社交场合,男女必须分开。在公开场合,得让男土先行,各种会议发言者致辞都把 “先生们”放在“女士们”之前。尊敬师长,使用敬语,不得当长者面抽烟、戴眼镜。上门造访习惯带上小礼品,但不送外国烟;接物时必须用双手,不能把礼品当场打开。在任何场合的坐姿都不能叉腿。 韩国节庆较多。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节日活动类似我国春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传统饮食是种果 (栗子、核桃、松子等)、药膳、五谷饭、陈茶饭等。农历4月8日为佛诞节及颂扬女性的春香节。农历5月5日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以食青篙糕,挂菖蒲来过节。农历8月15为中秋节,农历9月9日为重阳节。清明扫墓,冬至吃冬至粥(掺高梁面团子的小豆粥)。除上述传统节日外,韩国人还重视圣诞节、儿童节(5月5日)、恩山别神节(3月28日至4月1日) 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有射箭、摔跤、拔河、秋千、跳板、风筝、围棋、象棋等。 韩国人喜欢单数,忌讳双数。忌用 “ 四 ”( 韩语音同 “ 死 ”) 。忌用一个手指指人。站立交谈时不能背手。女子发笑时必须掩嘴。
非洲大草原上的猴面包树为什么被称为生命之树?
1749年,法国植物学家阿当松,在寻找非洲“圣树”的时候,不幸失踪。人们派出搜查队寻找数日,但依旧毫无所获,直到7天后,阿当松竟然自己跑回了法国驻地,身后还背着一大包水和食物,而且容光焕发,完全不像一位“失踪者”。
他还兴奋的对同伴说,自己找到了一种神奇的树,不仅能提供吃的喝的,还能当成房子居住,这棵树高20米,直径15米,看上去就像一个大胖子,简直就是“树中之象”,而且根据他的推算,这颗“圣树”大概活了5000年左右,比欧洲历史还长,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其实,阿当松口中的“圣树”就是大名鼎鼎的猴面包树,也是非洲人民的“万能树”,甚至还有非洲人说,只要给后代留下一颗猴面包树,一辈子就不愁吃喝了。
那么,猴面包树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为什么人们都叫它生命之树?
关于猴面包树猴面包树又叫猢狲树,是一种分布在非洲的大型落叶乔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肉植物,虽然只开花一天,但却可以结出近千颗果实。而且果实酸甜可口,形状酷似面包,还经常吸引成群的猴子前来觅食,因此被称为猴面包树。
猴面包树十分高大,能长到15-25米,而且树干粗壮,直径最长可达15米,需要14个人手拉手才能围着绕一圈。树形也是千奇百怪,有两颗抱在一起生长的“情人树”,也有树冠茂盛的“菠萝树”,更有看起来像倒立的“倒栽葱树”,总之,每棵树都形态各异,当然也很壮观。
猴面包树表硬里软、木质疏松,据说对着树干开一枪,弹片会直接穿过,而且水分极高,对火灾有极强的防御力,很适合短时间居住。正因为如此,一对机智的南非夫妻,就掏空了一棵直径12米的猴面包树,改造成了一间可以容纳15人的酒吧,还成了当地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颇受好评。
此外,猴面包树还是世界上的知名寿星,寿命最高可达6000岁,只不过猴面包树的数量并不多,而且只有马达加斯加岛才有成片的树林。
为什么称猴面包树是生命之树?
在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猴面包树代表着神圣,族内的重要事情,必须要在猴面包树下商定,可见其地位之高。而且猴面包树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们堪称浑身是宝的全能选手。
1.猴面包树能储存大量的水,是旱季许多非洲人的饮水来源猴面包树的木质疏松,像海绵一样,因此在非洲雨季的时候会吸收大量的水分,并储存在肥大的树干中,据说最多能储存4500升水。所以一旦到了旱季,猴面包树就变成了一些非洲人的蓄水池和最完美的水源。
而且,猴面包树的取水方式也很神奇,直接找一颗粗壮的猴面包树,用小刀在树上挖个洞,水流便喷涌而出,再插上一条管子,用水缸接住就可以把清甜的水取出来了。而且猴面包树的树皮还有自动修复功能,可以避免因凿洞取水而枯竭,很不可思议。
对一些非洲草原的探险者来说,猴面包树就是“荒原水塔”,许多探险者在水源用光后,只有找到猴面包树才有一线生机,毕竟在炎热的非洲,脱水的死亡概率是极高的。除此之外,猴面包树的树叶,还会在旱季时向空气中释放大量水分,间接的提高了周围植物的存活率,所以被称为生命之树。
2.猴面包树的果实、树叶、枝干都可以食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猴面包树的果实对很多非洲人来说是美味佳肴,不过需要简单加工后才能食用。比如,乌干达人会把果肉直接掏出来,捣碎加入白糖冲水喝;安哥拉人会把猴面包树的果实风干,用开水煮沸当饮料喝,当然更多的是蒸煮后,当主食直接食用。
猴面包树的叶子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他们还把树叶磨成粉放到汤汁里面,当调料使用,甚至有些原始部落,还利用猴面包树的枝干酿酒,只不过口感实在一般。而且猴面包树的果实里还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含油量非常高,是很好的榨油原料。
可以说,有猴面包树的地方就没有饥饿,但猴面包树毕竟数量有限,想要靠它解决非洲的饥饿问题,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此外,猴面包树的树皮还能入药,据当地人说,磨碎的树皮具有清热、消肿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非洲常年食用猴面树包果实的人几乎不得胃癌,所以科学家推测果实中应该含有一种抑制癌细胞的元素,只是受限于目前的科技,并没有将其提取出来。
3.树干中的空间巨大,能当房子住猴面包除了维持生命外,还能当房子住。猴面包树的木材虽然没有利用价值,但有趣的是,猴面包树的树干里面有很大的空间,木质也不坚硬。
所以当地居民经常把它的树干,加工成一个简易版的“窑洞”,搬进去居住,或者当成储存食物、饮用水的仓库,而且放置很长时间也不变质。在殖民时代,猴面包树还被殖民者掏空,做成了的武器库。近代以来,还被人精装修改成了酒吧、旅店等娱乐场所,总之作用很多。
在坦桑尼亚,有一家久负盛名的猴面包树酒店。酒店内的装饰都是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极具野性魅力,而且酒店还设置了露天平台,晚上可以抬头仰望月光,低头还能看见狮群、大象在树下活动,原始感十足。
不过,猴面包树的房子并不是十分安全,因为猴面包树有一个致命天敌——非洲象。其实,除了猴子外,非洲象也喜欢吃猴面包树的果实,而且它们还吃喜欢吃树干,还经常用利用猴面包树挠痒痒,给猴面包树的枝干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4.猴面包树生命力强大,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众所周知,非洲大陆的一切生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猴面包树也不例外,它们几乎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植物,只要在成长期不被非洲象破坏,正常生长可以存活上千年。而且猴面包树的树皮还能再生,生命力顽强的让人震惊。
值得一提的是,猴面包树的种子十分坚硬,而且难以消化,所以一些动物就会把排泄出去的种子,再吃一遍,因为排泄出去的种子已经变软了,吃下去是可以消化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跟金针菇有点相似,只不过人类和大象不一样,金针菇只吃一遍。
猴面包树的经济价值猴面包树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世界上第一款纤体霜就是通过研究猴面包树,而开发出来的。而且猴面包树的树皮经加工后,还是一种非常好的纺织纤维材料,是高级绳索、衣服、乐器弦的原材料。
猴面包树的果实被称为“终极水果”,钾含量比香蕉多3倍,远销欧洲,很受欢迎。而且果实的外壳还可雕刻成装食物和水的容器,实用性很高。
种子也是一种不错的经济作料,提炼出的食用油,甚至比花生油的质量还好,只是因为猴面包树的数量不足,所以无法形成大规模生产。猴面包树的树叶制品在非洲很有市场,碾成粉后,既可以当做酱菜佐料,又可以当成烹饪的调味剂,而且价格很便宜。
此外,依靠猴面包树群打造的旅游项目也很吸引人,是马达加斯加著名的游览景点,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由20多颗大树组成的“猴面包大道”,置身于其中,巍巍壮观,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神奇。
猴面包树在中国的情况因为猴面包树强大的生命力,很多人建议在沙漠中种植,但猴面包树其实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对气候环境要求较高,一旦气温低于零度,就会枯萎,根本无法越冬,更不能在沙漠中种植。
不过,在中国还是有猴面包树的身影的,在华南植物园,陈封怀教授曾经在去往非洲调研时,专门带回了一棵树苗,如今这棵树成长的还不错,树高5米左右,不过在猴面包树中只能算是一株小树了。
总之:因为气候变化和认为破坏,一些树龄上千年的猴面包树都已经死亡,据统计,近10年来,有8棵千年猴面包树倒塌,令人感到惋惜。
说实话,当你越了解猴面包树的时候,就会发觉它越发的迷人。作为非洲大草原的最强植物,猴面包树生命力旺盛,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必要的食物和水源,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种在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树”。
所以我们要抱着尊重的心态,去看待猴面包树。最后,你对猴面包树有什么看法呢?
什么遗址的发现可以看出夏朝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
从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中,证明了耒已普遍使用,这就使得开垦土地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量石镰、蚌镰等收割工具的发现,说明了农作物收获量增多。
而陶器中酒器的增多,表明在这个历史时期饮酒盛行。古代的酒都是用粮食酿造,没有富裕的粮食,不可能生产大量的酒。
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比较明显的是家畜饲养业。我国传统的六畜:马、牛、羊、鸡、犬、豕已家庭饲养化。这些家畜的遗骨也见于龙山文化的各种遗址中。
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制陶业可以说是手工业部门中较大的一个。在这时期的遗址中,出现了大量的陶器,在制作方面也比从前精细,制陶技术已经发展到快轮制作。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黑泽光亮的陶器,质地细腻,胎壁薄如蛋壳,称为“蛋壳陶”。
这个时期制陶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过去那种在氏族村落外的公共场所生产,被有生产经验的家族所代替。在河北邯郸涧沟发现的两座制陶遗址,都是在房屋边上。除了陶器外,玉器、骨器的生产也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
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器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它标志着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和社会性质的飞跃。我国自什么时候开始有青铜器,这是关系到我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问题。
古书中就有在夏代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的记载(《史记·封禅书》)。而与黄帝同时的蚩尤也曾以铜制造兵器。
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一个铜片,比半坡遗址稍晚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个黄铜片。
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刀。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出土了两件铸造而成的黄铜锥。在黄河上中游广大地区内,有的文化遗址还发现了铜渣、石范等。
总之,大约距今6000到4000年左右的历史时期里,在黄河流域广大的地区,都先后不同的进入了金石并用的过渡时代(也有学者认为是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是1959年在山东大汶河两岸的宁阳堡头和泰安大汶口发现的。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分布很广,不仅在山东境内、还延续及江苏和安徽北部。在河南和辽东半岛的一些地方也有发现。它延续时间很长,约有2000年左右(约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左右)。考古学家大体把它分为早、中、晚三期。
从早期墓葬来看,随葬品虽然有一些差别,但悬殊不是很大。在曲阜西夏侯发现的一座中期大墓,随葬品就多达119件,反映出墓主是一个富有者。
在大汶口还发现一个氏族制晚期的墓葬群。从发掘的133座墓中来看,有8座无随葬品,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这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的一二个,多的四五个,最多的一座有14个猪头随葬。有少数墓中还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贵重物品随葬。说明当时贫富分化已非常明显。
一部分富有者不仅占有较多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畜群,而且还占有在我国古代象征着权力、身份、地位的贵重的玉器、象牙器这一类的豪华奢侈品,说明墓主人并非一般的氏族成员。
在古代社会,手工制品的私人占有和交换的出现,是私有制产生的标志。随着产品的增加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加速了氏族成员或氏族间的贫富分化、阶级的形成,最终导致氏族制的瓦解,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度产生了。
古代有哪些酷刑?
电视剧里,我们并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上的酷刑,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酷刑,是非常恐怖的。下面我们列举一些令人难以想象的古代酷刑!
一、梳洗这里说的梳洗并不是女子的梳妆打扮,而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它指的是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最终咽气。
梳洗之刑的真正发明者是朱元璋,据沈文的《圣君初政记》记载,实施梳洗之刑时,刽子手用滚开的水往犯人身上浇几遍,然后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
就像民间杀猪用开水烫过之后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尽,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后早就气绝身亡了。
梳洗之刑与凌迟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武三思曾派周利贞逮捕桓彦范,把他在竹槎上曳来曳去,肉被尽,露出白骨,然后又把他杖杀。
二、剥皮历史上最爱搞剥皮的人是明太祖。
由于他是贫民出身,最恨贪官污吏,一旦被他抓到贪污,下场通常就是剥皮。他即位之初,曾抓到一对父子贪污,震怒之下,下令剥皮。皮剥下来之后制成两面鼓,挂在衙门口,以昭炯戒。
这种刑法据说是三国东吴最后一代国君孙皓发明的,不过让他闻名天下的却是明太祖朱元璋。
犯人被从脊背下刀,然后将背部的皮肤从两边撕开,就如同蝴蝶一般,又称为“蝴蝶展翼”。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将犯人埋在土中,在脑袋上开个十字形的伤口,将水银倒进去,因为水银的密度很高,很重,会将人体的皮肤与肌肉分离。
在洪武一朝,因为贪污而被剥皮充草的官员数不胜数,甚至连朱元璋手下的大将蓝玉也逃不过被剥皮的下场。
三、腰斩电视上的包青天,开铡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把人头塞进去,刀起头落,仿佛中国式的断头台。
但是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包青天那三把铡刀其实是腰斩用的。也就是一刀下去,就要把人两段。由于腰斩是把人从中间切开,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会一下子就死,斩完以后还会神智清醒,得过好一段时间才会断气。
明成祖杀方孝孺就是用腰斩,传说一刀下去之后,方孝孺还能以肘撑地爬行,以手沾血连书“篡”字,一共写了十二个半才断气,大家可以算算看一共要多少时间,而这段时间受刑人又得受多少苦痛。李斯也是被腰斩的。
补充说明一点,据说明成祖要求方孝孺执笔草诏,方孝孺执意不肯,明成祖威胁要诛他九族,方孝孺厉声说:诛我十族也不怕!明成祖一怒之下,把他的朋友算是第十族,一并诛却,当时株连数千人。
四、五马分尸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
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不要以为这没什么,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力气,更何况是用拉扯的。
而受刑人身受的苦处更可想而知,真到撕开的时候,恐怕受刑人已经不会觉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时候,要花多少时间我不知道,不过恐怕不是几秒钟就可以解决的。而撕开的时候,恐怕是血雨满天。
五、人彘另外常听到的“大卸八块”,通常是把人杀死以后,才把人的头、手脚剁下来,再把躯干剁成三块。活生生的倒是没听过。不过历史上有一段记载,恐怕比大卸八块还惨。
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六、凌迟凌迟有被称呼为千刀万剐,这是中国古代刑法中最残忍,最血腥的刑法,当然能够享受这种刑法的人也不是一般的罪犯,一般都谋反啊,犯上作乱的,当然凌迟也分不同的级别,最低等的是八刀,又称为大卸八块,然后是三十六刀,一百零八刀,当然最恐怖的莫过于3三千六百刀。
据历史记载,明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就享受了三千六百刀的待遇,整个行刑过程长达三天三夜,到最后只剩下一副骸骨了。
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刽子手也要受刑。这是明朝的规定,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监刘瑾,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
而更惨的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因为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误以为他通敌叛国, 判他凌迟处死,行刑前以渔网覆身(让肌肉突出以便下刀),游街示众,被北京城无知的民众冲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块一块咬下来......那种心理的痛恐怕远高于生理的痛。
七、虿盆这是古老的殷商时期的刑法,在周朝创立之后就被废除了,据传说是商朝最后一位皇帝帝辛和宠妃妲己,所创,将犯人全身衣物除去,丢入深坑之中,坑洞中只有数不清的蝎子蜈蚣已经饥饿的无毒蛇,犯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一点点的啃噬。
七、骑木驴骑木驴是古代专门惩治那些勾结奸夫谋害亲夫的女人所用的酷刑。
据《狄公案》记载,古代的骑木驴是这样的:先在一根木头驴车上竖起一根小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来,放在木柱顶端,使木柱戳入体内,然后放开,让该女身体下坠,直至木柱自体内穿入,押赴刑场处决。
八、抽肠具体做法是把一条横木杆的中间绑一根绳子,高挂在木架上,木杆的一端有铁钩,另一端缒着石块,像是一个巨大的秤。将一端的铁钩放下来,塞入犯人的肛门,把大肠头拉出来,挂在铁钩上,然后将另一端的石块向下拉,这样,铁钩的一端升起,犯人的肠子就被抽出来,高高悬挂成一条直线。犯人惨叫几声,不一会就气绝身亡。
除了以上重刑,还有一些衙门里常用的惩罚手段,据说19世纪曾有英国人目睹了清朝衙门曾执行的这些刑罚。
他们将过程用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算是歪果仁眼中的满清十大酷刑:
廷杖:让犯人趴在地上用棍棒直接重打,古装剧中最常出现的刑罚。
照面拍板:用木板直接在犯人脸上赏巴掌。
竹桥渡仙:在犯人小腿上放一根竹子,让两个人各站在两端。
石灰腌目:用石灰粉直接撒入犯人眼中将他弄瞎。
排木夹指:用木条夹住犯人手指,让人痛不欲生。
机架夹足:将犯人固定在刑架上,官差拉紧木条夹犯人脚踝。
悬空吊刑:将犯人悬挂在半空中,让他痛苦不堪。
挑断脚筋:直接用刀将犯人脚筋挑断。
6环首死刑:将犯人吊死,与西方的绞刑类似。
斩首:浅显易懂的酷刑,也是让犯人受到最少痛苦的方式。
总之酷刑就是各种折磨人的手段,其创意跟脑洞都可以称得上“恐怖至极”。其实除了上面这些刑法之外还有炮烙、刖刑、烹煮、活埋、沉河、射杀、穿铁……数不清的刑法,随着封建王朝的破灭,这些压迫人民群众的刑法也消失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