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颜真卿逍遥楼黄铜令牌,以及颜真卿 逍遥楼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帮我写一篇新昌大佛寺游记,小学六年级用的450字左右,急用,谢谢啊
车到大佛寺,原来进山门的一条小路已经荡然无存,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高高的城墙,人称之为“大佛城”,这里也是景区的大门。
进景区大门,行不多久右拐便有一石林,三十多株高大的硅化木,沿着缓缓向上的小路傲立在游客面前。这些硅化木都是从新昌各地收集到一起的,它们色泽黑褐,纹理清晰,如石如木,据说这些硅化木已有一亿年的历史。它们和周围的奇崖怪石一起组成天然奇景,倒也令游客大开眼界,不过让它和大佛同处一地,似乎让人感到有点不伦不类。然而,刻在山崖上的一个大大的“寿”字,却颇受老年游客的青睐,大家纷纷以此为背景,留下呵呵一笑。
大佛寺,位于浙江新昌城南不到一公里的石城山中,因寺内供有江南第一大佛,故名为大佛寺。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初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经是我国佛学研究和传播中心之一。李白到此后曾写过一首诗曰:
新昌名迹寺,登览景偏幽。僧向云根老,泉从石缝流。
寒钟鸣远汉,瑞象出层楼。至此看无厌,天台觉懒游。
如今的大佛寺已经扩建了很多,新建了不少新的景点,在我的感觉中,闻名天下的江南第一大佛反而在不知不觉中间被淡化了。这些新开发的景点,有些和佛有关,有些则和我佛相去甚远。如射雕村则完全是为了拍电影《射雕英雄传》而建造的外景,不但和大佛没什么关系,而且车来人往还会惊扰了大佛的好梦。
出硅化木石林继续向前,左首悬崖处有一石窟,谓之卧佛殿,我们沿着栈道拾阶而上,不多时,即登卧佛殿。释迦牟尼躺在须弥莲花宝座之上,佛身长37米,高9米,依石窟岩体雕刻而成。佛像面如满月,眼睑微垂,右手枕于头部,左手自然合于身侧,全身部位匀称,体态自如,神情安详,展示出释迦牟尼圆寂的艺术神韵。据说卧佛殿始建于2003年11月,投资3000多万元,历时三年才建成与游客见面,号称亚洲第一卧佛。
任何一个旅游景点,贵在历史文化的沉淀,这里既有1600多年的弥勒大佛,何必新建释迦牟尼来此凑热闹,更何况,重点只能是一个,多了反而没有重点了。
站在殿前可凭栏远眺,露天弥勒遥遥在望,举目望去,青山连绵,碧水如镜,黛瓦黄墙坐落于翠绿之中,一缕祥光隐隐笼罩在庙宇之上,令人俗念全无。卧佛殿四周绿荫绕抱,殿前的镜湖,清澈见底,群鱼遨游,湖上雕栏石桥,开阔的草坪上种植了名花异木,构成融佛、水、景一体的旅游休闲佳处。
出了卧佛殿,依然沿着原路而下,不多时来到佛心广场,所谓佛心广场只是因为一个“佛”字和一个“心”字。
只见峭壁上镌刻着高达20米一个的“佛”字,这乃是弘一大师手迹。而山足下刻了巨大的“心”字,则和普陀山的“心”字相似,颇有“抄袭”之嫌。“佛”字岩前建了一个莲花喷水池,晶莹的泉水从汉白玉雕成的莲心中喷出,洒下一片宁静和清新。继续向前就看到了大佛寺的山门,这里才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大佛寺,20年风风雨雨,山门依旧,而游者则从不惑之年已近花甲,未免有今非昔比之感。放生池畔,智者大师塔耸立半山腰。这座石塔是天台宗国清寺开山祖师智顗法师的衣钵塔。隋文帝开皇十七年,法师应诏进京,行至大佛寺,就再也不肯前行,坐在弥勒像前,茶饭不进,只唱着“般若观音”的歌,终而圆寂。后人建“智者大师法塔”以作纪念。大佛寺院周围峻崖穿云,峭壁如削;寺内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秀树名木,触目皆是。沿着青石小径缓缓前行,右侧就是大雄宝殿,可是端坐其上的却并不是佛祖释迦牟尼,而是佛祖的大弟子弥勒佛。怪不得大雄宝殿西面有一处摩崖石刻,米芾题字“面壁”二字,却不是让僧侣游人在此面壁思过,而是让弥勒佛面壁悔错。因为他居然把大雄宝殿据为己有,安然上座,置佛主释加牟尼于何地?当然这里的大雄宝殿也因此而比地面矮了几尺。人家是拾阶而上进大雄宝殿,这里却是拾阶而下进大雄宝殿。这里的弥勒雕像乃是依山开凿的弥勒石窟造像,整个大佛与山体连成一体,虽然历尽了1600多年沧桑,而我佛依然宝相庄严,婉雅俊逸。
新昌大佛寺之文亦堪称一奇。大雄宝殿五层高阁,最高一层匾额系颜真卿所题“逍遥楼”。第四层为僧莲根书的“弥勒洞天”。第二层为经学大师俞樾写的“大雄宝殿”。对这几块匾额上的文字,不少游客往往感到不解。这“逍遥楼”,似乎是道家养性谈玄的所在,应和佛家无缘;“弥勒洞天”更可奇,弥勒为佛家,怎么居道家之“洞天”呢?而“大雄宝殿”,供奉的该是佛祖释迦牟尼。而弥勒身为佛祖的弟子,怎能直书为“大雄”?
课本为何只说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没有下一句?已丢失千年
在中华大地上有无数好山好水,有处于盆地的四川,有四季如春的云南,还有山清水秀的桂林。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了无数旅客向往之心。
广西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们都知道喀斯特地貌很容易受损,所以最难维持的地质就是喀斯特地貌。常常会因为一些地质变动泥石流等改变自然景观。但是喀斯特地貌脆弱的同时,又展现了极致的美丽。
桂林将"山奇水秀,洞险石美"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从古至今有不少的文人骚客用诗词来赞叹它的美,凭借着独特的美,桂林山水被载入到了教材当中。
在我们小学的课本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翼教版以及其他版本都有一篇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开篇讲述了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桂林的水有有多么美,又讲了山"奇""秀""险"。
在《桂林山水甲天下》里第1句话就说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虽然没有下半句。 但是在作者的形容下就像本人看见了那些美景一样,作者带着心爱的她泛舟湖上。可谓是悠哉悠哉,甚是美哉。
这篇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桂林山水的下一句,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一句已丢失了千年 。但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却让全国人知晓有桂林这个美丽的地方存在,许多人不一定知道广西,但是一定知道桂林。
桂林的地势北高南低,就像一张缓慢展开绵延不断的画卷。桂林有着2000年的 历史 ,自秦朝开设漓江之后,桂林就成了一座重要的水上路道。在宋代以后,桂林更是成了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西南会府"。现在的桂林景区是一个以桂林市为中心,包含了周围12个县的风景区。
在桂林山与水的交织显得那么奇特又和谐。在桂林最大的七星公园里可以看到颜真卿的逍遥楼,在叠彩山可以看到,层层相叠的山峰,就像大自然用属于它的手法绘画出浓淡相宜的山峰。 而在这里有一座王府,这是明代朱元璋的子孙朱守谦的靖江王府,在靖江王府里有一座独秀峰。
这独秀峰上有一块宋代的石刻,因为这独秀峰从古至今都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有游乐,留下许多赞美桂林山水的诗词。所以来到这儿能看到很多诗人留下的赞美诗,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也是从这里传向了个全国各地。
但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只留下了前半句,后半句在千年前就消失了。所以原作者是谁,后半句是什么成了千古谜题。
千年来有很多文人都接触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半句。 现如今在民间通常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一句是"阳朔堪称甲桂林"。这下半句是近代诗人吴迈写来夸赞桂林的,被人们总结口口相传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半句。
其实在近代诗人吴迈之前,就已经有一位清代叫做金武祥的诗人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作出后半句诗句了。金武祥的后半句诗词是"绝妙漓江秋泛图"。
但是真正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半句一直没有发现。直到1983年,才得到有力的证据证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一句是什么。
1983年在桂林景区内的独秀峰这一座小山上,工作人员在清理岩壁的杂草时发现岩壁下方似乎有断裂的痕迹。于是工作人员就将杂草清理之后,准备修复这块岩壁。
当他们将杂草清理完之后,发现这块断裂的岩壁似乎与周围的岩壁并不相同 。当他们仔细地把这块岩壁清理完整,发现这岩壁上有一些文字。而他们最熟悉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在其中,于是工作人员将这块石刻带到了研究所。 请专业人士看看上面写的究竟是什么,当专业人士看过这块石刻之后,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原来这石刻上写的才是真正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创。石刻上的标题为《鹿鸣宴劝驾诗》这首诗是两首七言绝律诗,而其中就有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最后的落款是南宋王正功,要知道这靖江王府的石刻是从宋代开始流传的。所以这就很有力地证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原始创作者是王正功。
剧史料记载,王正功,南宋时期生于鄞县,也就是如今的浙江宁波。字承甫,20岁步入官场,一生正直清廉。因为他的不攀附权贵,所以为官之路一直平平无奇,在68岁的时候调任到桂林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知府事。
在王正功任职期间,有一年许多桂林学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于是王正功就以官府的身份为学子们举办"鹿鸣宴"。
在宴会上王正功与学子们探讨了如何学习又应该如何为朝廷效力,在探讨过程中聊得很舒心。 于是微醺间王正功就作下了这七言绝律诗给学子们。他用桂林山水的美来劝诫学子对待学习要上心,不能过于松懈。
王正功不知道的是,他作下的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竟然被流传了千年。而千年后人们发现他作的下半句"玉碧罗青意可参"更是觉得妙赞桂林山水之美。我们也没想到王正功留下这千古绝唱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最初的本意并不是夸赞桂林山水。这实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丢失千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一句竟然那么美,可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创作这句诗的人在当时竟然是在漫不经心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往期精选:
四川农民因酷似马云而走红后,竟耍起了大牌,嫌弃开电动车来接他
爱新觉罗后人因抢不到火车票,在火车站怒斥众人:全都是奴才
冰山惊现少女尸体,尸检专家:她死于700年前,死因丧尽天良
桂林七星公园在哪?
桂林七星公园
七星公园位于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面积137.4公顷,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以岩洞为中心的综合性公园。七星山七峰并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称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称月牙山,山多溶洞,著名的七星岩就在普陀山腹,岩洞雄奇深邃,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千姿百态、蔚为状观。小东江经花桥顺月牙山蜿蜒南流,水中青峰桥影相映成趣。七星公园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集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于一体。一千多年前的隋唐时代,七星岩就成为浏览胜地。历史上形成了“北斗七星”、“栖霞真境”、“月牙虹影”、“驼峰赤霞”、“龙隐奇迹”等名胜。摩崖碑碣有500多件,为山水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光彩。
花 桥 在七星公园西面,横跨小东江与灵剑溪会流处。原名嘉熙桥、天柱桥,为石砌5孔,始建于宋。明代作过两次大修,因时值春夏,该处属郊外,山花烂漫,故更名花桥。
1949年前,石桥部分桥墩下沉,桥栏崩塌。1965年整修后, 桥全长134.66米,由水、旱两段组成。水桥宽6.9米,4大拱, 拱圈倒映水面,状如满月,有“花桥虹影”美誉。旱桥宽5.3米, 7小拱,水桥上建有风雨长廊。
于花桥观景,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观月,有月看水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 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七星岩 古时称栖霞洞,在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 史。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 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穹形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
骆驼山 即驼峰,在普陀山南麓,是地壳运动融蚀后的一块残石,原名酒壶山,因其形状像老式酒壶,山南刻有“壶山”二字。
骆驼山末有一江南名士隐居于此,以栽花种桃,著书立说为生,死后,葬于壶山南麓。旧时,朝阳映于壶山桃林,桃花红遍,故有“壶山赤霞”之誉。壶山酷似伏地骆驼,今游人见之,直呼为骆驼,足见形象逼真故可称“骆驼赤霞”。山南侧是盆景苑,近2000盆的各类盆景俱属珍品,各具神韵,意趣天成。景区内建有鱼池、叠石、平桥、曲廊、水榭、亭台, 曲折清幽,如入仙境 。
桂海碑林 煌煌大观的摩崖石刻,以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有“北有西安碑林,南有桂海碑林”、“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的说法,桂海碑林2002年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七星公园月牙山瑶光峰南麓, 由龙隐洞、龙隐岩两处石刻组成。此处“壁无完石”, 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余方,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件、民族关系等。形式有诗词、曲赋、铭文、对联、图象等。书体楷、草、隶、篆俱全,为古代书法艺术之林。
桂林石刻始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低于元、繁荣于明清。从唐至清,石刻延绵不断,延续时间之长久,形制巨大。桂林碑林收集历代众多名人佳作,全国罕见,尤其以宋代摩崖石刻的数量和质量为国内首屈一指。
桂海碑林碑阁内收集的桂林其它山岩上千件重要的石刻拓本,均为稀世珍品。拓自桂林城北鹦鹉山上的《靖江府城图》,是国内现存的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幅石刻城图。这幅地图最早采用写景式符号,是地图设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还有唐代韩云卿的《平蛮颂》、《舜庙碑》,记载了唐王朝平定西原酋长潘长安的经过;宋代孔延之的《瘗宜贼首级记》、余靖的《大宋平蛮记碑》记述了宋王朝平定宜州欧希范的情况;南宋陈弥寿的《新建犒库记》、李曾伯的《抗元记功碑》,记载了元军进攻云南、广西、湖南,及宋军阻截的经过。清康熙四年(1665)所刻阳线观音像, 线条精细, 面容丰满, 髻堆上有三个小头像, 额间有一只小眼睛, 嘴唇上还有两撇胡须, 形象十分奇特。
桂海碑林内刻在龙隐岩上的《米芾程节赠答诗》,弥足珍贵。现存于龙隐洞的宋代蔡京《元佑党籍碑》,记录了发生在北宋时期的一场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秦观等309人株连其中,对研究宋代的历史和政治有着重要价值。龙隐岩中,还有宋代石曼卿《饯叶道卿题名》,刻有66个真书大字,颜筋柳骨,自然雄逸,沉着端重,气势不凡,宝为神物,是件极为难得的书法珍品。龙隐洞中,北宋著名将领狄青写的《平蛮三将题名》,记录了其率部飞渡天险、一夜平息叛乱的史实。
桂海碑林中有很多是古代书法名家的妙品,篆隶行草,汇集于一堂。唐代颜真卿的“逍遥楼”榜书、郑书奇的《新开独秀山石室记》、宋代燕肃的七星岩篆书题名、米芾的还珠洞题名和陆游的《诗札》、柯梦的《迎享送神曲》,以及范成大、张孝祥、吕胜已、徐梦萃、梁安世、陈谠、陈孔硕等人题刻,无不墨笔精妙。除了精品、绝品,还有许多奇品,让人拍案叫绝。清朝王静山在龙隐岩刻了一个高70厘米、宽82厘米的佛字草书,上百年来引来无数游人的浓厚兴趣。远望,它如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太婆,双手擎香,虔诚地跪着烧香拜佛,笔画间可见香烟缭绕。近看,却是一个四笔挥就的“佛”字。这种字形和字义之间的神似形似,真是绝妙。
绍兴有江南大佛吗?
有啊。“江南第一大佛”是大佛寺内人文景观中的精华,镌造于南朝齐梁年间(486—516),僧护、僧俶、僧祐三代僧人相继雕凿,历时三十年建成。据记载:公元486年,僧护来到石城,见仙髻岩数十丈高的徒削青壁,岩壁下流水叮咚,如闻琴弦之乐,不觉口念弥陀,拜到在地,立下“原造弥勒,敬拟千尺”的宏愿。此后他到处募化,悉心准备,十年后正式开工,但经营一年即劳累不堪,才浅浅凿出一个浮雕式的面部轮廓,就病倒不起,临终时嘱咐徒弟僧俶“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办成,再生当就吾志”。僧护园寂后,僧俶继续雕凿,虽“夙夜匪懈”,但因工程艰巨,资金无着,难以为继。到了天监六年(507),才得到了梁武帝和建安王萧伟的鼎力资助,并派来了僧祐来设计和指挥施工,僧祐是当时的一代高僧,是一流的建筑和造像大师,资金和人才得到了保证,大佛才得以完工。世称“三生圣迹”。石弥勒像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头高4.87米,耳长2.8米,口宽1.28米,两膝相距10.6米。佛像秀骨清相,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方颐薄唇,两耳垂肩,雕刻精细,线条飘逸流畅,气度娴雅,表达了佛陀沉静、智慧、坚定、超脱的内心世界,仔细观瞻,使人悚心静虑,意境深沉。佛像各部份的比例运用了透视原理,头部特意放大,使观瞻者仰望佛陀面容时能接受启示,进行洗礼,但又要把握好放大的分寸,毫无比例失调之感,这在1500年前就处理得这么好是一个惊人的创造。 大佛是当时艺术和宗教上的伟大创造,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工艺最高水平,造像年代与价值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相比,是我国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仅存的伟绩。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为之撰写《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誉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中国著名学者范文澜、翦伯赞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国史纲要》,都把新昌大佛的雕凿作为大事载入史删。现在,大佛在国内和东西亚也是声誉卓著。龛外大殿原建于唐开元年间,唐会昌五年(845)建立楼阁,五代重修,名“瑞像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名为“宝相寺”、至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佛阁三层五楹,取名“毗卢阁”,万历廿九年(1601)建无梁桥,现在的五层五楹为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1981年大修,增塑文殊、普贤,重塑十八罗汉,主体建筑改为五层七楹,依崖而建,歇山顶,飞檐翘角,逐层退进成塔形,外观雄伟壮丽而又精巧稳重。“逍遥楼”匾额为唐颜真卿手书;“大雄宝殿”为清俞樾书,殿内楹联“理哲家言同源西圣、华严法界现象南明”为蔡元培书。
颜真卿逍遥楼黄铜令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颜真卿 逍遥楼、颜真卿逍遥楼黄铜令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