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色金属 正文

两枚楚国布币黄铜 世界历史上都有哪些文明曾使用过金币作为货币流通

世界历史上都有哪些文明曾使用过金币作为货币流通?在中国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前的各朝各代的货币体系有必要先叙述一下。刀币是由一种由砍伐工具演变而来的货币。黄金在周代才真正成为货币,造成币值低落且不稳定、赋税征收实物等原因。...

两枚楚国布币黄铜,世界历史上都有哪些文明曾使用过金币作为货币流通?

一、 古代中国货币体系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所创造的文明曾让中国之外的它国无法企及。中国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国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前的各朝各代的货币体系有必要先叙述一下。

1、 远古夏商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之前的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后,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社会,开始产生货币,这一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是贝、玉、珠、牲畜。到夏朝时,主要货币就只有贝了,贝独挡一面成为货币的原因是贝可计数、形状大小差不多、坚硬不易磨损、价值高体积小、贝还是一种流行的装饰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换日益频繁,海贝已不敷使用,于是人们开始使用金属货币,主要为铜块、金银块。商朝时,开始出铸币,但与夏不一样,仍以贝为主要货币,不同的是夏人用黑贝,商人用白贝。

2、周代:货币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成,此外还有其他流通货币:玉、金银块、海贝、铜铸贝、刀币、布币。

刀币是由一种由砍伐工具演变而来的货币。主要流行于齐国,单位为“化”。布币是一种农耕工具,由铲演变而来。最初的布币就是生产工具本身,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小,主要流行于秦、韩、赵、魏、燕等,单位通常为“釿”,独秦用“两”。铜贝主要流行于楚国,单位为“化”。黄金在周代才真正成为货币,并被铸成方形的“金饼”流通,单位为镒(二十两),唯楚用斤(十六两)为单位。在战国时期,我国从秦国开始,还出现了圜钱,单位为“铢”,在刀帀、布币、刀布币并行区内逐渐代替了刀币和布币。春秋战国期,不足值的货币:大钱,也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货币管理:各封建领主、各郡县都有铸币的权力,只有齐、楚两国的铸币权归中央,

到战国时,秦国的铸币权也上收为中央。

1、 秦汉时期:以铜币为主要货币,此外还有黄金,白银。实行金铜复本位制

秦时,统一货币,铸“半两钱”重12铢,外圆内方,其影响波及邻近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印尼、缅甸。到了汉朝,改半两钱为五铢钱。汉武帝时,铸白金三品,为银锡合金,这是中国使用银币的最早尝试。

货币管理:秦朝任民铸,汉代铸币权归中央(从武帝开始)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为布帛,铜币,铁钱,金银。

这一时期,战乱不休,交通阻塞,商贾不能周流;坞壁林立,自然经济抬头,统治者滥铸不足值的钱币,造成币值低落且不稳定、赋税征收实物等原因,造成贵金属货币的流通量退低。南北朝是我国作用铁钱的开端,这一时期还第一次出现了“年号钱”。

货币管理:管理混乱、私铸钱币,杂以铅锡。多种钱币并用,换算困难。

3、 隋唐朝:以铜钱为主要货币,此外还有金银、铅钱、铁钱、谷帛。

隋统一中国后开始控制货币的铸造和重量,并令各关置百钱为样本,合乎标准才放行,否则熔铸。禁止前代货币流通。

货币管理:禁止民间私铸。

6、五代:五代时期政治混乱,币值不稳,各个割据地都有自己的货币,但仍以铜钱为主;

货币管理:私铸滥造。

宋朝:货币以铜币为主,但白银、纸币已逐渐取得重要地位。

纸币在北宋时称为“交子”,在南宋时称为“会子”。纸币产生于北宋初年(994年以前),四川的16户商民发行了“交子”。这是银行券的锥形。1023年,官府设官营的“交子务”,发行交子,规定770文为一贯,有发行准备金,叫“钞本”。

8、元朝:流通货币为白银,黄金,钞币。

元主要使用不兑换纸币,并且元朝是白银真正作为价值尺度的开始。元初废铜钱,但民间仍使用铜钱,此期铜钱大量外流到日本。

货币管理:滥发钞币,造成物价飞涨。

9、明朝:银、钱双本位。

货币管理:禁止私铸,官府铸不足值的货币

10、清代:货币为白银、铜钱、银元、银角币、纸币、其中的银元为外国银元。

直到清光绪年间我国才开始铸造银元。

货币管理:私铸货币泛滥、不足值货币流行于世。

二、金本位制

金本制是以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黄金作为货币本位的原因是黄金在世界范围内是同质的,易贮藏、便携带,生产有限,所以货币的数量受到黄金供给的限制,物价可以保持相对稳定。

英国是率先实行本位制的国家。英国在17-18世纪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后由于银价大跌,金银相对价值不稳定,英国政府于1816年颁布铸币条例,发行金币。1819年又颁布条例,要求英格兰银行券在1821年能兑换金条,在1823年能兑换金币。从此英国实行了真正的金铸币本位制。而此时的欧洲其它国家及美国都处在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阶段。1871年德国实行金本位制,1873-1876年瑞典、挪威、丹麦先后实行金本位制,1878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也都实行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的内容包括1金币为本位货币,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可自由铸造。2金币可以自由兑换。人们可以将各种金属辅币和银行券兑换成金币或与金币等量的黄金。3可以自由输出入。各国货币按其含金量确定他们之间的比值,国际间的结算和各国的储备都使用黄金。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一方面,该制度可以使国内流通中的货币的本值对本位币黄金不发生贬值;另一方面,又能使国际市场上的外币汇价保持稳定。

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是一种银行券与金块之间实行有限制兑现的货币制度。其内容包括:1金币虽作为本位货币,但在国内流通的并不是金币,而是纸币,纸币有无限清偿权。2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金币,但在国际支付或工业方面需要用黄金时,需要达到相当于一定重量金块价值的银行券才能兑换金块。3国家必须储存一定的金块作储备,由央行负责以官价买卖黄金。

金块本位制是一种被削弱的货币制度。这种制度取消了金币流通,黄金不能再起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且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

它必须先用银行券兑换外汇,再用外汇去兑换黄金,主要内容:1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黄金,而只能兑换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外汇。2实行这种制度国家的货币,同另一个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车存放外汇和黄金作储备。3通过无限制买卖外汇,以维持本国货币值的稳定。

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在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方面易受到与其联系的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为制国家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大量提取外汇,兑换黄金,也会威胁到实行金币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稳定。

本位制在稳定汇率,促进国际贸易,稳定金融市场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它也固然有内在缺陷:1黄金供应有限,不能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2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需要各国自觉遵守规则,但各国是否遵守取决于各国的利益。

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黄金开始大量聚敛于少数国家,许多国家为了防止黄金外流,实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实行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美国虽也实行纸币本位制。但仍按官价对外汇银行兑换黄金。至此金本位制全面崩溃。

三、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即布雷顿森林会议。会上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该协定是根据美国人拟定的“怀特计划”方案制定的。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包括:1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1盎司=35美元。美国承担向各国政府或央行以美元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这是美国用来履行促进汇兑稳定的做法,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没有规定。这实际上形成美元黄金本位制。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本位制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超过英国,国际贸易中主要用美元结算;国际资本市场上,美元债券占大多数;美国国内通货膨胀不高。2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可按各自货币的含金量确定,或者不规定含金量而只是规定与美元的汇率。3实行固定汇率。各国货币不得轻易改变其含金量,如果货币含金量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各国政府之间在进行即期外汇交易或黄金买卖时,其汇率和金价变动幅度不得超过法定汇率和黄金官价的上下1%的范围。实行固定汇率制,各依附国会为了纠正国际的收支失衡而牺牲内部平衡。当初制定政策时,因英国不愿以牺牲国内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而要求建立一项国际基金来提供长期有效的官方短期信货来源,但美国只愿意认缴一笔国际基金,而不同意建立象英国所提议的那样的资金总库。在没有其它合适的补救措施的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成员国不得提出改变其货币平价,除非为了纠正基本不平衡”,而且“只有在与基金组织协商后才能改变”这就是说基金组织同意各成员国改变汇率平价消除不平衡,即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4通过IMF调节国际收支。如果会员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可依据自己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交纳的份额,向基金组织申请贷款。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虽然解决了金本位制崩溃后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但它也有它的内在矛盾。美元本是美国的货币,但通过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却成为国际上的基准货币,这样,美国就可以在不动用黄金储备的情况下通过滥发美元及通过信用的扩张和收缩来操纵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和金融,并可利用美元进行资本输出,谋取巨大利益。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国在1934年1月规定的1盎司=35美元定为官价,定价有点偏高,因为经过二战及战后的通货膨胀,美元的购买力已经下降。美元定值偏高有利于美国向世界各国搜刮更多的物质资源和财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汇率制是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汇率定得过死,各依附国为了调整收支失衡,而不得不牺牲内部平衡。由于各国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而忽视了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所以引起了所有国家都在争取国际收支盈余,而不愿采取措施保持收支平衡。最致命的弱点是该体系无法解决“特里芬难题”。所谓的特里芬难题是指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基准货币国美国的国际收支无论出现顺差或逆差都会给这一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世界各国储备的增加要靠美国国际收支的赤字;美国国际收支长期赤字会造成美元大量过剩,从而引起美元危机或降低美元信用。反之,美若力求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财会造成国际清偿能力不足。

50年代以前各国货物需求量大,美元定值偏高的问题被国际收支顺差所掩盖。1950年以后,由于美国海外扩军,军费开支增大,资本输出有增无减,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但此阶段的经常项目账户仍是顺差),为了弥补赤字美国不得不增发通货,造成美元的购买力下降,对外信用动摇,黄金大量外流。1960年美国再一次衰退,出现逆差和黄金外流,美国政府已无力承担按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造成了挤兑黄金风潮,这就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所谓美元危机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由于美元地位虚弱及其信用下降而引起的大量用美元兑换黄金、抢购其他国家货币的现象。美国政府为了保持美元的霸主地位,采取了诸多政策来对抗美国的衰退,如允许长期利率下降,短期利率上升,吸引国际资本,刺激国内消费等。由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1968年再度爆发美元危机,此次危机中,巴黎金价猛涨到44.36美元1盎司。美国经不住黄金的巨额流失,不得不采取黄金双价制。所谓黄金双价制是指两个黄金市场实行两种不同价格,一个是官价,但只在各国官方结算时使用;一个是市场价,它随供求关系而变化。60年代的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经过研究提出:应该允许各国政府单方面地逐步和经常改变本国的货币平价,同时建议允许钉住的汇率围绕平价在更大的范围内波动。更有甚者,有的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废除钉住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在60年代诸多研究国际货币形式的经济学家中,罗伯特·特里芬是第一个引起人们对世界清偿能力问题广泛关注的人。他认为过去信赖英镑作为储备货币,现在信赖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都会造成国际清偿力不足和基准货币信心的问题。特里芬认为要走出目前货币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必须放弃权力分散的国际体系代之以权力集中的体系,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存款逐渐取代黄金和外汇增值成为世界储备增值的主要来源。美国政府则强调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纠正不平衡和改善顺差国将过剩资金借给逆差国的机制上,而不应总关注清偿力的问题。1963年7月联邦储备系统提高了贴现率,同时政府也开始征收利息平衡税,旨在对外国在美国发行的证券征税,从而有效地遏制住了有价征券资本外流。但以长期银行信贷形式出现的资本外流却增加了。1965年2月美国政府将利息平衡税延长两年,并适用于对工业国家借款者的到期为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大多数银行贷款。资本外流得到缓解。

1970年1月1日,国际基金组织创设了第一批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要偿付其特别提款权提款的30%。但这一举措无法解决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

1971年美国经常项目账户第一次出现逆差,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大量用美元兑换美国的黄金,私人也掀起了抢购黄金的风潮。为了防止黄金外流,挽救美元危机,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了“新经济政策”,美国停止兑换黄金、美元汇率下调。美国向日本和西欧提出贸易减让的要求和增加它们在军事联盟中承担的费用份额的要求,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关税,直到日本、西欧大国政府将其货币对美元升值为止。另外,在美元得到贬值前,外国生产者不再享有恢复投资税额扣减的好处。1971年12月10国集团在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大厦开会,达成了一个折衷方案:美元汇率下降约8%-9%,同时美国降低了美元对黄金的比值,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并取消进口附加税。各种汇率又开始钉住了,但各国货币对美元的可调整幅度由原来的上下1%,扩大到上下2.25%。尽管这样,仍无法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舒尔茨部长和他的高级政策小组经研究后认为现行货币体系需要进一步改变汇率,要么美元再次贬值,要么公开浮动汇率,同时派沃尔克与主要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进行探索。首先得到美国的支持。接下来沃尔克先飞往东京,因为他知道欧洲人会坚持要求日元大幅升值。沃尔克要求日本将日元至少再升值10%并同意美元贬值10%.沃尔克所递交的尼克松总统的信既有对日许诺的成分,又有对日威胁的成分,日本被迫同意日元浮动。与欧洲各国达成的协议是欧洲同意美元贬值和保持钉住汇率。沃尔克协议签后,金融市场仍然动荡不安,抢购黄金的风潮仍在继续,金价一度上涨到90美元一盎司。为解决货币危机问题,欧洲共同体理事会邀请14国集团的其它成员国加上瑞士、美国参加1973年3月9日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但会议并没有产生什么结果。1973年3月11日欧共体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西德、法国、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同意共同浮动。几天后,挪威和瑞典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瑞士、意大利、英国货币将继续分别浮动,爱尔兰则钉住英镑。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二战前各个货币集团相互对立进行货币战、汇率战的局面,稳定了金融局势。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但同时它也有局限性:第一它无法解决“特里芬难题”;第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难以按实际情况经常调整;第三各国为了维持对外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不得不牺牲国内的经济目标。

为何穷人不去海边捡贝壳致富?

朋友们好,很显然标题中,对贝壳作为货币的认识,有一个不足:贝壳,曾经起到过流通等价物的作用,也就是类似货币。但是,是有一定历史条件限制的:那是在很遥远的时期,而且,不同的部落之间也不通用,因为那个时候,国家机制还不完整,还没有对货币的发行权进行集中,那时多种货币,及贸易形势并存。加上人类发展,还难以完成长途旅行及携带,因此,穷人和富人,都很难去海边捡贝壳致富。

首先,贝壳作为等价物流通,只是个别部落,个别时期,很难大范围使用:

1,时期不同部落之间有敌对关系,很难在一起进行贸易。

2,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活动范围极其有限,内陆的部落,贝壳很难获得和大面积流通,也是这一部分部落流通背壳的因素,物以稀为贵,

可以保值,难以获得。

3,那时期多种货币共存,有很明显的地理特点。例如:石头稀少的地方,可能会用磨盘作为货币。在内陆地区利用贝壳作为货币。沿海,则,可能用珍贵的珍珠珊瑚,作为等价物流通不一而足。

小结:任何一个时期,想要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其实都有必要的两个基础因素:一是物以稀为贵,不容易获得,难以大量出产,能够保值。或者随后发展出来的,强制发行流通,用纸来做替代物。

其次,当代的货币与此期的贝壳类货币有本质区别:

1,壳类货币的形成是由市场和经济发展,自然形成的,交易双方共同自愿接受。

当代货币属于强制发行。

2,贝壳类货币在股市作为等价物,有其自身天然的价值,当时的劳动力水平和成本相适应。

当代货币,属于印刷品替代物,自身不具有大的价值,主要是印刷符号,来代表价值。

小结:贝壳作为等价物交换,和当代的货币流通是两个概念。

综上所述:标题中的想法,在当时肯定有人想过。

但是难以实现,何况大量的捡拾贝壳带到内地,不仅成本高昂,反而会促进贬值,失去了意义。

货币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例如,金本位逐渐的向纸币转变,目前电子化货币,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对货币的更多要求,

也逐渐的浮出了水面。

中国古代的大规模战役有哪些?

长平之战,是古代中国最大规模的战役,一直到近代的淮海战役才超过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 ,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战争起因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大败于瘀与(今山西和顺西北) 。这时,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长平之战决战要图

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赵孝成王说:"好。"

赵孝成王又问平原君:"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计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战争过程

攻占上党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军队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接应上党的百姓。

廉颇固守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裨将的名)。长平之战地图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赵军失利,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里不出去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因此,赵孝成王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胆怯的表现,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实际上,廉颇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而两军长期相持,对于远征千里的秦军来说,实际上意味着走向失败。秦军历来善于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势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凋败和进攻实力的摧折。秦军主将王龁长期求战不得,秦军所面临的高山夜寒,粮草不继,士卒病伤等不利条件,都使他为久困长平而深深忧虑。

赵国议和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孤立。

赵括上任

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一部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白起用计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问虚实,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白起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秦军获胜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赵括突围

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二十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秦军也伤亡大半,国内空虚。

战争结果

长平之战以秦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没有诛杀赵括之母。

战争影响

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长平之战胜利长平之战(连环画) 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秦军东取武安、北占太原的时候,韩国、赵国都异常恐惧。赵国与韩国合谋,派使者携带重金赴秦,游说范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议和,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罢兵。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

秦昭襄王没听白起的建议,在失去时机的情况下攻打邯郸,结果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战败。

战争评价

《史记·索隐》:赵任马服,长平遂坑。

《通典》: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法言义疏》:蚩尤之乱,不过於此矣。

蔡泽: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

王东满诗云: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生。两千余载一词训, 四十万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华始幸有同衡。

本段轶闻典故

纸上谈兵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战争遗址

录尸骨坑

1995年,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永录尸骨坑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一号坑中重垒交错的尸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应该是刀砍)。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这些均说明他们是被杀死后掩埋的。另外此坑和附近的二号坑均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沟大壑,而非秦军专为掩埋战俘尸体所挖。由此而对几千年"白起坑赵"之说提出异议。

骷髅庙

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该庙始建于唐,后历代均有修葺,庙内存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髅庙碑记。骷髅庙

据《高平县志》载,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二十万处,因为这里杀人太多,后老百姓称之为杀谷。唐明皇巡幸高平见头颅似山,于是命官员择骷髅庙一座,此庙分正殿和东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为头颅山,更杀谷为省冤谷。骷髅庙以祭祀二十万被坑杀赵卒之先灵。

商周时期素面铜币铜贝是什么样的?

河南仰韶村、山西芮城等新时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就发现了贝。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被认为是稍早于夏代的历史遗存中也发现了天然贝和石贝、骨贝。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天然贝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货币。

西周"令簋"铭文记载:"姜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意思是:姜氏赐给令的臣子贝币十朋、成家奴隶十户、单身奴隶百名。把贝币放在前面,可见价值不小。西周中期的青铜器上记载有个叫裘卫的贵族,以百朋换取另一个贵族矩伯1300亩土地。一朋就要值13亩土地,嘿嘿,一个小贝币就可以可以买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附图俺的各种宝贝藏品,请欣赏~

我国古代货币形成点的时间?

中国古代钱币出现最早时间: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夏代商周墓葬中均有发现,《盐铁论错币》有“夏后取宣北”的记载。海贝是来自南方温暖海洋的遥远外汇产品,是美丽而珍贵的装饰品。它开始发挥货币作用,可以追溯到夏朝,也就是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朝和西周是流通的主要货币。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出现了没有文字的仿铜壳。直到东周时期,才发展成带有铭文的铜壳蚁鼻币,形成正式的金属钱币,主要流传于楚国南部地区。

贝壳货币

另一种最早的货币是铜钱、铁和刀。钱和铲子是农具,刀是多用途工具,也是人们可以转移的财产。它们出土于殷周或更早的遗址。殷商晚期和西周时期,这些铜器在不同地区形成了普遍的等价物。钱、齐从春秋时期发展成为专职货币,即后世所称的空布;青铜铲的基本结构虽然保留下来,有细长的框架,但已经不适合木柄,不能作为工具使用,所以成为典型的先秦铸币。直到战国时期,它进一步发展成为布币与小铲形铜片,主要流传于北周,金,郑,青铜刀发展成为刀币,主要流传于齐,燕地区。

在中国商朝,贝壳被用作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壳作为货币的供应逐渐短缺,于是出现了人工贝壳,如石壳、骨壳、蚌壳等。商代晚期出现了铜制的金属贝币。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累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加大,人们开始用铜仿制货贝,铜贝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和人工货币的一次重要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从商朝铜币出现,到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出现了很多形状,每个诸侯国,由于文化差异不同,都有自己的货币,如:楚国的蚁鼻钱,赵国的布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直到秦统一六国,始皇帝统一币制,将方孔圆形钱,秦半两作为法定货币,从此中国的货币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一直沿用清朝结束,流通长达2132年,这也是世界货币史上的奇迹,也反映了金属货币的相对稳定,折射了封建币制的保守和进步缓慢。汉代初期,郡国自由铸钱,造成了货币混乱,对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到武帝时期,国家有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使中国古代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重大演变,五铢钱至唐处沿用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唐建立后,再整顿币制,铸造开元通宝,,代替原来五铢钱,使我国货币史上由文书重量向元宝,通宝的演变,此形式一直沿用到清代,其生命力之久,在世界货币史上罕见。

北宋时期,还出现了纸币,称为“交子”到了元朝,纸币为主要货币,这也是古代货币史上金属货币向纸币的重要演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