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闪锌矿黄铜矿固溶体(闪锌矿成分)

1、晶体生长的途径2、瑶岭-石人嶂-梅子窝钨矿带地质特征3、硫化物矿物特征4、黄铜矿的解释及造句晶体生长的途径晶体是在物相的转变过程中形成的。1.由气相转变为晶体当某些气体处于过饱和蒸气压或过冷却温度条件时,从火山口喷发出来的含硫气体通过凝华作用形成自然硫晶体;2.由液相转变为晶体液相有熔体和溶液两种基本类型。盐湖中的溶液因蒸发作用而...

今天给各位分享闪锌矿黄铜矿固溶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闪锌矿成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晶体生长的途径

晶体是在物相的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将物质按气相、液相和固相划分,则从相转变的角度看,晶体的形成途径也便有3种。

1.由气相转变为晶体

当某些气体处于过饱和蒸气压或过冷却温度条件时,可直接转变为晶体。从火山口喷发出来的含硫气体通过凝华作用形成自然硫晶体;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冬季玻璃窗上凝结成冰花,都是由气相转变为晶体的例子。自然界中此类例子并不多见。

2.由液相转变为晶体

液相有熔体和溶液两种基本类型。当温度下降到低于熔体的熔点(即过冷却)或当溶液达到过饱和时,可结晶形成晶体。例如,高温熔融态的岩浆,随着温度的降低,可依次结晶出橄榄石、辉石等矿物晶体。盐湖中的溶液因蒸发作用而达到过饱和可结晶出石盐、硼砂等矿物晶体。工业上的各种铸锭和化学药品的制作都是液相转变为晶体的实例。这是自然界和工业上最常见的一种晶体形成方式。

3.由固相转变为晶体

固相物质有晶态和非晶态两种。对于非晶态的固体,由于其内部质点不具有规则排列的特点,相对于晶体来说其内能较大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非晶态的固体可以自发地向内能更小、更稳定的晶体转化。自然界的火山玻璃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演化可以形成细小的长石或石英雏晶是最典型的由固相转变为晶体的实例。

除了非晶态的固体可以转变为晶体以外,一些早期形成的晶体,当其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到一定程度时,原晶体赖以稳定的条件消失,其内部质点就要重新进行排列而形成新的结构,从而使原来的晶体转变成了另外一种晶体。由一种晶体转变为另外一种晶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同质多象转变 某种晶体在热力学条件改变时转变为另外一种在新条件下稳定的晶体,新晶体与原晶体成分相同,但结构不同,这就是同质多象转变。例如,在一个大气压573℃以上,SiO2可形成高温β-石英;而在573℃以下,高温β-石英可转变为结构不同的低温a-石英。

固溶体分解 固溶体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类似于溶液的一种均一相的结晶相固体。当温度下降时,固溶体内部物质之间的相容性下降,从而使它们各自结晶形成独立的晶体,这就是固溶体的分离现象。例如,闪锌矿(ZnS)和黄铜矿(CuFeS2)在高温条件下,可按一定比例形成均一相的固溶体,而在低温时就分离成为闪锌矿(ZnS)和黄铜矿(CuFeS2)两种矿物晶体。

再结晶作用 再结晶作用是指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通过质点在固态条件下的扩散,由细粒晶体转变成粗粒晶体的作用。在这一作用过程中,没有新晶体的形成,只是原来晶体的颗粒由小变大。例如,由细粒方解石组成的石灰岩在与岩浆岩接触时,受到热力烘烤作用,细粒方解石结晶成粗粒方解石晶体,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

瑶岭-石人嶂-梅子窝钨矿带地质特征

一、区域地质概况

粤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湘赣粤钨矿成矿区的南部成矿带西南段(徐克勤等,1984),粤北山字型构造的东侧,EW向构造岩浆带九峰岩体之南,贵东岩体之北,瑶岭复背斜的东部(图7-1)。沿瑶岭复背斜的核部由西向东分布有瑶岭、石人嶂、梅子窝等3个中-大型的钨矿床及河口山、狮姑山和文政坑等小型钨矿床(点),构成一个钨矿化集中区。

图7-1 瑶岭-石人嶂-梅子窝钨矿区域地质略图(引自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广东省始兴县石人嶂钨矿接替资源勘查”立项书)

二、矿区地质简况

石人嶂钨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交通便利。石人嶂矿区和梅子窝矿区距离始兴县城分别为20km和34km,始兴县城距京广铁路韶关站84km。

石人嶂钨矿历史悠久,早在1917年就已民间开采,至今近90年;1953年收归国有成立“石人嶂钨矿”;2002年关闭破产,经过资产重组改制,成立“韶关石人嶂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现隶属于广东广晟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属国有控股中型矿山企业,现有从业人员656人,年开采钨矿原矿石48万t。目前还在生产的两个矿区是石人嶂矿区和梅子窝矿区;已经关闭3个坑口,它们的生产年限分别是:狮姑山(1953~1989年)、河口山(1954~1978年)、文政坑(1957~1964年)。

截止2004年底累计探明矿石量约490万t,品位1.08%,折合WO3金属量5.27万t,Sn2065.48吨,Cu571.1t;累计消耗111b+333(B+C1+C2)矿石量约438.7万t,品位0.86%,折合WO3金属储量3.775万t。

图7-2 石人嶂矿区地质略图

1. 石人嶂钨矿区地质简况

石人嶂钨矿位于华南湘赣粤钨矿成矿区西南,瑶岭复背斜核部钨矿成矿集中区东部的石-梅钨矿田。加里东期形成的 NW 向-近 EW 向拉张断裂带 ( 洞口山-嶂下断裂和梧桐窝-蕉树窝断裂) 控制岩浆岩和石梅矿田钨矿化带的展布,印支期断裂继承性叠加活动。容矿构造为 NW 向断裂及旁侧次级羽裂隙。石人嶂钨矿区位于粤北瑶岭复背斜之东部 ( 图7-2)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寒武系与奥陶系浅图7-2 石人嶂矿区地质略图(引自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广东省始兴县石人嶂钨矿接替资源勘查”立项书)|D1-2—中下泥盆统;O2-3—中上奥陶统;O1—下奥陶统;2-3—中上寒武统;Q25—石英斑岩;LMP—煌斑岩脉;变质碎屑岩系的变质砂岩、砂质板岩 ( 图7-2) ; 区内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有近 SN 向、NW 向的倒转向斜和倒转背斜,多被断裂所切断; 发育有近 EW-NW 向、NE 向、近 SN 向3 组断裂,断裂活动具有多期性、继承性、复合性等特点,近 EW-NW 向断裂带的次级 NW-NWW 向微细裂隙带是钨矿的主要控矿构造。火成岩作用强烈,矿脉主要分布于奥陶系变质岩系及花岗岩内外接触带上。

图7-3 石人嶂矿区开拓系统示意图( 转引自矿山资料)

石人嶂钨矿矿石的矿物组合较为简单,矿石类型为石英-黑钨矿型矿石,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以及少量的黄铁矿、长石、萤石、电气石、白云母、绢云母和方解石等。矿石中主要工业矿物为黑钨矿,矿脉的上部见少量的锡石,而毒砂、黄铜矿、辉钼矿、辉铋矿仅偶见。

石人嶂钨矿床包括琯坑-石人嶂-柑子园矿脉带及黄草山矿脉带,矿化面积共计2.6km2。1967年广东932队勘探报告共圈出35个矿脉带,38个矿体(矿脉),矿山勘查盲矿体(矿脉)共18个(如1#、2#等)。石人嶂矿区已经勘查的56个工业矿体,成5个矿化集中区产出在北组、中组、南组、西组等脉带分布处和黄草山地段,分别赋存了6个、18个、24个、1个、7个矿体(矿脉、脉带),反映出本区存在的5个成矿中心区段。

石人嶂矿区的西组脉带位于目前开采区(即中组和南组矿脉,图7-3)的西部,在地表460~490m标高出露有几厘米宽的石英细脉6条,它们相当于“五层楼”的第2层。目前在410m中段有一沿脉工程控制,初步已揭露出矿脉有160m长,平均单脉宽0.37m,WO3品位约0.62%,据此推测矿化仅相当于“五层楼”模式的第3层上部,预示着深部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矿体长70~1130m,脉厚0.14~1.40m,延深70~660m,矿体WO3品位0.16%~2.40%,矿床平均品位0.91%。

2.梅子窝钨矿区地质简况

梅子窝矿区目前开采的矿脉为北组、中组、南组。

梅子窝矿区的南南组———天平架脉带在地表没有矿脉出露,但有石英微脉带、细脉带和硅化、云英岩化、电气石化等蚀变发育,是找矿指示标志,属于隐伏矿脉。目前在640m中段有2个沿脉和1个穿脉工程探矿,已揭露矿脉7~8条,脉带总宽度0.8~2m。单脉宽7~10cm,WO3品位0.2%~0.4%,一般2~3条细脉构成1条矿脉,矿脉宽20~30cm,据此推测矿化仅相当于“五层楼”模式的第3层顶部。空间上,南南组脉带与天平架脉带具有向南东侧伏的趋势。预示着深部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梅子窝矿区的蕉树窝脉带在地表也没有矿脉出露,但有石英微脉带、细脉带和硅化、云英岩化、电气石化等蚀变发育,是找矿指示标志,属于隐伏矿脉。石人嶂钨矿地质队1977年12月~1982年3月在本区进行了地质普查工作,有少量钻孔揭露,见有WO30.18%~0.40%,最高3.60%的钨矿化,因工作程度不高,未能够求得工业矿体和工业储量。种种迹象表明,深部具有找矿潜力。

梅子窝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寒武系、奥陶系的浅变质砂岩、砂质板岩。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具多期性、复合性和继承性活动特点,按构造性质与方向可分为近EW组、NE组、NW组、NNE组4组,其中以NE和NNE组为主(图7-4)。矿区北东边出露有较大的嶂下花岗闪长岩体,东南部见到都坑英安玢岩体,南边有闪斜煌斑岩脉产出。

图7-4 梅子窝钨矿区地质略图( 引自接替资源勘查项目 “广东省始兴县石人嶂钨矿接替资源勘查”立项书)

梅子窝矿区钨矿化带延长2550m,宽1250m,面积3.2km2,目前已查明钨矿脉带30个,勘查的钨矿脉52个,成6个矿化集中区产出在北组、中组、南组、南南组等脉带分布处和天平架、蕉树窝等地段,分别赋存了8个、32个、2个、4个、6个、(4)个矿体(矿脉、脉带),反映出本区存在的6个成矿中心区段。

矿脉延长一般200~700m,最长1300m,矿脉宽一般0.2~0.5m,最宽1.95m,延深一般180~450m,最大580m。矿脉由2~7条单脉组成,单脉长度一般80~350m,延深28~750m。脉带、矿脉和单脉均呈NW-SE向雁行侧幕状排列,单脉间重叠部分长度30~170m。脉体走向304°~330°,倾向34°~50°或221°~240°,倾角陡立(80°~87°)。

梅子窝钨矿发育有石英-黑钨矿矿石和石英硫化物-白钨矿、黑钨矿矿石两种类型,矿石矿物主要为黑钨矿,其次有白钨矿,其他金属矿物有锡石、黄铜矿、辉铜矿、毒砂、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绿柱石、萤石、电气石、白云母等。近矿围岩蚀变以云英岩化、硅化为主,次为绢云母化、叶蜡石化、萤石化等。

梅子窝矿区主要勘查南南组-天平架脉带以及蕉树窝脉带,地表虽然没有矿脉出露,但有石英微脉带、细脉带和硅化、云英岩化、电气石化等蚀变,为良好的找矿指示标志,预示深部有隐伏矿脉。

图7-5 梅子窝矿区开拓系统示意图

3. 瑶岭钨矿区地质简况

瑶岭钨矿位于矿带的北东部,面积2. 1 km2。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八村群 (bc) ,岩性为板岩、砂质板岩和变质砂岩。

瑶岭钨矿区内构造发育,其一是 NWW 向断裂发育,竹园断裂贯穿全境并有石英斑岩沿断裂侵入呈巨大的岩墙状; 其二是寒武系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形成一系列倒转背斜和向斜,褶皱轴走向近 SN向,南部逐渐扭转为 NNW 向至 NW 向。

区内岩浆岩石英斑岩墙以外,在深部还存在隐伏的瑶岭花岗岩岩体,岩体的顶面推测由南东向北西倾伏。

竹园断裂对成矿起着控制作用,由于这一断裂的形成及反复活动,在断裂上下盘围岩产生成组的裂隙,成为含矿热液活动的通道和容矿空间。这些成矿裂隙都分布在断裂两侧 1500 ~2000 m 范围内,上盘较为发育,规模也较大。按裂隙走向分为 5 组: 即 NW-NWW 组,NNW 组,NE-NNE 组,SN 组,EW 组,其中以 NW-NWW 组最为发育,规模也最大,NE-NNE 组次之,SN、EW、NNW 等 3 组均局部发育,规模也小。多数地方裂隙产状都以 NW-NWW 组为主,与大断裂呈锐角相交,经含矿热液作用,沿裂隙形成黑钨矿-石英脉型钨矿脉。

瑶岭钨矿已探明工业矿脉 47 条,依产状分为 4 组,各矿脉产状、规模见表 1。主要矿脉为 NW组中组矿脉,其次为NE组矿脉,即:

1)NW组中组脉组长1500m,宽300m,倾向220°~240°,倾角65°~85°,含工业矿脉31条,最深矿化标高504~364m,最深控制标高394m;

2)NW组北组脉组长1500m,宽50~70m,倾向215°~240°,倾角55°~85°,含工业矿脉2条,最深矿化标高420m,最深控制标高471m。以上中组和北组33条矿脉脉幅0.11~0.60m,平均0.25m,平均品位WO31.28%。

3)NE组脉组长300~350m,宽150~200m,倾向340°~345°,倾角65°~85°,工业矿脉12条;最深矿化标高500m,最深控制标高570m。脉幅0.14~0.34m,平均脉幅0.18m,品位WO31.23%。

4)SN组脉组长200~350m,宽50~70m,倾向275°~280°,倾角50°~75°,含工业矿脉2条,最深矿化标高520m,最深控制标高570m。脉幅0.10~0.35m,平均0.25m,平均品位WO31.50%。

三、矿石类型和结构构造

1.矿石类型

石人嶂矿区和梅子窝矿区的矿石类型均主要为黑钨矿-石英脉型矿石;瑶岭钨矿区除了黑钨矿-石英脉型外,还发育有白钨矿-矽卡岩型、白钨矿-蚀变花岗岩型共3种矿石类型。

黑钨矿-石英脉型矿石的主要金属矿物为黑钨矿,其他金属矿物有白钨矿、黄铁矿、辉钼矿、辉铋铅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磁黄铁矿、锡石、黄铜矿、钨钼钙矿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正长石、白云母、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萤石、磷灰石。

2.矿石结构

矿石结构为细粒-粗粒半自形-他形晶结构,交代、充填结构,固溶体结构等3种类型。

细粒-粗粒半自形-他形晶结构:主要为黑钨矿、黄铜矿、辉铋矿、斜方辉铋铅矿等呈细粒-粗粒的自形晶他形晶分布,另外有害矿物毒砂主要呈细粒-粗粒自形晶结构。

交代结构:毒砂被黄铜矿、方铅矿等交代呈残余交代结构。

充填结构:碎裂的黑钨矿被后期硫化物交代呈充填结构。

固溶体结构:闪锌矿与黄铜矿互为固溶体呈固溶体结构。

3.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构造两种类型。

浸染状构造:黑钨矿、硫化物等呈浸染状分布于石英脉、云英岩中,或白钨矿在蚀变花岗岩中呈浸染状分布。

细脉状构造:黑钨矿、硫化物等呈细脉状分布于石英脉、云英岩和蚀变花岗岩中呈细脉状构造。

4.矿石矿物特征

在石人嶂矿区,矿石的矿物组合较为简单,矿石类型为石英-黑钨矿型矿石,矿石中主要工业矿物为黑钨矿、白钨矿、锡石,其他金属矿物主要有毒砂、黄铜矿、黄铁矿、辉铜矿、辉铋矿、辉钼矿等,微量矿物闪锌矿、方铅矿、含银斜方辉铋铅矿、黝锡矿、自然铋,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是长石、方解石、萤石、白云母、绢云母。现主要将黑钨矿及其他主要金属矿物进行描述,银矿物将作为一个单独部分描述。

黑钨矿:野外所见晶体小者0.3cm,多为3~20cm,呈星点状、针状分布于钨矿脉及钨矿脉边部的花岗岩、云英岩中,晶体常呈自形晶,有时与硫化物共生,有时包裹有硫化物,有时两期黑钨矿互相穿插,在总体上应该是黑钨矿生成时间早于硫化物,而黑钨矿中包裹有硫化物,反映矿化上具有多阶段多期次特征。

毒砂:分布非常广泛,在野外可看到在石英矿脉、云英岩、花岗岩中均有大量自形的毒砂,粒度2~30mm之间。石人嶂矿区坑道内,在遭受构造破碎的钨矿脉旁,毒砂手触摸即碎。显微镜下呈亮白色,高反射率,高硬度,强非均质性而极易与其他硫化物区别,晶形通常为菱形、楔形、长柱形和短柱形,多为自形晶,被后期硫化物充填或交代。

黄铜矿:矿区内主要的含铜硫化物,在坑道因其特征的铜黄色较易识别,分布于钨矿脉、云英岩中,花岗岩中较少,粒度多在0.5~6mm之间。显微镜下呈铜黄色,硬度中等,易磨光,弱非均质,半自形晶分布于脉石中,或与闪锌矿呈固溶体结构,或充填交代毒砂、黄铁矿等。

黄铁矿:含量少于黄铜矿,粒度多在1~10mm之间,常与黄铜矿相伴生,或被黄铜矿交代。野外容易与毒砂混淆。

辉铜矿:含量较少的铜矿物,因含量较少和粒度较细在野外不易识别,常与黄铜矿伴生,粒度多在0.1~2mm之间。显微镜下以灰白微带浅蓝色,弱非均质性。

辉铋矿:野外所见为灰黑色,染手,时常与黄铜矿伴生,粒度多在0.5~4mm之间。显微镜下为白色微带淡黄色,磨光性良好,常呈半自形晶与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黑钨矿等伴生,或包裹于黄铜矿内,有时包含细粒的自然铋。

辉钼矿:坑道内见局部富集,在很小范围内出现,沿裂缝呈片状生长,染手,延展性好,粒度多在0.5~4mm之间。显微镜下以极显著的双反射和特强的非均质性为特征,中等反射率,低硬度,晶形多为自形晶,为微弯曲的长板状晶片。

矿体的上部及端部,在板岩中发育强烈硅化构成硅化带,其中石英含量由10%~20%,递增至70%~80%,绢云母相对地由70%~80%下降至10%~20%。在硅化带中常见有密集成组的石英、白云母细脉,虽然都比较细小(宽1~2mm),但都比较规则,两壁都很整齐,延长也比较大。此外,围岩广泛发育电气石化,电气石化强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强。

5.围岩蚀变

石人嶂矿区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云英岩化,其次有绢云母化、电气石化、毒砂化、黄铁矿化等。梅子窝矿区的围岩蚀变有硅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电气石化、毒砂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瑶岭矿区的石英脉型黑钨矿体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蚀变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化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矽卡岩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和阳起石,其次为硅化、绿泥石、云英岩化、大理岩化和角岩化。

当花岗岩被蚀变为云英岩后,化学成分(表7-1)发生了明显地变化,其中:SiO2含量显著降低,Al2O3和K2O含量明显增高,Na2O、Fe2O3、FeO、MgO2、MnO、TiO2和SO3的含量也较大程度的增加。

表7-1 石人嶂-梅子窝钨矿床花岗岩与云英岩化学成分对比表(%)

测试单位:合肥石油化探研究所(2007)。

硫化物矿物特征

4.2.1 方铅矿(PbS)

为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硫化物(图4.1),呈自形—半自形(图4.2),颜色为铅灰色,金属光泽,硬度小,性脆,显微镜下可见3组解理相交,而呈黑三角形孔(图4.3)。方铅矿常与闪锌矿相互交织穿插或直接分布在闪锌矿中(图4.4,图4.5),黄铁矿常被方铅矿交代呈骸晶结构(图4.6)。方铅矿是银的主要载体矿物,沿脉状脉石分布的方铅矿常与细粒的自然银、螺状硫银矿一起(在银矿物章节叙述),以金属矿物群体的形式存在。另外在局部矿块中,结晶不好的方铅矿与黄铜矿相伴而存在,在这种方铅矿中或界面间,可见有粒状、蠕虫状的银的复盐类矿物析出,这些银矿物,因颗粒细微,只能随载体矿物一起存在。通过对方铅矿的电子探针分析(表4.2),方铅矿平均含Pb 86.09%、S 13.41%,另含有微量的Se、Ge、Zn、Cu、Fe、Sb、Au、Co、Ni、Mn元素,但未见Ag。

图4.1 铅锌矿石中的自形方铅矿(Gn)

图4.2 铅锌矿石中的自形—半自形方铅矿(Gn)与闪锌矿(Sp)共生

图4.3 铅锌矿石中方铅矿(Gn)的三组解理而呈黑三角形孔

图4.4 方铅矿(Gn)分布于闪锌矿(Sp)中

图4.5 方铅矿(Gn)与闪锌矿(Sp)呈他形相互包含的共生关系

图4.6 自形黄铁矿(Py被方铅矿(Gn)交代呈骸晶

表4.2 冷水坑Ag-Pb-Zn矿床方铅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

4.2.2 闪锌矿(ZnS)

闪锌矿为矿石中又一主要金属矿物(图4.7),颜色有深浅之分,深色者为铁闪锌矿,呈深棕褐色、铁黑色(图4.8,图4.9),半透明至不透明,半金属光泽;浅色者为无色—浅棕黄色(图4.10,图4.11),条痕淡黄色,透明至半透明,金刚光泽。主要以块状、斑状、浸染状单独或者与其他硫化物共同分布在矿石中。闪锌矿是一载有多种矿物的复合相:黄铜矿在闪锌矿内部呈固溶体分离状态析出(图4.12),使闪锌矿内部包裹有大量黄铜矿;闪锌矿亦是银的主要载体矿物之一,在闪锌矿的界面上可见有中细粒级的螺状硫银矿和自然银,在中细粒级的闪锌矿中,有球粒状、星点状自然银及金银互化物(在银矿物章节叙述)。通过对闪锌矿电子探针分析(表4.3),闪锌矿中的主量元素Zn的平均含量为59.01%,S的平均含量为33.38%。Fe的含量为1.25%~10.86%,平均为6.72%,根据张儒瑗、丛柏林的《矿物温度计和矿物压力计》(1983):温度计算公式为

其中,

江西冷水坑次火山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

式中:XFeS为与闪锌矿共生的磁黄铁矿矿物质的量。

图4.7 银铅锌矿石呈块状构造的中闪锌矿(Sp)

图4.8 银铅锌矿石中的深棕褐色自形的闪锌矿(Sp)

图4.9 银铅锌矿石中深棕褐色的他形闪锌矿(Sp)

图4.10 银铅锌矿石中浅黄色闪锌矿(Sp)

图4.11 银铅锌矿石中颜色渐变的半自形闪锌矿(Sp)

表4.3 冷水坑Ag-Pb-Zn矿床闪锌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续表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

图4.12 黄铜矿(Ccp)在闪锌矿(Sp)内部呈乳滴状固溶体分离结构

江西冷水坑次火山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

通过探针数据计算FeS=11.76%,XFeS=0.9297。计算得 T=479.68 K,换算为摄氏度为206.68℃。故本矿区闪锌矿的成矿温度为206℃左右,属于中温(200~300℃)型。

4.2.3 黄铁矿(FeS2)

矿石中黄铁矿分布甚广(图4.13),多为自形—半自形粒状(图4.14,图4.15),常与方铅矿、闪锌矿或者毒砂等矿物共生呈团块状(图4.16,图4.17),少量呈碎裂状分布在闪锌矿中(图4.18),矿物粒径以中粒为主,少数为中粗粒、细粒或粉末状。通过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表4.4),Fe平均含量为46.57%,S平均含量为53.21%,含有少量的Pb。

图4.13 强黄铁矿化银铅锌矿石

图4.14 银铅锌矿石中的自形立方体黄铁矿(Py)晶体

表4.4 冷水坑Ag-Pb-Zn矿床黄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图4.15 银铅锌矿石中自形—半自形立方体黄铁矿(Py)颗粒

图4.16 银铅锌矿石中团块状黄铁矿(Py)与闪锌矿(Sp)共生

图4.17 黄铁矿(Py)与闪锌矿(Sp)共生

图4.18 黄铁矿(Py)呈碎裂状分布在闪锌矿(Sp)中

4.2.4 磁黄铁矿(Fe1-XS)

大多以细粒星点状、不规则粒状分布在闪锌矿中。在矿石中含量极微,常呈包裹体分布于黄铁矿、闪锌矿等矿物中(图4.19),部分在具出溶结构的闪锌矿中呈星点状或乳滴状产出。但在ZK13001孔厚大矿体中见块状磁黄铁矿,且含量较高,为暗铜黄色(图4.20),金属光泽,具磁性,与黄铁矿紧密共生。通过磁黄铁矿电子探针(表4.5)分析,Fe平均含量为58.97%,含有一定的Zn为其特征,S平均含量为39.56%。

图4.19 磁黄铁矿(Po)、方铅矿(Gn)呈细小乳滴状、叶片状规则排列,呈格状分布于闪锌矿(Sp)中

图4.20 磁黄铁矿(Po)呈细粒状分布,残留被交代的黄铁矿(Py)骸晶

表4.5 冷水坑Ag-Pb-Zn矿床磁黄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2.5 毒砂(FeAsS)

仅在局部矿块中见到,为矿石中的有害杂质矿物。呈自形—半自形板状、柱状(图4.21)、矛头状(图4.22)、长柱状(图4.23),以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中的包裹体形式产出(图4.24)。通过毒砂电子探针(表4.6)分析,Fe 平均含量为34.47%,As 平均含量为45.23%,S 平均含量为20.28%。

图4.21 银铅锌矿石中自形板状、柱状毒砂(Apy)晶体与方铅矿(Gn)共生

图4.22 银铅锌矿石中矛头状自形毒砂(Apy)

图4.23 银铅锌矿石中自形长柱状毒砂(Apy)

图4.24 自形毒砂(Apy)以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闪锌矿(Sp)中,以及出溶的黄铁矿(Py)及磁黄铁矿(Po)(BSE)

表4.6 冷水坑Ag-Pb-Zn矿床毒砂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2.6 黄铜矿(CuFeS2)

多见于铜矿石中,以浸染状产出为主。常呈条带状与闪锌矿共生(图4.25),或呈格子状排列出溶于闪锌矿中(图4.26),或在黄铁矿裂隙中呈细脉状分布。通过对黄铜矿电子探针分析(表4.7),Cu平均含量为32.86%,Fe平均含量为29.98%,S平均含量为34.55%,普遍含有含Ag。

图4.25 黄铜矿(Ccp)呈条带状与闪锌矿(Sp)共生

图4.26 黄铜矿(Ccp)呈格子状排列出溶于闪锌矿(Sp)中

表4.7 冷水坑Ag-Pb-Zn矿床黄铜矿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及晶体化学式

注:测试单位为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黄铜矿的解释及造句

黄铜矿拼音

【注音】: huang tong kuang

黄铜矿解释

【意思】:矿物,成分是硫化铁铜。多为粒状或块体。有近似黄铜的光泽和颜色,条痕黑带微绿,性脆。是炼铜的重要原料之一。

黄铜矿造句:

1、矿体包含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

2、石居里铜矿床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由黄铜矿及黄铁矿等组成。

3、实践证明,以捕收剂CSU-A为特征的黄铜矿、黄铁矿快速浮选分离新技术,流程结构合理,工艺指标先进。

4、主要的载金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叶碲铋矿,含金性最好的岩石类型为只云母钠长片岩。

5、吸附性相对最弱的是黄铜矿,吸附量仅为9%。

6、本文利用单矿物研究了腐植酸钠、次氯酸钙以及它们的`组合和磁场对黄铁矿、黄铜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7、照片10含黄铜矿乳滴的闪锌矿的相分析图。

8、黄铜矿:铜黄色,它形晶,呈细脉状及星点状产出,与上述矿物密切共生。

9、试验表明巯基乙酸对黄铁矿、方铅矿和黄铜矿有抑制作用,对毒砂和闪锌矿没有抑制作用。

10、在以黄铜矿为能源物质的培养体系中,S。

11、研究了新型抑制剂DPS对铜钼人工混合矿和铜钼混合精矿的分选性能,并探讨了它对黄铜矿的抑制与矿浆电位的关系。

12、结果表明,氯离子的加入并不能改变溶液体系电位,但对解决硫包裹具有显著作用,可以大大提高黄铜矿浸出速度。

13、某氰化尾渣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有极少量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

14、研究了草分枝杆菌在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表面的吸附情况。

15、本文给出了有、无硫化钠存在时,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无捕收剂浮选行为。

16、本文叙述采用亚硫酸-石灰法分选黄铜矿与毒砂。

17、介绍了闪锌矿—黄铜矿固溶体出溶结构的特点,叙述了测定固溶体分解速度的原理、依据和方法。

18、对天然矿石验证试验表明,自诱导浮选技术能够有效分离黄铜矿和黄铁矿。

19、详细研究了聚丙烯酸钠对黄铜矿和方铅矿可浮性的影响;

20、以硫化铜矿物为研究对象,在添加氯盐的酸性体系中,开展了黄铜矿加温、加压预氧化浸出过程研究。

21、综合运用电化学和表面化学原理,开发了一种适应于硫化矿混合精矿中抑制黄铜矿的新药剂CD(带有SH,OH官能团)。

22、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酸性热压氧化预处理黄铜矿的可能性,并对其过程机理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23、而角砾状碧玉黄铜矿矿石是由加里东晚期造山运动产生的变质热液充填交代碧玉岩角砾所成。

24、铁碳酸盐与黄铁矿、黄铜矿的沉淀关系密切;

25、为了提高黄铜矿的浸出率,可以施加许多微生物强化浸出方法。

26、通过矿物浮选实验、吸附量测试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研究CSUA与黄铜矿和黄铁矿相互作用的规律。

27、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是这类矿床的主要金属矿物。

28、含银黄铜矿产于该矿床的金银矿石和银矿石中。

29、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黄铜矿,金矿物是自然金。

30、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褐铁矿。

关于闪锌矿黄铜矿固溶体和闪锌矿成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