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谐音梗,让周瑜过早暴露战略意图
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十三万曹军,东吴君臣是惊恐的。这也难怪,按三国末期的人口统计,现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金文京在他的著作《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列出的人口数据是: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吴国共52.3万户,230万人;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大意是,魏国相当于两个吴国,五个蜀国。
与人口相关的数据,是士兵与官吏。蜀国94万人中,士兵占10.2万,官吏占4万;吴国230万人中,士兵占23万,官吏占3.2万;魏国的士兵没有明细的数目,金文京推测有40万以上。你看,单单士兵一项,魏蜀吴加在一起也才75万多一点,这个数据比赤壁之战时曹操所号称的80万大军还少呢,自然大骇东吴君臣了,张昭早早地说投降,刘备也快速派孔明过江谈联盟。
就在东吴君臣无主之际,被孙策临终托孤的周瑜火速从鄱阳湖回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张昭已选择投降,现在吴主孙权的一丝希望只能寄托在周瑜身上了。
声称“众人皆可降,唯吴主不可降”的鲁肃也马上去接周瑜了解他的意向。但是当张昭一班文官来与周瑜计较投降的好处时,周瑜的回答是:“吾亦欲降久矣”。而当韩当一班武将声称要抗战到底时,周瑜便回答:“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
鲁肃是看蒙了,不明白周瑜的真实意图,便去搬孔明来,先是,鲁肃与周瑜在争论是战是降,孔明在一旁看,只是冷笑。周瑜问孔明为什么发笑。
孔明曰:“亮不笑别人,笑子敬(鲁肃)不识时务耳。”因为,“(曹)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对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
孔明不顾鲁肃生气,又说:“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
周瑜好奇地问:“用何二人,可退操兵?”
孔明曰:“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
周瑜又问:“果用何二人?”
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
周瑜曰:“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
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
瑜曰:“此赋公能记否?”
这就见出一个人博闻强记的好处来了,但是孔明是移花接木处理了那篇《铜雀台赋》的,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其他文字从略,重点在这两句,孔明改的就是这两句,即使才如周瑜,也尺有所短,一不留神便被孔明忽悠了。
孔明在这里玩了一个谐音梗,原来,曹植的铜雀台赋中的“乔”作“桥”
指的是铜雀台中的两座桥,而诸葛亮智激周瑜时,故意将两座桥解释为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三国演义》中后来就说:时建安十五年春,造铜雀台成,(曹)操乃大会文武于邺郡,设宴庆贺。其台正临漳河,中央乃铜雀台,左边一座名玉龙台,右边一座名金凤台,各高十丈,上横二桥相通,千门万户,金碧交辉。是日,曹操头戴嵌宝金冠,身穿绿锦罗袍,玉带珠履,凭高而坐。文武侍立台下。——这里所说的”二桥“就是孔明信口所说的“二乔”了。
周瑜听孔明这么一说,城府再深,也勃然大怒了,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孔明还在瘵糊涂阻止周瑜说:“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
周瑜这才实话实说:“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
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
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吾承伯符(孙策)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孔明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本来周瑜是希望等到见上孙权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战略意图的,没想到被孔明玩了个谐音梗,就彻底暴露了。
周瑜 鲁肃什么关系
周瑜担任居巢县长的时候,曾带着几百人到鲁肃家请求资助粮食,鲁肃家有两囷米,每囷是三千斛(一斛是十斗,一斗是十升,算算有多少米吧),鲁肃就指了其中一囷送给周瑜。周瑜知其奇,遂结为好友。“囷米之交”也成为一个历史典故。
孙策死后,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称其“才宜佐时”,权即见肃,肃献榻上策,“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从此为孙权所信任和重用。
曹操占领荆州后顺江而下,众人皆劝孙权降曹,独鲁肃劝孙权拒曹,并劝其从鄱阳召还周瑜。孙权遂任周瑜为左督(正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破曹于赤壁。
赤壁之战结束两年后,周瑜病危于巴丘,在遗书中有“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的嘱咐,周瑜逝后孙权让鲁肃代瑜领兵。
所以周瑜鲁肃可称是惺惺相惜,生死至交。
鲁肃为什么能当吴国大都督?鲁肃和周瑜是什么关系?
鲁肃和周瑜都是吴国不可多得的大人才,两人很早就互相结识,而且还是挚友。在曹操南下时,周瑜和鲁肃就坚决抗曹,这才有吴蜀联盟大破曹操的赤壁之战。要是比较鲁肃和周瑜两人的能力,到底是谁更胜一筹呢?其实两人的侧重点不同,鲁肃显得更为老练和沉稳,周瑜则是在大局观上非常敢拼,而且判断准备,周瑜死后鲁肃也是接过了这个大都督的位置。
鲁肃,字子敬,自周瑜推荐担任东吴官员以来,为东吴的壮大奉献了自己的力量,还是继周瑜后的又一任大都督,并为孙权推荐了吕蒙和陆逊,为东吴立下不小的功劳。
客观地说,鲁肃和周瑜的关系很好,还获得了周瑜的鼎力推荐。就是周瑜的推荐,让鲁肃的仕途一帆风顺,直到被孙权赏识,成为强硬的主战派,并和孙权、周瑜、黄盖等人站在一起,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付出了自己的心血。赤壁之战后,表现突出的鲁肃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基本上已经成为周瑜的接班人。
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只要你和老板或者大将搞好关系了,那么,你就有官做,因为当时做官是推荐制,不像现在要参加各种考试。后来,鲁肃能当上东吴的大都督,不仅和周瑜的重用有关系,也和孙权的赏识有关。也就是说,就是孙权和周瑜这两位贵人成就了鲁肃的英名,并且还给了鲁肃一个舞台展示自己。这就是鲁肃的独特之处。
最后,鲁肃性格沉稳,适合当好周瑜初丧后的权利过渡期时的大都督。周瑜死后,东吴苦于没有统帅型将领,只能安心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过,周瑜临终前向孙权举荐了鲁肃,还说他一定能完成孙权的使命。孙权历来相信周瑜,就听从了。
再说,鲁肃性格沉稳,也适合当好过渡期间的大都督。毕竟,东吴和曹军在赤壁之战打了一场恶仗,后来又被刘备阵营各种欺负,甚至于差点儿损了主力,实力大大受损,因为急需休养生息。而鲁肃的出现,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进而使得东吴在鲁肃的周旋下,有足够的时间疗养,为后来的东山再起做好了准备。
事实上,鲁肃和刘备阵营的关系不错,肯定能让刘备阵营不至于乘虚而入,还能联合刘备一起抵抗强大的曹操。这是孙权的最大打算。其实,鲁肃也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因此,在鲁肃的大都督任期内,我们看不到东吴有什么战斗行动,只是看到鲁肃一味地忍让刘备,并在北方集中精力防备着曹操的进攻。这就是高明的鲁肃的高明之处!
为什么周瑜说鲁肃是他的恩人?
时周瑜任居巢长,闻鲁肃之名,带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他将自己储粮的一半——整整一囷三千斛大米,全数送给周瑜。鲁肃的慷慨相助,使周瑜非常感动。通过接触,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然后周瑜曾举荐过鲁肃当官,最后在临死前把大都督的职位托付与他。
周瑜向鲁肃借粮的典故叫什么
指囷相赠。
指囷相赠的历史典故出自"三国志"。鲁肃家道殷实,存粮两囷各有万斤之数。周瑜在江东起兵,一无军粮二无兵器,遂向鲁肃求援。
鲁肃即指一囷相赠,又以另一囷做保,雇工开始为周瑜打造单刀5000口。周瑜命兵卒取来麻袋200个,每袋装50斤,将粮食搬回营地。
为扩大招兵影响,周瑜向鲁肃借得纸笔,大书“兴复汉室”四字,亲手贴于粮囷墙上。之后就有这个典故。
扩展资料: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他出身士族,家产丰厚。他从小就习文练武,时刻准备建功立业。很快,他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有识志士。当时,年少有为的周瑜,在袁术手下担任居巢长。
他听说鲁肃也是一个少见的人才,便很想结识他。不久,周瑜便决定去拜访鲁肃。他带着几百名士兵故意从鲁肃家门前经过,顺路去拜访鲁肃。
寒暄过后,他对鲁肃说:“小弟军中乏粮,不知鲁兄能否资助一些军粮?”鲁肃看到周瑜仪表堂堂,早有几分敬意,有心与他结交,听他说要借军粮,心想正好做个见面礼吧,便不假思索地一口答应。
他带着周瑜到自己家后院米仓前说:“这里有两囷米。每囷有三千石米,小弟随便取一囷好了。”周瑜听了,非常感动。对鲁肃的慷慨大度和高洁品格十分赞赏。
此后,二人往来密切,结成莫逆之交。后来,袁术也听到了鲁肃的名声,为加强实力,便任命鲁肃为东城的长官。
不多时,鲁肃发现袁术诸多不足,认为他成不了大业,便带部下投奔了周瑜,接着二人一起投奔了东吴,归顺孙策。公元200年,孙策死后,年仅19岁的孙权,开始掌管军政大权。
孙策临终时对孙权说:“今后,内务请教张昭,用兵请教周瑜”。
周瑜不辱使命,从外地赶回吴郡,辅佐孙权,还对孙权说:“张昭有见识,我的能力很差,恐怕辜负你兄的托付。我愿意推荐一个人,一起来帮助你”。
孙权一听,很高兴:“你说的是谁?”周瑜说:“我认识一个人,名叫鲁肃。他是临淮东城人,很有军事才能,学识渊博,有抱负”。
孙权听了,点头称赞并表示同意,就让周瑜把鲁肃请来,为自己身边增添了一个出谋划策的助手。
从此,周瑜与鲁肃一起成了孙权的左膀右臂。在建立孙吴的政权过程中,他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指囷相赠
《三国演义》中鲁肃和周瑜有何渊源?
且说当时孙权承孙策遗命,掌江东之事。经理未定,人报周瑜自巴丘提兵回吴。权曰:
“公瑾已回,吾无忧矣。”原来周瑜守御巴丘。闻知孙策中箭被伤,因此回来问候;将至吴
郡,闻策已亡,故星夜来奔丧。当下周瑜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吴太夫人出,以遗嘱之语告
瑜,瑜拜伏于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少顷,孙权入。周瑜拜见毕,权曰:
“愿公无忘先兄遗命。”瑜顿首曰:“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权曰:“今承父兄之
业,将何策以守之?”瑜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
辅,然后江东可定也。”权曰:“先兄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瑜曰:“子布
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权问何人。瑜曰:
“姓鲁,名肃,字子敬,临淮东川人也。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早年丧父,事母至孝。
其家极富,尝散财以济贫乏。瑜为居巢长之时,将数百人过临淮,因乏粮,闻鲁肃家有两□
米,各三千斛,因往求助。肃即指一□相赠,其慷慨如此。平生好击剑骑射,寓居曲阿。祖
母亡,还葬东城。其友刘子扬欲约彼往巢湖投郑宝,肃尚踌躇未往。今主公可速召之。”权
大喜,即命周瑜往聘。
瑜奉命亲往,见肃叙礼毕,具道孙权相慕之意。肃曰:“近刘子扬约某往巢湖,某将就
之。”瑜曰:“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吾孙将军亲贤礼
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足下不须他计,只同我往投东吴为是。”
肃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
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夜半,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
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
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
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
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次日
厚赠鲁肃,并将衣服帏帐等物赐肃之母。
肃又荐一人见孙权:此人博学多才,事母至孝;覆姓诸葛,名瑾,字子瑜,琅琊南阳人
也。权拜之为上宾。瑾劝权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权依言,乃遣陈震回,以
书绝袁绍。却说曹操闻孙策已死,欲起兵下江南。侍御史张纮谏曰:“乘人之丧而伐之,既
非义举;若其不克,弃好成仇:不如因而善遇之。”操然其说,乃即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
会稽太守;即令张纮为会稽都尉,赍印往江东。孙权大喜,又得张纮回吴,即命与张昭同理
政事。张纮又荐一人于孙权:此人姓顾,名雍,字元叹,乃中郎蔡邕之徒;其为人少言语,
不饮酒,严厉正大。权以为丞,行太守事。自是孙权威震江东,深得民心。且说陈震回见袁
绍,具说:“孙策已亡,孙权继立。曹操封之为将军,结为外应矣。”袁绍大怒,遂起冀、
青、幽、并等处人马七十余万,复来攻取许昌。正是:江南兵革方休息,冀北干戈又复兴。
未知胜负若何,且听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