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老年人心梗有什么危险吗(老年人心梗死的症状)

而既往心脏疾病、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不合理膳食、情绪激动、天气变化等均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病因。...

心肌梗塞威胁生命,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肌梗塞?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而一些疾病却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就比如说心肌梗塞可以威胁人类的生命,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一般在老年人当中出现的几率比较高。那么老年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想要预防心肌梗塞,不妨从饮食,作息以及运动方面积极的改善。下面就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年人应该如何预防心肌梗塞:

1、合理饮食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饮食方面也会有所改善。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想要预防一些疾病的产生,最好合理的饮食。一般建议饮食清淡,营养均衡的摄入,少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最好戒烟戒酒等等。

2、规律生活作息

虽然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在家,生活也比较稳定,但是他们由于一些繁琐的事情可能会经常的熬夜。不得不说,熬夜对于老年人以及年轻人来的话,都是特别伤害身体的。如果老年人想要有效的预防心肌梗塞,不妨规律一下自己的生活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3、适当运动

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他们想积极的锻炼身体,但是又迫于其他的一些原因,一直都没有付之行动。老年人想要有效的预防心肌梗塞,不妨进行运动。因为运动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同时还可以排毒等等。对于老年人来说想要运动的话也要注意,一方面是安全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要选择合理的运动。

通过以上的介绍,估计大家对于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肌梗塞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心肌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情况严重可能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一定要做好预防,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得心肌梗塞的几率。

老年人心梗的危害?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心脏肌肉因缺乏血液供应出现坏死,使得心脏功能受损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病症,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

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病因。而既往心脏疾病、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不合理膳食、情绪激动、天气变化等均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病因。

钱菊英医典专家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冠状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45岁以下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持续30分钟以上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

及时就诊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疾病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心脏肌肉因缺乏血液供应出现坏死,使得心脏功能受损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病症,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

流行病学

自2002年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和以前相比,农村地区发生率明显增加,部分年份的农村地区发病率甚至超过城市。2016年,城市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是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

此外,45岁以下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4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疾病类型

根据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急性心肌梗死可分为5型。

1型

在冠状动脉斑块基础上,由于斑块破裂、糜烂、侵蚀等原因,继发血栓形成而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肌钙蛋白升高或降低,至少1次超过正常值上限,并至少具备如下证据中的一项:心脏缺血症状、新发的心电图表现、符合缺血所导致的存活心肌丧失或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栓。

2型

心脏肌钙蛋白升高或降低,至少1次超过正常值上限,与冠状动脉血栓无关的心肌耗氧量和供氧量不平衡导致的心肌缺血,并至少具备心脏缺血症状、异常心电图表现、符合缺血所导致的存活心肌丧失或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依据中一项证据。

3型

心脏性猝死。未能取得血清标本的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前存在心脏缺血或心电图改变的证据。

4型

4a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的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的患者,术后48小时内心脏肌钙蛋白显著升高,并至少具备心脏缺血症状、心电图异常、符合缺血所导致的存活心肌丧失或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依据、冠状动脉造影中一项证据。

4b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出现血栓。

4c型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次出现狭窄。

5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的患者,术后48小时内心脏肌钙蛋白显著升高,并至少具备心电图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新的桥血管闭塞或原位冠状动脉闭塞、符合缺血所导致的存活心肌丧失或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依据中一项证据。

简而言之,对既往未发生过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若心脏肌钙蛋白异常符合心肌梗死的动态改变,且有明确血栓栓塞冠状动脉的证据,为1型;若心脏肌钙蛋白异常符合心肌梗死的动态改变,并除外血栓所致冠状动脉阻塞,为2型。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归入4型,并根据支架处再次阻塞的情况分为3个亚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的患者,属于5型。

参考资料

[1]

葛均波,徐永建.内科学 第八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242-255.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2010,38(8): 675-687,380-393.

展开全部

上一节:病因

下一节:就医

以上内容由钱菊英主任医师参与编审

百度健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病因

钱菊英医典专家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病因。而既往心脏疾病、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不合理膳食、情绪激动、天气变化等均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病因。

基本病因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就是心脏自身供血渠道因各种原因阻塞,失去供血的心肌仍旧工作,耗氧不断增加,进而出现供氧和需氧失衡,导致心肌坏死。综上可见,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心脏内血液灌注量减少

各种原因造成冠状动脉部分分支的供血量减少,所属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肌氧的供需失衡。

常见引起灌注量减少的原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夹层。

心肌供氧不足

除了血液灌注量不足可能引起外,缓慢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严重贫血、低血压、休克等均可以造成心肌供氧不足。若心肌缺氧严重,缺氧部位可能因缺氧而受损坏死。

心肌耗氧增加

如持续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高血压等,心肌耗氧超过供氧,心肌可能因过劳而受损。

诱发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较多,任何诱发血栓形成、血管内斑块脱落、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的因素均可致病。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诱因有: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情绪波动、天气变化、便秘者用力排便等。

上一节:病因

下一节:就医

以上内容由钱菊英主任医师参与编审

百度健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症状

钱菊英医典专家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表现症状为突然发作的,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患者常有濒死的感觉。

前兆

部分患者发病前数日可能会有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促、烦躁、心前区疼痛等冠心病常见症状。

早期症状:心前区疼痛往往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见于清晨,休息或活动时都可能发生,可表现为持续长时间不缓解。也有少数患者无疼痛,发病开始就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咳嗽等心衰症状,或意识模糊、皮肤苍白、四肢冰凉、全身出汗、血压降低等休克症状。

典型症状:本病典型症状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或憋闷感。疼痛或憋闷部位主要指胸骨后方,向左下方可延伸到左侧肋骨、上腹部,向上可到左侧肩、背甚至口腔、头部。部分患者也可表现在左上肢。疼痛性质多为心前区的“压迫感、挤压感、沉重感”。部分患者胸部无明显感觉,仅胸部以外其他部位有钝痛或不适感。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30分钟以上,无明显疼痛峰值,安静休息或应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并不能很快减轻症状。

伴随症状: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血压、心率、心律等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初期,心肌灌注量减少,供氧不足,心脏企图通过增加全身供血改善缺氧,故患者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表现。后期,因以上方式未能有效改善心肌供氧,而心肌无效工作造成的耗氧增加,导致缺血坏死的心肌数量增加,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心脏及全身血液循环出现障碍,伴随心跳减慢、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头晕、意识不清等表现。部分患者可直接休克。

心梗有生命危险吗

1 心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心梗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病症,这是相当严重的疾病的,随时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2 心梗的病人有哪些表现

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3 心梗的急救措施

急性心梗是一种十分危急、病死率极高的病症,一旦发病,急救处理是否及时和妥当,对急性心肌的专柜十分重要。

对于疑似急性心梗者应该让其原地休息,立即采取平卧位或半卧位,保持绝对休息,有条件者可高流量吸氧,含服硝酸甘油,切记让病人行走,移动。

4 怎样预防心梗

对于既往有心脏病的缓和,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最大限度的预防心梗的发生。

1、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

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其生理效应与用力屏气大致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肌梗塞的常见原因。

2、放松精神

愉快陕生活保持心境平和,对任何事物要能泰然处之;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但应避免竞争激烈的比赛,即使比赛也应以锻炼身体增加乐趣为目的,不以输赢论高低。

3、适度锻炼

一般来说,要达到锻炼的目的,每周至少要有三次认真的体育锻炼,每次不少于20分钟,但也不宜超过50分钟。

4、不在饱餐或饥饿时洗澡

饱餐或饥饿都会造成身体内血流速度减慢,而洗澡时由于空间的狭小,极易造成缺氧、疲劳等现象,两者结合更容易促使老年人诱发心梗。

5、注意气候变化

在严寒或冷空气的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引起急性心梗。因此在冬季来临之前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心梗的发生。

50岁和70岁发生了心肌梗塞,后果会有啥不同?原因是什么?

张先生的同事上周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了,是在单位发生的,等救护车到来时人已经不行了,根本没有挽救的机会,可惜了同事则50出头,丢下了妻儿老小就走了。但有个问题张先生想知道是为什么?半年前他的邻居、一位70多的老人在家也发生了心肌梗塞,但经120急救送到医院捡回了一条命,难道年龄越小发生了心肌梗塞越凶险吗?

【医生评析】

首先要说的是,张先生的同事发生的是猝死,是心肌梗塞中后果最严重的一种,而他的邻居之所以能捡回一条命是因为发生了程度较轻的心肌梗塞,只要及时疏通堵塞的血管就可以解除危机。事实上,年龄越大的人发生心肌梗塞后死亡的风险越大,但我们经常见到四五十岁的人发生了心肌梗塞后失去生命的更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导致这种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心肌梗塞的救治是否及时,因为心肌梗塞的黄金治时间只有2个小时,除非是发生了心脏破裂等最凶险的情况回天无力外,能否做到把预防工作做在前以及是否能及时发现心肌梗塞,是有没有机会挽回生命的关键。

来看这样一组临床统计数字:在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人群中,25-34岁年龄组,90%以上在院前死亡,意味绝大多数人根本来不及去医院;在35-44岁的年龄段中,80%在去医院前死亡;年龄55-64岁的人,院前死亡率大约是70%;65岁以上的人,院前死亡率是60%。

需要说明的是,这组数字并非是说年龄大的人心肌梗塞发生后死亡率就低,而是表示年轻人发生的心肌梗塞往往比老年人的发病程度更严重,这又是为什么呢?

心肌梗塞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并有斑块形成,斑块在某此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斑块中的粥状脂质物暴露在血液中引起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堵塞了血管致使心肌受损坏死。由此可见,要防治心肌梗塞一是要阻止延缓血管上形成斑块,二是要避免斑块发生破裂,三是要采取相应措施阻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由于斑块并非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导致斑块发生的因素最多见的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的长期存在,这些问题虽然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但大多都会得到及时干预治疗,尤其是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时,老年人往往还会服用降脂药,在严格控制血脂的同时降低斑块破裂的风险,也会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预防血栓的形成,这些措施都大大降低了心肌梗塞发生的风险。此外,老年人更加关注自己身体上的变化,对心肌梗塞发生前兆关注度更高,也为得到及时救治赢得了时间。

反观中青年人,首先在思想上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人认为心肌梗塞只有老年人才会发生。实际上现如今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饮食不节、吸烟饮酒、久坐不动、经常熬夜等导致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在中青年人中更为严重,使得血管病变发生越来越低龄化,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增大且病情凶险程度更高,可以说人为地造成了中青年人心肌梗塞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后果。

因此,中青年人要避免心肌梗塞猝死等严重后果发生,就要把预防工作做在前,即使没有身体的不适也要定期体检,尤其要将与血管病变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些客观指标控制达标,才能避免心肌梗塞猝死的发生,主要指标包括:

空腹血糖小于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

血压力争保持在130/80mmHg以下

血尿酸男性不超过420 μmol/L、女性不超过360 μmol/L

低密度脂蛋白力争控制在2.6mmol/L以下

腰围男性保持在85cm以下、女性保持在80cm以下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这些指标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后仍然不能达到要求,就要及时服用相关药物,把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去除掉,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悲剧的发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