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背景黄铜镜,宋仿汉代铜镜特点?
一、铜镜多仿造。宋代崇尚复古,铜镜多仿造汉代日月镜、昭明镜、画像镜和隋唐秦王镜、花鸟镜、双凤镜等题材。但是铸造铜镜的材质已经出现明显变化,其化学构成由汉唐时期的高锡青铜演变为高铅青铜,即含锡量降低,含铅、锌量增加,故宋代铜镜多为黄铜质地,黄中闪红色,胎薄质软,且韧性增加,宁弯不断,与汉唐铜镜的厚重大气、宁断不弯、易碎残断形成鲜明对比。
二、纹饰较模糊。此时铜镜的铸造已经由汉唐时期的范法铸造变为翻砂铸造,由于材质粗糙,翻铸而成的镜纹多模糊不清晰、线条粗、不流畅,比较呆滞,缺乏汉唐铜镜清晰利落、动感美、艺术美等特点,且纹饰图案常常通过细线浅雕的手法表现。
三、细部有差异。尽管宋代仿镜和汉唐铜镜造型基本相同。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宋代铜镜和汉唐铜镜其实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如宋代铜镜将唐代铜镜的八出菱葵弧改为六出菱葵弧,将汉唐铜镜的大钮改为小钮,钮顶渐平,镜缘里外有坡度,外薄里厚,已经失去汉唐铜镜的圆浑厚重和规整。
四、锈色显不同。汉唐铜镜锈色坚固厚实,镜体沉重,铜锈与镜体粘连为一体不易分割,入骨锈较多。宋代铜镜锈色往往薄而不坚,绿而较深,且常见绿漆锈,有的由于含铅量和杂质较多,锈色甚至显得较浅浮。
五、外形多变化。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到了宋代,除了常见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外,还出现了亚字形、六边形、柄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形式。形式变化虽然增多,但是有的铜镜外形与内容似乎很不协调,显得非常单调乏味甚至有僵硬感。
六、题材趋单调。宋代铜镜题材比较简单,素镜在五代十国和宋代墓中出土较多,使用广泛。另外大致有人物故事镜、花卉镜、动物镜和铭文镜等题材也较容易发现。北宋和南宋初期,花卉镜比较流行。南宋中后期,各式铭文镜较多,其中商标铭文镜更为盛行,最具有典型性的有湖州镜、建康镜、饶州镜、成都镜等,其中尤以湖州镜出土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这类商标铭文镜的大量出现是宋代铜镜最重要的特征,同时能间接地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加剧。
七、精品铜镜少。宋代铜镜材质和制作多欠佳,存世和出土量虽较大,但是真正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却不多。其中以官方铸镜(如北宋咸平三年缠枝四花镜,直径22厘米)、具有特殊题材和意义的铜镜(如宋代蹴鞠纹镜)和直径超过20厘米以上的精美头模人物故事铜镜等,均可堪称宋镜中的精品,这类铜
尼康牌72UV镜片哪种好?
UV镜是什么?我们先来说说UV是什么,UV(ultraviolet)指的是紫外线。胶片时代UV镜开始主要用于胶片机防止紫外线对胶片感光起到保护作用的。在如今数码时代,UV镜的作用是保护镜头。
如果你是摄影初学者,你去实体店或者网店买了镜头,商家一定会向你推荐UV镜,告诉你镜头的前组镜片是很脆弱的,要好好保护。
如果你是摄影老手,你可能也会购买UV镜,作为老手你可能不会听店家瞎忽悠,而是自己精心挑选最合适的UV镜。
还有种滤镜叫做保护镜,在数码时代用法和UV差不多。
对于摄影老司机来说,他们有种说法是UV镜没必要买,镜头“裸奔”就好。这种说法有点道理,毕竟镜头不是什么昂贵的奢侈品也不是什么宝物,没必要那么小心对待。退一万步说,就算镜头上有些许划痕也几乎不影响拍摄效果。最重要的是,遮光罩本身就是很好的保护镜头的配件。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认为UV镜没用了?错,UV镜作为保护镜头是很有必要买的。咦?这和上面一段矛盾了啊!下面我来说说不用UV可能导致的后果:
1、镜头前组镜片落灰,擦拭的时候总是特别小心,但如果用UV镜的话,擦拭UV镜片就不需要那么小心;
2、如果你不用UV保护镜头,时间长了镜头前组镜片总有可能出现划痕(刮风尘土对裸奔的镜头多少有点伤害),虽然几乎不影响拍摄,但你心里肯定别扭,如果这镜头要出二手,划痕也会降低其出售价格;
3、万一镜头摔了,也是UV镜碎,而不是前组镜片碎;
4、前组镜片的划痕会在逆光拍摄时更容易出现光斑;
5、在沙漠、大风、潮湿等环境下拍照,尘土和矿化水会对镜片造成一定腐蚀。
使用UV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1、根据UV镜的档次不同,略微降低进光量(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后面有图片对比);
2、个别极端情况更容易产生鬼影或者光斑(虽然我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3、略微降低画质(反正我没感觉到);
当然,好的UV镜可以把这些不良后果降低到肉眼几乎看不出来。
根据我的使用体验,根据我的经验感受,我对买不买UV镜的评价是:
1、要么用最好的UV镜,要么不用,劣质UV镜会严重降低画质;
2、便宜的镜头没必要买昂贵的UV;
3、昂贵的镜头一定要买一个最好的UV;
4、如果这个镜头你不打算出二手、你无所谓一点点划痕,不用UV也行。
那么好的滤镜有哪些?
如果你是玩了很多年摄影的资深发烧友,你一定记得无忌的77条器材党军规,网上搜一下吧,其中有一条是这么说的:
UV镜只有两个牌子,B+W和TIFFEN;UV镜只有一种镀膜,多膜!
(TIFFEN的滤镜几乎不用在单反和微单镜头上)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三张图
这是三张同样参数拍摄的照片,第一张没用UV,第二张使用B+W 多膜UV,第三张图使用某品牌UV,很明显能看到第三张图要略暗一些(看黄色的火烧云,第三张颜色略深一些),这就是普通UV带来的进光量降低的后果。
我在网上搜到过一个评测,下图是关于UV镜、保护镜透光率的测评,可以看到不同品牌的滤镜透光率差距很大。
第一张没用UV,第二张用的是某品牌UV,第三张用的是B+W 多膜 UV,仔细看锐度和色彩,还是有区别的,第二张的锐度明显就有一点下降。这种逆光的照片很考验UV的镜片素质,注意看第二张的中间部分,明显可以看到炫光,对比三张图,中间的草的颜色不同,第二张草的颜色偏黄偏灰,这就是逆光下普通UV带来的问题。而第一张和第三张几乎看不出区别。
然后我们来看看滤镜的抗污能力。
我选用三款UV镜来做对比,看外形就能发现B+W是最薄的。
主要对比有两项,一个是看防污能力,一个是看透光能力。
UV的防污性能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方面,因为作为保护镜,它们在使用中往往暴露于镜头最外层,容易被污染,一旦被污染之后光学性能会明显下降。
水滴、尘土、污渍都会残留在UV上,水滴经过的地方会留下细小的水迹,而且不便清洁。而有些经过特殊镀膜处理的镜片,则对水和其他污渍有较好的排斥性,这就是好的UV和普通UV的差距。
这里科普两个概念:荷叶效应和纳米涂层。如下图的荷叶,即使你在上面浇一些污水,也不会在叶子上留下污痕。如果建筑物的外墙、露天的广告牌等等表面也象荷叶一样,不就可以永保清洁而免去清洗的麻烦了吗?这种具有“自清洁”能力的表面,在人们搞明白了“出污泥而不染”的原因之后,通过应用纳米技术已经实现了。
unsplash Kumiko SHIMIZU
从下图图我们可以看出B+W和右下角的那款白色UV都有很好的抗污能力,有这种荷叶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清洁滤镜,但是右上角的UV就没有这种能力,你甚至很难用肉眼看到水滴。
随着时间的变化,右上角的UV上的水滴会变成难看的水渍,而B+W和下面这款白色UV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在很长时间内都会保持水滴的状态。
我用清洁水擦一下UV,可以看到左边两个UV的镜片上都是水渍,但B+W的镜片上没有水渍,还是是颗粒状的水滴。
除了看防污能力,我们还要观察滤镜的透光率,你看上图这三片滤镜,左边两款UV有明显的反光现象,而B+W的UV几乎没有,我起初以为是摆放位置不同导致反光,我换了个位置,拍了两张图,发现B+W的UV无论放哪里都没明显反光,这就是差距所在。
不仅仅是反光,从防尘角度来看,下面那款UV明显要比B+W的脏一些,灰尘颗粒要多一些。
很多文章在讨论UV镜头的时候只看镜片的对比,但镜框好不好,却没多少人提到。B+W用的是H80黄铜,柔韧而有延展性,碰撞瞬间吸能效果好,耐腐性较高。
这里要强调一点,这三款UV价格不同。可能会有人说“一般品牌的UV估计就200块钱,和500左右的B+W对比不公平!”但我要说的是,你用200多块钱的UV,透光率差、拍出来的照片锐度降低,不小心沾了点水擦起来还麻烦,心里不憋屈吗?用着不难受吗?所以请记住我在文章开头说的,要么不用UV镜,要么买最好的UV镜,千万别为了省钱买便宜的!
你在各类摄影器材论坛、网站都能看到这样的帖子,千万别买便宜UV!
如果你玩摄影没多久,那就去问问玩了很多年摄影的发烧友,让他们推荐UV镜给你,他们绝对会告诉你B+W MRC NANO XS-PRO是最好的,其他的都别考虑。当然他们也会问问你是什么镜头,如果是18-55这种廉价入门镜头,估计会嗤笑一声“算了,你这镜头不需要用UV”。
不是我在这里吹嘘B+W的滤镜,是多少年来摄影发烧友们的苛刻眼光下,只有B+W的UV符合器材党的标准,或者说只有B+W MRC NANO XS-PRO UV符合器材党的苛刻标准。
我记得我刚玩摄影那几年,说到UV,我那群土豪器材党朋友都推荐B+W,但后来假货多,水货多,导致很多朋友买的B+W UV都是假的,这就很蛋疼了,其次B+W滤镜价格比较贵,买来发现是假的,那可真是不爽啊,况且UV这玩意你不做对比,很难发现自己的滤镜是真的还是假的。
所以各位买滤镜,一定要去官方认证的店铺购买啊!千万别贪便宜找个小店买!
最后再重申一下我的观点:
如果你的镜头比较便宜,那么用不用UV都无所谓;
如果你的镜头比较昂贵(譬如大三元或者F1.4定焦头),一定要买个UV保护镜头;
要么不买UV,要买就买最好的UV。
宋代铜镜属于几级文物?
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宋朝由于大量铸造兵器和货币,造成铜料严重缺乏,使铜镜铸造业受到影响。因此宋镜多轻薄,小钮或者无纽。铜质也不如唐代,通常呈黄铜色。
“千秋金鑑”四字,缘自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所著《世兴废五卷》。张九龄在李隆基诞辰献此书,意在劝皇帝励精图治。玄宗御览后,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勋业频看”为宋代铜镜常见铭文,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江上》“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新中式的拿了几套方案看了?
自己家装新中式,没必要像酒店那样小桥流水,做到有禅意、雅致、自己喜欢就好,每个人喜欢的元素也都不一样,有喜欢刺绣入墙的,有喜欢天圆地方的,也有喜欢在家里安排个花园的,按照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来装点,新中式永不过时。
推荐几套新出炉的实景案例,看看是不是你喜欢的新中式。
第一套:成都丹枫铂麓
设计师:朗润装饰魏士强 、145平方
主人家性本爱丘山,喜自然之境也享受清风带来的飘逸感觉,同时更爱茶饮带来的悠闲之态,作为退休后的养老房,这套房子需得满足这位老成都禅、淡、雅的要求。谁道大都市的日子只有繁忙,在此居住的人不也能回到白居易笔下: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的日子吗?
两项开阔的格局,前有阳台送入晨曦阳光,后又花园带来微露清风,前后相开便是通,室内通室外,人文通自然,日升日落,不必盲目追逐,摆上一壶爱喝的乌龙,配上三两碟点心,邀上四五好友,在这个互通的房子中便能感受光阴慢行。
红色之于中国,可谓是凝结了精气神的存在,用它来彰显空间的高贵和文化底蕴;哪怕是恰到好处的局部点缀,也能打造出一场别样的视觉盛宴。
无需多,餐厅一面墙足以,也无需装扮其他,这一抹嫣红自己便是主角,辅之棉麻质感的山水窗帘,一缕质朴的古典意境便跳跃而出。
其实人性回归本原,是再简单不过的样子。宁静、多元而质朴的人文居室,恰恰是自我真实一面的展现。无论是自然肌理感的家具,还是点缀其间的金属扣,既不为奢华多一丝装饰,亦不为质朴减一分自然。
第二套:成都保利堂悦
设计师:朗润装饰林丽星 233平方
新中式,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蕴藏东方气韵于现代的演绎,它富有禅意、古典美,同时具有现代感含有时尚元素,是中国独有的设计形式,它的出现是应然也是实然。
气韵神魂,不在刻意描绘而在点滴镌刻,刺绣入画的柜门,用枝头的点翠与雪白,交织出自然的诗意与东方的风雅。肌理自然的木质桌椅,在细节中体现艺术的传承和时光的印记。一半飘逸,一半时尚,今古中和之美是细细斟酌后的融接点。柔和棉纱附于墙上,触之,是温润柔和,纵横有致的金属线条穿梭其间,感之,是硬朗明艳。小山为灯,盆景、蜀绣自成一派。
烟火有味,餐食有节,一方素天地,浅酌清欢味,弹指有微光,中岛有亭台,隐者自怡悦,即兴即安然。
此中若有眠,枕的应是月,生活的美学,在于感知与视觉的结合,朴拙的色泽水墨,与素锦亚麻的融合碰撞,目之所及皆是东方禅意。木之感与清透黄铜玻璃相协,宽衣也有文侍风雅。
第三套 :泊林小镇 、140平方
设计师:朗润装饰 马沛沛(硬装) 梅杰(软装)
喜鹊枝头盼春来,梨花椅栏等人归。春来人归何期也?梅花香染待明年!下一年女主人即将从西藏退休,开启成都的养老生活,届时,这套房子里将充满女主人的足迹,沙发上与老姐妹叙久别之思,实木茶几上摆上一壶喝惯了的藏茶,拉开幔纱感受久违了的温暖。
热爱传统文化的女主人,更懂得天圆地方的智慧,就餐区灵感便源自于此,在后面放上博古架,藏区朋友赠送的手工艺术品便有了栖身之所。
这套房子层楼不高,刚好可触及到外面的枝丫,深秋时节满树银杏金黄的时候,躺在摇椅上,搭上一条毛茸茸的毯子,从书架上选一本钟爱的书,晒着从外透过来的阳光,这种温暖,大概只有自己才知道多幸福。
喜欢中国风的优雅,也喜欢中国风的粉琢,卧室的装扮亦按照女主的感觉走,清新而不妖艳,温暖而不热烈,似繁华盛开又不花团锦簇,拿捏的刚好才是让人舒心居住的秘密。
虽为自己的养老房,但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又怎能少?现代雾霾蓝更符合女儿的气质和她的喜好,加上一方飘窗,小清新ins风的味道便出来了!
大可不必谈退休色变,奉献了半辈子的人,余下的几十年就该按照自己的心意活,装一个心满意足的房子,买一个喜欢的摆件,余生怎么活,他人无可指摘。
这套实景案例是2020年刚刚收房的案例,也许每一套都存在不足,但每一套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按照主人家自己喜欢的风格和想要的感觉,呈现出他们喜欢的感觉,让他们未来的几十年能够住的开心,住的幸福,装修无小事,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变成大事,希望你们也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装出自己的家!
宋仿汉与汉代铜镜的区别?
1.铜质有别。宋代仿镜含锡量比汉代减少。因此宋代仿镜为黄铜质,黄中闪红色,胎质较薄,质较软,无汉代铜镜的脆坚。从考古发掘的汉代、唐代铜镜与宋代铜镜比较看,汉代铜镜易残碎,宁断不弯,而宋代铜镜宁弯不断。
2.纹饰模糊。因宋代仿镜的质粗糙,翻铸成的镜纹模糊,线条粗,不流畅,显得板滞,没有汉代铜镜纹饰利落清晰,同时细线浅雕是宋代一个表现技法。
3.镜形各部位与汉代铜镜有异。仿镜与汉代铜镜的造型基本相同,仅有些部位微差。宋代仿铜镜将铜镜的八出菱、葵弧改为六出菱、葵弧,同时将汉代铜镜的大钮改为小钮,钮顶渐平,镜缘里外有坡,外薄里厚,没有汉代铜镜规整圆浑。
4.锈色不同。宋代仿镜的锈层比汉代铜镜薄而不坚,绿而较深,有的呈绿漆锈。
景泰蓝胎的类别特征?
一、铜(金、银)胎掐丝珐琅器
人们一般将铜胎掐丝珐琅器称为景泰蓝,也有人称之为金属胎掐丝起线珐琅器。这类制品,由于采用铜丝掐花起线的方法,通常被称作“铜胎掐丝珐琅”,这是景泰蓝的主导产品,市场上95%以上的景泰蓝均为“铜胎掐丝珐琅”,金、银胎掐丝珐琅由于胎体比较贵重,市场需求也非常少,所以基本没有生产厂家。
二、金属錾胎珐琅器
金属錾胎珐琅器亦称“嵌珐琅”,是将金属雕錾技法运用于珐琅器的制作过程中。金属雕錾技法是古代一种传统的金属器加工方法。远在商周时期,当时的工匠已将这种技艺广泛地运用到青铜器的装饰上,制作出许多装饰精美的青铜器工艺品。金属錾胎珐琅器的制作工艺,是在已制成的比较厚的铜胎上,依据纹样设计的要求描绘出图案的轮廓线,然后用金属雕錾技法,在图案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使得纹样轮廓线凸起,再在凹下处施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三、金属锤胎珐琅器
金属锤胎珐琅器简称“锤胎珐琅器”。按照图案设计要求,在金、铜等金属胎上锤出凹凸不平的图案花纹之后,再在花纹内点蓝、烧蓝、镀金而成。珐琅呈隐起效果,恰似在金碧辉煌的地子上镶嵌的宝石,光彩夺目。锤胎珐琅工艺多用于制造七珍八宝等供器。锤胎珐琅器和錾胎珐琅器的相同之处,都是在金属胎上直接运用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出凹凸的图案轮廓线。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錾胎起线的珐琅器,是于金属的表面施以雕錾减地的技法起了线来;而锤胎起线的珐琅器,则是在金属胎背面施以锤击技法,使表面起出线来。
四、铜胎画珐琅器
铜胎画珐琅又称“画珐琅”,俗称“烧瓷”。制作工艺是先在铜胎上挂釉,再用釉色绘纹饰,经填彩修饰后入炉烧结,最后镀金而成。烧瓷工艺品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在胎体上精雕细錾或配上錾雕耳子花活进行配饰,然后彩绘;另一种是在光胎上进行彩绘。前者属高档工艺品,后者为普及品。画珐琅大约于17世纪初经欧洲传入中国,主要流行于18世纪以后。现存最早的烧瓷制品是清康熙年间制作的《五福瓶》、《玉堂富贵瓶》,造型精巧,色泽艳丽,描绘精细。清乾隆年间,在清宫供职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曾指导宫廷烧瓷,用西洋画法表现西洋和中国的景物,形成早期烧瓷彩绘中的“洋味儿”。
五、金属胎露地珐琅器
金属胎露地珐琅器俗称“金地景泰蓝”。金属胎珐琅制品,多采用红铜制胎,这是由于红铜软,其延展性比较好,易成型,在制胎过程中不易开裂,且红铜与釉料的附着力比较好的缘故。传世珐琅制品中亦有用黄金为胎者,其釉料显色比较鲜亮。有的作品只在轮廓线内填敷珐琅釉料,轮廓线外则显露金地,可谓灿烂辉煌。这类以金为胎的珐琅制品数量很少,多为18世纪以后的作品。后来流行的金地景泰蓝,均彩用红铜胎,掐丝轮廓线为双线并行成纹样,或轮廓线相衔接处交代明确清晰,只在轮廓线内点填釉色,其余部位保留原胎形不点填釉色,待烧蓝、磨光后,丝纹和原胎形露地处镀上黄金。如金地《葫芦瓶》、金地《狮顶罐》等,凡露地凹处镀上金色,凸起处点填有彩色釉色,效果似浮雕,金色与釉色相映生辉,别具一格。
六、透明珐琅器
透明珐琅器包括金属胎透明珐琅器和无胎掐丝透明珐琅器。金属胎透明珐琅器一般称为“透明珐琅器”,俗称“银蓝”或“烧银蓝”。制作工艺是将具有透明性的各种釉料涂饰在做过艺术加工的金胎、银胎(或铜镀银胎)上,经几次饰涂烧结后,露出胎上的花纹。釉料一般用紫、蓝、绿、黄四色,可用单色,亦可用复色。器胎处理分錾花、锤花,或錾、锤兼用,或錾花之后再贴金片,或在透明珐琅上描金。银蓝釉料的烧结温度低于景泰蓝釉料,但其透明度和细腻程度却高于景泰蓝釉料。银蓝的最大特点在于烧完后不用磨光就具有平滑细腻、光亮如镜的自然美,这种工艺多用于花丝首饰、徽章、标牌等工艺品。
有人将烧银蓝称为“金属胎浅浮雕珐琅器”,是因为其坯胎需先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施以加工后,再罩以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料,经过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和深浅不同,而引起一种视觉上的浓淡、明暗多变的效果。这种制作加工工艺,主要是利用珐琅釉料的透明或半透明特点。这一工艺是在金属錾胎珐琅工艺衰落的时候兴起并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金属胎透明珐琅器始见于清雍正时期,而又以清乾隆年间广州所制造的最为著名。广州所产的盆、瓶、五供等,器胎轻薄、錾花后再贴金银图案,涂上紫、蓝、绿三色珐琅,甚为瑰丽。此外,属清代内务府的广储司中设有“银作”,也生产“银发蓝”一类的器物。这类器物以银为胎,凿錾花纹后涂饰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料,经烧制而成,常用于制作一些小件的首饰品,其表面效果与半透明珐琅器相似,因此也是景泰蓝工艺中的一种。
无胎掐丝透明珐琅器是将炭粉加白芨粉用水调和成泥状,塑成器皿形状后,再用掐丝方法装饰出纹样,填入釉料,经烧结后,再将塑好的胎形取即可。
七、金属胎综合工艺珐琅器
金属胎综合工艺珐琅器是将多种加工技艺和珐琅釉综合施于金属胎上制成的,有人将这种制品称为“复合珐琅”。它是两三种工艺融于一器的制品,如:以掐丝珐琅工艺与錾胎珐琅工艺相结合的珐琅器,或以画珐琅工艺、掐丝珐琅工艺、錾胎珐琅工艺相结合的珐琅器。珐琅工艺还可与镶嵌、錾花、累丝等工艺结合应用。这种综合工艺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后的皇家金玉手工艺中经常使用。
八、机制景泰蓝
机制景泰蓝是1958年以后由艺人们研制成功的,是根据设计纹样开出凹凸形模具后,运用机制冲压铜片的方法制出胎坯。这种机制冲压出来的胎坯在平面的铜板呈现出与掐丝相似的图案纹样,然后将冲压合格的平面四块或六块铜片焊成立体形,制成瓶、罐胎形。有的可以将平面坯弯成圆形后制成粉盒,也有的可以用上下两片焊接成立体小动物的坯形。由于机制冲压出的丝纹不可能达到很高的高度,所以在点填釉料并烘烧后无须磨活。机制景泰蓝丝工纹饰较简洁,大多为小件成套的瓶、罐、粉盒等。
九、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
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俗称“景泰蓝结合产品”,是以景泰蓝为主体,结合其他诸如玉雕、花丝镶嵌、象牙、雕漆、红木雕刻,以及内画工艺等多种原材料和工艺技术加工制成的工艺美术品。
十、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
传统的景泰蓝工艺大多用于三维工艺造型,如器皿类的瓶、罐,陈设类的塔、鹤、马等。后来艺术家将绘画等引入景泰蓝工艺,形成了绘画与景泰蓝工艺相结合的新画种——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简称“景泰蓝装饰画”。在工艺制作程序上,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与一般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但是,从立体到平面,景泰蓝在装饰画中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景泰蓝装饰画在创新中大胆借鉴油画、工笔画、写意画、漆画、版画,以及民间剪纸的技法和意韵。景泰蓝装饰画除有单幅之外,还有一块块拼组而成的大幅装饰画,用以作为楼堂馆所建筑内的大型装饰壁画。景泰蓝珐琅画的大小受烧活炉体大小的制约,目前国内最大的烧活大炉是北京市珐琅厂于2011年初建成的天然气智能烧活大炉,此炉能够烧制最大画幅为3平方米的景泰蓝画。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的不足之处是平整度不好,面积越大,越不平。
十一、木胎平面掐丝珐琅画
木胎平面掐丝珐琅画又称“景泰蓝铂晶画”、“沙画”,是艺人们在七十年代初发明的。之所以称为景泰蓝铂晶画是因为其工艺借鉴了景泰蓝中的掐丝、点蓝工艺,且色彩均使用景泰蓝釉料。只是在制作过程中不经烧制,用的丝并非铜丝,而是用扁铝丝。其制作原理是先在木板上进行掐丝、点蓝、喷胶、干燥,最后在表面铺上树脂,配上外框。由于景泰蓝釉料比较贵重,成本高,2005年以后,大部分景泰蓝铂晶画都不再使用景泰蓝釉料,而是采用细沙染色来代替。严格说,景泰蓝铂晶画并非景泰蓝类别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