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来什么梗,曲协成员私下会听郭德纲的相声吗?
当然听,不过我们听的时候会义愤填膺!德云社都说的些什么玩意儿!简直是侮辱听众的欣赏水平,绝不能让郭德纲这帮人招摇过市!
我们从根源上鄙视他们,因为他们说的都是下里巴人,都是市井小民才听的低俗的段子,你看看郭德纲天天什么屎尿屁,什么大蒜,什么我是你爸爸,太低俗了,听了让人档次当场掉十八层,呸呸呸!
他们说的相声那也叫相声?都是逗人笑的,根本没有一丁点的教育意义,听完之后你说除了笑笑还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人生的思考从何而来,太庸俗了,没有深度,没有思想底蕴,味同嚼蜡,呸呸呸!
你再看看他们,观众爱听什么他们就说什么,能这么惯着观众吗?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相声观,引导观众听我们的才对,你看看他们德云社,郭德纲整天问观众,你们爱听什么呀?媚俗得很,看着都恶心,呸呸呸!
所以我们听是听过的,但是听着都是这种满腔怒火地听他们如何地三俗,如何地毒害广大善良的相声观众的,从而在我们表演时规避这些糟粕,为观众献上一场场饕餮盛宴才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打倒郭德纲,打倒三俗德云社!
刀可以放下了吗领导?挨着脖子老凉了。
康熙怎么收复的台湾?
明朝天启四年,趁明朝衰落无力顾南之际,荷兰侵占了台湾。南明永历十六年,郑成功收复台,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于台湾的非法侵占,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保证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而这一年,康熙仅八岁。
三十岁的时候,康熙平定台湾。康熙平定台湾,除了他的英明决策,还少不了姚启圣和施琅这两个人,缺一都拿不下台湾。
姚启圣的战略布局三藩叛乱之时,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曾亲率三万兵马出兵福建,连占厦门、泉州等地,姚启圣因征讨耿精忠、郑经有功,受到康熙的嘉奖,升任福建总督。
郑成功的部将刘国轩正率军攻进福建沿海,而且一举夺取了漳州城。姚启圣上任后,进剿郑军,攻克海澄、金门、厦门,扭转败局。因此,康熙在平定三藩叛乱后,将平定台湾定为下一战略目标。
姚启圣升任福建总督后,向康熙奏请了复台的战略和部署,提出“剿抚并用”的方式,以攻心与武力并用被康熙所采纳。
他一路进取福建,取得郑军五万余人投诚的显著成效。此外,姚启圣还请朝廷重视福建水师事务,奏请康熙委派水师提督到福建。
于是,康熙采纳了姚启圣的奏请,命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调往福建,从湖广调西洋火炮到福建,使得福建水师的力量大为增强。
康熙英明的决策1681年,郑经因病去世,年仅十二岁的郑克袭位继续统治台。康熙抓住郑经刚死、台政局动荡的有利时机,开始着手复台问题。
1682年,在姚启圣和李光地等人保举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命施琅率军统一台。
施琅的父亲施大宣是明总兵郑芝龙部下的得力干将。17岁时,施琅也投入到明总兵郑芝龙手下当兵。
由于在东南一带屡次剿灭草寇盗贼,战功累累,他先后被提升为千夫长、副将、游击将军。
1646年,郑芝龙降清,施琅也一同归顺。施琅从郑芝龙到郑成功,在降清和拥明之间反复横跳。郑成功以福建的金、厦诸岛为根据地,举起了抗清旗帜,施琅与父亲、弟弟等人一起投奔郑成功。
后来,施琅与郑成功闹翻,矛盾最终激化,郑成功一怒之下将施琅及其家人拘捕,施琅在心腹部下的帮助下逃跑,郑成功派人追捕未果,因此迁怒于他的亲人,施琅的父亲、兄弟和儿子都被郑成功所杀,绝望中的施琅再次投靠清廷。
施琅熟悉水师事务,擅长海战,统一台的思想坚定不移,而且与郑氏有不共戴天之仇。降清后,施琅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
为报杀父之仇,施琅屡次上奏请求出征,主张以武力围剿郑氏。此时施琅的儿子施齐与侄子施亥还在台湾,郑经为了离间施琅,故意重用二人。
郑经的离间计起了效果,康熙担心施琅有二心,康熙还是撤了他的提督职位,将他入京师,明升暗降。
清廷与郑氏政权,有战争也有和谈,清廷也做出了很多让步,给郑氏集团封藩,世守台湾,不过条件必须是登岸、不剃发、称臣。
而郑经则要求参照琉球、高丽等国,只是成为清廷的藩属国,但康熙坚决不同意。不过康熙不改的初心,一直努力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从这点来看,康熙不愧是千古一帝。
采纳施琅的建议郑成功病逝后,随着矛盾不断激化,台湾已由抗清阵地转变为割据的性质。施琅率军攻占澎湖后,利用有利形势对郑氏集团进行招抚,顺利复台。
由于当时清政府对台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曾有人提出迁徙百姓,放弃台湾。施琅上奏力争,指出放弃台湾将严重威胁边疆安全。
康熙采纳了施琅的意见,正式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并在台湾及澎湖列岛驻军镇守。这一措施不仅有利于保卫国家安全,更对台湾地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康熙再一次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重新得到重用后,为避免总督和水师提督之间互相掣肘,请求康熙放权给他。
同时他还奏请康熙派吴启爵一起出征台湾,这样能在征剿中加强与皇帝的联系。康熙也考虑自己远在北京,对前线情况不熟悉,因此同意吴启爵一起出征台,由施琅全权处理与征台相关的一切军政要务,不受其他地方官牵制。
而且吴启爵是在京侍卫,深得皇帝信任,他能在关键时刻往来于福建和北京之间,呈报前线情况、传达皇帝旨意。这一请求得到了康熙的同意。
1683年,朝廷与台湾郑氏集团谈判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康熙皇帝每次都最大可能地表达诚意。
当时福建总督派人赴台谈判,只要郑经归顺,答应郑氏在闽粤沿海“拥兵东归,世守边土”,但郑氏不愿归顺清廷,提出“资以粮饷”等苛刻条件,致使和谈破裂。
施琅率清水兵两万、战船300艘出征台湾,将进攻的矛头指向台的前沿阵地澎湖列岛。
郑军主帅刘国轩在澎湖列岛沿岸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集结主力部队,决心严防死守。经过一天的激战,澎湖列岛被施琅攻克,双方均损失惨重。
澎湖之战后,台门户大开,郑氏已经没有了与清军较量的资本,但清军占领澎湖后并不急于进军台,反而对被俘将士以礼相待,以安民心。郑克见施琅并无杀戮之意,决定率部投降。于是,施琅不战而屈人之兵,成功登上了台湾岛。
施琅维护社会秩序,下令禁止官兵骚扰百姓。郑克剃发归降后,郑克等人面向清廷谢恩。
施琅入台湾之后,施琅不计家仇,向郑军保证:“断不报仇”,与此同时,朝廷继续与郑氏开展和谈。而且专门去祭了郑成功的庙,因为他深知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尤其是在人心浮动的时刻。
施琅不负康熙厚望,处理好了国与家的关系,没有为难郑成功的后代。
1683年12月,康熙帝接见了郑克,对原台湾官员给予封赏,让他们在朝中为官。同时还称赞他是民族英雄。这使郑克羞愧难当,后悔自己与清廷的敌对行为。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平三藩、平台后,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康熙平台的壮举在中国大统一的历史成为光辉典范,也是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的大业。
写到最后康熙平台,主要是康熙英明的决策,启用姚启圣和施琅二人,姚启圣就任福建总督后,对于平台问题,他认为单靠他单枪匹马,根本完成不了。因此他向康熙推荐施琅,康熙之所以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实际上也是为了让他一举平台。再说郑氏内部贸易出现问题,粮饷供应不上,这是复台的好时机,但康熙仍然对台官兵宣传投诚政策。只是郑经不想被招降,所以最后康熙才动用军事策略,统一台!康熙“谈”收台湾这一最可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是怎样的?
随着近期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相信很多人已经接触过新能源汽车,人们对新能源汽车褒贬不一,网上也充斥着新能源企业发展新能源都是骗补的声音,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从业人员,笔者也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在以前的文章我写到了国家为什么发展新能源汽车,但是目前量产的新能源汽车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
优势一:纯电驱动的车辆驾驶感受好
纯电驱动的车辆指的是只有电机作为驱动方式的车辆,包括纯电动车以及增程式电动车,目前动力驱动的形式就是电机+单档减速器,
因为电机转速范围广,目前主流的转速为12000转,16000转,此转速基本无需多档便可满足电动车的绝大多数的车速使用需求(当然为了平衡动力经济性的需求,开发两档除外,目前问题较多,此间不再赘述),因此电动车在驾驶性上无丝毫换挡引起的顿挫。同时电机响应迅速,低转速扭矩大,在驾驶性上有很多传统燃油车无法比拟的优势。
优势二:驱动效率高,能量回收更经济
撇开整个能源周期,单凭驱动效率方面讲,传统燃油车发动机最高的热效率点目前已知40%多点,实际使用上也就是30%多,大部分的燃油能量被当做废气排放掉了。而电机+电机控制器最高效率大于95%,实际使用上也超过了85%,(实际使用工况参照NEDC工况),所以说电机总成的驱动效率是很高的。例如某A级电动车以及同平台的燃油车,电动车百公里电耗是14kwh/100km,百公里油耗量是8L/100km。已知汽油热值是42MJ/kg,换算百公里消耗能量是4.54*10^8 焦耳能量,而电耗是百公里消耗量是14*3.6*10^6=5.04*10^7焦耳能量,大概是汽油车的1/10,由此可见电动车是更高效的。
而混动车型,车辆的动力匹配大部分也例如是遵循着“用电节油”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动力匹配过程中,让发动机始终在经济转速-扭矩范围内工作,达到节油的目的,例如下面图中不同转速下,当前车速下发动机输出转速为2800转,会控制发动机扭矩90Nm左右,如果动力不够满足驾驶员的驱动需求,剩下的扭矩补偿靠电机来完成,以达成发动机始终在经济点工作从而降低油耗的需求(增程车型发动机转速和车速解耦,所以转速都可以调,更容易选取经济点),同理当发动机在经济点的扭矩超过用户的扭矩需求后,多余的扭矩便会驱动电机发电,将能量储存在电池中,以备后用,实际上还要考虑电机效率、电池充放电功率等很多条件进行不同工况的标定。动力分流,IMMD的串并联,P0+P4,P2.5+P4等等,但是还有所不同,这个后期我应该会单列个文章写一下不同动力结构的特点。
某发动机的map图
同时目前的新能源车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电机参与驱动。学过高中物理我们都知道,电机又是电动机(电生磁)又能当发电机(磁生电)。在传统车行车过程中,制动的建立是踩制动踏板建立液压,让制动摩擦片和制动盘接触产生制动的,从能量流向的角度上看,就是车子的动能转化为制动器的热能实现制动的,但是在新能源车型中,制动时电机断电、切割磁感线产生反方向电流并提供负扭矩(磁生电,详见高中物理),此时的反向电流就流向电池被储存起来,同时电机的负扭矩可以帮助车辆实现制动。说白了就是传统车在制动时候的动能被转化为摩擦片的热能被带走了,而新能源车可以把车辆的部分动能转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能量回收也分为协作式和非协作式的回头我看看再单开个专题讲一下),能量回收对里程的贡献率目前我根据实车测试见过的最高可达20%左右(NEDC工况)。
从以上来看,从电机整体效率上,从系统的匹配上,从电动车的特质上来看,新能源汽车其实更加高效。
优势三、使用成本低并且可以降低城市排放
电动车和大部分插电混动车辆,都有一定的纯电续驶里程,在家庭充电方便的情况下,用电的成本比用油节省的多,同样以上面的车辆为例,电动车百公里耗电是14度,按照现在的家庭电价,百公里大概7块钱;而传统油车百公里油耗是8升,百公里大概56块钱,同时电动车不需要经常保养,省去了更换机油等保养耗费。
同时电动车和混动车在排放方面会比传统车少很多,可以做到0排放或者少排放。
以上是我个人理解的当前量产新能源车的一些优势,但是真正的让很多人对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产生不好影响的劣势才是真正制约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辆的主因。
劣势一、电动车续驶里程低影响用户长途出行
目前最制约用户使用,引起用户抱怨的,其实就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是用户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但是目前量产的电动车,综合续航稍长的大概也就是400km左右,冬天开暖风更是直接衰减接近一半。根本无法满足用户长途需求,短途需求充电频次太高也会引起抱怨,甚至还有冬天盖被子不开空调的梗。
劣势二,充电不方便,不快捷
如果电动车续驶里程不长,但是充电方便快捷,也是个很好的解决里程焦虑的路径,但是目前的形势是:1、充电桩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充电桩物理接口或者充电协议甚至都不能和一些车兼容(笔者曾经就做过充电适应性测试,用一台车测各个品牌的各种桩) 2、充电速率慢。现在快充和加油相比也很慢,一般都提SOC20%-80%的充电速率,少说也要半个小时,多的有一个小时的 3、充电桩布局还是不平均。很多地方比较少甚至都没有,高速上面布局也少,貌似特斯拉等一些主机厂有过一些布局。4、很多小区不支持安装充电桩,支持安装的小区需要车主绑定车位等很多现实问题(笔者见过从十几楼往下甩电线充电的情况,貌似还得偷偷摸摸的来,消防问题,物业会查)。
所以很多主机厂正在使用或计划采取一些方案来解决充电难这个问题,例如蔚来汽车的换电以及保时捷的高压快充方案。其实单一厂商做其实怎么玩都行,但是想用户便利,最好还是国家或者行业层面上统一标准:换电方案的软硬件标准的统一,高压快充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劣势三、受季节温度影响较大
传统燃油车自身受温度影响较少,车内油液可以在几分钟内就达到常温下的工作温度,同时在低温下可以利用排气的温度给车内升温,所以冬季的油耗和动力性相对常温下,不会有特别大的衰减(日常行车时间比较短的可能油耗会高一些,油液刚热起来已经到地方了)。
而电动车电池受温度影响较大,例如在低温条件下,电池自身电量和充放电功率都有衰减(-7摄氏度电量衰减10%左右),所以在低温下仅电池衰减的电量就会对续驶里程有10%的影响,同时在低温下电池的充放电功率变化,对整车动力性和充电速率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电动车加热无法像传统燃油车一样利用排气的热量,需要一个外置的加热装置,现在大部分用的都是PTC加热,说白了就是一个电阻丝通电加热,然后靠风扇或者鼓风机直接把电阻丝加热后的热风吹进驾驶舱,或者是电阻丝加热水,再把水的热风吹进驾驶舱。-7摄氏度PTC平均功率可达到2-3Kw甚至更多(还不算电池加热),一个百公里耗电13度的电动车,平均车速在30km/h左右的工况下,空调的百公里耗电就接近10度,再加上电池的衰减。。。。。。所以很多车低温下的里程只能达到常温的一半。现在热泵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低温的能耗,但是在使用中还是有一些问题,例如更低温度下热泵基本上不起作用还是需要搭配PTC使用,还有制热的速率等,但是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安全高效的空调技术可以搭载在整车上。
以上是主要介绍了我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优势以及引起用户使用抱怨的主要抱怨点。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优点和劣势,例如电驱动对搭载自动驾驶更加友好,现在买新能源车会有一些政策红利等等,当然也有保值率问题,电动车安全顾虑等问题,由于延伸面较广,此处不一一列举了。基于以上的一些问题其实目前各个主机厂及科研机构也正在寻求解决方案争取达成技术突破,例如性能更好的电池,更加安全高效的热管理方案,更高效的空调系统等。
也是希望大家多了解这个行业,采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行业,而不是一竿子打死,认为所有的新能源企业都是骗补的,新能源车的发展就是错误的。我认为我们应该认同优点,正视差距,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全部汽车人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正是我想写一些东西的初衷。
本文比较概括一些,后续会专门根据制动能量回收、不同的混动系统介绍、影响整车动力经济性的因素及如何提升续驶里程等方面做一些介绍。以上都是个人的一些理解,想通过一些简单的语言来介绍下新能源汽车的一些特点,旨在交流,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如有错误和建议也请不吝指正,以互相学习
刘备关羽张飞谁最有文化?
刘关张三兄弟本是武将出身,武力水平一目了然,那文化排名如何呢?本文将从诸葛亮、曹操、孙权等旁观者的角度,以及三人的学习简历来展开讨论,力求客观公正。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三兄弟三兄弟从冀州打到徐州,从青年打到中年,常给人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问题出在哪儿了?谋略有限,换句话说,学识水平有限。
直到荆州遇上诸葛亮后,他们才真正迎来了事业的巅峰。诸葛亮出山后不久,便对三兄弟的个性了如指掌,三国演义多有描写,但是本文只参考历史。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眼中的三兄弟究竟是怎样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孔明后,常叹息相见恨晚,而关羽、张飞却非常不满,常常数落诸葛亮的不是。刘备解释说自己遇到孔明是如鱼得水,关张两人这才停止埋怨。
那么同样是初识诸葛亮,三兄弟的反应为何如此巨大呢?其实,这个也容易理解。如果将诸葛亮比作重点中学的老师,刘关张三兄弟为其学生,上完课后,刘备说这老师讲得太好了,而关张两人则不知其所云。
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仅从他们对诸葛亮的接受程度来判断,刘备的学识应大于关张二人。
那么,关张两人在诸葛亮的眼中又是如何呢?
《三国志·关羽传》中曾这样记载,当关羽向诸葛亮打听马超的武艺才华时,诸葛亮如是回答:“马超文武皆备,就像汉初的英布和彭越,与张飞旗鼓相当,然而不及美髯公超凡出众、卓尔不群啊。”
诸葛亮虽然有故意迎合关羽之意,但是,还是向人们透露了一个信息。在诸葛亮眼中,关羽胜过马超和张飞,并非是指其武艺更胜一筹,关键是赢在了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因为关羽长年诵读经书,才能在武将中显得与众不同啊。
至于张飞,虽然与诸葛亮的相处时间超过关羽,但却无留下片言记载,只怕是没有共同语言吧!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三兄弟刘备失去徐州后,曾经委身于曹操处,曹操对三兄弟的态度也并不相同。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一针见血:“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在曹操的眼中,刘备才是能与其相提并论的英雄,虽有试探成分,但这句评价却发自曹操肺腑。其麾下两位最得力的谋士程昱和郭嘉,也认为刘备是潜龙在渊。
虽然曹营对关张两人的评价都是有万夫不当之勇,然而曹操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曹操对关羽可是关怀备至,即使他知道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仍愿意放他离去。难道曹操手下无猛将吗?当然不是,还是咱关二哥有儒将的气质啊,深明大义,就让曹操觉得他与众不同。
曹操同样对张飞无感,也许是认为言语无法沟通,因此也就直接放弃了。
曹操可是魏晋风流人物,在文学、书法都有颇高的造诣。因此,从他对三兄弟的态度来推断,三人的文化排名依然是刘备、关羽、张飞。
从三兄弟的个人学习简历来看刘备,本是中山靖王之后,祖父刘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父亲刘弘举孝廉,可谓是书香门第。年满十五后,曾求学于卢植。
不过,刘备的学术水平也一般,一则他从小不爱学习,更喜欢宝马、音乐、时尚衣裳等,搁到现在,差不多算是被战争耽误了的TFBOY。
另外,别看卢植是东汉末年的大儒,但是刘备并未得到其真传。公元175年,九江太守卢植因病回家,年底却又被召回洛阳,而刘备在那年才求学于他,因此,两人师徒缘分不过匆匆数月。
关羽,出身虽不及刘备显贵,但祖父关审是个学问人,平时就爱用《易经》、《春秋》教导关羽的父亲。众所周知,关羽闲暇时,常挑灯夜读《春秋》,原来是来自家庭的熏陶。这么一看,关羽平时看不起士大夫是有原因的,武功和他差不多的,文化不及他高,文化比他高的,武功又不如他,怪不得连联姻狂孙权都想与他结为亲家。
张飞,对其出身没有任何资料记载,也许从他的交往经验中可窥一二。张飞入西川时,俘虏严颜,严颜宁死不降,张飞立刻将他释放,所谓仗义多为屠狗辈。
另外,刘巴是博学多才之人,很有名气,但却不爱搭理张飞。诸葛亮就却他:“张飞虽是武夫,但他很仰慕你,你还是给他个面子吧!”
刘巴却道:“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这事情传到东吴,孙权倒是很认可刘巴:“如果刘巴为了取悦刘备而结交张飞,如何能称得上高士呢?”
可见,张飞虽然非常喜欢结交上层人物,似乎得不到文官的捧场,这多少与他的学识有关吧?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结语:刘关张三兄弟谁最有才华?刘备居首位,关羽次之,张飞再次之。
刘备与曹操论得了英雄,听得明白诸葛亮的隆中对,曾求学于大儒卢植。关羽受到家庭的熏陶,习武之余,常手持《春秋》,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受曹操和孙权的赏识。张飞文化不高,不受文人待见,在曹操和孙权那里仅留下武人的印象。你怎么看?
浮生六记像芸娘这样如此可爱的女子?
《浮生六记》,一记闺房记乐,欢乐浪漫;二记闲情记趣,妙趣横生;三记坎坷记愁,忧愁困顿;四记浪游记快,潇洒快意;五记中山记历,新奇开阔;六记养生记道,心平气和。“浮生”二字,尽显人生之虚幻,欢乐之短暂!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在这六记中辗转?
欢乐有时,愁苦亦有时。到头来,仿若一场大梦,从虚无来,再回虚无中去。
而这六记中,我尤爱《闺房记乐》。作者沈复以细腻的笔调叙了古时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其对亡妻的深情悼念,也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他的妻子芸娘——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其音容气质历经数百年仍不改分毫,俘获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少男少女的心。
那么,她的可爱究竟在何处呢?
一、最可爱:藏粥待情郎,为情郎吃斋。痴情如斯!
沈复与芸娘是表姐弟关系。芸娘是沈复舅舅的女儿,比沈复大十个月,沈复称其为淑姊。也算是如今的姐弟恋了。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沈复对其可谓是情根深种,告母曰:“若为儿泽妇,非淑姊不娶。”可见其深情。
而芸娘对沈复的痴情,从藏粥、吃斋两件小事便可观之。
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
芸娘猜想辛劳一天的沈复(因为送亲)回来肚子肯定会饿,于是偷偷在房间藏着暖粥。却不料被堂兄发现,取笑她说:“我刚刚问你还有粥吗,你说没了,原来是藏在这里款待你的情哥哥哟!”不仅书中上下哗笑之,正在看书的我也是笑开了花。芸娘的那股娇羞窘迫的小女儿情态跃然于纸上,真是可爱至极!
不仅芸娘如此,全天下所有装着心上人的儿女皆是这般情态。不管你是女汉子,还是软妹子,一旦牵扯到心上人,是最经不得取笑的。一取笑就脸红,只不过女汉子是用拳头来掩饰,软妹子则是娇羞地低着头。
若你觉得藏粥还不足以体现芸娘的痴情,那么吃斋一事定可让你改观。
让之食,适逢斋期,已数年矣。暗计吃斋之初,正余出痘之期,因笑调曰:“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芸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新婚之夜,沈复要芸娘吃菜,却刚好碰到了她的斋期。沈复暗自计算她吃斋的最初时间,正是他出水痘的时候。“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这句足可见芸娘对沈复的痴情到了何种地步!为了能让心上人早日痊愈,竟为其吃斋祈福,一吃就坚持了这么多年。
不是现在很多人都会说这话吗,一谈恋爱就感觉自己成了个傻逼。这种傻亦是一种痴情的表现啊。
二、非常可爱:喜游山水,女扮男装,悄游太湖,豪爽大胆如斯!
芸娘和沈复可以称得上是一对志趣相投的夫妇。他们都喜欢寻访名山,游览古迹,做一对潇洒快活浪迹天下的夫妇。
余尝曰:“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芸曰:“此何难,俟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
面对沈复对于因她是女子而不能一起寻访名山的遗憾感叹,芸娘回道:“这有何难?等我老了,虽然不能远游五岳,但近处的虎阜、灵岩,南到西湖,北到平山,我都是可以和你一块游的嘛。”可见其眼界之宽广及气度之豪爽,不比其他妇人只知在家相夫教子。
芸曰:“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余曰:“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
沈复被朋友邀请去为他们插花布置花照,芸娘也想一同前去看看庙会的盛况。于是沈复怂恿她穿上他的衣服,假扮成男子前去。
如若是一般女子,绝不会生出和丈夫同游的想法,即便丈夫支持,也会囿于礼法而拒绝。芸娘虽也有所顾忌,但最终仍欣然前往。从中可见其勇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内心胆大而向往自由。
古时对女子有着诸多束缚,她们也习惯于去接受这种不公平对待的命运。芸娘女扮男装的行为对于旧社会而言十分难得,也是十分可爱了!
除了女扮男装外,芸娘还做过一件大胆的事。
芸私谓余曰:“吴江必经太湖,妾欲偕往,一宽眼界。”余曰:“正虑独行踽踽,得卿同行固妙,但无可托词耳。”芸曰:“托言归宁。君先登舟,妾当继至。”
芸娘想和丈夫一起游太湖,便想了个托词对公婆说要归宁,让丈夫先走,自己随后就到。
读到这我真是忍俊不禁,为她的聪慧也为她游太湖的执着。这种自古以来儿女和封建家长的斗争总是让人有种亲切之感。毕竟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啊。
记得小时候经常干的事就是,“妈,我要买笔!”其实是去买了零食;“妈,我去我同学家做作业!”其实就是溜出去玩;趁爸妈不在家的时候看电视,一听到他们进门的响声就赶紧拔了插头拿起了早就准备好的作业本,还装出了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和爸妈斗智斗勇也是童年的一大乐趣啊。
三、十分可爱:通吟咏,善女工,明事理,懂生活,聪慧如斯!
芸娘一生命运坎坷,四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徒四壁。母亲和弟弟都仰仗她灵巧的手指来生活。而其在刺绣的间隙,还渐渐通了吟咏,做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可见其聪慧。书中有云:
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对于自己喜欢吃的“臭腐乳”和“虾卤瓜”,她对厌恶这两者的丈夫说道:“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因为婆婆的缘故遭公公误会,她对想为她委婉解释的丈夫说道:“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可见其通晓事理,明辨人心。
而芸娘亦被丈夫称赞为“有悟性”的女子。
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芸娘对插花的丈夫说,可以仿效绘画中虫草相间的方法。将虫用针刺死,再用细绳绑在花草间,就像活的一样。从中可见芸娘聪慧有悟性,是个懂生活的女子。就像如今所说的把生活过成一首诗是一样的道理,人人都向往这种闲情逸致的生活。芸娘在几百年前,就为后人做了一个好榜样。
芸娘的可爱,比美丽多出一种胸怀,一种气概,一种痴情。阔达的胸怀,男子般的气概,感人肺腑的痴情。既能吟诗作对,也能贤惠持家。既有女子的温柔娴静,又有男子的阔达豪迈。
正如朱奇志在《浮生六记》的序中所讲: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与当今时尚女郎相比,芸多了一份内涵,一份古雅,一份矜持。正是因为芸的情感元素的丰富性,所以她能满足各个层面读者的情感需求:可以为红颜知己,可以为浪漫情人,更可以为贤妻良母居家过日子。
由此,很多人在看完这本书后都十分羡慕沈复能娶得芸娘这一妙人,并发出“若得芸娘,此生足矣”的感叹也是十分能理解的了。
如何评价电影大闹天竺?
谢谢邀请!
首先,作为王宝强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大闹天竺》对于王宝强来说,算是成功了。因为,他不是导演出身,甚至连表演都是半路出家。能够成为一个导演,对于王宝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其次,这部电影上映后口碑很差,但是它在贺岁档上映,占据了档期优势,所以票房还算成功。
这部电影,到底差在哪?我们来简单说说。
第一,主演选择失误。
这部电影,除了王宝强自导自演之外,他还邀请了白客和岳云鹏担任搭档。对于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他本应该找一些稳妥的演员才是,可是无论是白客,还是岳云鹏,他们都是空有人气,却并不符合喜剧标准的演员。
白客总是万万没想到的那种风格,自成一体。岳云鹏是说相声出身,他在电影中很出戏,他的那些表情,在舞台上能逗笑观众,但在电影院里,可糊弄不了观众。
第二,配角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配角方面,王宝强动用了自己这些年的资源。比如,他请到了陈佩斯和朱时茂,让这对搭档多年以后再次合体拍电影。
他找到了黄渤,但给他的角色却没什么价值,显得多余。
第三,剧情扯淡。
很多人把《大闹天竺》,看作是《印囧》,电影还是延续了《人在囧途》,《泰囧》这样的公路片风格,还加入了西游元素。王宝强当了导演,算是圆了自己孙悟空的梦。
第四,王宝强无法掌控一部喜剧。
从《天下无贼》被挖掘出喜剧才能之后,王宝强成了影视圈,演耿直,天真傻最擅长的演员。《人在囧途》,《泰囧》,《一出好戏》等电影,他和徐峥,黄渤贡献给观众诸多欢乐。但是,大家更偏向喜欢黄渤和徐峥。这样讲,并不是说王宝强不能演喜剧,而是说,他目前的能力并不能掌控一部喜剧电影。比如,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由陈思诚掌控节奏,王宝强的表现,就非常好。
因为《大闹天竺》,王宝强还被评了金扫帚奖,他去领了奖,也证明了他很真诚。或许,他的第二部电影,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