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南北朝黄铜佛像 金铜佛像的如何辨别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南北朝黄铜佛像,1、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佛像造型有什么特点2、中国最早的铜佛像是什么时候的?3、南北朝佛教造像的特点和唐朝佛教造像特点分别是什么?并对两者进行艺术方面的比较~4、谁了解铜佛像?6、金铜佛像的如何辨别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佛像造型有什么特点整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逐渐...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南北朝黄铜佛像,以及南北朝 佛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佛像造型有什么特点

整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汉地风格转变。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云冈模式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是分别受印度与汉族地区陆探微画风的不同影响。

云冈模式时期,造像粗犷,气势雄浑,风格古朴,神态安静内敛,到后期的秀骨清像时期,

则面相较瘦,削肩体长,形象俊秀,风格飘逸。这与北魏后期的社会风气与大环境有直接关系。过渡到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则风格多变,但整体由秀骨清像开始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以云冈石窟佛教艺术造像为例,说明魏晋南北朝这-时期佛身的造像艺术发展特点。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扩展资料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事情。那是一种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罗」文化的产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产生后的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并未见有佛的雕塑像和绘画像出现。

在阿育王时代(公元前二七二-前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中,虽然可以见到不少雕塑图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无佛像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佛教信徒还遵从释迦牟尼的遗训,不行偶像崇拜之事。当然,也有可能出于这样一种心理,即他们以为佛的神圣形象难以描绘,制作佛像是一种亵渎神圣的罪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像

中国最早的铜佛像是什么时候的?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婆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婆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婆金铜佛像仍在使用。婆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目前,在兰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摊上常网球些好似很下的婆铜佛像,令收藏者真假难辨。 婆金铜佛像的断代和鉴定是件比较难的事,但如能加以科学考证和分析,是会识别出真假的。下面介绍几方法: 看造像特征以断代 各时代的佛像的各时代的造像特征。这是我们断你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例如1989年1月,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光,头顶有肉髻,双眼微从事,两耳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相,左手拳执,结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绕于手腕,垂于足前,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了。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一铺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组成:华盖、背光和头光、置于狮子莲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小巧玲珑,工艺精湛。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结跏跌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4足方座。有的头攮 项光,有的身后的背光,皆尖,周围作作火焰纹。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为1至2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v hmn h。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体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铭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宋喀巴皆戴“ ”形帽。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11面观音(如图一)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采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 古代鎏金铜佛像,大都局部有锈,在实验室里作硫酸或盐酸对锈进行溶解后根据能否分解出铜离子或杂质离子,可以断定是做锈还是自然锈,这项工作一般实验室里都能做。

南北朝佛教造像的特点和唐朝佛教造像特点分别是什么?并对两者进行艺术方面的比较~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都有什么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全面发展,佛教造像也普遍开展起来。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佛教造像种类十分繁多,有金像、铜像、雕像、夹纻像、结珠像、织珠像、绣像、织成像、塑像等,其中雕像包括木雕、玉雕、石雕、牙雕等像。在这些造像形式中,以石雕最为普遍,小者有石造像碑,大者有石窟寺的高大雕像,其次是金铜造像。这些造像形式不仅对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隋佛教造像的鼎盛和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唐代佛教造像有哪些特点?

唐代的佛像造像多见跏趺坐佛和倚坐佛,图案化,具有装饰美的波髻仍然风行,但体现马土蜡造像影响的螺髻也渐趋流行。主佛多身着袒右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受到印度造像的影响,以可见到早期犍陀罗式的通肩大衣。菩萨造像较之佛像更加崇尚丰腴健康的肉体之美,发髻高耸,袒露上身,斜披天衣,长裙贴体以“S”形一波三折的优美姿态成为有唐一代菩萨造像的共同特征。这一时期的佛座仍以束腰须弥座为主,但上下枋、枭及壶门处的装饰愈趋复杂,佛床更多模拟自真实家具。此外,“开元三大士”在唐玄宗时期致力于弘传的佛教密宗得以发扬光大,有别于后世“藏密造像”的“唐密造像”开始大量出现,特别表现在金铜佛像方面,开始批量铸造并流传于后世,颇值得关注。

谁了解铜佛像?帮忙解释!

鎏金铜佛像:

金铜佛造像在东汉末年始见于记载,在佛教初传期多被称为金人。它大体上是伴随着佛寺的兴起而发达的,多供养在宫中或佛寺,在南北朝至唐代日渐繁盛。现存早期金铜佛像极少,后赵的这件金铜佛像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佛像。

黄铜,菩萨是什么年代的?

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明朝的金铜黄中泛红;清朝中期的金铜黄中泛青了。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清朝中后期金铜佛像的莲台后面莲瓣不全,封口是垛口。以上仅供参考!

金铜佛像的如何辨别

1、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它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2、看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

3、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

4、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5、闻气味。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它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味太重,容易被行家识破。 金铜佛像 是佛教造像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品中,佛教雕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与佛教在整个社会的盛行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关。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佛教教义能够起到对民众进行精神控制的作用,因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其间除了在国家走向衰落时,统治者感到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已经出现“与国争利”的局面而引发的几次“灭佛”运动以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直畅通无阻。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艺术也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徒们在历史上掀起了无数次制作佛像的热潮,信徒们将自己对佛的信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在铸造、雕塑、绘画及印刷的佛像之中。

早期佛像主要是汉传佛教造像 ,如北齐、北魏、隋唐、宋辽等时期,都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而南诏、吐蕃、大理等地所铸的佛像更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佛像的创始者是东晋的戴逵,他与其子戴勃、戴都善长雕铸佛像,所铸作品极其逼真传神,因而被誉为“戴家样”。北魏时期佛教大盛,铜佛的铸造风靡一时,甚至皇后的选取也与是否能够铸成佛像有关:嫔妃生子后,必令手铸佛像,成者为后,败者赐死。至隋唐,佛像的制作风格改变了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型,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向“雍容华贵”的方向发展,并且更加人性化,故有“菩萨似宫娃”一说。自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主流风格由汉式转为藏式。这一方面是出于皇帝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明清两代,出于民间供奉和安抚、笼络西藏的政治需要,朝廷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藏传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金铜佛像制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在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和清代的康熙、乾隆两朝。这些汉地制作的藏式佛像,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外表大都采用鎏金制作,工艺精湛,气势辉煌,姿态普遍富于动感,颇具震撼力,在抚慰人心的同时,也凸显尊崇之美。藏传佛像除汉地制作的以外,藏中、藏西、青海等地都有制作,且不同产地的风格变化各异,丰富多彩。这些佛像除作为供奉的对象供人膜拜以外,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在给人带来心理慰藉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藏式金铜佛像被大量生产的同时,汉式佛像的制作也仍在继续。但与藏传佛像相比,汉式佛像的题材较为单调,造型比较单一,表情也不如藏式佛像丰富。

南北朝黄铜佛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南北朝 佛像、南北朝黄铜佛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