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的黄铜,都挖出过什么宝贝?
亲身经历过两件真实的事情,都是在老屋下面挖到了宝贝。不同的是,一个是自己子孙挖到的,一个是被外人挖走的。或许是冥冥之中真的有因果,直接印证了民间“财不乱发”的谚语。
九几年春天,乡里消灭荒山大举造林,受站长指派要去外地拉树苗回来,联系的是本地一个货车司机和他的车。
司机是本乡人,我不是太熟悉,但据同事说,他人缘不错,喜欢结交朋友,也很仗义,车子开得好,就是不怎么爱劳动,在农村里老人眼里,算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懒人”。
那天苗圃打来电话,说苗木准备好了,可以去拉了。于是就联系了这位司机,理论上他应该屁颠屁颠地去拉树苗,正好不用干活。谁知他回话说家里老屋起墙角,要在家干一天活,明天去吧。
同事们都很意外,都说这个懒料今天发神经了,从来不干活,有货也不拉,脑子进水了。
谁知道当天就传来爆炸性新闻,从不干活的他在挖自家墙脚时挖出两个陶罐,一个罐子是空的,一汪清水,另一个可不得了,满满一罐子银元和银锭。
据说这家伙贼精,挖到以后不吱声,随手抓起一块门板就盖上了,然后悄悄将里面的银元和银锭塞进当时穿着的深筒胶靴里。即使这样,还是被旁边人发现异常,帮忙的一哄而上,混乱中被人抢走了十几块大洋,他也没和别人计较,因为当地风俗是挖到意外之财见者有份。
后来在我一再要求下,他还拿宝贝给我看过,记得银元是各种各样的,有袁大头、帆船、蓬头、鹰洋等,银锭和传说的元宝一个样子,上刻着甘肃府字样,下面密布细密的气孔。
耕地的老农意外挖到别人家找了几代人没找到的传家宝藏相对于前面的事,这件事让人感到很郁闷,因为祖上留下的财富,竟然让外人挖走了。
和老刘被队长安排到长江大堤外面耕荒地。这片荒地以前是叶家村老村庄,后来长江改道,圈到长江堤坝外面去了,涨水时是水域,退水就是耕地,可以抢种一季油菜或者小麦。
叶家村有个大地主,家道殷实,只是子嗣不旺,到解放初只有一个独子了。其祖上在家里埋了大量银元,相传只有长媳知道,代代相传。由于不愁吃穿,这些银元一直没有取出来。传到这个独子母亲那时,独子没娶到媳妇,所以埋藏的位置只有他母亲清楚。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他的老母亲突然就不行了,临走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费力地用手指向厨房方向,儿子知道是告诉他藏宝地点,事后把厨房刨了个遍,也没找到财宝,气得他把祖宗八代都骂了一通,只能作罢。
再说老张和老刘来耕地,不一会,老张的犁头就被什么东西卡住了,连忙下来查看,一看吓一跳,原来犁头刺进了一个黑不溜秋的罐子里,用手一扒拉,全是一饼一饼的黑圈圈,好多还粘附在一起,他好奇的敲下一块,天哪,是黑迹斑斑的银元,他连忙四下瞅瞅,看到老刘没发现,还在认真耕地,暗自窃喜,心想这都是我的了。可这一罐子银元放哪呢,情急之下,他脱下裤子,扎紧裤脚,将银元一股脑捞进了裤子里,这也恰好符合农村的说法,野外遇到金银,需要用裤子来装,所谓“金银入库(裤)”。
一会,老刘就发现老张不对劲,于是急匆匆跑过来,当他看清楚老张拼命捞进裤子里的银元以后,也疯狂过来抢银元,一边抢还一边骂老张不地道,“古话说见者有份,你他妈想独吞”。抢着抢着就打起来了,这时候恰巧大队书记路过,在堤坝上远远看见两人打架,于是大声吆喝:你们不好好干活,打什么架?老张干不过老刘,眼见银元要被抢走,听见书记喊话,像碰到了救星,连忙喊书记过来评理。后来书记做主,帮他们分好,每个人给了书记几块大洋。
此后,老张和老刘家日子一直过得很滋润,因为没钱了就拿一块大洋去安庆换十块钱花,而那位叶姓地主家早没了后人,无法消受祖上积攒的财富,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通过这两件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古话说的:“命中有,自然有,命中冇,莫强求”。你说是吗?
你认为钱的本质是什么?
谢谢邀请,谢谢!
说到“钱”,就不得不先说:
“什么是钱”?
“钱是什么”?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世界上谁不知道“钱”啊!——
那可不一定。
先说,什么是“钱”。
钱,是“货币”的俗称,一种民间叫法。国际通用语言:货币。
它有过四个发展阶段: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纸币 银行券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实物货币”是一种“海贝”。
在我国三、四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经开始使用。
因此,在我们的文字中,关于“宝贝”的珍稀物,都有个“贝”字偏旁。
比如:“宝”的繁体——“寶”。而“贝”字就是——貝(象形的海贝)。
那么,“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不用说,大家都清楚。
最初是用来“代替”,“物物交换”的“便利”交易代用品。
世界上的“钱”到了第二个发展阶段,金、银、铜、铁等金属全都用上了。
并且五花八门的造出了许多形状。
从最早的“仿贝”金属货币;
青铜的“刀币”;
欧洲流行的圆形“金币”。
再到我国的金、银“元宝”、“银元“”和“”铜钱”、“铁钱”等。
其间,世界各地也在发明了“造纸术”的基础上,出现了刻板印刷的“纸币”。
而“纸币”则一直通行至今!
那么,钱的本质是什么?
买东!买西!
买任何——东西!
在我看来,钱,就是一架“梯子”。
无论“上天”、还是“入地”,我们都需要这架“梯子”。
钱多时,你可以把梯子造的更长,梯级更多。
去够,你想要,却够不着的东西。
钱少,你的梯级自然也少。
这就意味着,你能够得到的东西“有限”。
近些年的网络风潮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句子说: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它调侃了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至高无上”吗?
我觉得应该换个词,叫“至高”又“无耻”。
当“金钱”,成了我们生活的“唯一”追求时,就是“金钱”的“无耻”的开始。
这架梯子,不会送他进“天堂”,而是助其下“地狱”。
梯子无罪,有罪的是那些“借梯子”达到个人不可告人之目的的人。
钱是好东西,毋庸置疑。
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如今,你不用带着很多“现金”出门。
甚至也不必携带多张“卡”之类的,只要有一部手机。
只要记住你“财富”的数字和密码,你就可以“通行天下”。
问题是要在银行里查得到,你拥有那些“数字”。
钱的本质是——方便。
而人的本质要善良。
善良+方便,就是和谐社会。
日本?
翻砂铸造的黄铜日本龙洋,仿品,真品市场价格在600元左右。
银元材质,基本都是九成银,这枚选用的材料是典型的黄铜,故为仿品。
银元的鉴定要考虑诸多因素:
(1)银色
银色,即是银圆呈现出的金属色彩。真银圆的银色白色中透着滋润,光泽柔和,颜色中透出一种自然沁色。假银圆虽是白银制造,但是由于金属成分的配方,它的银色和老银圆有着差异,一般是白里透着青,光泽较强,颜色生硬刺眼,用行话说:就是带“贼光”。这一点通过多观察,比较容易掌握。
(2)声音
敲击真银圆,声音的频率较低,会发出绵长柔和悦耳的声音。假银圆由于金属成分配方的问题以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它的声音总是比较尖细,声音的频率较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真银圆也有声音不好的情况,俗称“哑版”。声音,只是鉴定银圆的依据之一。
(3)包浆
银圆的包浆是银圆在流通使用的过程中,表面因氧化而产生的一层深色附着物。它非常薄,但是性状很稳定,不容易掉色。现代的假银圆采用电脑、红外线扫描等技术制造模具,其重量、图案等都基本接近真品,所以包浆对于银圆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经我多年收集银圆,观察总结发现:真正的包浆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其包浆附着物的状态比较疏松,呈油汗状物堆积,层次色泽非常丰富,这种现象在银圆的文字、图案、内齿的空隙中尤为明显。现代的假银圆,为了克服它银色贼亮的毛病,往往会用化学或者其他的方法给做上一层假包浆,这种假包浆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出颜色单调、层次平淡,它实际上就是表面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颜色变化而已。掌握此要领对鉴定银圆非常重要。
(4)边齿
银圆的边齿有两大作用:防伪和防止盗取金属。在银圆的鉴定中,边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代高仿银圆的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就是边齿过不了关。真银圆的边齿整齐均匀、略带弧型,边齿细看好象是由两根细线组成一样。一般的边齿都有自然的磨损痕迹,在边齿内一般有包浆,即使你洗币也很难洗掉。假银圆的边齿不太整齐,不够均匀,不带弧型,很生硬,边齿内多有较新人为加工痕迹。多加观察,不难发现。
(5)机铸纹
机铸纹是机制硬币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纹理。在硬币品相级别的评定中,机铸纹的表现状态是影响定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机铸纹鉴定银圆,一般收藏爱好者都不太熟悉。先介绍一下机铸纹的产生原因及其特点:银圆的制造机械是压力很大的液压机械,当银币的胚饼放入钢模后,机械向钢模施压,由于模具的体积是一定的,胚饼在模具中受到巨大的压力后,只会从钢模的中心向四周延展,从而产生一种从胚饼的中心(银圆的圆心)向圆周发散状的细微纹路,这就是机铸纹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现代假银圆虽然有的也是机器冲压成型,但由于其现代机械的先进条件,使它的压力远远达不到真银圆制造的压力,所以很难产生机铸纹。真银圆,带光银圆的机铸纹一般都非常明显。即使有使用磨损的银圆,虽然大面积的机铸纹已经不明显,但是在银圆的内齿周围,由于有内齿的保护,机铸纹不容易被磨损掉,只要仔细用放大镜观察,仍然是不难发现机铸纹的遗迹。
收藏银币当今群魔乱舞?
银币收藏早就有造假的了,真品银元的边齿也有很多种,有直齿边,粗齿边,细齿边,密齿边,疏齿边,T齿边,橄榄齿边,鹰洋齿边,无齿边,异形齿边。收藏银元,主要得综合方面鉴别,银元的材质,成色,包浆,锈色。需要长期接触真品才能分清真假,银元是机制币,真品一定是图案清晰,纤毫毕现,立体感强,银元上的圆珠特别的圆润饱满,距离相等。边齿很深,等距很均匀,齿边光滑自然不会有毛边的现象。
我有一枚四川省造光绪元宝7钱2分?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阔当十红铜美品市价15--20元.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十红铜美品市价30--40 元.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狭-当十黄铜美品市价50元.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十水龙图美品市价1200--1500元.
能不能把你的精彩收藏故事地摊儿打眼捡漏走宝讲给大家听?
谁说老玩家不打眼 作者:陌柳
日前朋友发来一条微信,标题是《中国所有的古玩市场》。随便看了一下,确实够全的。东南西北,列了足有好几百家。联想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报道,说是中国目前的收藏大军人数已经高达七、八千万。面对如此庞大的队伍,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最近这几年,想来一则是因为天下太平,二则是电视台的炒作,国人掀起了一股收藏热之风,诸如收藏邮票、钱币、奇石、家具、珠宝、玉器、字画之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七、八千万人的收藏大军,比一些中等国家的总人口都多了呢。据说,其中单是玩儿邮票的,就有三千多万。
算下来,我四十多年前由篆刻入手,逐渐喜欢字画,后又得王森然、张伯驹、启功等大家的亲炙,于收藏一门多少也算有了些许心得。浸淫这么多年,多少也算有了些收藏。前些年,竟然被推举为云南省收藏家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加之又陆续出版了几部关于收藏界的长篇小说。于是,真有些踌躇满志,自以为窥得其中三味了呢。
前些年,北京的古玩市场走得最火的是南红玛瑙、沉香和各种各样的手串,以及核桃、葫芦(匏器)、橄榄核等小玩件。看得多了,逐渐发现,这些买东西和卖东西的,除了少部分是真懂行的行家,大部分人只是在跟风。即便是那玩儿出点儿名堂的,恐怕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看上去,颇有那么点儿“中国大妈买黄金”的意思,不为欣赏,也不为收藏,就是跟着乱,似乎不跟上就落后于时代大潮一般。他们买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保值和升值。就是说,买的目的就是为了卖。敢说这七八千万的收藏大军中,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这种心态。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人买古董跟买股票的意思差不多。天天指盼着的就是升值升值。这么多年电视台一个劲儿地炒作,终于使得收藏这么一门本来学问很深的行当,渐渐地走到了大众中间。好在最近这些年股票的行市一直疲软,而艺术品和古董却一路高歌,只赚不赔,终于形成了今天如此庞大的一支力量。
收藏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但包含了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把握,还要懂得历史和传统文化。在潘家园我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二十岁出头,姓董,河北大城乡下人,在北京混了七八年了。由于整天在旧货市场泡,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市场上无论大事小情,没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这小子为人很四海,说起话来一口江湖味道,见谁认识不认识的就老三老四地那么叫,跟谁都熟。我问他读过几年书,他说了实话:四年级没念完,才十四岁,就跟爹妈来北京闯世界了。聊得深了,这小家伙还挺实在,悄悄跟我说:这种地方,蒙不了懂行的,也蒙不了外行的,蒙就蒙那种看了几天电视上的什么《鉴宝》之类节目便惦记上这儿拣漏的傻棒锤,一蒙一个准儿!
我问他:凡是来这儿的人,可个个都特别小心,想蒙人,怕没那么容易吧?
小董诡秘地一笑,道:既然来了,就都是带着心思来的,没事儿谁上这儿来讨什么厌呐。只要有所求,就是机会。那不有老话,叫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么?他们看电视上的收藏节目,我们也看,当然知道他们心里都琢磨些什么。当然,这还不能让买家看出来,该装傻时就得装傻。谈的时候一点儿甭着急,顺着他的那个弯慢慢往前捋,只要旁边没有跟着那真懂行的,一会儿他自己就钻套儿里了。
听得我连连点头。
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我又去了趟潘家园。一进西门,便看到了小董。他一见我便把我拉到一边,神神秘秘地淘出一个小皮口袋递到我手上,道:“还以为你今天不来了呢!我明儿回大城老家,盖房子去,可能要走三四个月。咱们也算相交了一场,临走了,把我压箱子底儿的一件东西拿给你,是去年从一个老太太家里收的,绝对是件开门的老物件儿。”他特意压低了嗓门解释说:“你知道,我们老家大城清朝时候好多人家都有人在宫里当差,这东西就是老太太的祖上传下来的。”我把那皮口袋打开一看,是一个雕工精美的南红玛瑙帽翅儿。种水不错,只是红得不那么艳丽,显得有些黯淡。问他多少钱,他吱吱唔唔半天,才勉强地说:“你要是真想给的话,那就给我个本儿,三千块钱吧。”
当时,我觉得这价钱确实不算贵,也没多想,便把钱给了他。后来,到合肥的古玩市场闲转,发现地摊上类似的东西多得是,不禁哑然苦笑。
任何时候,只要你开始贪心,开始自以为是,觉得对方是个棒锤,于是开始惦记拣便宜、拣漏儿的时候,就离吃亏上当不远了。
连我这样的也概莫能外!
如果您还想看其他的收藏故事,那么建议您点击我的主页,我刚发表了一部关于收藏的原创小说,名字叫《古玩城与老茶馆儿》,目前更新到10W字了。如果您是真的喜欢收藏,欢迎点击订阅,我还有几部关于收藏的小说会陆续更新,敬请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