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黄铜矿斑铜矿固溶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斑铜矿和黄铜矿的区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 1、斑铜矿(Bornite)
- 2、斑铜矿族
- 3、斑铜矿的矿物成分
- 4、黄铜矿族
斑铜矿(Bornite)
【化学组成】Cu5FeS4。Cu含量为63.33%,Fe含量为11.12%,S含量为25.55%。常含黄铜矿、辉铜矿等因固溶体分离而成的包裹体,故成分变化较大。
【晶体结构】等轴晶系;复杂四面体配位结构;空间群
Fd3m;a0=1.093nm,Z=8。
【形态】对称型m3m;单晶为立方体或立方体与八面体的聚形,通常呈致密块状或不规则粒状集合体。
【物理性质】暗铜红色,风化面常具暗蓝、紫等斑杂状锖色;灰黑色条痕;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硬度为3。相对密度为4.9~5.3。性脆。具导电性。
【成因及产状】产于铜镍硫化物矿床、矽卡岩矿床及硫化物矿床的次生富集带。在表生条件下易分解而成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褐铁矿等矿物。
【鉴定特征】特有的暗铜红色和蓝紫斑杂状锖色;低硬度;溶于硝酸。
【主要用途】铜矿石矿物。
斑铜矿族
本族矿物斑铜矿有两个同质多像变体。228℃以上稳定的为高温变体(等轴晶系),此温度以下稳定的为低温变体(四方晶系)。
斑铜矿Bornite—Cu5FeS4
晶体参数 等轴晶系;对称型m3m。空间群Fm3m;a0=0.550nm;Z=1。四方晶系;对称型
。空间群
;a0=1.094nm,c0=2.188nm;Z=16。
成分与结构 Cu 63.3%,Fe 11.2%,S 25.5%。由于高温时(400℃)斑铜矿与黄铜矿、辉铜矿呈固溶体出现,低温时发生固溶体出溶。因此,斑铜矿的成分变化很大。其高温变体的晶体结构为阳离子呈统计性分布的反萤石型缺位结构。低温变体结构相当复杂,加热后可转变为等轴晶系变体,但经过中间两个准稳定的变体,三方晶系变体(R3m)和等轴晶系变体(Fd3m)。
形态 单晶体极为少见,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粒状。
物理性质 新鲜断面呈暗铜红色,表面常呈蓝紫斑状锖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密度4.9~5.0g/cm3,具导电性。
鉴定特征 暗铜红色和特征的蓝紫斑状锖色;低硬度。
次生变化 氧化带中斑铜矿易遭受分解而形成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和褐铁矿等矿物。次生成因的斑铜矿不如其他次生硫化物稳定,因而常被更富铜的次生辉铜矿和铜蓝所取代。
成因与产状 斑铜矿为许多铜矿床中广泛分布的矿物。斑岩铜矿中与黄铜矿,有时与辉钼矿、黄铁矿呈散染状分布于石英斑岩中,也常见于各种热液成因的矿床中。外生斑铜矿形成于含铜硫化物矿床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中,如:3CuSO4+3FeSO4+2CuFeS2(黄铜矿)→Cu5FeS4(斑铜矿)+2Fe2(SO4)3,亦见于某些沉积成因的层状铜矿中。
主要用途 提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
斑铜矿的矿物成分
斑铜矿(含钯和铂)Bornite bearing Palladium and Platinum,Cu5FeS4,Cu63.33%,Fe11.12%,S25.55%。由于斑铜矿经常含有黄铜矿,辉铜矿显微包裹体,其实际成份变动很大;因为在高温时(400℃)斑铜矿与黄铜矿,辉铜矿呈固溶体,低温时发生固溶体离溶;
黄铜矿族
本族矿物为黄铜矿、黄锡矿等。黄铜矿和黄锡矿均有两种同质多像变体:低温四方晶系和高温等轴晶系变体,二者的转变温度:黄铜矿是550℃,黄锡矿是420℃。高温变体其阳离子在结构中呈无序分布,具闪锌矿型结构。低温四方晶系变体,阳离子在结构中呈有序分布,因而与高温变体比较,其对称性降低。这两者的高温等轴晶系变体均能与闪锌矿无限混溶,而在低温下发生固溶体的出溶。
黄铜矿Chalcopyrite—CuFeS2
晶体参数 四方晶系;对称型
。空间群
;a0=0.343nm,c0=0.569nm;Z=2。
成分与结构 Cu 34.56%,Fe 30.52%,S 34.92%。当形成温度高于200℃时,其成分与理想化学式比较,S不足,即(Cu+Fe):S1。含有Mn、As、Sb、Ag、Zn、In和Bi等混入物。晶体结构视为两个闪锌矿晶胞叠加,即构成黄铜矿的单位晶胞。每一金属离子(Cu和Fe)的位置均相当于闪锌矿中锌离子的位置,被四个硫离子包围形成四面体配位。而每个硫离子亦被四个金属离子(2Cu+2Fe)所包围,因此阴阳离子的配位数均为4(图8-9)。所有配位四面体的方位都是相同的。反映在形态上呈四方四面体晶形。
图8-9 黄铜矿的晶体结构
(据陈武等,1985)
形态 晶形呈四方四面体,但不常见。{112}晶面上常出现生长条纹(图8-10),但在
晶面上却很少出现,且二者光泽也不同。通常为致密块状或粒状。
图8-10 黄铜矿的晶形
矿物学导论(第二版)
(据Berry等,1983,修改)
物理性质 黄铜色,但往往带有暗黄或斑状锖色;条痕绿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4;密度4.1~4.3g/cm3。具有导电性。
鉴定特征 黄铜矿以更黄的颜色、较低的硬度区别于黄铁矿;与自然金的区别在于绿黑色的条痕、性脆及溶于硝酸。
次生变化 氧化带中,黄铜矿易于氧化分解,转变为易溶于水的硫酸铜,然后与含碳酸的水溶液作用形成孔雀石、蓝铜矿。如果与含硅酸的水溶液作用则形成硅孔雀石。在气候干燥条件下的氧化带中能保留各种含铜硫酸盐矿物。在含铜硫化物矿床的次生富集带中,黄铜矿被次生斑铜矿、辉铜矿和铜蓝所交代。
成因与产状 黄铜矿形成于多种地质条件下。在铜镍硫化物岩浆矿床中,与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共生。斑岩铜矿中,与斑铜矿、辉钼矿等共生。还产于各种热液成因铜矿床中,以及某些沉积成因(包括火山沉积成因)的层状铜矿床中。
我国黄铜矿的主要产地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川滇地区、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及西藏等。
主要用途 提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
关于黄铜矿斑铜矿固溶体和斑铜矿和黄铜矿的区别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