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司马颜什么梗

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惠文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但赵国还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针对赵军和匈奴军的特点,针对剽悍的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固守”匈奴兵将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就是赵国边兵们亦在下面窃窃私议,李牧一意坚守不主动出击的消...

司马颜什么梗,赵国猛将是谁?

李牧 (?—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华夏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生平李牧生年不详,据推算当生于赵惠文王前期。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强秦为主,曾两次大破秦军。 赵国北边和匈奴接界。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下令国中推行“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恢复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惠文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 赵武灵王时虽筑了长城抵御匈奴,但赵国还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抢掠去不少人员和财物。赵孝成王时,派李牧为将,镇守北边,帅府驻在代雁门郡(现在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以北一带)。 抗击匈奴的斗争中,李牧即表现了其杰出的军事才能,为了有利于战备,李牧首先争取到赵王同意,自己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针对赵军和匈奴军的特点,他深思熟虑后采取了系列的军事经济措施。 他将边防线的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严加守卫,同时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及早预警。在这一点上,当今的新罗马帝国很有心得,效仿得卓有成就。 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李牧密切官兵关系,厚遇士卒,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让精练骑马射箭战术,全军战士由于得到厚遇,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愿为国家出力效劳。针对剽悍的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为使窜扰的敌骑兵徒劳无功,他命令坚壁清野,并示弱于敌,以麻痹强敌,伺机歼敌。为此,严明军纪:“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一报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固守,从不出战,使匈奴无从掳掠。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 然而,时间一长,匈奴兵将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是赵国边兵们亦在下面窃窃私议,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有的愤愤不平。李牧一意坚守不主动出击的消息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王派使者责备李牧,要李牧出击。李牧老谋深算,意欲放长线钓大鱼,也不作解释,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匈奴一来,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匈奴往往满怀企望而来,却一无所获而归。 赵王听说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认为他胆怯无能,灭了自已威风,很生气,立即将李牧召回,派另外一员将领来替代。 新将领一到任,每逢匈奴入侵,即下令军队出战,几次都失利,人员伤亡很大,而且边境不安,百姓没有办法耕种和放牧。 赵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请李牧复职,李牧闭门不出,坚称有病,不肯就任。赵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强令李牧出山。李牧对赵王说:“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只好答应了。 李牧又来到雁门,坚持按既定方针办,下令坚守。几年内匈奴多次入侵,都一无所获,但总以为李牧胆小避战。其实李牧早已经定下诱敌深入,设伏包歼的计谋,对种种屈辱骂名置之不理,而边庭将士因为天天得到犒赏,却没有出力的机会,都希望能在战场上效力。李牧看条件成熟了,于是经过严格挑选战车1300辆,又挑选出精壮的战马13000匹,勇敢善战的士兵5万人,优秀射手10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训练。公元前244年的春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 不久,情报员来报告,有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详败于匈奴兵,丢弃下几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诱饵让匈奴俘虏去。 匈奴单于王听到前方战报,十分高兴,因久无缴获,于是率领大军侵入赵境,准备大肆掳掠。 李牧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熟悉了敌情,早在匈奴来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队一到,李牧为消耗敌军,先采取守势的协同作战,战车阵从正面迎战,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步兵集团居中阻击,弓弩兵轮番远程射杀,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过几年养精蓄锐训练有素的赵军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个个象生龙活虎,向敌人扑了过去。仿佛是一架运转严整的机器,两翼包抄的一万三千名赵军骑兵仿佛两把锋利砍刀,轻松的撕开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军阵,在转瞬间扼住10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对匈奴的追歼屠杀。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少量亲随仓皇逃窜。 农耕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斗中,过去由于机动力劣势,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李牧指挥的此次会战使机动性较差的赵军在围歼战中得以发挥自身车战、步战的优势,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为主的联合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启发作用。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胜利之势收拾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在这次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役以后,慑于赵军之威,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前246年以后。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继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指向赵国。当时的燕国也趁赵国虚弱之际趁火打劫。于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赵王派李牧带兵入侵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在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在河北省固安县南)。过了两年(前242),赵王派将军庞煖入侵燕,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桓齮(又称樊于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赵首10万。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桓齮仅率少量亲随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齮之首(此头后来被荆轲经过友好协商,借去作见面礼刺杀秦王去了)。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这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4)李牧一却秦军。由于秦国著名将领白起的封号是武安君,李牧击退秦军以后,赵王迁说:“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李牧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赵王迁当时对李牧的倚重态度。此战,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得知敌军识其意图,诱其出战,全歼于野时,遂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大破秦军,创造了又一个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 赵王迁四年(前232),秦王赵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在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这就是李牧再却秦军,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赵国军事实力丧失殆尽,已无力组织远程追击及反攻,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仅能退守邯郸,暂时自保。但此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王迁七年(前229),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政(秦始皇)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秦军多次受挫于李牧,王翦知道,李牧是自己的劲敌,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赵王迁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秦王赵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李牧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最终死在了他所誓死保卫的祖国君臣的手中,其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以致司马迁义愤地骂赵王迁“其母娼也”。 赵国是战国后期的第二军事强国,被秦国灭亡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人不信,自毁长城”。前有赵孝成王在长平之役中以赵括代廉颇,造成长平惨败,赵军死45万人,元气大伤;继之悼襄王以乐乘代廉颇,迫使廉颇奔魏投楚,失去良将;后又有赵王迁冤杀李牧,招致赵国最后的灭亡。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最杰出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如果不杀李牧,秦赵还得比一下高低。 战国时期各国的将领的作战对象基本都是各诸侯国之军队,亦即是民族内战,与他们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民族外敌,且在与野蛮外族征战中,以最精彩辉煌的方式实现了胜利。因此,李牧有理由获得后世更多的尊敬。 关于李牧的事迹,主要记载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史记是本文学性好的纪事史,却不是一本好的编年史,太史公在书史时,是以他的视角选取材料和故事的,使得我们常常难以得到许多具体事件的详貌,在两千多年时间长河中基本散佚的原始典籍后(战国各国史籍被秦国付之一炬),只能遗憾地留下难以弥补的空缺。

让你一直黑不起来的明星都有谁?

靳东

他惊艳我的是他在《伪装者》中饰演的明楼。

靳东这气质,简直就是为谍战剧而生的,没人有比他更适合白衬衫、大背头和黑马甲了。

极具时代特色的大毛领皮革大衣,靳东穿起来也是很惊艳的,成熟男人的魅力展露无遗。

这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伪装者”,表面是中共对立面的高层大佬“毒蛇”,真实身份又是地下党组织上海分部的首脑人物“眼镜蛇”,他聪明睿智,将敌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回到家中,他又是一个好弟弟和好哥哥,人设完美到无可挑剔。

本迷妹原先是不喜欢大叔的,为了靳东,我的审美妥协了…

可当我再次认识靳东时,他成了一个在微博卖弄风雅的“矫情诗人”。

明明是内地人,偏偏要用繁体字。不仅如此,靳东才华出众,简单的一个“大寒”节气也能硬生生写出一首短文诗,真是了不起。就是苦了当初只为了舔你颜的小粉丝,想尬夸,又生怕文采不出众拖了你后腿。但是不会夸,睁眼瞎总会的。

此时,靳东也不知道着了什么魔,就是跟中国二十四节气杠上了。

终于有一天,他翻车了。估计是诗兴大发,一时手误将“草木萌动”写成了“草木萌劝”。

好尴尬,但这并不是最尴尬的。因为在2015年,靳东的人设就已经坍塌了。他把茅盾文学奖写成了矛盾文学奖。

如果换作普通人,那一定是手滑。但是靳东,那绝对不能啊,毕竟人走的一直都是高端文艺路线。

可是本迷妹真的太爱明楼了,就算我明知某人在无形装x,我也舍不得黑啊。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诺贝尔数学奖。

我感觉的底线快要绷不住了……

再然后,我又看到了他说曾经婉拒了20多所大学的演讲邀请。

但是在微博,却又小错误不断。错别字什么的是家常便饭,他甚至膨胀到给梵高自创了一句名言。

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

嗷!这么扭捏又矫情的台词,恐怕琼瑶看了都自愧不如。

我最喜爱的明楼,终究还是在某一天成了大众的欢乐源泉。可是我还是做不成他的黑子,一边吐槽他,一边追他所有的剧,毕竟明楼真的白月光。

颛顼的真正后代姓氏?

颛顼,国号高阳氏,姓姬,名乾荒。是上古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五帝之一。

颛顼的后代姓氏有:程、陆、童、和、司马、芈、斟、己、曹、彭、云、斗、苗、熊、罗、沈、叶、庄、严、郯、廖、董、关、龙、顾、苏、谈、温、司寇、郗、寇、朱、邾、儿、倪、颜、钱、韦、鄢、查、阳、伍、上官、景、荆、权、鄂、潘、楚、莫、成、孙、包、屈、白、左、班等57个姓。

延伸知识:“三皇五帝”是中华古代有名的“神”。 “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在不同的典籍中记载并不一致。 颛顼是五帝之一。

历史上有哪些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出过不少权臣,几乎历朝历代都出现过,权臣是相对于皇权而言的,通常指掌握国家军政大权、威胁统治者的大臣,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谁来统治都一样,所以,紧张权臣的,只有皇权,以及和权臣政见相左的政敌。

如题,历史上权力大过皇帝的权臣数以百计,本文将从中选出十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权臣,并略作评述,这些权臣的权力大过皇权,甚至有废立的权柄,但又始终只是臣,他们将符合以下五个标准:

中央集权制形成以后的权臣,如伊尹等不算。权力大过皇帝或能压制住皇权,如杨素、蔡京等不算。生前没有篡位,如刘裕、杨坚等不算。没有皇族背景,如宇文护、多尔衮等不算。至少活着时,皇帝和政敌拿他没办法,本人能善终,如长孙无忌、耶律乙辛、鳌拜等不算。

(备注:以下排名以历史出现顺序为先后)

一‍‍:西汉霍光‍

本来,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制王朝后的第一位权臣应该是能“指鹿为马”的赵高,但他却被子婴这个毛头小伙子干掉了,实在是很丢权臣的脸,因此,本文选的第一位权臣只能是熬到善终的霍光了。

汉武帝临终前,因指定的继承人汉昭帝刘弗陵年幼,故托孤给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金日磾辅政一年多之后病死,另外两位都被霍光干掉,霍光一人大权独揽。

霍光主政期间,立过两位皇帝,分别是汉废帝刘贺和汉宣帝刘询(刘病已),废掉过一位皇帝,即汉废帝刘贺,汉宣帝在霍光活着时,拿他毫无办法,一直忍受着他的压制,并避其锋芒,直到霍光死后,才真正站起来了。

霍光在权臣史上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在以后的朝代中,指责某些官员要当权臣时,经常提出的比喻就有他,严重一点的叫做“操、莽之辈”,另一种说法就是“伊、霍之流”,好在霍光没有篡位,被认定成为霍光之流,也许还能活命。

二‍‍:东汉曹操‍

曹操比霍光牛得多,他是跟王莽齐名的,他打破了两汉自汉高祖刘邦斩白马盟誓,宣称“非刘姓不得为王”之后四百年来的惯例,当然,曹操的功绩也担当得起。

毕竟,东汉中央朝廷的权威在董卓擅自废立皇帝之后,已经名存实亡了,群雄并起,若非曹操在维护着,真是“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其实已经达到了可以创立新王朝的地步,但他生前终究没能称帝,很不错了,有几个人能忍住当开国皇帝的梦想?刘备只剩下川蜀一地,都还硬撑着称帝,虽然是为了跟曹丕达成政治地位对等,到底还是低了曹操一筹。

不过,曹操的行为多少也给后来者提供了借鉴的基础和方向,未来的魏国被晋朝取代,曹操曾经的经验功不可没,一饮一啄自有定数。

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

司马懿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标签是“能熬”,他从曹操时代开始熬起,把曹魏比较英明的君主全部熬死了,然后携世家大族之势崛起,在“高平陵之变”后上位,经过两代三人的传递,到第三代完成朝代更迭。

其实,司马氏的权力传到司马昭时,就可以代魏了,司马昭有灭蜀汉的功绩在手,称帝是谁也挡不了的,挡住司马昭称帝的是老天,灭蜀后仅一年,司马昭称王,再一年,他就病死了,他死后仅四个月,他的儿子司马炎就建立了晋朝。

司马懿父子就是曹操父子的翻版,唯一不同的是,曹操是凭借乱世中的力挽狂澜而崛起,无曹操无建安(汉献帝时期的年号),道德上的负担要少得多,司马懿父子却是在曹氏的恩惠中潜伏一击,是真正的乱臣贼子。

四:蜀汉诸葛亮‍

刘备死时,分别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但诸葛亮的政治势力比李严强太多,荆州派全部只听他一人的,元老派也支持他北伐的战略,躲在永安的李严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年少的刘禅又无法起到平衡及制约两者的作用。

《出师表》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宣言明确了诸葛亮权臣的地位,好在,诸葛亮集权不是为了取代蜀汉,而是为了完成刘备的事业目标,病死在北伐前线,也给诸葛亮的人生带去了一丝悲壮。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是权臣中的异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是少有的,也几乎是唯一的,在权臣中作为正面形象存在,且广受赞誉的。这是因为他在成为权臣后的作为是和蜀汉创立者刘备的理想是一致的,所以能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五星好评。

五‍‍:东晋王导‍

西晋建立,传承两代后,先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乱华”,内耗中实力大损的西晋王朝无力驱赶入侵者,皇族司马氏仓皇南渡,并建立东晋、于是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马”是东晋皇室,“王”就是以王导、王敦为首的王氏家族了,王氏家族还代表着一大堆跑到南方,以及本就来南方生根的世家大族,他们是支持丢土弃民的晋朝还能存在的主要力量。

王导的兄弟王敦曾发动叛乱,试图废掉晋元帝司马睿,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睿都不敢问罪就在他身边的王导,可见,晋朝皇室实际上只是世家大族们树立起来的招牌,权力始终在王导们手中,不过,没多少人同情晋朝司马氏,原因大家都知道。

六:唐朝仇士良‍

唐朝后期,权力场上最大的玩家是宦官势力集团,他们已经成为了可以擅自废立皇帝的存在,仇士良只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且难得善终的一位,所以选他出来作为唐末宦官集团中的代表人物。

和仇士良挂钩的著名政治事件是“甘露之变”,当时在位的唐文宗(唐朝第十四位皇帝)李昂不甘心权力被宦官集团把持,和亲信大臣郑注、李训等合谋,试图发动政变铲除宦官势力,当时,仇士良还不是宦官势力中的一把手。

但在政变进行中,因为仇士良的警觉,抢先把皇帝唐文宗抢在手中,并以皇帝的名义下达诏书平叛,政变失败后,参与此事的大臣全部被诛杀,仇士良摇身一变,成为唐朝的主宰。

唐文宗在“甘露之变”后彻底成为傀儡,临死前哭泣说:“赧、献受制强臣,今朕受制家奴,自以不及远矣!”他死后,仇士良伪诏立唐文宗异母弟李炎为皇太弟,后来拥戴他继位,是为唐武宗。

而仇士良此后累官爵至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观军容使、兼统左右三军、封楚国公。他拥戴的唐武宗政治手腕不差,和亲信大臣李德裕联手压制住了仇士良的猖狂,并逼得仇士良主动告老还乡。

仇士良告老还乡的当年,就在家乡病死,他能得到善终的原因是死得快,否则,放下权力的他,估计不会有好下场,他死后的第二年,唐武宗就对他进行了清算。

《新唐书》中记载:“士良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馀年,亦有术自将,恩礼不衰云”,后来的明朝宦官们,跟仇士良这样的唐朝宦官比,差远了。

七:金朝完颜宗弼

完颜宗弼是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说岳》中的大反派、四太子金兀术,金朝开国功臣,“靖康之变”的主要推手和参与者,曾追得宋高宗赵构逃亡海上,也曾在黄天荡被韩世忠杀得大败。

在宋、金合谋促成的抗金名将岳飞之死的事件中,南宋这边的主导是宋高宗和秦桧,金国这边就是完颜宗弼在主导。原因当然是他率领的金军精锐打不赢岳飞,只好利用宋高宗妥协投降的心思,用政治手段干掉岳飞,他写给秦桧的信中明言:“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

金朝建立后,皇位的传承不同于中原王朝的父传子,先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传位给弟弟金太宗完颜晟,完颜晟死后,金朝宗室大臣完颜宗翰(粘罕,金朝开国第一功臣)又拥戴金太祖的嫡孙金熙宗完颜亶继位。

但不管怎么传承,完颜宗弼这样的太祖子孙和开国功臣都是实实在在的实权派,在金熙宗继位后,完颜宗弼帮助他陆续废掉和铲除了威胁到皇权的完颜宗翰、完颜宗磐、完颜宗隽等权臣,自己却成为了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独掌军政大权,不过,他独掌金朝权柄仅一年后就病死了。

八:南宋秦桧‍

秦桧不用多介绍,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这位的,他算是两宋出现的第一位权臣,这是基于南宋的特殊性才有的,以北宋的政治架构和氛围是不可能出现权臣的,王安石、蔡京这样能随时被贬的,称不上权臣。

秦桧能成为权臣,且自宋、金达成和议后,宋高宗都不敢贬斥他的原因是,金、宋两国之间所谓“和平”的需要,金国不希望有主战派大臣主政,另外,基本上算是孤身南下的宋高宗也寄望于秦桧这样的“北归派”大臣帮助自己压制南方“土著派”大臣。

有宋高宗害怕得要死的金国的力挺,加上宋高宗本身的政治需求,秦桧得以独掌南宋朝堂权柄二十多年,临死前受封郡王爵位,死后追封亲王爵位,塑像跪在岳王庙前的秦桧当官是当到极致了,而在学术上,秦桧是主张打击理学的。

根据《宋史·纪事本末》以及众多史籍中的记载,宋高宗曾说过:“桧亡,故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这样的话语,可见秦桧生前的权势让宋高宗忌惮无比,但因为政治上的同流,宋高宗在秦桧死后,依旧给了他比较高的追赠待遇。

九:南宋史弥远

史弥远是干掉了在他之前的权臣韩侂胄才上位的,用的手段是暗杀,当然,他得到了宋宁宗皇后杨氏的支持,或许宋宁宗也隐晦的在支持,主张北伐收复故土的韩侂胄死后,主张妥协投降的史弥远成为南宋朝新的权臣。

宋宁宗驾崩后,史弥远也干了权臣该干的事,因为宋宁宗选好的接班人济王赵竑看史弥远不顺眼,于是,史弥远继续和杨皇后合谋,在宋宁宗的丧礼上,把自己偷偷培养的平民宗室子弟赵昀推出来,取代了赵竑,成为新的宋朝皇帝,也就是宋理宗。

在宋理宗朝,史弥远继续大权独揽九年后才病死,他掌权时,对金乞和,陷害忠良,干的全是奸臣干的事,但却没有被列入《宋史·奸臣传》,原因是他曾为被韩侂胄打压的理学平反,于是,韩侂胄进了奸臣传,他没有,但他死后的谥号,却被定为和秦桧一样的“忠献”,南宋的大臣其实还是把他当秦桧之流看待的。

十: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变法”被誉为史上三大变法之一,张居正也因此和商鞅、王安石齐名,虽然他本人还被誉为“明朝三百年来唯一权臣”,但张居正和前面说的九位相比,权势就大大不如了,他需要借助皇太后和司礼监大太监的配合,才能掌控朝堂,更加不可能有废立皇帝的权威。

不过,和明朝三百年来的其余臣子相比,也只有张居正能称得上是权臣,要主导变法,没权力也不行,至少,在他活着时,万历皇帝是拿他毫无办法的,只能唯唯诺诺的附和,当然,压迫的有多狠,反弹的就有多厉害,张居正死后,其家族的下场就是明证。

从明朝的统治角度来看,在中、晚明交替之时,出现一个张居正这样的人物也是必须的,否则,财政失衡的明朝估计要早几十年出现动乱了,“一条鞭法”是张居正留下的最大遗产,他对明朝的存续是有贡献的,稍微让人诟病的是,张居正也有着许多明朝士大夫们的通病,生活上奢侈无度,还比较好色。

以上是小编基于前面说的五条标准,选出来的历史上的十大权臣,一家之言,或许有遗漏,也有一些主观,如有不同意见或能没有写出来,但也能名列其中的代表人物,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开创晋朝200年江山的司马氏?

第一,五胡乱华。

司马姓在建立晋朝后,光是封王就有几十位,而且繁衍也特别快。但是好日子没过几天,就发生了八王之乱,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而这些皇族的司马氏就成了被追逐杀绝的对象。因此,除了少部分司马皇族跑到南方建立东晋外,大部分在北方被杀绝,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侯景之乱,刘裕灭晋。

到了东晋,其实南方的皇室司马也发展很快,繁衍迅速,可以说数量上有所恢复。但是,好景不长,东晋爆发著名的侯景之乱,这位羯族首领侯景残酷杀害东晋皇族,当时整个京城几乎鸡犬不留。后来刘裕灭东晋,又是一轮杀戮,对司马氏人口可谓是大减了。

第三,改姓。

司马氏最牛的时候,也是中国最乱的时候,长达几百年的分裂。而司马氏失去政权后,为了保命,只得改姓。很多改姓马,或者冯,还有的改姓同等。而且到了后来复姓改单姓成为趋势,很多复姓都改姓,司马姓那更是改姓最多了。

第四,最讨厌的姓氏。

司马姓虽然是中国的贵族姓氏,但是千年的宣传以及对司马懿等的贬损,再加上司马氏的晋朝使得中华面临最危险的五胡乱华奇耻大辱,整个北方汉族差点被灭绝。因此,后世历史对于司马姓氏很不喜欢的,对其批评有加。这一点也使得,司马姓人口逐步加速的改姓,到现在全国人口普查只剩下2.8万人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五官别称?

巴、车、眵、脣、耼、耽、聃、齻、定、顁、頞、齃、咡、辅、聝、馘、颔、顄、

颌、衡、喙、顪、颊、睑、角、睫、颏、匡、眶、颅、矑、门、明、牟、眸、頄、

鼽、权、颧、腮、顋、颡、矧、题、吻、涡、馘、颜、靥、颐、齗、龈、眹、肫、

准、眦、祖、觜、

白睛、白眼、版齿、包牙、鼻凹、鼻洞、鼻观、鼻孔、鼻隧、鼻窝、鼻准、碧瞳、

碧眼、编贝、冰镜、菜色、槽牙、龀齿、尺宅、赤斤、赤宅、窗笼、脣吻、脣呡、

从理、寸眸、大牙、大宅、丹颊、丹脸、的颡、地阁、地格、齻牙、丁香、耵聍、

额颅、恶面、饿文、饿纹、齃岳、儿齿、耳根、耳尖、耳轮、耳门、耳窍、耳囷、

耳塞、方额、方颊、方目、方颡、方瞳、飞耳、肺门、粉顋、粉题、丰额、丰颔、

丰颊、丰下、蜂准、伏犀、辅车、辅颊、孤拐、广额、广颡、皓齿、曷鼻、颔车、

河目、红颊、红颜、后齿、瓠犀、虎鼻、花颊、花脸、花面、花颜、华池、黄阙、

黄庭、祸门、奯目、机关、颊车、颊辅、颊肌、颊颧、尖额、绛脣、角犀、金关、

金面、金籥、谨耳、九窍、驹齿、军营、空面、空窍、孔窍、口啜、口辅、口颊、

口角、口头、口吻、口子、朗目、梨涡、立人、莲脸、莲舌、敛道、脸道、脸脑、

两脸、两犀、灵根、灵眸、灵宅、六老、龙颡、龙颜、龙准、隆颅、隆颡、隆准、

渌老、緑眼、曼颊、眉宇、面颊、面孔、面理、面门、面目、面山、面色、面颜、

面子、明矑、明眸、明目、明瞳、明珠、命门、牟子、眸子、目精、目眦、脑膏、

内眦、倪齿、鲵齿、齯齿、你敦、匿犀、盘儿、庞儿、皮目、七孔、七窍、七体、

奇牙、气户、巧舌、窍中、钦颐、顉颐、螓首、青睛、青眸、青目、清卢、清矑、

清眸、曲颊、权骨、颧骨、颧颊、阙庭、确颡、人中、日角、肉眼、腮斗、腮颊、

腮庞、三绰、三关、三官、三宫、三停、山额、山根、山庭、山源、上窍、上弦、

舌本、舌根、深目、神庭、甚口、衰颜、素面、檀脣、檀口、天关、天官、天角、

天轮、天门、天容、天台、天堂、天庭、天颜、天真、天中、天柱、听老、童子、

瞳人、瞳子、头面、颓颜、魋顔、吻角、齆鼻、乌珠、五部、五关、五岳、皙面、

犀骨、犀角、鼸车、下颏、下停、小体、笑涡、笑窝、笑靥、心关、心听、星眸、

星眼、玄房、玄牝、玄膺、玄准、悬珠、学堂、雪颔、雪面、牙车、牙根、牙关、

牙花、牙颊、牙龈、顩颐、巖电、眼眵、眼挫、眼锉、眼角、眼斤、眼孔、眼眶、

眼目、眼脑、眼梢、眼罩、靥儿、靥辅、倚耳、银海、银河、樱脣、樱桃、荧魂、

玉池、玉齿、玉洞、玉户、玉华、玉颊、玉庐、玉籥、玉柱、渊角、月角、月面、

云宅、燥吻、齄鼻、折頞、真牙、芝眉、智牙、重明、朱脣、朱口、珠衡、珠角、

珠庭、珠子、准头、纵理、嘴脸、左车、

扯带腮、春风面、丹凤眼、地阁骨、额髅盖、额颅盖、方瞳子、孤拐脸、孤拐面、

桦皮脸、口角头、脸巴子、门楼头、泥丸脂、肉吊窗、腮帮子、三角眼、下嗑子、

硝子石、谈天口、牙巴骨、眼角头、眼扎毛、眼札毛、眼眨毛、羊鼻梁、糟鼻子、

重瞳子、

天中之山、天中之岳、珠衡犀角、

玉池太和宫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