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唐代出土黄铜佛像(唐代铜佛像出土的图片)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代出土黄铜佛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代铜佛像出土的图片进行解释,1、奉教法物—陕西地区隋唐以后铜器(一)2、唐代鎏金铜佛像怎么辨别真假_哪里可以免费鉴定3、唐三藏小铜佛一般是那个年代的4、各个朝代青铜佛像的特点5、铜佛像能放600多年吗?奉教法物—陕西地区隋唐以后铜器(一)按说是要作为作为考古科普丛书中的一篇收录,铁、瓷...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代出土黄铜佛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代铜佛像出土的图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奉教法物—陕西地区隋唐以后铜器(一)

按说是要作为作为考古科普丛书中的一篇收录,然而两年过去了,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消息,so,发出来大家看吧。

比之于作为尊贵的身份和地位象征的商周时代,和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用品的秦汉时期,铜器至隋唐及其后,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形式、纹样都远不如前代丰富多彩。这一变化的产生,既有因铁矿的存量远高于铜矿,历经近千年发展,铁器生产技术业已经成熟的大背景,又与瓷器烧造工艺的发展和竹木髹漆技艺更趋盛行有关。铁、瓷和竹木因资源易获得逐步取代铜成为生活用品的主流材质,加之唐及以后的大一统时代里,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生活富庶,随着金属冶炼和锻造技术不断发展,金银作为财力和地位的象征受到上流社会和富裕阶层的追捧,于是铜器便受到了冷落。同时,还因为人口倍增,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流通领域钱币铸造之需,国家对于铜材需求量的增加,致使铜制品的生产受到影响,这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社会对铜器制造的热情。

唐以后,尽管铜镜的大量存世依然不失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但不可否认,同时期少量铁镜的发现似乎暗示着铜器的尴尬处境——铜材似乎已经难以满足某一方面的社会生活之需了。不过,我们也无需为铜器工艺的命运太过担忧,汉唐以降渐趋盛行的宗教世界,又为眼见即将关闭的铸铜技艺之门,悄然地打开了一扇生存小窗,使之有了一条得以前行的曲径。蓦然回首,在日常用品中难觅身影的铜器,已然匿迹于世俗之外的名寺古刹,化作肃穆佛堂里的庄严法像和神秘法器了。

自东汉白马驮经入中华大地以来,佛教几经演变,于唐代已呈大盛之势,上至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对于佛教的崇拜和迷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即使自汉而兴,源于本土的宗教——道教,虽被李唐王朝奉为众教之首,但也难以望其项背。1987年法门寺塔基地宫的开启 [1] ,则为我们揭开了当时社会佛教信仰盛况的一角,同时也提供了认识宗教世界铜器身影的契机。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稀世珍宝,一时震惊各界,除大量工艺精良,制作臻美的金银器外,也有极少部分铜制器物现世。这一部分铜器存量有限,精美也远逊金银器,但可知大多为供养器,再结合其它的相关发现,可将之区分为宗教造像、奉教法器和日用器皿几类。

一、宗教造像

宗教造像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为佛教造像。造像的材质实际较多,可见的有金、银、铜、铁及石质和木质。适宜保存,并可移动的当然是体量相对较小的铜质和其它金属造像,大型造像则以石材为胜。就法门寺而言,出土的早期佛教造像多为石刻造像和丝帛画,铜质造像虽有不少但年代都较晚,仅限于原藏于明代法门寺塔佛龛中数十座从明代到民国时期的铜质佛造像,一般高约40~50厘米,佛像容貌更趋于世俗化,将人的形象与佛的形象融合起来,或坐或立,脸型丰润,造型完满精细。

陕西南郑龙岗寺东汉墓 [2] 出土过铜菩萨造像,带座通高不过5厘米多,但因形制特征与隋唐时期菩萨造像相似而致制作时间存疑。传唐代在雍州沣水(今西安西)流域出土过一躯夔金铜佛像,座跌上刻有铭记:“ 建元二十年( 384年)四月八日,于长安中寺”,为前秦苻坚时遗物,应是年代明确的最早造像。,其它发现则以唐代为多,往往数十、或数百件的出土,上世纪70、80年代,临潼先后两批铜和鎏金造像数分别为200多件和300多件 [3] 。有些造像有铭刻,知多为唐代,但也含有少量北朝的造像风格。铭刻还表明多为供养物,有供奉人名。据陕西著录的佛教造像的形制特征看,主要可以分为佛像、菩萨和天王三种。这些早期造像大多规格较小,均在几厘米到二十厘米不等。

这类造像的数量虽多,但体量微小,而且从制造的工艺技术方面观察也乏善可陈。这很可能是崇教信徒个人或家庭出资供养,铸作地以民间作坊为主,以致质量上不尽人意,缺少大件,精品稀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是因历史上出现过限制铜造像制作的有关。后周世宗时期因为人们对佛教的崇拜而熔铸钱币铸造佛像影响了货币流通,引发了大规模的灭佛活动,佛教的传播遭到了重大打击的同时,大量佛教造像亦被熔毁重新铸造制成钱币。所以,民间私铸造像成为常例。陕西及国内其它地区多次发现的唐代铜像窖藏,是否为唐武宗的灭佛事件有关,也引起了相关报道者的关注。

另一方面石窟艺术早已影响到陕西,佛教题材的石窟造像大量涌现,依山而建的巨型佛像和千佛洞等气势恢宏的佛教造像群,无论是从数量、品位,还是影响力来说来说,都远超金属铸造佛像;与此同时,铜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仍然属于贵重金属,即便出土少量小规格民间所制铜质佛教造像,也因其为工艺粗糙,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陇县早年出土各两尊唐代的天王鎏金铜像,为一对生动的武士形象,均面向一侧,身披甲胄,一手高举,一手叉腰,一腿略抬,一腿直立,足踩两鬼怪,形态威严,雄健孔武,外有鎏金,高达70厘米,为早期铜造像中的罕见精品。活现出了唐代武将的武勇威猛,与之相似者,多见于规格较高的唐墓中三彩或彩绘陶天王、力士俑,但高度及此者亦不多见。

还有一些更为大型的造像,则是较晚的作品。咸阳博物馆有一尊较为巨大的铜佛造像——明代福昌寺大佛。佛像作跏趺坐状,中空,外壁厚0.7厘米,通高220厘米。高肉髻,额有白毫相,双目微闭,双手至膝,掌心向上,作禅定印。身着袈裟,双肩披巾,披巾及袈裟领襟边雕有莲花纹饰。胸前有凸起的“卍”字。腰系裙,裙带中饰有一结。左右肩窝分别刻正书“日”“月”2字。这似乎已成为陕西铜像铸作后期的一大手笔,弥足珍贵。

佛教之外,宝鸡等博物馆亦藏有济公像、关公像和一组铜质乐俑等其它宗教或世俗题材的造像。宋代的济公像,通高18厘米,圆脸大头,一副嬉相,一手上举,左手下垂执帚,衣着随风而飘,肚皮外露,右小腿向后弯曲,左腿直立,赤足站于佛形四足座上。济公像神态生动,服饰及动作惟妙惟肖,充满动态美,一如济公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形象,既有善良慈悲人性,又有神通广大佛性。明代关公像为传统的关公像形式,通高16.5厘米,头带冠,细眉圆脸,长须垂胸,左手搭左膝,右手搭右膝,身着战袍而坐。更有特色的是铜质乐俑,一组十个,分别作双手弹琵琶状、双手拱盘献桃状、吹箫状、弹琴状、击鼓状、双手持盘献佛手、击钹状、敲锣状、吹笛状、吹笙状,平均高度20厘米,表情各异,生动活泼。这些铜像的存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晚期造像工艺确也有多样性的一面,只是存留下来的确实不多。

[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院等:《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法门寺博物馆:《法门寺珍宝》三秦出版社,2014年。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水考古队:《陕西南郑龙岗寺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6期。

[3] 临潼县博物馆:《陕西临潼郉家村发现唐代鎏金铜造像窖藏》,《文物》1985年4期。

唐代鎏金铜佛像怎么辨别真假_哪里可以免费鉴定

铜鎏金药师佛像成交价:RMB33,600,000

明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成交价:RMB27,500,000

铜鎏金喜金刚成交价:RMB11,500,000

明宣德铜鎏金双修佛像成交价:RMB11,440,000

铜鎏金文殊菩萨成交价:RMB11,040,000

明永乐铜鎏金财源天母像成交价:RMB10,304,000

清康熙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成交价:RMB9,775,000

即便是在普遍认为市场不好的今春,海内外几大市场杂项工艺品还是拍得热火朝天,不少专拍具有典型的样本价值。尤其名家旧藏专拍、专题拍卖起得较好成绩,少数专拍成交额、成交率甚至超越往年,可见对于杂项工艺品

,真、精、稀的常规要求外,行家、收藏者、投资者更注重其出身及收藏传承,是否经过名家旧藏,成为考量其价格的重要标尺。普通杂项工艺品如果不是材质稀少、特殊,或者工艺水平精湛、文化内涵丰富,行情依然走势

平平甚至乏人问津。

内地缺少了犀角、象牙雕刻的竹木牙角器拍卖,仿佛瘸了腿。今春一些行家原本指望漆器、铜器以及竹木雕刻能有一轮好行情,然而行情整体下调并非格外施恩,只有文房艺术品、佛像、家具数项表现尚可。

由此,今春杂项工艺品板块看点也就主要在名家私人旧藏专拍上。尤其是纽约佳士得(微博)的安思远藏铜镜、普孟菲藏文房珍玩,香港苏富比(微博)的水松石山房藏珍玩、私人雅藏珍玩御器,香港佳士得的文德尔伉俪珍

藏掐丝珐琅器,香港邦瀚斯的玛丽及庄智博鼻烟壶珍藏专场,中国嘉德(微博)的翦淞阁文房宝玩、埃斯肯那茨藏明清家具,北京翰海的北京工美集团藏工艺品、天珠、瑰宝堂藏珍,北京匡时(微博)的茶道具,西泠印社(微博)

的明清御窑金砖、任伯年遗珍、田黄石、香具专场等等,各自都代表着一类文物艺术品私人收藏的重要成就。

综合看,占市场主体的还是文房珍玩类,专场上拍的数量最多,纽约、香港、北京市场都是主流;其次是铜器,包括铜镜、珐琅器、佛像等,而紫砂、茶具、家具、鼻烟壶等私人旧藏专场的规模小。

唐三藏小铜佛一般是那个年代的

唐三藏,就是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自玄奘西行求经之后,众多僧人以其为榜样,甚至将其神话。

所以唐三藏小铜像大概是唐代左右的,或者还要往后些,具体情况看实物。

各个朝代青铜佛像的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青铜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以下是我国从唐代到清代各个朝代佛像的特点:

1、唐朝

这是佛造像水平最完美的时期,卢舍那大佛就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此时的佛造像,面相丰满,发型除了螺纹式,又发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造像的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有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而且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感。

佛像的衣饰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就像台布一样。佛像的台座多 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如果鎏金,则鎏金泛红,这也是当时特有的。

2、宋朝

宋代佛造像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但头顶肉看趋于平缓,螺发与肉看之间的髫珠更加明显。

其人物形体刻画完美,姿态随意活泼。辽金此时,北方辽金的佛造像与宋有所不同,表现为: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菩萨像多 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祖露,项挂璎珞,帔帛绕时;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酒自然。

北方佛造像 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莲口向上),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莲口向下) ;这时的佛像台座则开始流行方形。金代佛像身躯更壮,肩宽胸阔,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3、元朝

元朝地域辽阔,佛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教的影响,其特点表现为普萨祖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错,纹络简洁。佛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菩萨蜂腰长身,姿态妩媚,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4、明朝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 宝冠叶片呈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5、清朝

清代的佛造像,工艺已经登峰造极,五官、身材比例、衣着、衣纹、饰品,就讲究一个“精致”。其特点在于:佛造像多穿汉服;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般只围大半,其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扩展资料

青铜佛像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艺术主要表现了造型、质感、纹饰的美,多用于表现神秘有威慑力的宗教题材。如佛像等。

其造型多成威严粗犷、端庄沉稳之态,表现出坚实浑厚、富丽辉煌的质感。铜雕的纹饰主要为饕餮纹,或以动物头部造型,再以鸟、兽、虫、鱼部分形体组成抽象的图案来衬托铜雕造型。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铜雕艺术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汉代的“马踏飞燕”。

制作工艺

一般分为锻造和铸造。目前国内锻造佛像方面最出色的要数杭州金星铜工程,铸造佛像方面则是安徽铜陵的佛香天逸佛文化有限公司最为突出。

杭州金星是由目前国内唯一的铜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领衔,朱炳仁大师是百年铜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其独特的工艺手法已被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铜陵的佛香天逸佛文化有限公司以弘扬佛文化为准则,不断创新的制作工艺为基石,以成为铜佛像界新的领导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铜佛像

铜佛像能放600多年吗?

可以。

有些地方考古出土的一些青铜佛像,是唐朝之前的,这些佛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还有一切铜器更早,几千前的都有。

众所周知,大昭寺里面供奉的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是唐朝文成公主带去的,至今也有一千多年。

唐代出土黄铜佛像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代铜佛像出土的图片、唐代出土黄铜佛像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