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厚壁黄铜管价位 从来没有手拿铁皮的盾牌进行冲锋

从来没有手拿铁皮的盾牌进行冲锋?算是个近身格挡反击的组合武器。给盾牌包铁的工艺很难掌握,谁没事儿打平了包盾牌,造枪头、刀剑、箭头、补盔甲、钉车轮,这种盾牌的最大作用就是辅助罗马重装步兵的,但古代的步兵中坚长枪兵根本没法带盾。...

厚壁黄铜管价位,从来没有手拿铁皮的盾牌进行冲锋?

中国古代也不是没发掘出盾牌,但质地要么是皮的,要么是木涂漆的,要么是镶嵌了部分青铜的,全包铁盾还真没见过。

非要抬杠,也只有汉代的“勾镶”了,巴掌大的小铁盾,算是个近身格挡反击的组合武器。

在早期的冶炼条件下,给盾牌包铁的工艺很难掌握,过薄的软铁起不到什么优于皮革的防护作用,价格昂贵不说,还非常容易锈蚀。而全铁的太昂贵,也太重。

有人会说,那铁盔铁甲不也是铁做的么?怎么不锈蚀呢?

这是因为铁盔铁甲毕竟有厚度,也有更妥帖的保养,锈蚀的铁片较为容易拆换,古代也没多少官兵真有电视上那种全盔全甲,工业革命完成以前就别提啥大规模的铁装了,从欧洲十字军到宋金夏,谁不是把点铁甲互相抢来抢去。

单纯的生铁熟铁生锈速度快得很,越薄越完蛋,很可能挨顿雨放一晚就烂穿了,全成了氧化碎渣。

现代的某些“铁”之所以不生锈,是因为它们要么做了表面镀层,要么有合金成分。如我们熟悉的常用于加工铁盒以及包覆木门的“马口铁”,它们正确名称是“镀锡薄板”。虽然这种铁板14世纪就在波西米亚地区出现,但现代已经采用了更好的电镀工艺。

有人会说那不简单,古代不是有百炼钢么?炒钢灌钢啊!

对!没错,给你个支持,中国古代制钢技术确实很先进,钢材的耐氧化能力和强度也更好。但问题是那东西叫钢啊!出炉不稳定,打大宝剑都不够,谁没事儿打平了包盾牌?

即便是最普通的铁,在古代军队里用处也大得很,造枪头、刀剑、箭头、补盔甲、钉车轮,甚至箍桶、马镫、马蹄铁都少不了,哪有多余的去给盾牌包铁?

多个枪头就能多个枪兵,多个箭头就能让弓手多射一轮,盾牌包铁能提升啥战斗力?你要防御高,盾牌的木板钉厚点不就行了?蒙层皮子不就得了?非要找宝贵的铁下手?

如过去罗马军团拿的那种盾,许多人以为是包铁的,其实那玩意儿是个胶合板,仅中间巴掌大一块金属撞钉。盾牌最薄的地方约1厘米不到,最厚也就1.2厘米,有的会在边缘做个金属包边,为的是耐磨和不被人自上而下直接劈开。

为了补强防御,某些罗马盾贴上了皮革,又覆盖了一层亚麻布,再涂上油漆,后面还贴了加强的木板。

这种盾牌的最大作用就是辅助罗马重装步兵的“推倒”战术,防御远程攻击的同时,在近距离提供一定程度的盾墙。他们的战术是一路平推,拿盾去顶对方,推翻后用长矛将其扎死。

总的来说,罗马人就三套打法,大方阵、三线阵、百夫长小阵,这些打法部分继承自希腊,主要是面对日耳曼、高卢等蛮族时磨炼出的,强调步兵硬阵和重矛投掷等打击,辅以短剑刀盾混战,集体作战能力强悍,单兵作战能力非常的一般;对步兵能力强悍,对骑兵能力弱鸡。

放到中华大地上这就不行了,中国作战什么多?弓箭最多,无论是游牧骑兵,还是步兵大阵,都非常强调远程投射,靠盾牌根本HOLD不住。

有人又要问了,盾牌难道不是防御弓箭的吗?怎么会HOLD不住呢?

没错,大部分盾牌就是拿来防御弓箭的,但古代的步兵中坚长枪兵根本没法带盾,他们的战术就是密集的枪林,你都带盾了,怎么带枪?这注定盾牌数量有限,位置也有限。

遇到弓箭怎么办?一般会有持大型盾牌的牌手上前负责防御,这些大盾不方便携带,但防御力非常强悍,带着冲锋是不行的,顶在阵前挡箭没啥问题。

另一种应对方法就是对射,火力压制嘛,这个道理现代人都懂。只要射不赢你就自动滚蛋了。

还有如步人甲那类超重装,为了防御骑兵的突袭和奔射,干脆就放弃了机动性,不求追杀来敌,只求你捅不破我的阵。杀敌的事儿交给了神臂弓组成的远程部队,甚至有时候不要步人甲,单靠步兵和神臂弓都能打赢。

你说这时候要包了铁皮的盾干啥?防御大盾、武刚车、重铁甲包办了。能拿在手上的小铁盾也挡不住战场上疯狂的箭射。对付骑兵靠小铁盾也没辙,必须大枪和拒马顶住。

所以,中国战场对盾基本没啥特别的要求,更别提什么铁皮的盾牌了,发现的精品盾牌多见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打仗嘛,都防严实点。

西方倒是真喜欢盾,他们包铁皮的盾最早出现在骑兵盾上,欧式骑兵出于冲硬阵的需求,必须拥有能将身体牢牢藏住的手段,早期的打法也比较简单,就是直来直去的闯。

亚洲的骑兵则狡猾的多,强调出奇制胜,强调长距离的突袭,轻骑兵为主,所以盾牌的应用相对少很多,多靠铠甲和马上动作帮助防御。

如蒙古骑兵,内穿丝绸衣层,外罩皮甲,被箭射中也无所谓,打完了脱衣服拔箭而已,还会镫里藏身。

一手需要控缰,一手需要拿刀,还要能随时骑射和跑动中换马,这样的骑兵与欧洲打村战的铁罐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后来欧洲人也悟了,骑兵铠甲越来越薄,变成了胸甲骑兵和无甲骑兵,古典骑兵时代也随之远去。

欧式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步兵也确实有一种被称为“巴克勒”(Buckler Shield)的金属圆盾,这种盾牌在中世纪和魔幻电影里都被用烂了。

一面巴克勒盾约20-45厘米直径,盾后的中央有把手握持,还可以挂衣带上携行,它是中世纪欧洲步兵的肉搏防具。

据说巴克勒起源于维京人的战盾,后来的欧洲战士将副手的小圆盾统称巴克勒。中世纪战斗时,这种金属圆盾充当格斗防具,还有头领负责攻击,副手持盾格挡的战阵打法。

但因为双手剑士和板甲的增多,这种盾牌反倒开始被步兵淘汰,转而称为标枪手、掷斧手、弓箭手等远程士兵的防具。你能想象出那种弓箭手射不赢了从背后摸个盾防御的画面么?

说了这么多,你觉得巴克勒盾有多厚?因为全金属制造,它最厚的地方只有1.7毫米左右,甚至不足1毫米。所以它的中心才会做个大大的凸起,既可以提供握手的地方,也能提供格挡时的劈砍深度。

其实巴克勒一开始也不都是金属的,木头的、金属补强木头的也很多,但当欧洲铠甲逐渐重型化后,钝器开始大行其道,比起太容易被砸碎的木盾和太轻的皮盾,金属盾最起码可以被砸瘪,不会因为粉碎离你而去。

即便如此,那种1.7毫米的巴克勒盾也重达1.4公斤以上,并不是多顺手,约等于一个13寸的macbook air的重量。

中国为什么不这么搞呢?唉,你看汉代的勾镶与这东西有本质区别么?

后来不用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战争的规模太大了,动辄万里长征人未还,确实不如欧洲这些领主们打村战积攒起来的装备好。此外东方式的多兵种合成战术,也迥异于西方的标准化精兵打法。

再说了,打仗的人一多,哪儿还有多少捉对格斗的机会?战争最后还得走向互相配合的路线。

如戚继光的鸳鸯阵,前排带有刀牌手,但他们并不算唯一防御力,真正的大防具反倒是那根长长的狼筅,它让倭寇们郁闷到吐血。

所以,还是那句话,盾牌够用就行了,在东西方不同的战争生态下,人们都诞生出了适合自己的装备,这中间并不存在什么孰强孰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