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之 游医.皮行
在江湖门派里,游医属皮门,故又称皮行。
如果要考究中国游医的历史,追溯到商周时代,应该是可以的。那个时代,虽然还巫、医并行且这并行现象一直绵延不绝甚至眼下还有,但既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有游医存在应该是肯定的。至于稍后的扁鹊、更后些的华佗,已经被“皮行”奉为行当的“祖师”了。
俗话说,吃五谷杂粮,哪个保证自己不害病呢?害病了,一般头痛脑热的,冲碗姜糖水,喝将下去,躺到床上,用厚被褥捂它一捂,发一身酣畅大汗,或许也就好了。更多的穷窘人家,不仅想碗姜糖水都难,大白天里躺到床上,更是很奢侈的举动:家大口阔,上有病恹恹的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娃儿,能够躺得心安?病得重了,用我们武汉话说就是病得“摊了铺”了,不诊保不住命了,或用偏方一两副,熬了灌下去,好了就是运气;或实在打熬不过去了,请医生,拿脉开方,折财吃药——这,就用得着游医了。
从本质上看,游医与那些走街串巷的货郎、篾匠、箍匠之类手艺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居无定所,都是到处游走,都是做了事拿了钱走人,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各自有各自赖以吃饭的货品或手艺——至于货品手艺是真是假,有几分真几分假,就又另当别论了。
就医疗机构发展的历史顺序看,最早出现的当是游医,其后才有药铺的坐堂医生和独立开诊所行医的中医师。
至于西医,别的城市什么时候有西医或者西医医院,不好妄加臆断。就我们武汉市乃至湖北地区,直至十九世纪中叶才有了这种“新事物”:英国基督教循道会为着贯彻该教会向中国传教的意图,因担心中西方政治、语言、文化诸方面的隔阂,为便于接触中国的百姓起见,觉得以行医的面孔出现在中国比较有亲和力。出于这种考虑,1864年(清同治三年)5月17日,该教会的传教医生思维善(F.P.Smith),远渡重洋来到汉口。8天之后,这位思维善就在汉口彭家巷挂起“普爱医院”的牌子,开始对外应诊。这普爱医院不仅是武汉乃至湖北地区最早的西医医院,也是当年华中地区最早的西医医院。而当年的那个思维善医师,虽然是从英伦三岛远道“游”来的,却不能算是我们本土的游医,而是在武汉最早工作的西医医生。其后,1866年9月,英国基督教伦敦教会在汉口后花楼办了个“仁济医院”,这医院于1928年迁至中山公园附近,改名协和医院。再稍后,亦即1875年1月,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武昌办起一座医院,最早叫同仁医院,就是如今武汉市第三医院的前身。可以想象,偌大个武汉市,仅仅三家西医医院,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好在,当年武汉百姓人等对西医颇多疑忌,一般轻易不敢进这“洋医院”就医。再说,当时的西医院,医药种类也有限得很,最多的也就是碘酒、硫磺药膏、强蛋白银滴剂和金鸡纳霜这有数的几样药品,对一般皮肤病、眼睛红痒、疟疾、感冒发烧之类毛病,疗效甚显,至于其它疾病,大多无能为力,更遑论稀奇古怪的什么疑难杂症了。所以,即使就三家医院,对于偌大的城市来说,居然也不显得资源稀缺。
在漫长的过去岁月里,中国人大多还是崇尚中医。而游医所展示给病家的招数,亦是望闻问切那一套,所用方剂,亦是中药,因此之故,在漫长的过去的岁月里,游医总有他们活动的空间,有他们发挥作用的“市场”。
平心而论,在中国这幅员广阔的农耕社会,游医确有存在的土壤,而且,可以肯定,在游医存在的历史岁月里,一些游医还是有些医术医德的,在给人治病解救人间病痛上,应该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传说中的神农、扁鹊,医术神乎其技的华佗,被尊为药王的孙思邈,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都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游医。只是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原因,由于中医中药这行当本身的特殊性,比如诸多指标评估的非确定性、某些理论概念诠释的模糊性,混同在中医中药这一大行业中的游医形象,更因难以管理和自律的缺失,而变得逐渐丑恶起来。由于我们的医疗条件尤其是农村医疗条件长期的不理想,医疗资源的长期紧缺,医药行业有着不菲的利润空间,受利润驱使,游医这行当代有传人,大量不良之徒掺乎其间,他们大多不学无术,急功近利,或偷工减料,或以假充真,每每乱使虎狼之药,戕害人命,不计后果,以致在人们眼里,游医这一本为治病救人的行当,在悬壶济世的幌子下,蜕变成江湖骗子的代名词之一。
顾名思义,游医游医,其特色就在一个“游”字上。背个褡裢,里头膏丹丸散,或许都装得有一点,针灸火罐,或许也备得有一套,走街串巷的,是为游之一义。更重要的是,被病家接进门后,如何让病家相信他的医术,如何肯买他的药,如何把病家的银子钞票弄到自己口袋里来,这需要口吐莲花游说的本事,这才是游医那个“游”的真意。
游医这行当,从“游走”方式上,可分为“摆四平”和“推包”两类。“摆四平”者,即在庙会或闹市街头设摊的游医,他们或当街当众用铁锉子锉药粉,名之曰“使捻子”;或在地摊上摆几样药瓶,名之曰“占谷”。他们招摇给人看病,名义上不收钱,以销售他们的“秘制方剂”牟利。这类游医,相当于我们武汉所谓之“挖地脑壳”亦即摆地摊者。大医院旁,道路边,尤其是车站码头附近,这类挖地脑壳的游医,眼下仍时有所见。而“推包”则是不摆摊的。他们擎一竹竿,竹竿上挂一长布,上书“祖传名医某某”或“妙手神医某某”之类,算是招牌;手摇一“虎撑”又名“推子”的“串铃”,游走四方。这类游医,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游”医,民间俗称为“走方郎中”。
走方郎中摇的那“虎撑”,颇有来历。据说,当年药王孙思邈在行医游走途中,见一老虎挡道,虎嘴张得老大。在专家孙思邈看来,老虎作如此形状,似乎不是要拿他当点心,而是向他展示痛苦且求救的意思。孙思邈掰着虎嘴看了看,确诊是根骨头梗在喉咙里了,就随手用根树棍子撑住虎嘴,为老虎作手术,取出了梗在虎喉咙里的骨头。解除了痛苦的老虎,见药王用两只脚板游方实在太辛苦,为感恩,就甘愿做了孙思邈的坐骑。在孙思邈被奉为皮行游医的祖师神祗后,就是骑着老虎、背着济世葫芦药包、手持后世名之曰“虎撑”的树棍的形象了。为表示“入行”,是皮行中人,是药王的“后裔”,后世“正规”的游医们游方时,那根虎撑是少不了的。只是,这虎撑已非彼虎撑,早已演变成中间放了几粒铁弹、直径四五寸的串铃了。
长期以来,游医一直是行医兼卖药的,就是后来有药铺了,有些大药铺设置了医生应诊,那称之为坐堂医生的,与庙会街头“摆四平”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这么说,不卖药,游医根本无利润可言。所以,从“专业”类别上看,用皮行的行话来表示,游医有这样几种:
一为“放边汉”,就是用铁条狠抽自己脊背胳膊腰肋的游医,其“业务”就是专卖跌打损伤膏药;二为“青子图”,是用锋利小刀在自己臂膀处割出伤口流出鲜血,以此招徕眼球的游医,目的是兜售刀伤膏药;三为“龙宫图”,专卖橡皮夹着纸张制作的刀伤膏药者;四为“香工”,这类游医多扮作寺庙、道观的义务劝善者,劝人给神祗捐香烛钱,“顺便奉送”所谓的秘方圣药;五为“收包”,是在走乡串村的戏班子中,趁戏场子人众时自称懂医理的艺人而行医卖药者——这类“收包”游医,又名“挑柳驼”。唱戏艺人这行当,属于江湖中的“调”门。调门中人,跑四乡搭野台子唱戏,除一两个主“角”之外,并无固定人员,加之调门中人很讲江湖义气,无论是谁,只要略懂调门规矩,进得班里,到后台供奉的祖师爷神位前叩几个响头,戏班子的人就视为同道,同吃同住毫不见外。“收包”“挑柳驼”的游医,利用的就是唱戏行当这一特点而混迹其间的。
当然,游医们用铁条狠抽自己,弄得伤筋动骨的,吃了自己的祖传秘方,立马筋骨复原;用刀子狠割自己,血呼啦呲的,敷上自己的秘制药膏,立马伤愈血止;凡此种种,如果卖的是真能治病的药,显的都是救人的真功夫,手段古怪些,形象血腥点,也是可以接受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游医,都是不懂医术,略知几味草药的作用,就给人治病,或者干脆靠几下变戏法的快手,设局骗人坑人——
比如,上述“青子图”类游医,用刀子在自己手臂划上血道子,再贴上自己的膏药立马止血。其实,那功效不是膏药有什么奇效,而是事先在一般的膏药上搽抹点巴豆霜,利用的无非就是巴豆霜极强的收敛作用而已。如此割划治疗,对于游医自己,已经习惯,对于真正的刀枪伤者,如此这般地“治疗”,实在危险。
再如,吹嘘自己的膏药如何如何有活血化瘀奇效者,为令人信服,往往当场拿出一叠膏药,请现场围观者之一从中取出一张来,游医自己从放在案板上的铜钱堆里取一枚铜钱,或从案板上的破碗屑中取一片瓷片来,放在膏药中间合上,放在火上烘烤片刻,再把膏药摊开在案板上展示:包铜币的膏药,铜币碎裂了,包瓷片的膏药,瓷片碎裂了。围观者多以为这膏药真的有活血化瘀奇效:连铜板瓷片都化了,化起积痞淤血来还不是小菜一碟么!其实,那铜币,是似铜而非铜、俗称“自然铜”做的;那瓷片,是药铺里卖的海螵蛸,也就是俗称的墨鱼骨而已。自然铜、墨鱼骨,都是用手一捻就碎的玩意。游医在铜钱或瓷片中挑选了自然铜或墨鱼骨,摊膏药的时候,游医手上使了点暗劲,被火烘热的“铜币”或“瓷片”,自然就“和血化瘀”了。
还有更害人的:你说你不思饮食,游医说,你这是食积胃滞,用信石、巴豆、芫花,给你来个上吐下泻,说是行积!殊不知这信石即生砒霜为剧毒之品,巴豆行泻生猛,都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至于治疥疮用火硫磺粉、治疟疾用红信之类,虽然可以让疥疮暂时收口、让寒战者顿转平和,至于过后疥疮热毒走内而里头溃烂、疟疾不愈且脏腑中毒等等恶果绽露之时,荷包里装了病家银子钞票的游医,早就不晓得又游到何方去了……
照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应该是不会有游医了。
可是,正如,尽管人已经可以乘航天器航天、可以乘飞船登月探险而仍然有宗教信仰一样,在医学科技发展到可以置换角膜、可以移植肾脏肝脏、可以变性换脸克隆器官的今天,游医仍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野,而且,眼下,他们的生意,似乎更火爆了。
自然,这与近年来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密不可分。
人生在世,如果收入薄,物质条件差,衣,可以不要时尚,挡寒、蔽体、遮羞足矣;食,可以不近珍馐佳肴,果腹足矣,且可以免了眼下一些诸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类的富贵病;住,方丈蜗居,遮风蔽雨,亦可称足;行,可以不要私家车,不要摩托不要自行车,甚至不去挤公交车,安步当车于精神于肉体似乎都无害处;最可怕的还是生病。相当流行的一句话通俗而深刻:什么都可以没有,不能没有健康;有什么都无所谓,就是不能有病。可近来,对天价医疗费用、对公立医院摒弃医德盲目逐利而导致的医疗事故,传媒频频曝光,闻之者以为骇人听闻,在游医看来,估计属于不可多得的喜讯:哇噻!我们仍然可以大行其道了咧!
如今的游医,较之旧时代的皮行先辈们,各方面都绝对地与时俱进了。就形式而言,摆地摊类的“占谷”“摆四平”“使捻子”者虽然有,但见得少了;至于“推包”亦即擎招子拄虎撑游走四方者,基本绝迹了。眼下的游医,往往相个穷窘人口集中的居民片区,租间屋子,挂出“×××诊所”之类招牌出来,弄点假药水货药,病是治不好的,真要治死,也不是件蛮撩撇的事——毕竟,人的生命,有时还是很顽强的,特别是身处恶劣境况且已经习惯这境况的生命,尤其显得不晓得几“扎实”。挑选贫困民居地“开业”,当代游医看中的,就是麇集在一堆的这大大的“穷”字:人穷病多,马瘦毛长。穷人病了,往往不敢进正规医院,就是这游医性质的诊所,也是轻易不进去的,实在病得挺不住了,就在这“×××诊所”,花几个小钱,对付过去,也就罢了。正规医院,治个感冒咳嗽,没有千儿八百人民币,治不出个名堂来。可千儿八百这数字,是我们城市“混得不错”职工一个月的收入;对大量的失业下岗者、低保户,这数字足以让他们把舌头吐出来半天缩不回去!当然,这类当代游医的“业务”,由于是“无证照行医”,故他们往往用些诸如偷梁换柱、昼伏夜出之类战术来对付相关机构,尽管如此,终归还是有被查处的风险。于是,另一类更高明的游医就“应运而生”了:傍个公立大型医疗机构,或称为该机构的某某专科门诊部,或干脆将该医疗机构的某个甚至某几个专业诊疗科室承包下来,向该医院交纳若干年费,就堂而皇之地成为该公立医疗机构的一部分了!这类做派,眼下十分流行——粗略想来,这当代的游医们噢,比旧时代那种傍着“调门”戏班子行医卖药的皮行前辈们,真是不晓得要高明几多啊!
怕黑、怕水、怕怪兽……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怕黑、怕水、怕怪兽……孩子的各种恐惧从哪里来?5招教你应对
睡前一关灯,孩子就哭;会说话的宝宝可能还会哭着喊“黑,有怪兽!”
打雷、警笛声、吸尘器声音,甚至吹风机声音,宝宝一听到就怕,甚至被吓哭!
要去打疫苗了,妈妈刚把袖子拉起来,宝宝就开始怕得边哭边挣扎……
泳池边,孩子套着泳圈哭得稀里哗啦,就是不敢下水。
带孩子在楼下玩,有不太熟的邻居打招呼,孩子会怕得躲到大人身后。
玩积木玩得好好的,看到某种形状/颜色积木,孩子突然缩起手,不敢摸了。
怕黑、怕噪音、怕打针、怕水、怕陌生人、甚至不知道怕什么……以上场景,你应该也遇到过吧?
孩子恐惧的对象常常是很平常事物,很多时候大人问不出到底孩子为什么怕,怎么安抚似乎都不管用。有的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的“怕”莫名其妙,甚至斥责孩子“胆儿太小”,结果适得其反,宝宝的恐惧可能更严重。
其实,孩子会恐惧,害怕是很正常的!回想一下,我们谁没有过小时候特别害怕某个事物的经历?怕黑、怕狗、怕妖怪……我有个闺蜜说,她4、5岁的时候特别怕秦始皇,只要电视里一播放跟秦始皇有关的节目,她会马上钻进牀底躲起来,原因呢?至今是个谜。
而且,孩子的恐惧绝不是“没来由”的,只不过他们年幼,表达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他们既说不清这来由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克服自己的恐惧。
爸爸妈妈要做的,是当好宝宝的知心人和加油站,帮助宝宝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恐惧,一味回避、斥责、过度保护都是不可取的。
当好知心人——宝宝的恐惧从哪儿来?
在陪伴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始终坚信一点:宝宝绝不会无理取闹!只不过,这个“理”,可能他说不出来,你也还没Get到。
恐惧也是一样。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眼光纯净,心灵敏感,想象力丰富,但逻辑分析、思考能力尚不健全,他们视角中的世界,是经过了折射、加了滤镜的,因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恐惧。
究其原因,大致是以下几点:
1. 孩子知识、生活经验不足
“怕”是本能反应、是自我保护
由于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规律特点,婴幼儿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尤其是18个月以前的婴儿,还没有发展起心理表征能力,他们要通过感官的感知觉、手的操作认识事物,因此对事物的了解难免流于表面,较难发现事物背后运作的规律和逻辑。
这种对事物的“知之甚少”往往会引发他们的警惕,如果伴随着一些不愉快的体验,让他们感觉到了威胁,就会产生恐惧,而他们又还没有学会用理性去调控自己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保护作用的。弱小的婴幼儿正是靠着这种本能的恐惧反应来规避许多可能的危险,同时也能及时向外界求援。
比如,婴儿天生地害怕刺耳的声响;有些幼儿特别害怕进医院,害怕打针,这是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打针——治病”背后的因果关系;或者即使能理解,活在当下的他们面对针头,还是会联想到疼痛的感觉,因而引发恐惧。
许多宝宝,还没坐进诊室已经“方”了
2. 孩子情绪敏感,想象力丰富
这些会放大孩子的恐惧
孩子长到2、3岁,语言逐渐丰富起来,我们常常会惊奇地发现,孩子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啊,真心给跪了!
看见饭桌上散落的葡萄干的梗子,会联想到小鸟的脚印;
看见圆圆的蜜瓜,就说像小太阳一样;
几块积木就能玩一场星球大战;
一块橡皮泥就能做出满汉全席……
上了幼儿园,想象力更是发展到了高峯时期。在Laura E. Berk所著的《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幼儿的想象丰富生动,而且不能完全区分外表和真实情况,因此在幼儿期经常会感到害怕。
丰富的联想能力会给他们带来苦恼,一些本来很平常的小事物,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演变出可怕的模样,因此常常会受到恐惧的困扰。
啊!这黑乎乎的东西为啥一直跟着我!
有的爸爸妈妈们还会发现,有些宝宝怎么越大反而胆小越了?
这背后可能是宝宝自己的“解读”开始不一样。
比如,朋友家宝宝本来每天早上都要洗脸刷牙,有一段时间,突然特别抗拒洗脸。妈妈刨根问底,他才怯怯地说:“怕蟑螂。”
这才明白,原来那段时间搬家,爸爸妈妈提到,家里的蟑螂都跑出来了,宝宝听了放在心上,特别害怕脸盆被蟑螂爬过,所以不想洗脸。
3. 成人不当的吓唬
加剧了孩子的恐惧心理
吓唬孩子真心是种育儿陋习!有的孩子一看见穿警察制服的叔叔阿姨就害怕,究其原因,却是调皮的时候,常被大人吓唬:“再不听话,外面有警察叔叔来抓你了!”
简单粗暴的吓唬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治住”孩子,结果往往是让孩子真的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即使真的遇到困难,该求助时也不敢向警察求助。
4. 分离焦虑
也会让孩子恐惧分离、新环境
不少孩子在经历从家里转换到幼儿园、托儿所或其他陌生环境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恐惧感。这时我们要厘清原因,这种恐惧,是来源于分离焦虑,还是来源于具体的人物、事件?
比如,孩子怕上幼儿园。如果孩子上幼儿园之前表现出不愿意,但真的到了幼儿园,却又表现得很高兴,那么这种对幼儿园的“恐惧”可能来源于分离焦虑。这时我们就要通过给孩子提供温柔的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独立。
如果孩子是害怕“待在”幼儿园,则需要查明孩子到底是在怕什么,是怕老师,怕同学的欺负,怕幼儿园吵闹的环境?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帮孩子解决。
恐惧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
做好加油站——帮助宝宝自己战胜恐惧
注意,是“加油站”而不是“保护伞”哦!我们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逃避恐惧,为孩子排除生活中一切可怕的障碍,而是做一个智慧的引路者,一个坚实的后盾,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克服恐惧,引领孩子勇敢地去探索。
1. 充分共情孩子
“妈妈,我好怕XX!”
“乖,XX不可怕,没事的!”
“妈妈,我还是好怕!”
“乖,不用害怕!”
“妈妈……”
……
当孩子向你诉说内心的恐惧,而你用“否定恐惧”的方法去安抚,你会发现,你们的谈话陷入了一种无效循环当中。
正如我们向朋友倾诉生活苦恼时那样,孩子寻求的未必是一种解决方法,而是一种理解,这“理解”本身,已经是一种安慰和疗愈。
请试着蹲下来,合上眼睛,还记得自己把黑暗中的影子想象成妖怪,吓得瑟瑟发抖的童年吗?想象自己又变回了那个矮小、无助的小小孩,面对着那些强大的未知事物,“害怕”是一种多么正常的反应!
请试着抱住孩子,轻轻抚摸他的脊背说:“嗯,宝宝觉得那个XX很可怕对吗?是的,它看起来像XX,真的有点吓人呢。”
乖哦,饲养员蜀黍保护你!
2. 转移注意力
不少爸爸妈妈在宝宝特别害怕的时候,会想要他鼓起勇气去直面恐惧,其实往往会起到反效果。
因为宝宝对一件东西非常害怕、恐惧心理“发作”的当下,其实是一种大脑中情绪警铃大作的状态,这种时候,他本来才刚刚发展起来的分析判断的理性“高地”其实也被情绪所占领了,无法正常运作。
我们最好不要硬碰硬,应该平静地把他带离“恐怖现场”,等他冷静下来,时过境迁了之后,再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3. 把恐惧“具体化”
因为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都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怕一个事物到底是怕什么,到底是怕它的哪一部分。
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他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必须有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作为依托,很难进行对抽象概念的判断推理。
这就需要我们在帮助他表达恐惧、克服恐惧时,要具体化、现实化,多利用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引导他通过亲身体验去破除恐惧。
举个例子↓
我家宝宝从满百日开始,一直是我们自己在家用婴儿理发器给他理发,小时候他并不抗拒,但大概从2岁半开始,他变得特别抗拒理发,从围上罩衣开始就各种哭闹,死活不剪。
我先是把理发的事暂时搁置,充分安抚,接着采取了循序渐进、多管齐下的引导他表达、克服恐惧的方法。
1) 回忆
陪孩子看小时候的照片,我挑了他各个阶段的剪发照给他看,边看边说:“宝宝小时候每个月都剪头发,是个很帅的寸头宝宝哦,大家都夸你头发短短的最好看呢!”
宝宝看得津津有味。
我接着说:“去年我们回老家时,宝宝剪的就是寸头,今年我们回去,还要见好多叔叔阿姨,大家会好奇怪,宝宝的头发为什么留这么长啊?”
2) 体验
在问完上面那个问题后,我观察宝宝并没有很抗拒的反应,接着问他:“宝宝为什么不想剪头发呢?”
宝宝说:“怕!”
我想了想,再问:“是怕理发器震震吗?”
宝宝点点头。
我拿出他最喜欢玩的电动牙刷,打开来给他摸,然后告诉他:“理发器其实和电动牙刷是一个道理,它们里面都有一个小小马达在‘滋滋滋’地震动。”他玩了一会儿,没那么害怕了。
我再把理发器拿出来,让他摸摸,指着开关告诉他:“这里面有个小马达,我按下这个按钮,小马达就会‘呜’地一下发动起来,就跟爸爸的车车一样哦!现在我们一起玩‘呜’一下的游戏好吗?”(“呜”一下游戏,是他坐车时最喜欢和爸爸玩的游戏。)
宝宝很高兴地把理发器拿在手里玩了起来,还在姥姥的手上推来推去。但此时,他还是不愿意剪头发。
我不想理发!
3) 找榜样
我再找出上个月,和宝宝一起看爸爸剪头发的照片和视频,当时,他“观摩”了爸爸在理发店剪头发的全过程(随时存照真的很有用啊)。
我指着视频上的推子问:“看,爸爸就是用这个推子剪头发的呢,是不是跟你的理发器一样的?”
宝宝盯着视频看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说:“不要梳子。”
我终于明白,原来,他是怕理发器上的梳子!
我把梳子拆掉,问:“我们来剪头发好吗?”
宝宝终于点点头说:“轻轻剪!”
4. 利用绘本、游戏
绘本、游戏都是很好的引导孩子克服恐惧的工具。它们起到的作用,都是帮助宝宝把不熟悉的“未知”化解为熟悉的“已知”,绘本中的主人公克服恐惧的过程,对于宝宝来说也起着很好的榜样作用。
巧用绘本
比如害怕刷牙的宝宝,可以和妈妈一起看《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
《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
怕黑的宝宝,可以看《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走开,绿色大怪物!》:
《一个黑黑、黑黑的故事》
《走开,绿色大怪物!》
不敢骑车的宝宝,可以看《鸭子骑车记》:
《鸭子骑车记》
大一点的宝宝,还可以看看《勇气》:
《勇气》
和孩子一起设计游戏
游戏就更不用说了,教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几乎都可以用游戏来化解,恐惧也不例外。
比如前面理发的例子中,我就是用宝宝熟悉的游戏把理发器和发动机联系在了一起,进一步化解了宝宝的恐惧。
比如今年夏初,天气刚热起来时,我家宝宝特别害怕穿短袖,询问了多次才知道,原来他害怕穿短袖在幼儿园被蚊子咬。
此后,在家里每次点蚊香、给他擦驱蚊液的时候,我都会跟他玩一个“杀蚊超人”游戏。我告诉他,幼儿园里也有“杀蚊超人”在守护着他,即使被蚊子咬了,还有“不痒痒超人”来保护他, 成功帮他化解了恐惧。
再比如当我们发现孩子恐惧黑暗中的怪物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给怪物穿衣服”的游戏:
和孩子一起想象,怪物长什么样子?可不可以给他戴上冰淇淋的帽子,加上超人的斗篷,还有雪花片的身体?和孩子一起去给恐惧的东西造型,也是很好的舒缓孩子恐惧情绪的办法。
你为什么会动啊啊啊!
5. 给孩子时间,逐步“脱敏”
化解孩子的恐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常常会有百般“诱导”都不成功,或者这次不怕了、下次又怕了起来的情况。
爸爸妈妈一定要准备十足的耐心,只要宝宝有了一点进步,就要充分肯定和鼓励。而且你会发现,只要给宝宝充分的时间,他也会通过假想游戏、复述的方式,自己给自己打气。
比如,我家宝宝不敢下水游泳,我们各种方法都试遍了,他还是不肯下水,但是你可以看到,每次他都能进步一点点。上次还不愿意脱衣服,这次已经愿意脱掉长裤,穿着小裤衩坐在池边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我们没有给他施加压力,任他按自己的节奏去克服对游泳的恐惧。
平时他也会自己念叨:“宝宝上次在游泳池没有游泳。”也会特别喜欢看《小猪佩奇》中有关游泳、海边玩耍的情节,玩积木时,也会搭一个“游泳池”,想象自己在里面游泳。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他自己在给自己疗愈、打气,要相信,孩子的内心是有充足的力量的,只是,他们的节奏比较慢,我们需要的就是去培养这种力量,让它足够强大。
所以,每次他提起游泳的事时,我都不会给他压力,不会每次都强调:“为什么不敢下水呀?”而会适时鼓励:“宝宝已经敢把脚伸到水里了,进步很大!”
妈妈!这是什么地方?
最后想提醒大家的是,化解恐惧的方法很多,但关键要扭转的是我们自己的观念——
适度“恐惧”可以保护孩子。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恐惧”有时充当着孩子们的保护伞,孩子们依靠着这种敏感,得以避开那些真正的危险。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让孩子勇敢,强迫孩子去克服“恐惧”,更何况很多“恐惧”随着孩子长大了、理解了,就会释然了。
克服“恐惧”可以锻炼孩子。
美剧《权利的游戏》里说“人唯有恐惧方能勇敢!”在一次又一次克服恐惧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意志的胜利,慢慢变得更有自信、更勇敢。
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克服恐惧某事或某物,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
容忍“恐惧”还可以塑造孩子。
80年代以来,有什么曾流行的东西现在几乎消失了?
几十上百个吧。随便说几个吧。
录音机系列,以及随身听,cd机,收音机,磁带等。九几年那会,弄个随身听别再要上不要太拉风。
录像机,VCD,DVD,系列。还有碟片,胶带。估计只有特殊行业才用的到吧。
胶片照相机。估计现在很多小朋友对拿胶卷去照相店洗照片会觉得不可思议吧。讽刺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是最大的胶卷公司,柯达生产的。而随着柯达在2013年的彻底破产,宣告胶片相机彻底告别 历史 舞台。现在估计只有极少数发烧友手里有胶片照相机吧。
算盘,记得我们小时候还学珠算,打百子。现在我儿子都学计算机了。或许算盘只有个别的老会计用吧。
理发的推子。曾几何时,父母的单位里面都用这种手动推子理发。现在都是电动的了。
各种计划经济时期的票证。什么粮票,布票,油票等等。在那个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的时代,各种票成了硬通货。现在市场全面放开,有钱什么都买的到。
九十年代末流行的产物。最早是bp机,后来是传呼机,再后来是汉字显示机。寻呼台,传呼台一时风光无二。随着手机的普及,各种
机彻底淘汰。留下来的只有那些被玩坏的梗。
知道这个的牛逼了。小时候老妈在美发店卷发的时候看到用过。各种彩色的卷在头上。现在基本退出市场了。
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搪瓷缸子,拨号电话机,连环画,蝙蝠衫,贴纸,体操鞋,克赛帽子,蒲扇,座钟等等。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小时候的露天电影。
我家是鲁北地区的普通农村,典型的黄土地。小时候家乡实在落后,基本的 娱乐 设施都没有,小孩子玩也就是夏天下河,冬天过家家。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村里有人家结婚了,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电,结婚这样的大日子都会雇一场电影表达一下喜悦和隆重。
我们小孩子早早吃完了晚饭,到有喜事的家门口看放电影的人把幕布挂到树上,把发电机发动,那时候看着电灯都觉得格外好看。天渐渐黑了,人也都从四面八方慢慢的汇集,有好多几公里外村子的人赶来看电影,那种场面是再也看不到了。
我出生于80年代,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
“ 小霸王极乐无穷啊! ”这句开场白是多少人儿时的回忆,相信玩过的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句话。
当时买这个机子的统一借口就是为了“学习”,而真正能用到学习上的功能我完全不记得了。
那时候玩坏了许多黑白电视机,时不时出现一条波浪线,或者画面上下左右移出电视机的边缘,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用手拍几下电视机就好了,拍打的时候觉得还要有手感,不是每个人都能拍好的。
如果卡带读不出来了,就要拿块橡皮去擦一擦金手指,再插上 游戏 就可以读出 游戏 了。
还记得当时也是以学习的名义买了一个录音机,结果都是听港台流行音乐,没听过多少次英语。
卡带了就拉出来,用铅笔穿过一边的齿轮,通过转动就可以把磁带全部收回来。
不知道用零花钱买了多少这些磁带了。
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比现在机顶盒大三倍左右的录像机,那些录影带像一本书那么厚,就像是录音机的翻版,放映的时候一圈圈转动的声音嘎嘎作响。
后来发展到VCD和DVD了,VCD时期经常去外面买光盘,刚开始三块钱一张,后来到一块钱一张。那时候基本都是买香港的电影来看,也是从那时候认识的许冠杰、谢贤、李修贤、“四大天王”、“双周一成”、“元家班”等等,当时对香港的文化非常痴迷。
刚开始VCD可是很贵的,小城根本没有卖,是大伯下海做生意过年的时候买回来的,当时一家人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吃完饭后在电视机前看VCD。
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我们这里当年可是风靡全城的小东西。
一个像牙膏类似的东西,拿一个塑料管把泡泡胶挤到管上,就可以像口香糖一样吹出一个泡泡,还可以拿在手里玩。
还有BP机、电话亭、闪卡机、水浒卡...等等,MP3还见过,以前卖一百多块钱一个,甚至几百块,前段时间逛街看到卖20块一个。
...
我出生于1960年代最末期,1980年代正好是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对那个时代有着比较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198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当时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第一: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张股票、第一家个体饭店、第一支时装模特队等等不一而足。1980年代是改革的十年,也是启蒙的十年,现在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1980年代全部都出现过。1980年代,人们睁开了眼睛,认识了世界,填饱了肚子,看到了曙光。
1980年代出现了以前新中国从未出现过的东西,摇滚乐、经济特区、美国梦、留学、知识分子下海……许多年过去,当年的新生事物如今也渐渐远去。
梳理1980年代以来消失词典,我们惊讶地发现,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东西已飘落远方——
1、上海牌手表。
2、永久牌自行车。
3、上海牌轿车。
4、拉达轿车。
5、煤球。
6、大哥大。
7、娃娃雪糕。
8、苹果牌牛仔裤。
9、BP机。
10、《读者文摘》。
11、黑白电视机。
12、录像带和录音带。
13、录音机。
14、缝纫机。
15、五好家庭。
16、毛线球。
17、迪斯科。
18、霹雳舞。
19、胶卷。
20、铝饭盒。
21、洗澡票。
22、铁皮铅笔盒。
23、苹果汽酒。
24、《服装剪裁》。
25、36条腿。
26、小白兔儿童牙膏。
80年代的时候,咱们中国还比较贫穷落后,所以那个时候小孩子们玩的东西跟现在可是不太一样喽!
那个时候,过年最喜欢玩的就是放鞭炮。可那个时候家里面没有钱,不可能买一大堆鞭炮随便放。所以,小孩子都是去小卖部买一包一百响或者几百响的鞭炮。
找一个朝阳被风的地方,把包着鞭炮的红纸撕开,露出里面红色的鞭炮。然后。把成挂的鞭炮一个一个拆开。
那个时候,我习惯一边拆鞭炮,一边数到底这一挂小鞭有多少个鞭炮。我发现,标注是100响的鞭炮,顶多也就是九十几个,甚至少的时候可能只有八十几个。
总之,是存在偷工减料现象的。
拆散后点起一支烟,或者是一根香。如果这两样东西都没有,也可以用高粱杆儿的瓤来当作点小鞭的引火。具体操作是,把高粱杆儿的外皮剥去,里面的就是瓤了,干燥的瓤和香差不多,点上以后不会起火苗,但是会一直燃烧,很适合点小鞭。
(高粱杆儿)
不过高粱杆的瓤燃烧的非常快,如果风比较大的话,一会儿就会烧去大半,所以必须要多备几个放在背风的地方。
然后,就可以放鞭炮了。点燃一个小鞭,听着火捻发出“嘶嘶”的声音,然后迅速把它向远处扔去,只听“啪”的一声,炸开了!
有的时候,我火药捻燃烧的比较快,还没等把小鞭扔出去,就在手边爆炸了,经常将手炸的生疼。
不过这个时候很少会感到害怕,反而觉得很兴奋。有时候和小伙伴一起比谁的胆子更大,故意等一下再把我扔出去。谁要是赢了比拿到压岁钱还要高兴,因为毕竟压岁钱在手里还没焐热,就会被家长以各种手段要去。
当然,我的胆子比较小买的小鞭威力都不大,有些虎了吧唧的小孩比较喜欢买威力大的鞭炮,每年都有人把手炸伤。所以,等到开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学校里有的小孩手上缠着纱布。
最近这些年,放鞭炮的越来越少了。同时,对于小孩们来说,他们有了更多的消遣手段,也就没有兴趣放鞭炮了。
儿时这种放鞭炮的习俗注定会逐渐消失了。
我是90年的,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些 游戏 。
那时候不像现在,手机、电脑、网络这么发达,家里也穷,课间、放学后的时间,都是在那些乐此不疲的 游戏 中结束的。
跳皮筋虽然是女孩子玩的多,但男孩子也有参与的,我小时候就时不时会参加,只是水平实在不好,但是跳房子就比较擅长。
说起跳房子,那时候也是很流行,主要是随时随地,拿粉笔或者树枝,在地上画几个方格,就能玩。
这个 游戏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这么叫,但这个真的是我小时候最痴迷的之一了,类似的还有火柴皮。
还记得那时候,为了赢,真是手都能拍肿,现在想起来,其实就是些废纸和没用的火柴皮,但那时候就是玩的很起劲,当个宝一样。
相比起来,弹珠可是要成本的,所以,有时候玩输了,还会哭鼻子。也有耍赖的,还有打架的,反正是“ 为它痴迷为它狂 ”吧。
这是一个相对来说,不费体力,算是脑力的 游戏 了,在课堂上就可以玩了。
类似的还有“纸猪脚”:
一打开回忆,小时候玩过的那些 游戏 ,就会一股脑冒出来,其实远远不止上面所列举的那些,还有丢沙包呀、弹弓呀、橡皮筋呀,应该是一代人的回忆,这也是跟时代有关系吧。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他那时候的流行 游戏 ,如今回想起来,也只能怀恋了呀。
85年的报道,顺便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80后,曾经被称为“被抛弃的一代”。大学毕业刚好赶上不分配,高考赶上扩招,中年遇到房价疯涨。但是再怎么“被抛弃”,我们最终还是成为了 社会 发展的中坚力量。现在回看80年代,不论怎么样,它都记录了我们的时光。说到曾经的流行,如今的几乎消失,我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小霸王! 成龙代言的一款风靡全中国的 游戏 机。我相信大部分80后都玩过这款 游戏 机。印象最深的 游戏 是《重装机兵》,一个收集战车的回合制 游戏 。另外一个就是《三国志》,是我接触了第一个三国 游戏 。
接下来是 GB\GBA,日本的掌机 ,代表 游戏 宠物小精灵,也正是这款掌机让我认识了皮卡丘。还有就是其中的恋爱 游戏 《心跳回忆》,藤崎诗织还是没追到,追到了纽绪结奈(科学狂人)和看攻略追到的伊集院丽,隐藏人物馆林见晴总是打不通。
世嘉土星, 仙剑奇侠传就是在土星上玩了。为了不让林月如死,尝试了无数遍都无法改变结局。之后看到胡歌的仙剑,对于结局依旧耿耿于怀。
最后就是 街机 了,拳王97、98,侍魂,三国战记的流行,就是街机的鼎盛时期,现在已经几乎没人玩了。
录像机。 当年能有录像机,能借录像带看的家庭,都是土豪家庭。那时候录像机刚进大陆,大家都以有录像机为荣。
胶卷相机。 我小时候的照片,都是胶卷晒出来的。每次去玩,父亲都会找有相机的朋友一起带相机帮照相。感谢当年父亲的朋友,为我和父亲留下了许多照片,可以让我的孩子能看到爷爷的模样。
接着是 磁带 ,我记得当年喜欢录歌,就是用空白的磁带录下自己喜欢的歌。我初中时一个同学,通宵帮我录了一盒,我至今仍记得他的这份情。
后面就发展到 CD和VCD ,这些在电脑的普及后也逐步被淘汰了。
每个时代的更替,都代表着旧时代流行的消亡。这是必然的结果,我们无法阻止。只要我们在回忆谈论时,依然能津津有味,就可以了。
二八永久凤凰自行车,上海牌手表,双开门大衣柜,台式电脑,收录机,盒式磁带,BP机,MP3,胶片照相机,解放鞋,雪花膏,大宝SOD蜜,101生发水,磁条银行卡,现金,台式打印机,光盘,刻录机,DVD放像机,喇叭裤,连衣裙,蛤蟆镜,蜂花洗发液护发素,无打火燃气灶,压力锅,三节头皮鞋,北京黄色小巴,纸质公交车票,小面包车,人力三轮板车,报刊摊,西瓜摊,收破烂的小贩,街头公共厕所,随意横穿马路的行人,随地吐痰的人,编织行李袋,闹钟,电池手电筒,铝制锅碗勺,炒股的散户,挂历,显像管电视机,短波收音机,塑纸地板,节能灯管,单缸洗衣机,万宝双门电冰箱,电风扇,的确良上衣裤子,北冰洋汽水,5分钱的小豆冰棍儿,小商品市场,中华牙膏,红双喜球拍,红双喜乒乓球,蒸汽机车,普通银幕电影,练气功,春节打长途电话发短信互致问候,夏天去颐和园什刹海后海游泳,雨后挖知了猴,夏天用凉水泡西瓜,用洗衣粉洗衣服,给婴儿吃国产奶粉,把服务员称小姐,对陌生人称师傅,粮票,集邮,国营百货商店,粮店,随时随处叼根烟卷的人,放学后开心玩耍的儿童,
还有很多很多,虽然仅仅过去了30年,但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那时的眼光看现在,现在的生活真是不可思议。
曾经风迷80年代的是三转一响带咔嚓,有条件的家庭是必备,就像现在的彩礼。
三转:上海手表、永久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现在老家还有一台缝纫机,依然能用,小时候的衣服基本上是妈妈做的)。
一响:录音机。
咔嚓:是指相机快门的声音,海鸥牌是当时的主角,拿着它去公园,绝对是全园的焦点!!
老三大件的风光早已不在,名气大不如前,一转也几乎绝迹了,咔嚓已沦为小众,或许只有在专业人士和收藏爱好者那里才能见到。
在我们生活中消失的,第一个图像的照片的形式,照片,交卷照片没有了,虽然我们现在有更多的照片了,却保存下来的没有以前多了,因为没有影集了。没有几个人再去洗照片存影集里,都是在手机里,手机坏了,换新手机重新照,不再珍视照片。你能找到八几年九几年照片,你能找到2012年照片吗?很难了。技术革新了,心态也随之变化了。
第二个,听音乐的介质,音乐应该大众最普遍的 娱乐 活动之一了。以前唱机磁带碟,多少有点仪式感,听的内容没有现在的随心所欲,想听什么哇哇就来,以上再土豪的主也有局限,也就更加专注。且不论音质,那都是虚无或者专业范畴。我们现在很少一个歌单曲回放几十次几百次,听到深入到骨子里去。但我们听到老歌,回有回首到特定场景里的代入感,悲喜离欢。听到一首歌前奏,接着知道歌名歌词,甚至MV的一幕一幕。
第三,纯粹,专注。缺少专注和纯粹。就说这几句吧。
剃头推子是什么梗
剃头推子是理发的意思简称剪发又名头发护理。
1、常见的是修剪头发,令人外观清洁整齐,有美化外型、美容之功用。
2、理发可以是家庭生活活动,家属及朋友互相帮助。
3、不过理发也可视为七十二行之一种专业,是发廊、理发店的理发师之职业。
4、理发通常指基本的头发护理,而头发的美化则称为美发。但除了剪发,理发全套可能包括洗头、吹头发、染发、恤发、定型、等。
狗狗害怕剃刀的原因有哪些?
西高地白梗
很多狗狗都有在美容时排斥剃刀的情况出现,很多主人也会弄不清为什么他们如此反感剃刀的原因,小编就为你分析一下常见的狗狗害怕剃刀的几个原因。
1、狗狗是不是有关节痛、骨痛、或者是因为身上长东西而造成的疼痛?
例如有些狗狗牙齿或牙龈长了脓包,嘴周围发炎都会很不配合会抓挠着把美容师的推子推开。
2、以前是不是被推子烫过?
最好每隔5-10分钟就用些凉爽的推子润滑剂,使刀头润滑且凉爽,也可以经常把推子放到脸上试试温度。
3、或许长到几岁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推子?
让狗狗安静的有控制性的看看推子,闻闻气味,然后听听其声音。给狗狗梳毛的时候让推子在狗狗身边转动,让狗狗渐渐习惯推子的声音和振动的感觉,等狗狗感觉推子在身边不害怕了就可以剪了。
在为狗狗美容时难免需要用到剃刀,如果狗狗非常抗拒很容易造成狗狗受伤,而美容时狗狗出现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以前主人或美容师操作不当不经意间给狗狗带来了伤害,造成狗狗对美容的恐惧,所以必须要认识并克服这样的问题出现。
西二旗是什么梗
今天,一篇文章在很多网友的微博和朋友圈疯传,文章名字叫《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教你如何活得像月薪五千》,那么西二旗人是什么梗?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是什么意思?
西二旗人是什么梗 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是什么意思
西二旗人是什么梗?
很多人在刚以听到西二旗人的时候,还会想这是哪个名族的分支吗?是满族中的一族吗?其实都不是。
如果你在地图中搜索“西二旗”,你就明白了。在地图中,“西二旗”在帝都西北五环外,这里坐拥中关村软件园,聚集着百度、腾讯、网易、新浪、滴滴等中国著名互联网公司和世界500强外企,所以在西二旗上班的人被亲切的成为“旗人”。
西二旗是北京地铁13号沿线的一个站,跟上地站一样,周围的公司大都是IT聚集的地方,也是北京IT男最密集的地方。那边有软件园,还有很多百度等大公司,编程人聚集的地方,因为13号线和昌平线西二旗地铁站而命名。
西二旗站也是最著名的,早高峰人多到爆的地铁站,每天早上九点十点得西二旗,特别可怕。
别吹牛了,月入5万算什么,在北京还不是一样买不起1300万的小三房。
理发一次38?太奢华了。 淘宝一部19元的电推子解决了我后半生的所有头发。不过就西二旗人发量来看,理发真没必要选贵的。从西二旗地铁站楼梯往下看,那脑瓜顶,就没见过这么多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