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乾隆年制黄铜比例是多少 为什么古代的一些漆器要上多层漆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良渚文化口径6cm高13cm1960年吴江梅堰遗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泥质灰陶。黑陶衣上用棕红色漆绘制出一道宽宽的彩带。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商残长14厘米最宽3.7厘米1990年阳新白沙遗址商代文化层出土湖北...

乾隆年制黄铜比例是多少,为什么古代的一些漆器要上多层漆?

中国古代漆器之历史源流: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良渚文化口径6cm高13cm

1960年吴江梅堰遗址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泥质灰陶,胎质较薄,器表层为黑色,轮制。筒状。口沿下微细,下腹略鼓,平底。黑陶衣上用棕红色漆绘制出一道宽宽的彩带,虽然漆绘已干缩并部分剥落,但仍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

新石器时期的漆器:

浙江余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层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观,内外都有朱红色涂料,色泽鲜艳,它的物理性能与漆相同。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3400——3600年。

残长14厘米 最宽3.7厘米

1990年阳新白沙遗址商代文化层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木胎,斫制。木秘握手处突起五层丝线,构成细密的方格云雷纹,每组图案为四层方格纹和一个十字纹,一端边缘横缠丝线。通体髹黑漆。

西周高51.4cm

1983年房山琉璃河遗址1043号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品 木胎,挖制辅以斫制。此罍有盖,为折肩、鼓腹、有耳、带卷足。以朱漆为地,施以褐彩。罍身通体的花纹均队蚌片镶嵌和彩绘组成凤鸟纹带、圆涡纹带和兽面(饕餮)图案。罍耳上用镶嵌的蚌片和彩绘组成两只风鸟纹。罍盖上立有四个兽头,蚌片镶嵌出兽的眼、耳、角等。这件漆罍形体高大,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商周时期的漆器:

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发现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椁板印痕,河北藳城台西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镶嵌。在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花木器中,还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可见商代的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长1O.3cm宽6.4cm高8.6cm

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木胎,雕制。鸳鸯身为两半分别制作再粘合而成。盒里髹红漆,盒外髹黑漆,用红漆与金色绘鸳鸯的眼、嘴及羽毛等纹样。并在鸳鸯盒两侧绘图:一幅龙形双层架座,上层悬两个甬钟,下层挂两件石磬,一乐师手持长棒背向撞钟;另一幅是乐师捶击建鼓,并有戴冠佩剑的舞人伴舞。

战国时期的漆器:

战国的漆工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发展的时期,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出土战国漆器的地区很广,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彩绘神怪龙蛇及狩猎乐舞的小瑟,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鸳鸯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鸟兽盘结而成的采绘透雕小座屏,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西汉

高5cm 长78.5cm 宽46.5cm长沙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斫木胎。长方形,平底,底部四角有高仅两厘米的矮足,案内髹红、黑漆地各二组,黑漆地上彩绘红色、灰绿色云气纹。内外壁黑漆地上绘红色云气纹。器底髹黑漆,红漆书“轪侯家”三字。出土时,案上放着五个盛着食物的小漆盘、两个酒卮和一个酒杯。盘上放串肉的竹串一件,耳杯上放竹筷一双。漆案上的摆设,反映了汉代的分餐制。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

西汉漆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战国的风格,但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更大,产地分布更广。出现了大型器物,如直径超过70厘米的盘,高度接近60厘米的钟等。同时能巧妙地把若干小件组装成一器,如盒内装6具顺叠、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单层或双层的漆奁,内装5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状的小盒等。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质堆写成花纹的堆漆等。

尤其是器顶镶金属花叶,以玛瑙或琉璃珠作钮,器口器身镶金、银扣及箍,其间用金或银箔嵌贴镂刻的人物、神怪、鸟兽形象,并以彩绘的云气,山石等作衬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汉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东汉魏晋南北朝期间漆器的出土,比起前代显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直径22.7cm 厚0.9cm西安市东郊长乐坡村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漆背,青铜质,圆形,簿身、圆钮有穿,素缘内侧有立墙。此镜是盛唐时期金银平脱工艺镜的典型作品。镜背花纹可分作两区,内区以镜钮为中心,装饰银片莲叶,叶脉清晰逼真,其外有金丝同心结;外区纹饰为四只口衔绶带的金质鸾鸟,围绕画面中心同向飞行,其间各以一朵银质折枝花相隔,鸾鸟羽毛刻画异常精细。近缘处又饰金质同心结一周。鸾为瑞鸟,既可喻才子,又可喻佳人,是唐金银平脱镜中最常见的纹饰。古诗中就有“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之句,而绶与寿同音,长绶即长寿,同心结则为永结同心之意。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物象,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有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与漆工艺相结合,成为代表唐代风格的一种工艺品,夹绽造像是南北朝以来脱胎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

剔红茶花绶带图圆盘

高3.6厘米 口径31.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盘圆形,随形圈足。盘内及外壁皆黄漆素地雕朱漆,盘内雕硕大饱满的茶花,两只绶带鸟在花丛中振翅欲飞,盘外壁雕卷草纹。底髹黑漆,左侧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为后刻。

此盘髹漆厚,少光泽。盘底黑漆,光可鉴人,为清代后髹。“宣德”款字体规范,填金光亮,亦为清代所刻。

宋元时期的漆器:

两宋曾被认为是一色漆器的时代,但发掘出土许多有高度纹饰的两宋漆器,改正了过去的认识。在苏州瑞光寺塔中发现的真珠舍利经幢,底座上的狻猊,宝相花,供养人员是用稠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硕圆润的花纹。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张成造桅子纹剔红盘,杨茂早观瀑图方剔红盘,安徽省博物馆藏张成造乌间朱线剔犀盒等。

剔红观鹤图圆盒

明永乐

高8.1厘米 口径27厘米

清宫旧藏

盒盖面雕三种锦纹地,上雕亭阁、古松、庭院,二老者在亭内畅饮、观鹤,旁有童子侍立。盒壁黄漆素地雕莲花、茶花、菊花、蔷薇、牡丹、石榴、栀子、秋葵、桃花等花丼纹。盒内及底髹赭色漆,底部左侧有“大明永乐年制”针划款。

此盒为标准的永乐雕漆。

明清时期的漆器:

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

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纹饰的漆器,宫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纹饰的漆器上罩一层透明漆。明清宫殿中的宝座、屏风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调色描绘及用油调色描绘的漆器。

黑漆描金龙纹盖盂

清早期

高9厘米 口径1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盖盂扁圆形,折边,盖顶有铜镀金钮。通体黑漆地描金花纹,盖面用深黄、浅黄二色金描绘三条龙纹及缠枝莲纹,以黑漆勾勒轮廓及纹理。折边处饰黄漆锦纹,外壁饰黄漆缠枝莲纹。底髹黑漆。

描金漆是指在漆地上描绘金色图纹,其工艺有二:一是在漆地上打金胶,再把金涂于金胶之上;二是用金粉调胶之后,直接用笔描绘图案。清宫将其归入金漆类,《髹饰录》则将描金与彩绘漆器归入描饰类。

描金中最常见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万历龙纹药柜。堆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龙纹大柜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干后磨平的方法来装饰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来即广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还加炝金,是一种绚丽华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嘉靖龙纹方胜盒。

黑漆嵌螺钿职贡图长方盒

清早期

高6.5厘米 长43.8厘米 宽3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盒长方形,天盖地式。通体髹黑漆地嵌薄螺钿间描金,盖面饰《职贡图》,画面下方为三孔石桥,桥下流水潺潺,桥上人流如织,有的牵骆驼,有的肩扛木笼,有的拉着狮子,有的手捧珊瑚珠宝,皆有进贡之意。桥后大路一侧树木林立,另一侧下临沟壑,路上行人络绎不绝,皆拱手前行。路旁大殿前有多人在虔诚地跪拜,殿后隐现重重宫阙。天空中流云密布,云间露出三条巨龙。盒四壁光素无纹。

此盒在有限空间内共刻画了六十多个人物形象,所嵌螺钿折射出红、蓝、紫色光,绚丽多彩。《职贡图》所表现的多是藩属国或外国对朝廷纳贡的场景。

明清的螺钿器厚、薄并存。憹螺钿至17世纪时有了进一步发展,镶嵌更加细密如画,还采用了金、银片,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婴戏图黑漆箱、黑漆书甲及鱼龙海水长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层刷不用色漆,最后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层次。

剔红六龙宝碗

清乾隆

高15.6厘米 口径20.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碗直口,圈足,有托,通体髹朱漆。碗腹部雕海水云龙纹,碗底正中填金刻“六龙宝碗”器名款。托盘为六瓣花形,有圈足。托内雕龙纹三条,托外雕双龙纹。托口缘及近足处雕回纹,托底刻“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

剔红是明清漆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层朱漆积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硕圆润的风格,宣德以后,堆漆渐薄,花纹渐蔬,至嘉靖时磨工少而棱角见,至万历时刻工细谨而拘敛。

剔红嵌玉婴戏小柜

高41.5厘米

通体朱漆雕成,下衬深绿色和赭色锦纹及黑漆雕树木纹样。柜门和两侧面均嵌玉童子于花园中游乐之景,底座饰云蝠纹。柜内五屉,髹棕色退光漆,屉外皆有乾隆御题诗。

入清以后,日趋纤巧繁琐。剔犀通称“云雕”,是在胎骨上用两三种色彩有规律的逐层积累,然后剔刻几何花纹。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减地,而后着色,用来装饰大而平的漆面,常见的实物是屏风和立柜。宫廷用具多用炝金,明鲁王墓中发现的盖顶云龙纹方箱是明初炝金的标准实例。百宝嵌是用各种珍贵材料如珊瑚、玛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镶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纹图案,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

太和殿的铜狮子重量?

703公斤。

太和殿的铜狮子外形呈金字塔形,铜狮高2.36米,前后长2.4米,宽0.7米,基座高2.04米,其中铜基座就有0.7米总高4.4米。 太和门前的广场上的大铜狮是清乾隆年间铸造的。外形呈金字塔形,铜狮高2.36米,前后长2.4米,宽0.7米,基座高2.04米,其中铜基座就有0.7米总高4.4米。

铜炉制作方法是什么?

每收到一只自己喜欢的铜香炉,如果有锈垢,油污或烟 灰垢,应先进行处理,再进一步研讨。收集到一定数量的铜 炉,应进行分类。根据款字可分为宣德款和私款两大类,宣 德款可细分为一字款、二字款、三字款、四字款。 .款字又 分为楷书和篆书,草书亦有,但较少。铜炉从用途和形制上 分为铜香炉,铜薰炉和手炉,其实铜香炉,另外加上透雕的 木盖,也用来薰香。所以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专题地 收藏,如只收私款炉,或只收宣德款炉,甚至更细,只收楷 书六字款炉等。

也可以根据炉耳分类来收藏,如专收集桥耳炉、专收集冲天耳炉、专收集蚰龙耳炉、专收集压经耳炉、 专收集素圆鼎形炉等。如有能力,什么类型的铜炉都收,但应该收藏品位较高的铜炉,当然精品最佳。没有原配座的铜炉,应给其配上,最好是旧座,新座亦可;有些炉还可以给 其配上盖,以增加其观赏性,添雅气。铜炉的保养, ,自古至今,方法繁多, 目的都是为了让铜炉露出其“庐山真面目”, 重现宝光,让人能欣赏到其历史文物属性、艺术品位和文化 内涵。铜炉除了祭祖、拜天地、拜神明的用途,其中不少是 文房用具。有一点想提示,铜炉不能单看个头大小,要看是否精,因为用于文房的炉,个头不会太大,这道理和收藏字画一样,不能只看尺寸大小,而要看其是否精品。

下面浅谈个人以及同道一些浅薄的操作经验:如收回来的铜炉,外表 锈垢、油污、烟灰垢厚积,应先用清水(最好是井水)泡浸 1 周后,用牙刷或棕刷把浮泥垢擦去,尽量冲洗干净,掠干 后,用新鲜切开的半边柠檬果(含弱酸)拭擦,然后用水将 擦出的各种污垢冲走,如此反复几次,最后用水冲干净,掠干后,在炉内倒入仅过底面的 95% 酒精, 用一根点燃了的火 柴,丢进炉内,酒精烧完,炉冷却后,整个炉涂抹上一层碧 丽珠(主要成分是乳腊) ,选用木质呵护那种碧丽珠,两天后,可经常用纯棉的新毛巾(白色)拭擦。新处理的炉,碧 丽珠可以多用几次。一个传世、皮壳较好,又有包浆的铜炉, 应如何保养呢?历来都主张在炉内点燃木炭,然后用细致的 纯棉布擦拭。

此方法不够方便, 但这是传统的专业操作方法。 最方便的方法是在炉内加一层仅过炉底的 95% 酒精,然后点 燃加热,酒精烧完后,用毛巾包裹(因为太烫)拿着炉,即 用拧干的湿纯棉的毛巾擦拭,效果不错,较为方便。还有人 将炉放在封闭的容器内, 点燃优质松香, 薰一段时间, 完后, 用纯棉布拭擦,炉很润亮。传世炉,如果皮壳完好和清洁, 就经常用纯棉细布(最好是绒布或眼镜布)擦拭就可以了。 也有人将炉放在装饰柜里,让柜内射灯照射,炉身暖了,就 用纯棉细布擦拭。现在还有人用拓片腊涂布在炉身,然后在 炉内点燃 95% 酒精, 拓片腊就在炉身均匀分布, 平时可用纯 棉细布(最好是绒布或眼镜布)擦拭,说是可防炉表层继续氧化,起到保护作用,且较美观。中华文化之精粹,总会有 各种机会劫后余生,顽强地保存下来,在中华文明得以发扬 光大的今天,让我们以欣慰之心,来鉴赏下面几只日常已有 人保养的铜炉, 浏览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风采。

清乾隆,虎眼耳三乳足炉(底款:篆书赵虎藏宝)重量: 2400 克。 通高 12.5. 宽 15. 口径 12.6 厘米。皮包:黑漆古。特点:厚 重,铜质精。包浆和蚀玟明鼠,有殊砂斑。炉型古扑霸气, 款字精美, 是清三代特有的金石体, 此炉应为康、 雍、乾(清 三代)亲贵所作。越虎藏宝是罕见的私款,是用于文房的大 气之炉。此炉从玩家收来时,已上拓片腊,平常只用绒布擦 拭,因上了拓片腊,把玩时先戴—卜全棉的薄白手套。炉座 是自配的旧座。

清乾隆狮头耳炉 (底款:篆书乾隆年制) 重量: 1100 克。通高 5.2 、宽度 11.2 、口径 9.6 厘米。皮 色:粟壳色。特点:厚重,铜质精。包浆、蚀斑清晰,款字 潇洒,乾隆年制款多见楷书,篆书不多见,狮头占扑威严。 此炉平常只用布擦拭。炉座为上世纪 60 年代制作。

明,天鸡耳炉(底款: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重量: 515 克。通高 7.8 、宽 10、口径 8.3 厘米。皮色:腊茶色。特点:稍沉手, 铜质好。有蚀斑和包浆,款字规范,造型线条优美。天鸡亦 称凤鸟,天鸡耳多出现干明代。宣德天鸡耳炉颁赐兵部尚书 侍郎。明代的天, 鸡耳炉, 多用作闺阁薰香之具, 亦足赏玩。 此炉平常只用布擦拭。炉座自配时间不长,上世纪 80 年代配制。

明末冲天耳三乳足炉(底款:篆书宣德年制)重 量: 1000 克。通高 9、宽度 13.8 、口径 11.3 厘米。皮色: 茶叶末色。 特点:压手。铜质精。 型器经典古扑, 款字精美, 其篆文类似明末书法,尤其製字之“衣”部与胡文明、张鸣歧 筹炉款之书写风格相同,应是明末之作。皮壳完整,蚀斑和 包浆完美。此炉平常只用布擦拭。炉座是自配的清(座面中 央浮雕荷花纹) 六矮脚酸枝木炉座。

清初夔龙耳四方炉 (底款:楷书大明宣德年制;两边款:篆书、椭圆寿字)重 量: 300 克。通高 5.3 、宽度 5.5 ×5.6 ,口径5x5.2 厘米。皮 色:茶叶末色。 特点: 沉手, 铜质好。 形制精美, 小巧玲珑, 款字规整,蚀斑清晰,有包浆。是一具不错的用于文房的微 型炉或琴炉。此炉曾在炉内点燃酒精,酒精烧完后,用拧干 的湿布拭擦;现平常只用布擦拭。炉座是自配的雕脚酸枝木 旧座。

清中期狮头耳炉(底部阴刻螭龙;炉颈横款:楷 书大明宣德年制)重量: 500 克。通高 6、宽度 12、 口径 11 厘米。皮色:栗壳色。特点:铜质好,稍沉手。鼓型身, 马蹄足,狮头威猛,皮壳完整,有蚀斑和硃砂斑。横款落颈 上,六字成一直线,德字有一划,为清中物。此炉平常只用 布擦拭。炉座是自配的清三雕脚酸枝木座。

这个铜笔筒底款是乾隆年制?

你最好坚定一下,先在图片上看不太出来。

看花纹倒像是乾隆雍正期间的簪铜工艺。最后说一下,一定要鉴定一下,这玩意光看图片很容易打眼。

乾隆铜佛像来历?

清代的民间佛像和清政府的统治一样,在乾隆朝以后,江河日下,乏善可陈。

但是清朝从康熙年起效仿明朝的做法,在北京紫禁城内的造办处监制了许多金铜佛像,加之乾隆皇帝本身也信奉藏传佛教,亲自过问佛像的样式,故而佛像制作精美、细腻,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由于乾隆年间铸造的金铜佛像数量太大,为了做佛事或者为母亲祝寿,一次即动辄铸造成千上万尊,致使佛像制作工艺渐渐趋于简率、千篇一律。

比较起来,康熙朝的时候佛像艺术性较之乾隆朝时期更高一些。

乾隆通宝宝晋材料是红铜不?

乾隆钱一般是青黄铜,之所以看起来像红铜,是包浆的原因,你可以试试把边稍微磨一下,这样就可以看出原铜色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