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史上,柯达彩色胶卷照片带来了哪些贡献与影响
在1861年,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随后,法国科学家欧威在以后的实践中采用三色滤光镜成功完成天然色照片.为1936年柯达公司研究出柯达克罗姆反转片带来曙光.也就是第一张彩色胶片的诞生.
直到1888年,柯达公司制造出新型的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
为什么彩色胶卷能拍出彩色照片
彩色照片是把感光纸放在照相底片下曝光后经显影,定影而成的人或物的图片,并能清楚地反应显影前的`人或物的明确色彩的,叫做“彩色照片”。接下来我整理了为什么彩色胶卷能拍出彩色照片,欢迎大家阅读。
黑白胶片是用卤化银做感光剂的,纯净的卤化银只对蓝光很敏感,如果在卤化银中掺进一些特殊的染料,可以使卤化银分别对红光或绿光特别敏感,这些特殊的染料叫做“增感染料”。人们据此制成了“多层彩色胶片”:一层对红光敏感的感光乳剂;一层对绿光敏感的感光乳剂和一层对蓝光敏感的感光乳剂。拍摄时,各种彩色光线通过照相机的镜头,落在多层彩色胶片上。这些光线被分解后,按照其中所含的红、绿、蓝三种原色的多少,分别在感红、感绿、感蓝乳剂层上感光。经过冲洗后胶卷上就把色彩留下了。
彩色胶卷的发明不伟大吗怎么人类重大的发明里没有彩色胶卷呢
因为在人类重大发明的项目中,已经有了摄影,彩色胶片只是整个摄影发明中的一环而已,所以无法单独列为重大发明。
彩色胶卷为什么能够拍出彩色照片?
彩色胶卷感光乳剂层大致分为三层:蓝色感光、绿色感光、红色感光。这三层里面都有一种叫卤化银的东西,这东西被光线照射就会发生改变,光线越强,改变的量就越大,光线越弱,改变的量就越少。这样,有层次的黑白图像就出现了,但是黑白怎么会变成彩色呢?原来在这三层卤化银里,还存在着颜料!也就是说光线照下来,卤化银发生变化了,变化的这一部分也会同时被染上颜色!第一层变化的卤化银被染上黄色,第二层变化的银被染上绿色,第三层变化的银被染上红色,这样的话,彩色照片就出来了!在后面的冲洗步骤,会把那些银全部洗去,只留下颜料!
为什么彩色胶卷能拍出彩色照片?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胶卷的种类,胶卷可分为彩色胶卷和黑白胶卷,彩色胶卷又可分为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
我们平常用得最多的是彩色负片,用它拍摄最终是为了用来印放彩色照片,彩色负片冲洗后形成的色彩是所摄景物的颜色的补色,如:兰色在负片中呈黄色,红色就呈青色,绿色呈品红色。经过扩印后才还原为被摄物体原来的颜色。彩色反转片和彩色负片完全不同,反转片拍摄后经过反转冲洗工艺,得到的是彩色透明正像,色彩和原来景物相同,可以用来放映幻灯或直接用于制版印刷。
其次胶卷的材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在感光化合物中加入质地优良而透明的动物明胶和能使感光物质增加感色性能的色素,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 便成为一种乳白色的混合剂, 我们称其为感光乳剂。 按各种要求配制成不同感光性能的乳剂, 薄而均匀地涂抹在平整光洁的玻璃片上, 就成为玻璃感光片,俗称硬片;把它涂抹在赛璐珞上, 可制成感光胶卷或感光干片, 这种感光干片多用在大型座机中;把它涂抹在一种特制的厚纸上, 就制成了放大或印相用的感光相纸。
如果把感光片再细致地解剖一下, 其结构组成分别为保护层、 感光乳剂层、 结合层、片基、
防光晕层五部分组成。
1. 第一层为保护膜
感光片在制作、使用和冲洗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物体直接接触,为了防止乳剂层被划伤或产生摩擦灰雾,在乳剂层涂布干燥后,通常要在乳剂表面涂一层韧性较强的透明胶质,起保护乳剂层免受划伤的作用。保护层的厚度只有0.002mm左右,是一层非常薄的透光膜, 称为保护膜。保护膜的韧性是有限度的,在使用感光片以及冲洗的时候,要十分细心操作以免划伤胶卷而造成不良的后果。
2. 第二层为感光乳剂层
感光乳剂层是感光片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摄景物的影像通过透镜成像在感光材料上,感光乳剂层将它们“ 记录”下来。
感光乳剂层是由卤化银、明胶、光学增感材料等组成,起着曝光后记录影像的作用。感光材料的性能主要由感光乳剂层的性能来决定,通常黑白负片涂敷两个乳剂层,上层感光速度较快,下层感光速度较慢。双层涂敷的作用是为了增大胶片的宽容度,使感光片对强光部分和弱光部分的景物均能“记录”下来,起着相互弥补、丰富影像层次的作用,从而得到最好的拍摄效果。但双层涂敷使乳剂层较厚,感光速度较慢,新型的黑白负片多数采用单层涂敷,目的就是使乳剂层涂敷得薄一点,提高感光速度,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在乳剂中,卤化银是以微粒状态存在的。理想的卤化银晶体为正立方体形结构,受乳剂的配方及工艺条件的影响,在乳剂中卤化银多呈六角形、三角形、圆形等形状,而且多为扁平状态,乳剂层干燥之后,这些晶体大都平行于片基和乳剂层表面。一般胶片的乳剂涂层中,大致有几十个卤化银层。
银盐颗粒的大小与感光度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颗粒大,受光面积大,接受光子的机会多,感光度就高;颗粒小,受光面积小,接受光子的机会少,感光度就低。在正片中银盐颗粒的直径大约为0.3μm,在负片中大约为0.9μm,在高速负片中大约为1.1μm。制备乳剂时,有一个加热熟成的过程 , 为了提高感光度 , 熟成时间长 , 银盐颗粒就会因升温使部分银盐分子集结15而变大。
3. 第三层为结合层
在乳剂层涂布之前,需要在片基上先涂布一层极薄的粘合能力较强的特殊化学胶液,这就是结合层,其作用是增强乳剂层对片基的附着力,防止乳剂层在感光片冲洗加工时从片基上脱落下来。但还是有个别胶卷,在经过冲洗加工后,乳剂层与片基“分家 ”,这主要是由于结合胶质量不佳而产生的 。
4. 第四层为片基
片基是感光片的支持体,亦是感光乳剂和其他涂层的载体。它对感光片的质量有直接影响,与画面的质量也有密切关系,因此片基必须具有平整光洁的外表和较高的透明度,无色片基的透光率应在90%以上,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较好的韧性,能耐磨、耐折、耐拉;有较高的几何尺寸稳定性,吸水性能低,膨胀和收缩率小,不易变形;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能耐光、耐酸碱,不易与感光乳剂起化学作用。常用的品种有三醋酸片基和涤纶片基。
5. 第五层为防光晕层
防光晕层是涂在片基反面的一层色素膜,可以是深灰、深绿或深蓝色,这种色素在显影过程中可以自行溶解消失,不会污染底片。防光晕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透过片基的光线,防止产生光晕现象。拍摄时较强的光线通过镜头使感光片感光后,一部分强光透过感光乳剂层进入片基。由于存在光程差的物理现象,射入片基的光线有一部分会由片基反射回感光乳剂层中,使光线发生紊乱,产生光晕现象,影响底片的清晰度。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在片基的反面涂上防光晕层,就能吸收这种透过片基的强光,使它不能再次反射,保证了影像的清晰度。防光晕层还有防止产生静电的作用。胶卷在卷片时发生摩擦,可能产生静电电荷,严重时,静电可发生放电产生火花, 使感光片局部感光,出现条状纹理或树枝状花纹。防光晕层中含有防静电的成分,能产生与摩擦生电相反的静电荷,与片基在摩擦时产生的静电荷相互抵消,防止静电火花的出现。应该指出, 尽管有防光晕层,如果光线太强,曝光时间太长,还是可能产生光晕现象的,拍摄时我们应当避免强光直接照射在镜头上。
彩色胶卷正片和负片有什么区别?一般市面上的是哪种?
一般外面市场卖的都是负片。
1、定义不同
彩色负片,它经过冲洗后,负片(底片)上的颜色是原物体颜色的补色负像。彩色反转片,即正片,它经过反转冲洗工艺后,就能获得和被摄物一样的彩色正像。
2、色彩不同
彩色负片,在拍摄时受色温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造成底片偏色,但可以在照片制作中用不同滤色片子以校正。彩色反转片,其色彩真实、鲜艳、饱满。
3、感光度不同
彩色负片拍摄的感光宽容度比黑白胶片要小得多。彩色反转片,拍摄时要求严格,感光宽容度甚小,要求曝光准确,如果曝光相差1/2倍,各种色彩与密度、层次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扩展资料:
反转片的优势
1、对初学者来说,因为反转片是正面图片效果图,是比较合适的。也就是说你拍摄的效果和你看到的是一样的。而负片则需要摄影师考虑图片印出来的效果。反转片真实的反映底片上的图象效果。
2、反转片有利于扫描。两三年以后再回想一幅特定的景象,可能已经记不起来了,至少我是不能回想起来了。如果对颜色的精确度要求很高, 那么还是用反转片扫描比较好,因为在颜色的精确度上,反转片比负片更具有优势。
3、反转片的颜色饱和度和对比度都比较高,使得图片更加逼真,这对于低对比度景物尤其有用。
4、对大多数人来说,反转片更容易保存, 而且占据空间相对比较小。
5、大多数出版物都用反转片,而且很少考虑用负片发表。虽然有时候可能采用数码或者扫描,其实这也是从负片到反转片的转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