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内卷是什么意思什么梗(今天你内卷了吗)

B同学不甘落后也得学3个小时,这意味着个人的收益比率在下降,陷入无限内卷效应中。在收费站工作多年的36岁女员工却奔溃大哭。对突变式发展缺乏应变能力。这种现象在巨头企业也同样存在。每年要向社会输出1000名工作十年以上的阿里精英。企业的改革一定要成功,企业势必就不会因为迁就一些人而毁了改革大局。狼性的企业向来以发展为目的,02"996"...

最近,"内卷"这个梗出圈了。

"内卷"是什么?

用一个故事来举例:

A:为什么放羊?

B:卖钱!

A:卖了钱干什么?

B:娶媳妇!

A:娶媳妇干什么?

B:生娃!

A:生娃干什么?

B:放羊!

这就是典型的"内卷化"现象。

常见的内卷现象还有:

1、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2、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

3、为了免责,被动的应付工作也是内卷。

01

内卷化效应的两个极端

内卷化效应,更多的表现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1、优秀的人竞争更加激烈。

陷入内卷化的大学生也在深受其苦。

A同学学了一小时,B同学也学了一个小时,A同学比B同学多考了几分;

下次,A同学开始学习3个小时,B同学不甘落后也得学3个小时,还是不如A同学考得好。

虽然过程发生了改变,但是结果并没有什么变化。

这就是校园的"内卷"效应。

而最早的"内卷",就来自一些学霸。

内卷,不仅是大学生的一种自我调侃,更是他们面对压力无措的真实写照。

本来已经是人中龙凤,但在精英中依然是菜鸟一个。

通俗来说,就是"通货膨胀"。

就拿电影院看电影举例:

第一排的人挡住了第二排的人;

第二排的人就得站起来才能看见,挡住了第三排的人;

第三排又得站得更高,结果挡住第四排的人;

······

本来可以坐着享受电影,但是后来只能站着。

这意味着个人的收益比率在下降,陷入无限内卷效应中。

2、惰性的人更加享受安逸。

去年,由于ETC的推广发行,累计用户已经超过2亿,因此,高速路收费站被撤销。

但是,在收费站工作多年的36岁女员工却奔溃大哭。

她把青春都奉献在收费站了,离开这里,她没有其它可去之处,也学不了什么新东西了。

为什么有的人把路越走越窄?

在一个稳定的机制下,一个人长期固定在某一个工种上,水平稳定,不断重复。

这就是内卷化的惰性结果。

由于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没有渐进式增长,对突变式发展缺乏应变能力。

这种现象在巨头企业也同样存在。

马云曾说,每年要向社会输出1000名工作十年以上的阿里精英。

无论他把裁员说得多么高大体面,但内核依然是淘汰。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的改革一定要成功,因为输不起。

那么,企业势必就不会因为迁就一些人而毁了改革大局。

狼性的企业向来以发展为目的,治理臃肿的组织架构,必须手起刀落。

虽然短期会有阵痛,但是长期来说,轻装上阵的确是好事。

反过来,从个人来说,要想不被替代,就需要实现自己的不可替代价值。

贪图稳定,必定暗含危险。

时代要进步,势必会创新。

即便不去争做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也一定要学会成为一个"顺潮儿"。

因为时代抛弃你时,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只有自己拥有值钱的能力,才不会在面对改朝换代的时候,只会含冤叫苦。

02

"996"属于非理性内卷

在内卷化的竞争中,对于个人来说,以为吃苦就能出头。

而最终陷入的结果是:越能吃苦,却越来越苦。

这几天炒得沸沸扬扬的拼多多员工猝死事件,让很多人又一次反省了自己的努力。

工作,到底是高质量的努力,还是只感动了自己?

1、越能吃苦,却越来越苦。这就是非理性内卷的魔咒。

今年,王健林在企业峰会上,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进入"赚辛苦钱"的时代。

这是因为,追风口、赚大钱的机会越来越少,互联网新兴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

为了减少成本,企业开始裁员。

那么,剩下来的就是胜者?恐怕是将剩余价值利用到极致的"剩者"。

没有人逼着你去加班,但是面对高薪诱惑和生存压力,还是有大批人愿意用健康去换钱。

大多数人听过这样一句话: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以为只要拼命努力,就能成功致富。

甚至还有人拿王健林的日程表来证实这一点。

然而事实上,外卖小哥的工作强度一点也不比王健林弱。

但是,王健林可以把一个亿定为小目标,而这对于快递小哥一辈子也实现不了。

所以,努力是王健林和快递小哥的区别吗?

显然不是!

2、成功人不是靠努力,而是靠高效努力。

成功人士的确努力,但是努力不是成功的关键。

重要的是,他去哪儿?见什么人?谈什么······

高质量的勤奋才是致富的关键。

因为,他要做的事少了,竞争的对手也少了,但支持的人却多了。

科学实验早就已经验证贫富差距的奥秘。

无论贫富人口如何分布均匀,最后都会呈现幂律分布。

所谓的幂律分布,其中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20%的人占据80%的财富。

这种结果并不是上天不公,恰恰是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包括思维、认知、格局等。

事实上,成功需要努力,但更需要科学的努力。

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格局,都在进行着低质量的重复劳动。

03

企业如何摆脱内卷?

1、线下转战线上。

进入互联网时代,所有人都在聊转型。

不转型,就意味着要在大数据的浪潮下被侵蚀吞没。

受疫情的影响,耐克在2020年的业绩严重下滑。

为了缩减开支,公司首先会进行裁员。

另一方面,耐克在第一时间转变了运营模式,进行数字化转型,将主营业务聚焦在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上。

因此,耐克大中华区市场在逆境中实现正增长,业务增长了83%。

裁员,并不是员工的错,只是风向变了。

在转型这件事上,老行业在没落,就一定会有新行业在取代。

因此,哪里有衰亡,哪里就有兴起。

2、一边裁员一边招新。

《纽约时报》开始使用机器人撰写有波动性数据的财经、体育类稿件。

而由于精确的"算法"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也取代了人工编辑记者岗位。

这一转型是不是意味着不再需要员工?

并不是!

虽然《纽约时报》前后裁员几百人,但是有心人会发现,他们一直在招新。

这是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辞旧迎新。增加的人员是为了发展新媒体,包括网络开发人员和视频记者。

巨头虽然也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巨头之所以是巨头,是因为它们能在第一时间嗅到转机的味道,能够在危机关头,迅速做出转型,化危机为转机。

3、计划赋能。

马云谈退休时是这样说的:

离开阿里巴巴,是我三年以前就做了计划的。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真正的大佬从来都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走一步看三步。

关于企业,马云说:"坏的时候,最容易诞生了不起的企业"。

学会把不好的时间看得长一点,再长一点;想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自信,不是相信明天就会好,而是即使不会好,也得活下去。

《计划赋能》书中有句话说:

不确定性不会消失,那就只有尽量去掌控它。

就像冲浪一样,波浪越大,风险越大,但得到的动力也越多。

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是无风险的,成熟的企业都懂得将机遇与风险共存。

04

个人如何摆脱内卷?

什么是稳定?其实最大的稳定,来自自己的实力。

1、斜杠的前提,是你足够专业。

这两年的斜杠人生让无数人趋之若鹜。

但是,无论是创业也好,斜杠也罢,真正自由的仍然是那部分专业人士。

林安是自由职业者,是"100个不上班的人"项目独立采访发起人。

当然,不上班的自由职业者摆脱了打卡、加班、996等,但是却需要更强的自律、抗压、能力等。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公司和你同行,你自己就要活成一个公司,才有独立的自由。

没有一技之长,再多斜杠也枉然。

在《专业度:成为解决难题的高手》有句话:

人生需要跨界,但你要先变得更专业。

事实证明,能够做成一件事的人,不管再做什么都能再次成功。

专业,是在变化的时代,能够获胜的实力。

未来,专业度就是你的品牌。

2、厉害的人,都具有多元思维模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毕业后,有人事业平平,有人却飞黄腾达?

为什么运动员退役后,有的穷困潦倒,有的却再创辉煌?

为什么很多人的起点都差不多,而结局却截然不同?

根本原因在于,那些厉害又聪明的人,都具有成长型思维。

知乎上曾有一个话题: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没有?

一个高赞回答是:认知能力。

你永远也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换句话说,凭运气赚到的钱,都会凭本事亏完。

人与人之间,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金钱的差距,而是认知的差距。

成长型思维的人,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成功。

因此,他们善于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他们遇到问题想的是怎么解决,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

正应了狄更斯的那句名言: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

这是一个绝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