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把玩以后露出黄铜色,民国三年一元银元?
民国三年的一元袁大头市场价值在900-1500左右,特别版式的除外,现在的收藏市场上鱼龙混杂,银元的利润大,很多商贩就开始仿制假银元,让钱币收藏更加的艰难,其中有许多老收藏家也会看走眼,新手那就更不用说了,这里分享几个鉴定真假的小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但不能百分百鉴定真假:
1.通过材质辨别不管是袁大头还是孙小头它们都是银质,整体上看是那种光泽柔和,颜色一般都是润白色;民间有“银子发白眼睛发黑”一说,真币越擦越白,晶莹锃亮,表里一致,反之一擦发黑或灰白,乃镀银所做,有一种浮躁感。
2.通过声音来辨别将两块银元放在一起摩擦会有油润感,用一个指尖向上轻轻顶住银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撞击这枚银元的边缘部位,互相撞击的声音轻脆,也比较柔和;如果声音发尖而高,带有铜声,是含铜很多的低成分假银元,如果声音低而嘶哑,周边不一致,就是包皮,挖补的假银元。一般假银元的声音多半尖短而低闷。
3.从银元正反面上的包浆来辨别袁大头或其它银元也是一样表面会有一层包浆,颜色一般都会成,浅黑色,栗壳色,浅灰色,如果用鞋油或蜡火烤,会出现比较重的黑色。
4.从银元正反面的图案版别真币是钢模具由机器冲压而成,字图案清新,流畅自然,龙鳞细致入微,人像眉毛胡子,双眼皮十分清晰,反之图案模糊不清,拖泥带水且不平整。
5.从银元边齿辨别由于真银元是机制版,其边齿细致匀称,规整划一;假银元的边齿粗糙,参差不齐,有的还有局部修锉的痕迹。在细心的观察中肉眼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真银元边齿的两条粗齿里有一条细齿,假银元的细齿模糊不清。
6.从银元的重量辨别它的标准重量为26.8克,成色96%-99%,正常的银元经过流通磨损后,重量一般可以达到25.8克,凡是重量低于25克,成色低于96%的或者成色高于99%,不是当时的官造,洗版,锉边,包皮,挖补银元,就是现在的假币。
7.酸检验来辨别在银元上滴上一滴硝酸,如发现银元冒绿泡或变黑,就是成分不足或假银元,而铜芯银元只要一接触硝酸,便会失去光泽,如果是镀银,表层会很容易脱落,且脱落部分容易生锈。
8.银元的币面触感辨别真币紧密平整,无毛孔,有柔和感反之多沙眼,毛孔版面粗糙,在放大镜下有凸起的细粒状。
银元鉴定需要长久的磨炼,才能让自己更加的通透,不懂的一定要虚心学习,有老师带着也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收藏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在古代一根金条几个人分?
这个问题有意思,就是说不会分钱。那好,我就来出点馊主意吧!
古代影视剧中,为了显示主人公富可敌国,动不动就满屋子堆着闪瞎眼的金条,其实那是骗人的。金条,其实不过是近代的产物。
黄金简史据记载,我国开采和使用黄金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从河南出土的一些商代墓葬中,便发现了金块、金箔、金叶,由此可见,数千年前,古人就掌握了一定的黄金制品加工技术。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国家都使用铜币,而财大气粗的楚国还生产了金币郢爰,长得像块没切割的豆腐,用的时候,可以切成小块,当然主要用于国家间的礼聘、国君赏赐等重大场合。
到了汉武帝之时,为了奖赏那些立军功的将士们,铸造了金饼、马蹄金和麟趾金等金币。据说,仅卫青一人,汉武帝就奖赏20多万斤。因此,汉朝被称为古代最多金的朝代。
唐朝主要使用铜钱或绢帛,以及鎏金的开元通宝。宋朝出现了大金锭,两头大中间小,长得活像块香皂。
到了明清时期,金元宝就上市了。至于这个金条是在清朝末年出现的,当时清朝与欧美国家建立金本位制,江湖绰号“大黄鱼”、“小黄鱼”,为民国时军阀的最爱。
金条如何分本以为黄金比较软,牙齿咬一下都能留下痕迹,没想到切割金条却不容易。有这么一位外国小哥,一时兴起,做了一个切割金条的小实验。他将匕首加热到1000度,其他罐头都能轻松剖开,却拿那根金条毫无办法。
但是,我国的黄金首饰既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那么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分割金条不过是小菜一碟。因此,只要前去那些打造金银器的铺子,找里面的师傅,将金条熔化,分成若干份,再炼制成3根小金条就行了。
当然这是最不靠谱的做法,毕竟会有损耗,花费时间也长。其实,黄金作为硬通货,可以流通于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即使在古代,也可以兑换成当时的流通货币,然后再平均分配即可。
当然,上面两种说法其实完全不需要考虑,除非题主带着清末的金条穿越到更古老的朝代。而金条实际上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产物,大黄鱼1根重10两,小黄鱼1根则为1两。如果那根金条是大黄鱼,则可以兑换成9根小黄鱼和袁大头、银子。如果是小黄鱼,那就直接兑换成银子或袁大头吧。
实在不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个高档酒馆啜一顿,用金条买单,然后均分店家找下来的银子即可。
话说回来,一般人怎么可能得到金条,而能拥有金条的人也不会可怜到要去和别人分1根啊。我看,十之八九是盗墓得来的吧?
黑龙江省造光绪元宝是真品吗?
你好,你发的这枚黑龙江光绪元宝七钱二分,虽然图片不清晰,但是还是能看出是一枚低仿品。整体气色状态都不好,字体十分软弱,看不到银色,锈色包浆是认为做上去的,极不自然。&黑龙江光绪光绪元宝试铸铜样
黑龙江省本无造币厂,所铸之币皆为别省代铸,但是有“黑龙江省造”“库平七钱二分”、“ 库平三钱六分”的铜样币,铸工精良,制造者有待考证。目前为止不见银币出现,倒是从民国早期就有黑龙江七钱二分的仿品出现,现在市场上更是出现不少仿品。&白铜臆造品
黑龙江光绪元宝七钱二分以往既未闻设有造币厂也无以此省为名的银币,传世有“黑龙江省造”七钱二分及三钱六分黄铜样币,故一般均认为此当系外地所制,施嘉干编1949年6月上海出版的《中国近代铸币汇考》内则特别指出有湖北省代制之说。亦有样币来自外洋的看法,有些书谱对此存疑而未予收录&仿得不错的真银假币
关于黑龙江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有没有铸币流通,目前还有争议,但是黑龙江目前只发现黄铜样币,这是不争的事实。市场上的所谓黑龙江省造光绪元宝,都是后世仿品,绝大多数为白铜制作,大家一定要注意。&黑龙江光绪元宝七钱二分试铸黄铜样币,2007年诚轩秋季拍卖会成交价99万。
这是民国三年的黄铜钱币吗?
黄铜币沒错,但民国三年都是以白银为主的银币,袁大头现假币很多,有黄铜.铜渡银.铁镀银等……
古代一钱等于多少文?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为什么我的袁大头三年的成黄铜色的了?
那就是你的钱币含铜量较高,然后经过时间的洗涤 或者接触过水,导致钱币里面的铜发生物理变化,所以才出现黄铜色。
谢谢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