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济南黄铜丝 车邦玻璃水质量怎么样

最后与中国海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就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的驱逐舰雪风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货到底有多NB雪风号属于二战前日本海军的阳炎型驱逐舰,旁边的重型巡洋舰妙高号被美军炸伤,但是比睿号战列舰却因为遭到美军空袭而重伤,这也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损失的第一艘战列舰,雪风号护航的两艘战列舰在两天之内相继沉没,对俾斯麦海的日本运输船队进行攻击,...

济南黄铜丝,车邦玻璃水质量怎么样?

车邦玻璃水质量不好,曾经因为质量原因受到过济南市槐荫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

根据行政处罚决定济槐市监产字〔2020〕01-02016号显示,济南车邦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玻璃水,对使用人生产金属腐蚀性(试验后黄铜片外观)项目不符合要求的玻璃水,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从而受到处罚。

战争史上有什么bug级的存在?

这绝对是战争史上最大的bug,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反派”bug,至今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与中国海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它就是二战时期日本海军的驱逐舰雪风号,这家伙最bug的“能力”是坑队友,在与盟军作战时,雪风号总是能把厄运转嫁到队友身上,使队友非死即伤,自己却一点事儿都没有,如果说这种情况只发生一两次还可以用运气好来解释,那么雪风号的经历就只能用奇迹来形容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货到底有多NB

雪风号属于二战前日本海军的阳炎型驱逐舰,1938年8月正式开工建造,标准排水量2000吨,1940年1月竣工,经过测试后交付日本海军,雪风号在1941年12月第一次参加战斗,被机枪扫射受了点轻伤,在返回港口维修期间,美军飞机前来轰炸,在这一次遭遇战中它就开始“初露峥嵘”,旁边的重型巡洋舰妙高号被美军炸伤,雪风号却灵活的避开了美军的所有炸弹,而这只是雪风号发挥“祥瑞”威力的开始

1942年所罗门海战,雪风号与其他十几艘驱逐舰为比睿号、雾岛号战列舰护航,遭遇美军后进行了长时间的炮战,美军败退,但是比睿号战列舰却因为遭到美军空袭而重伤,不得不自行沉没,这也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损失的第一艘战列舰,此战日本还损失了1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雪风号不在其中,两天后,这支日本舰队再次遭遇美军,美军在几分钟之内向雾岛号打出了9颗406mm炮弹和40颗127mm炮弹,雾岛号沉没,雪风号护航的两艘战列舰在两天之内相继沉没,自己却一点事都没有,运气确实好到爆

1943年3月俾斯麦海海战,盟军西南太平洋航空兵出动了110架轰炸机和50艘战斗机,对俾斯麦海的日本运输船队进行攻击,雪风号就是运输船队中的一员,由于美军使用了新发明的水面跳弹,此战过后,日军损失了7艘运输船,另外8艘护航驱逐舰被击沉了4艘,偏偏雪风号在盟军的狂轰滥炸中毫发无伤,不但自己船上的1个步兵大队没有受到损失,还顺便援救了落水的第 51 步兵师团士兵,其中还包括该师团指挥官中野英光中将

1943年科隆邦阿拉海战,美军向雪风号发射了一枚鱼雷,雪风号只有区区2000t排水量,因为吃水浅所以幸运的而避开了这枚鱼雷,鱼雷从水下越过雪风号,击中了后面的神通号巡洋舰,神通号的机舱被彻底爆炸摧毁,舵机失灵,丧失了机动能力,趴窝的神通号被三艘美国军舰当成了活靶子,一通暴揍之后沉入海中,雪风号则逃过一劫,然后顺利的把船上的士兵安全送到了陆地上

1944年3月菲律宾海战,日本损失了3艘航母和600多架飞机,4艘航母受伤,一同参与战斗的雪风号连块漆都没掉,同年6月,雪风号为油轮“西洋丸”的护航,护航期间遭遇美军潜艇的袭击,“西洋丸”被重创,雪风号啥事没有,并再一次出色的完成了对落水船员的救助工作1944年10月,在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特湾海战中,日军损失了三艘航母,两艘油轮和六百多架飞机,各种类型的巡洋舰和驱逐舰30多搜,雪风在此役中毫发无伤,又充当了救生员的角色,捞起了一大群友军落水船员,让人不得不服

一个月之后,雪风号与浦风号共同护送金刚号战列舰回国,在台湾海峡被美国潜艇偷袭,结果大家想必都猜到了,金刚和浦风中弹沉没,雪风号安然无恙,轻车熟路地打捞起落水的海兵安全回国回国之后不久,雪风号和另外两艘护航舰艇一起护送信浓号航母出海试航,没走出多远就被美军潜艇发现,美军向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发起了攻击,可怜的信浓号刚刚下水没多久,没想到在试航期间就中弹沉没了,然后雪风号又开始打捞起了船员…

1945年,大势已去的日军把残余的海军力量集结起来,组成了一支联合舰队,准备对盟军发动最后一次反扑,雪风号也在其中,然而此时的日本已经是日落西山,这支联合舰队在盟军的打击下最后只剩下了4艘驱逐舰,雪风号毫不意外的名列其中,战后人们在雪风号的船舱里发现了一颗没爆的炸弹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日本人只有挨打的份了,雪风号频繁的在日本的各个港口之间游走,来躲避盟军的轰炸,雪风号经历了15000架次敌机的空袭,仅中弹一枚,偏偏这枚炸弹还是个哑弹,在一次空袭中,雪风号不慎撞上自家铺设的水雷,没想到这颗水雷的引信失灵了,没爆,而旁边的初霜号驱逐舰同样撞上了水雷,当场沉没…

在二战期间,雪风号上的船员死亡10人,失踪2人,这对于一个参加了4年海战的军舰来说真的是一个奇迹,日本投降之后,日本海军剩余的近百艘大大小小的舰艇被分成四组,分给了美、苏、英、中四大战胜国,中国分到的第二组军舰里本来没有雪风号,后来美国人把雪风号作为援助送给了国民政府,就这样,还没有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的旧中国得到了一支还不错的舰队,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已经改名为“丹阳号”在1966年退役,1971年被下令解体,这艘传奇战舰最终走完了最后一段路程,它的船锚与舵轮被放在日本江田岛的一个公园里,诉说着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现在有很多人在分析雪风号屡屡上演奇迹的原因,有人说是雪风号的海兵素质高,还有人说是雪风号的海兵们很人性化,十分爱好和平,可是这些原因都无法让人全部信服,对于雪风号的经历,只有用奇迹来形容,这可能就是战争中的“天选之子”,战争史上最大的bug非它莫属

八路军一般用什么子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般的小伙伴瞅了这个题目,一准会说:“三八大盖那子弹!”

咋说呢?您这答案并不全对,抗战那会八路军的子弹,五花八门多了去了。

其实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一开头的时候,八路军您别说子弹了,枪械还都是五花八门的,什么老套筒,汉阳造,甚至比较先进的中正式也有。

老套筒那是多会的老物件了?清朝末年1895年,汉阳兵工厂造的老物件。

当年八路军初创的时候,还是1937年的事了,您自己个算算这中间搁了多少年?都快半个世纪了。

而且老套筒算是咱使用无烟火药造枪的第一批枪械,仿的还是德国产的第一支使用无烟火药击发的1888式委员会步枪。

至于汉阳造,其实说道根子上就是把老套筒那筒子去掉之后的枪,所以这两款枪使用的都是7.92毫米圆弹头。

至于中正式,使用的是7.92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

说道这里,咱插一句嘴,这款中正式步枪,其实说道根子上,是国民党为了统一军队使用制式步枪造的一款枪。

咋说呢?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国民党虽然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但在内部还是山头林立,外边的旧军阀被消灭了,但国民党内部的新军阀还有不少。

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相互之间攻击的事也不少,这也造成了派系不同,这部队使用的枪械也不同,杂七杂八的有够乱的。

而日本人又发动九一八事变,眼瞅着就要有对外战争了,那么为了增加战斗力,这才仿造了德国毛瑟二四式步枪,弄出了中正式步枪。

这款枪最初的时候,就是为了装备德械师使用的,当年预计要弄出六十个德械师,但日本侵华速度很快,没来得急完全建设出来,就装备了四个师。

其他几个调整师也就是凑活着以中正式步枪为主,汉阳造为辅的样子。

而且这中正式在初期也就造了十二万条,不多的,大多数还都在正面战场上和日本人激战中消耗掉了。

所以国民党都不多,您就更加别说八路军手头的中正式,更少!

您以为当年八路军初创的时候,武器就这三款吗?这就是一个主要的,其他什么土枪,别人不要老掉牙的枪械也不少。

别的不说,听过独橛子吗?就这玩意掰开了就能塞一发子弹,再想掰开塞一发子弹,您还得拿棍挑出那废弹壳才成,一发打完,想要上子弹,别想了,有那功夫敌人能给咱来一梭子,这就是机会就一次的土枪。

但凡历史上在中国出现的老枪老炮,保不齐您就能在八路军的部队里头能找到。

那会八路军啥都缺,老话说得好,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只要能打死敌人,这就是好东西。

您要说万国造他也不过分。

您看枪械都这样了,那就更加不用说弹药了。

接下来咱就捋一捋,打红军开始到八路军,这个弹药情况。

话说,红军最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枪械大多都是以老套筒为主,如果枪械不够了,也有拿冷兵器的。

这不后来红军壮大,根据地扩大了,蒋介石派军队进行围剿。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缴获了不少汉阳造,也算是鸟枪换炮,老套筒被逐渐的替换掉了,这汉阳造就成为了主流。

再往后,红军进入长征,这一路上缺食少穿的,一路打过来,红军的队伍少了,这好家伙也遗失了不少。

当部队到达陕北根据地之后,国民党还是没有放弃对红军的围堵,至于在眼跟前,在中国国土上蹿下跳的日本人国民党就没有放太多的注意力。

这个期间又和国民党交手几次,东北军,胡宗南,阎锡山在这个时间点上都和红军打过。

这不后来,西安事变之后,迫使蒋介石同意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红军当时就被整编成了八路军,下辖三个师,115师,120师以及129师。

按理说整编完成之后,国民党要给八路军进行补给和补存战场消耗的。

但您也知道,蒋介石那是把共产党当做心腹之患来看待的,补给啥的,他不可扣这都不可能。

所以当时八路军领取的军饷也就够个吃喝,至于领取的补给最多的也就是军装而已,至于枪械,别想了,不会给你发一支的。

当然作为合作,你不发一点是不可能的,走个过场也得走不是?所以国民党发给的通常是弹药。

也就是说,一开始八路军弹药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从国民党政府这里领取的,当然这个领取,也有间断性的变化。

您比方说,刚一开始国共合作,1937年的时候,八路军刚刚组建,国民党政府当时就拨给了七九步枪弹三十万发,七九机枪弹二十万发,驳壳弹二十万发,手榴弹一万两千枚,甚至于大方的给了六百二十枚迫击炮弹。

给发炮弹可不多见,以后这玩意金贵的和枪械一样,很少在见到了,毕竟这是刚开始合作1937年的事了。

您如果翻阅《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里面记录过1937年九月十九号,周恩来给毛主席的致电,内容就提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发放五十万发步枪弹,后加二十万发的内容。

您要对照当年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领取的统计表,就知道了这后来加的二十万发是驳壳弹。

说道这里不得不说上一句,有些小伙伴会认为,一发不是二十万就是五十万,这挺多的啊!

多啥呢多!您自己个平均一下,五十万发一个师按照一万五的计算,三个师就是四万五千人,一个人也就是十一发多一点的量,所以看着数挺大的,真心不多,打场战斗基本上也就没了。

那么这个时期不仅国民政府会给八路军发子弹,就连那些个军阀也会给八路军发子弹。

您别以为这些个军阀好心,大多那是有事相求。

咱别的不说,就说阎锡山。日本人打进山西了,阎锡山有点慌了,他招架不住日本人的进攻,这就求援,国民政府的中央军腾不开手,这不就找到八路军了。

当时八路军刚刚改编完不久,接到阎锡山的请求,这就开赴到山西的战场打日本人了。

当时阎锡山为了表示一下,让八路军尽快,赶快,马上进入山西,给八路军发了七九子弹五十万发,中正式子弹五十万。

后来还给了二百挺冲锋枪,这算是大手笔了。国民党给八路军发枪,这可是有数的几回。

看起来似乎阎锡山挺大方的,其实您压根就不知道,之前八路军可是向阎锡山提出补充军械的要求。

您知道阎锡山的答复是啥吗?小钢炮,刺刀,水壶,十字镐,七九子弹恐难办到,言外之意就是没门,就是不给。

阎锡山可是有自己的军工厂,最鼎盛的时候,阎锡山兵工厂的员工就有两万多人,您别说步枪了,机枪,冲锋枪,各种小钢炮大钢炮这都能生产,各种型号的子弹只要你说就成。

阎锡山的军火生产能力,搁在当时那都是名列前茅的。咱别的不说,每当阎锡山感觉需要拉拢一下对方的时候,少不得就会送对方几挺冲锋枪,这都成标配了。

这也是为嘛日本人步步紧逼之下,阎锡山慌了神,给八路军送上二百挺冲锋枪的原因,老规矩都习惯了。

后来太原失守,阎锡山的晋绥军囤积在仓库里头的物资太多了,多的光他自己都拉不走,但他又不想把这些东西白白的便宜了日本人,又送给八路军不少。

说真格的这里边的东西,还真多,步枪机枪火炮也有,军大衣之类,居然还有防毒面具。

这里边最典型的就是阎锡山,其他的也有,您比方说新疆的盛世才,这人就有点抠门了,四挺高射机枪还成吧,子弹就只送了两万发。

不管怎么说吧,这头一年八路军受到的国民政府和第二战区发放的各类型号的子弹,也有个五百四十六万发,手榴弹七万多枚,迫击炮也有个九千多枚。

这就算是国民党这块发放的最肥的一年了。

转脸到了1938年七月份,国民党就开始挑起矛盾了,甚至于在1939年的一月份,国民党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中就明确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政策。

所以打这里开始,国民党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发给八路军的弹药就开始减少了。

列个数据,您就知道了,在抗战进入第二年的时候,八路军得到国民党政府发放的子弹就已经变成了三百三十万发,手榴弹六万发。

您自己对比一下,都有了明显的减少,尤其是子弹。

事情到了1939年的下半年,国民党在陕甘宁根据地搞摩擦,最终导致国民党停发了八路军的子弹补给。

究其原因,您要是翻阅《叶剑英年谱》就可以得到答案。

当初陕甘宁边区是国民党搞摩擦的一个重点地区,八路军三五九旅回援陕北,而国民党借着这个事发挥,说什么不听调令啥的,最终就停发了弹药。

为了这,蒋介石还在1939年专门批示了《天水行营主任程潜呈复核发朱德部弹药情形电》,在这里头就着重强调了不要给八路军发放弹药的事。

其实这事就是国民党没事找事,后来皖南事变中,国民党那前后表现是啥样子的?最终九千多人的新四军,被国民党八万多人围攻,打了七天七夜,突围出来新四军就剩下两千多人。

这说的远了,咱接着聊。

咋说呢?停发是在1939年底,那么这一年国民党也发放了一批弹药,各种类型的弹药也就是一百八十二万发,手榴弹两万颗,炮弹给了两千五百发。

您别忘了,这里头还有卫立煌作为第一战区司令,给发放的五十五万发子弹,和二千颗迫击炮弹。

您都不知道,这是卫立煌去了延安之后,很有感慨,才拨出去的,但就这,要不是八路军提前一步运走了,这要是慢上一会,就会被国民党另一道停发的手令给截回去。

1940年的时候,左权向中央军委做过汇报,三年的抗战时间里头,各种型号的子弹,消耗了三千多万发,这里头有各种步枪弹,手枪弹以及机枪弹,手榴弹消耗了三十多万枚。

您看这消耗,就光国民党发的那点,压根就不够的。

所以当时八路军的枪弹还有其他的来源。

那么剩下的一种来源就是依靠缴获。

咱就拿129师做个例子给大家伙说道说道。

话说战场缴获,这就比较费事了,毕竟战场您还要有一个消耗,而且想要缴获,您必须得把敌人完全消灭了,这才能趁着打扫战场的功夫得到缴获。

而八路军129师,枪四年的战场消耗和缴获比中,只有第二年,战场消耗比缴获小,达到了1:4.

其他三年战场消耗和缴获差距都是巨大的,最大的一年是抗战第三年居然达到了8:1.

在这种消耗下,战场上的缴获压根就抵消不了消耗。

小编给您列个数据,抗战第六年,也就是1942年五月份到1943年四月底,129师缴获了二十七万发子弹,炮弹二百九十五枚,这里头还有地雷化学弹,这些相对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了。

那么这一年的消耗有多少呢?各种子弹大概有五十八万多发子弹,炮弹消耗了六百一十枚,相对忽略不计的地雷就消耗了一千五百六十六颗。

这一年还算好的了,缴获和消耗的占比接近了1:2.

咋说呢?129师这数据算是好的了,其他部队的消耗和缴获比差距更加大。

总的来说,抗战一开始的时候,消耗和缴获的占比还成,越往后这种消耗和缴获的占比差距就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抗战爆发之后,日本人的主力搁到了正面战场,留在后方的兵力就是一部分,这个时间点上,八路军虽然装备差点,但依靠伏击战,袭击战,可以对日本人的部队进行成建制的毁灭性的打击,甚至是消灭,在他们还来不及把弹药消耗就打死了他们。

所以这个占比就会好点,顺道咱还开辟出不少的抗日根据地,比较出名的有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等等。

那么1940年之后,日本人在正面战场上打成僵局,这重点就开始转移到了后方,各种针对八路军的法子就来了。

大家伙看到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等等,到处的修碉堡,这就限制了八路军大规模用兵的可能。

最大规模也就压缩到了营级单位进行作战,所以这种消耗和缴获占比就会变大。

这就得依靠另一种手段了,那就是咱场所的边区造。

边区造子弹很困难,一般都是通过修复子弹壳,重新装填火药来实行生产子弹的,俗称复装弹。

那会八路军的复装弹还主要依靠手工来制作的,后来在1940年以后,有了设备这才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家伙都知道,八路军的战士想要领取子弹,就得用子弹壳换,听着很好,一个子弹壳换一发子弹。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有问题的,您比方夜战和战斗紧急的情况下,回收弹壳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通常情况下,一场战斗下来,能收集一半消耗的子弹壳就不错了。

而收集上来的子弹壳,并不是全部可以用来复装子弹的,大约只有24%可以用来复装。

后来在1942年的时候晋察冀精炼黄铜的技术突破,无烟火药也能够稳定生产了,咱自己造子弹这才上了正路。

到了1944年的时候,根据资料显示,晋察冀军区每个月能造一万九千发七九子弹,一万一千发六五子弹。

而复装弹,七九弹有一万发,六五弹有三万发,捷克机枪用的子弹一万发。

其实这些方法依然不够战场使用的,八路军还进行了收集弹药弹药的工作。

您比方说收缴一些民间弹药,还有散兵游勇,甚至是土匪武装的弹药。

再有就是用钱去购买,当然还有一些爱国人士赠送的弹药。

用钱就购买弹药,很不划算,有的地方步枪弹一元一发,有的地方过分到了十元一发的地步,而中央下拨的款项,预计是几毛一发,这差距那是相当悬殊的。

总之那会那是想法子弄子弹。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中国最美的赏花地比较适合摄影创作的都有哪?

油菜花海

云南 罗平

中国四大油菜花观景地之一。这里有中国最早盛开的油菜花海,花开时金黄遍野,螺丝田似金色漩涡,层层梯田似翻滚海浪,好不壮丽。罗平的油菜花铺天盖地,漫山遍野,盛开得一塌糊涂,香气飘荡在空气里,挥之不去,躲闪不开。

重庆 潼南

重庆潼南区的油菜花美得醉人。潼南3万余亩的油菜花田,每年举办的菜花节上都能欣赏到 “十里菜花、黄金铺地”的景观。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清澈的小河、村庄,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贵州 贵定

贵定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的黔中山原中部。每年三月,贵定音寨满坝油菜花齐放,犹如一片金海;万亩李花洁白无瑕,仿佛漫山飞雪。白色、黄色交相辉映。金色海洋般的油菜花田和满山白雪似的李花构成贵州高原美丽的图画。

上海 奉贤

这里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油菜花田,油菜花随南风律动,一时沪上春音正好。到处盛开的油菜花,当中还间杂着桃花的粉嫩,绝对可以让人眼前一亮。借着赏花的机会,还可以放风筝、野餐、垂钓、品农家菜...

江西 婺源

这里是赏油菜花的胜地。阳春三月,10万亩油菜花田陆续开放,在漫山遍野的金黄色中,掩映着的是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簇拥在一块儿的村落、翘翘的马头墙、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组成一幅幅美丽的春日画卷,吸引游客踏春赏花。

陕西 汉中

乾隆曾夸油菜花,“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汉中盆地是传统的油菜花种植生产地,每年花开时节,这些产油的花儿,也将把汉中装点成一只巨大的山水盆景。

点击查看源网页

樱花花海

湖北 武大

武汉大学校园内有早樱、晚樱、红垂樱等10多个品种的樱花树。每年3月中下旬,000多株樱花在武汉大学的校园内竞相开放,极为壮观。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流连观赏。花期只有半月之久的美丽樱花,令游人赞美的同时,也发出由衷的慨叹。

北京 玉渊潭

北京玉渊潭公园内30余种,近3000株樱花。进入春季,早、中、晚樱将次第登场、相继绽放,密密匝匝的樱花互相拥着抱着,堆云叠雪,蔚为壮观。

广州 百万葵园

百万葵园这里的6000多棵樱花树里面有近10个不同品种的樱花,粉红的、莹白的、双色的……甚至还有会玩“变脸”的——初开时粉红,最盛时转白,颇为考人眼光。

昆明 圆通山

在中国有“春城”之称的昆明,圆通山的樱花是国内长势最好、形态最美的一篇樱花树林。每年春天,各色各样的鲜花盛开怒放,繁花似锦,构成一幅天然大花园的瑰丽画卷,让人惊喜连连。

青岛 中山公园

青岛中山公园的樱花,早已被列入青岛十大胜景之一。作为岛城最负盛名的赏樱地点,中山公园共有樱花2000多株。园内最著名的已有四十余年树龄的单樱树,排列于公园,南北主干道两侧,形成一里半长的樱花路。漫步樱花长廊,仿佛进入了一个粉色的童话世界。

上海 植物园

植物园樱花区中有二十多个品种、1100株樱花。由于品种众多,樱花将陆续成片开放,所以上海植物园樱花的赏花期最长可达一个月左右。置身园区,游客或漫步,或泛舟,可在不同时段,不同角度观赏到各具特色的樱花。

南京 鸡鸣寺

每年三四月份是南京最美樱花季,鸡鸣寺樱花每年都抢先开。从鸡鸣寺到和平门一线有一段颇为美妙的樱花路,路两旁都是樱花,再衬托古雅的鸡鸣寺,显得格外有韵味。

福建 漳平永福

每年2月伊始,永福的樱花便早早盛放,在绿意盎然的茶园中,沿茶道两旁依次而种的万余株樱花迎春绽放,火红的樱花蜿蜒点缀在碧波翻滚的茶山上,有如五线谱绚烂跳跃,弹奏着绿茶和红樱相伴相守的浪漫乐章。

桃花园

西藏 林芝

桃花文化旅游节一年一度,是林芝地区发展旅游的一张大名片。高海拔的西藏林芝地区的桃花是高原桃花,林芝桃花各县都有,桃花沟绵延30公里,号称中国最长的桃花沟。很多地方山脚桃花盛开,山上则是雪峰,独有风味。

湖南 桃花源县

桃花源,在今湖南桃花源县西南,即晋代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之处。苏东坡曾赞誉"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每逢3月,桃花源里的桃花、樱花争相绽放,竞吐芬芳,过往游人络绎不绝。

安徽 歙县

每年3月,歙县都会举办热闹的桃花节,雄村桃花坝的桃花竞相怒放,一派春色盎然。当姹紫嫣红的桃花盛放时,走在雄村的桃花坝上,暖暖的春风迎面吹,身边的桃花朵朵开,粉嫩的花瓣配合着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远处村庄里的炊烟袅袅,仿如世外桃源。

怎么能知道自家的空调是否缺氟?

很简单,教你五个步骤快速判断是否缺氟!

我是BuildMost,专注家居建材外贸领域,我们经常出口空调到国外,所以对空调比较了解。

5点方法自行判断空调是否需要加氟:

1、试

先打开空调,如果正常开启一段时间后吹到身上的风感到很凉,并且室内温度能达到你设定的温度。然后再到室外的压缩机看一下,正常情况下会开一会儿停一会儿,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空调没有缺氟,反之则可能缺氟,需要进一步测试。

2、测

需要使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室内机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温差,如果差值在八度以上为正常,一般来说温差越大空调工作情况越好,达不到,则可能缺氟。

3、看

在开机十几分钟后,打开室内机面板,应看到蒸发器(铜管上穿满铝片进行热交换的部件)上均匀布满冷凝水(像露水一样),为正常(空气湿度大时多,反之较少)。如果一半有一半没有,可能为缺氟,如局部结霜或结冰也不正常。

4、摸

如室外机在人手能摸到的地方,可在开机十几分钟后用手摸。室外机有两个铜阀门,一个接粗铜管,一个接细铜管。用手摸两阀门应有温差;粗的应比细的温度低些,摸着比较凉为正常(在温度高时也应有冷凝水),再摸室外机的热风是不是热呼呼的,如果不大热可能缺氟。

5、察

使用过半年以上的用户,可察看室内机的管道接头和室外机阀门处是否有明显的漏油迹象,如有明显的漏油现象则表明机器有泄漏,因为油氟互溶,漏油必漏氟,漏氟必漏油。

有了这五个点,你在家也能轻松判断。遇到让你加氟,你可以先自行判断一下,保证让你不再受那些无良商家的欺骗!

我是BuildMost,专注家居建材外贸出口,我们正在寻找优质供应商厂家对接国外买家询盘,欢迎随时私信和我交流~

感觉在北魏之后就渐渐消失了?

但真正意义上的长矛长度一般为5~6米,主要由步兵使用(少量部队装备盾牌).进攻时为方阵,前排士兵长矛向进攻方向持平,第2排士兵将长矛于前排士兵相隔间隙处向前持平亦可略微向上倾斜.后续方阵士兵依次将长矛前倾,随前排士兵冲锋.冲锋时方阵必须严紧,士兵步调一致,切勿散乱.防御时如为方阵:遇骑兵或步兵冲锋,所有方阵士兵依所处队列将长矛向敌军进攻方向前倾,并将长矛底端定于地面,防止将长矛冲乱.阵型要求密集.防御时如为圆阵:如所处长矛方阵装备盾牌或有其他盾牌兵种协助,可结圆阵,所有长矛一致向外,长矛底端定于地面,盾牌将外围持矛士兵及方阵上端遮挡并结盾牌阵.

戈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的木柄曲头兵器。其构造一般为平头,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端首处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

戈最初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石戈,原为长柄,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的击法有勾挂、扎挑等。

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流行于商至汉代。商周时期凡与战争有关的象形文字常绘有戈的图像,至今汉字中“武”、“战”、“戎”等字还均从戈,即渊源于此。戈和干(盾)是商周时期士兵的标准装备,因此“干戈”一词就成为战争的别称或各种兵器的统称[1][2]。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中文名

外文名

Dagger-Axe

使用时期

先秦时期--汉代

使用国家

中国

类型

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

快速

导航

兵器特点

总体评价

发展沿革

石器时代

戈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

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仅在福建、广东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

青铜时代

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前的制品。

商朝,青铜戈的使用已极普遍。为了使戈头和柲结合得更牢固,克服在战斗中易于脱落的缺点,出现了三种不同装柲方式的戈头,即銎内、曲内和直内的戈头。由于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并增加了胡,与柲结合得最牢固,因此得到发展;而另两种不如直内戈头牢靠,商朝以后被淘汰。

西周时期的青铜戈头,基本上沿袭商朝传统,但都是直内式样的。为加强其勾击效能,戈头与柲由垂直相交,逐渐加大角度,改成大于90°的钝角。

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还流行一种尖锋呈等边三角形的带胡青铜戈头。以后由于青铜戟的使用日渐普遍,戈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主要格斗兵器之一。例如《荀子·议兵》中讲,魏国步兵的标准装备是戈、弩、剑、盾。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大量铸有燕王名的铜戈,可以视为这一时期铜戈的代表。戈柲有长有短,依据不同战术要求而定。一般说来,车战用的戈柲很长,步战用的戈柲较短。在湖南省长沙市浏城桥出土的春秋晚期铜戈中,长柲的戈全长达314厘米,短柲的戈全长仅140厘米。

此外,在商周时期也还有玉石制造的戈,其中有些是可供实战使用,但大多数是仪仗用具。例如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中出土玉戈39件,制工精巧,都是仪仗用具。

汉代仍用戈作为长兵器。汉代的一种铜戈,形体较大,援与内均向上扬起,而且援、内胡上均带刺,是战国晚期的延续和发展,这种戈的造型像雄鸣昂首的翘尾、引颈长鸣状,通称鸡鸣戟或雄戟。

商代及西周木必冒大多为木质,青铜铸造的极少,尊的装置是东周时才发展起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青铜铸的戈头(通称的“戈”即指戈头)。

铁器时代

戈的形状最初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成略近似“丁”字形,春秋战国时期又作“丫”字造型。戈变化最大的部分是“胡”的出现和不断延长。“内”也逐渐从单一的固定、配重、装饰作用,发展成为明确的作战部位。

戈的柄称“柲”,顶端铜帽称“柲冒”,金属柄的又写作“铋”。根据考古资料记载,戈在商中期尚属于短兵器,“柲”的长度多在一米左右。商周之际才逐渐发展成长兵器,还出现了“柲”上同装三戈头的情况。考古发现,戈作为钩杀的兵器,为了准确地掌握援的钩喙方向,戈柲的横截面通常是扁圆的。而经典的戈,是战国后期秦国军队大批使用的“吕不韦戈”。

铜戈的发现数量很大,形制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不尽相同。它是铜兵中用途最广的勾兵,是步骑佐战用于钩杀、啄杀战马和敌兵首级的致命武器,其造型曾让人产生无尽遐想,极具吞噬之力。

在古代是一种主要的进攻性兵器,是用两面刃的勾兵进行钩杀。它盛行于商至战国,秦以后渐渐消失。其间形制虽有变化,但几个基本部位仍大致相同,分为戈头、木必、木必冒和木必末的木必。

战国晚期,铁兵器的使用渐多,铁戟逐渐取代了青铜戟,同时也逐渐淘汰了青铜戈。因此戈这种盛行于青铜时代的兵器,到西汉以后已绝迹。淘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戈头易脱落,之后戈和戟成为仪仗器。

兵器特点

构造

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戈。

戈通常宽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2]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

援:就是平出的刃,上下两刃,前有尖锋。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

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用来装柄,称为“穿”。为了防止勾啄时勾和柄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胡: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紧密,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柲: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早期的柄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樽,并不能杀伤敌人。也可能用于刺击。

鐏:早期的鐏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鐏,并不能杀伤敌人。不过,近年来,发现有的商代戈鐏带有尖刺或锋刃,也可能用于刺击。

种类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1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错红铜的直内戈为商代遗物。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晋栾书缶,全素面,盖上环纽饰有错金的斜角云纹,器腹外表并有错金铭文40字。作器者栾书卒于公元前573年,所作缶为春秋中期偏晚的器物,那么晋国使用金银错工艺的时间就不会晚于春秋中期;济南长清岗辛战国墓出土4件铜豆,其几何连云纹是由黄铜丝和绿松石镶嵌而成。这些被镶嵌金银的青铜器物,秀丽壮观,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青铜工艺品。

现今出土在殷墟西区出土的二十一件直内铜戈中十一件有胡,从短胡一穿到长胡四穿都有。济南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銎内式有铭错金目纹铜戈,于废品仓库拣选而得,属商代晚期遗物。通长25厘米、宽9.02厘米,重593克。戈体宽厚,援部呈舌条状,基本对称,戈体呈等腰三角形,中间起脊,无胡无穿。銎部椭圆形瓦纹,内尾部等宽平齐,平齐处正反两面,各有一铭文和花纹。在戈的援末与銎内相接处,正反两面各有两个错金环形目状纹饰,灿烂夺目。

銎内戈

这件商代错金铜戈銎内式,使用时安木必比较方便,直接将上端穿入銎中即可,此种安木必法可以避免戈头的松动与戈援后陷,但戈在钩杀时,戈头易从木必上脱出。所以这种形制的戈虽在西周早期仍存在,但已较少,尔后更是零星散见。在殷代晚期与西周早期均有配以短胡一穿的有銎戈,这是用穿缚绳以辅助銎来安木必,但亦只存在一时。

文化

“干戈”是古代兵器的总称,甲骨文已有了干和戈字,“执干戈以卫社稷”是《礼记·檀弓下》对干戈职能的总评述。干是分杈的树枝,用来抵御野兽与敌人的进犯,是原始社会时人类的防御武器;戈则是在木杆上缚上刃状物,或收获,或狩猎,后来发展成兵器,是一种典型的“勾兵”。干戈,一种用于防御,一种用于进攻,后来演变成盾、戟等兵器。古代学者将干、戈分别作为防御与进攻两大类兵器的代表。相关的词语有:大动干戈、反戈一击、金戈铁马、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等等词汇,它们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青铜戈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该戈胡为三穿长胡,内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锋刃,前部尖若剑。内末斜刃成刀状,亦锋利。戈身有隆脊,向两侧作斜坡状延伸。该戈造型挺秀,是战国中晚期青铜戈的典型款式。细审该戈呈铜黄色,坚硬锋利,戈身表皮锈蚀不多,少许斑驳绿锈,亦浮于表面,余则是铜黄色和灰黑色,此乃铜锡含量较高的缘故,应是当时铜戈的精品。

仿品体形厚而短,其铜质是用黄杂铜制成,色黄中略带红。扣之声音清越,手感较重。其造型臃肿,线条虽清晰,但缺乏挺秀感。锈斑呈统一的绿色,且浮于戈身表皮,也就是说锈不是由内向外生出,而是由外向内做成。因此,锈色无变化,更没有层次。戈之“内”下部镌有一个“公”字,字形结体及铸口生硬、笨拙,不似战国时期的风格。

原收藏者为此器配一长方形布面盒,盒面左上角竖排书写“商句兵”3个字,右下一行中间的字迹已模糊,似是:爵斋所藏精品。这件铜戈弥足珍贵,纹饰华美,器物本身及形制、铭文都很有特点。原器物表面有很多划痕,但铜质非常好,距今虽已3000多年,器体锈蚀斑驳,刃一侧也有残缺,但错金处仍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细节

早在先秦时代,贵族们便用金银来镶嵌青铜器物,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错”即 用厝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的表面,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与铭文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这种精细的错金银工艺,学术界一般认为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这件商代晚期错金目纹铜戈,就所知,全国仅存一件,它将错金工艺出现的年代提前了600多年,实为罕见。由此,单从艺术欣赏角度来说,青铜时代神秘浪漫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灵性,在兵器制作工艺方面与其他青铜器一样,具有夺人魂魄的震撼力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