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冥府之路上香是什么梗

后来这篇文章被汉武帝看到大为赞赏”经人奏报才知道是出於一个当代的年青才子之笔。司马相如向武帝表示说,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文字辞藻也都更华美壮丽、好大喜功的武帝读毕非常高兴”第二度他又奉命出使巴蜀这一次回到成都他受到当地士绅热烈的欢迎”这是管理皇帝墓园的闲差事,司马相如回到蜀地”县令王吉和司马相如一起参加了宴会:客人被司马相...

冥府之路上香是什么梗,你们那边的农村?

中元节是我国传统的三大祭祀节日之一,因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所以又叫“七月半”。它和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人们常说的三大“鬼节”。

在农村,中元节上坟祭祖,祭祀过世的先人,这个风俗习惯由来已久,是一个人们非常看重的很重要的节日。一般的上坟烧纸,不确定都在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在外工作的不太方便,可以选择提前几天都是可以的,但只要有这份孝心就好。

中元节上坟烧纸摆供,不旦旦是一种简单的仪式和过程,从中也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内涵。追根思源,不忘初心;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传统的道德文化不能丢,会一代一代往下传承!

至于题主说得中元节会做什么美食,我们这一带中元节没有什么特色美食。不过,如果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去上坟烧纸,娘家人家家会做美食招待的。

中元节到了,如果你的父亲或者母已经过世,在外地工作的你,是否打算祭祀一下自己的亲人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故事?

司马相如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名相蔺相如才改名,他是蜀郡(今四川成都)人,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就做了汉景帝的警卫叫「武骑常侍」,不过并不受重用而使他有不遇知音之叹,后来他辞官投靠梁孝王,并与邹阳、枚乘、庄忌等一批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时他为梁王写了著名的那篇”子虚赋”。

后来这篇文章被汉武帝看到大为赞赏,并且以为是古人的文章,经人奏报才知道是出於一个当代的年青才子之笔,惊喜之余马上召他进京,司马相如向武帝表示说:「 ”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打猎的事,算不了什麼,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文字辞藻也都更华美壮丽、好大喜功的武帝读毕非常高兴,立刻封他为侍从郎,即为「郎」。 建元六年(西元前135年)武帝派大将军唐蒙征南越,通夜郎,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他在那儿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度他又奉命出使巴蜀这一次回到成都他受到当地士绅热烈的欢迎,他的一篇”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阐明为什麼要和少数民族相处的道理,文章苍劲优美,说理透彻,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贡献,可惜好景不常,有人告发他接受贿赂,因而被免官。 相如晚年出任「孝文园令」,这是管理皇帝墓园的闲差事,但是他对朝廷大事仍然关心,他见到武帝喜好神仙之术,因此上了”大人赋”欲以讽谏,想不到效果适得其反,”长门赋”中就可以窥见他对自己际遇不幸的感叹,元狩五年(西元前118年)遗有”封禅文”一卷,这就是司马相如的绝笔了。

轶事: 「文君夜奔」景帝中元六年,司马相如回到蜀地,恰巧那里的富豪卓王孙,备了宴席请客。县令王吉和司马相如一起参加了宴会。客人被司马相如的堂堂仪表和潇洒的风度所吸引,正当酒酣耳熟的时候,王吉请司马相如弹一曲助兴。司马精湛的琴艺,博得众人的好感,更使那隔帘听曲的卓文君倾倒。这卓文君是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因丈夫刚死,才回到娘家守寡,她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如痴如醉,又见他的相貌堂堂,有了好感。此后,他们两人经常来往,便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天夜里,卓文君没有告诉父亲,就私自去找司马相如。他们一起回到成都,结了婚。这就是有名的「文君夜奔」的故事。

(补):《凤求凰》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的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为“淫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 这之后还有一个事件值得一记: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终使相如回心转意。

正当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沈浸在甜蜜的新婚日子里,卓王孙却暴跳如雷,发誓不给文君钱财。这样一来,文君和相如穷得没法过日子。他们只得回到临邛,在街上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坐柜台打酒,相如穿上围裙,端酒送菜,洗碗刷碟子。日子虽然清苦,但两口子相敬如宾,过得和和气气,过了一些日子,卓王孙在朋友的相劝下,才消了怒气,给了文君一些钱财和奴仆,这个故事就是「文君当垆」。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很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尤其令人津津乐道。不过,据说当他在长安,被封为中郎将的时,由於自己觉得身份不凡,曾经兴起休妻的念头。有一天,他派人送给卓文君一封信,信上写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并要卓文君立刻回信。卓文君看了信,知道丈夫有意为难自己,十分伤心。想著自己如此深爱对方,对方竟然忘了昔日月夜琴挑的美丽往事,就提笔写道:

一别之后 二地悬念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尽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几断 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收信心惊叹不已,夫人的才思敏捷和对自己的一往情深,都使他心弦受到很大的震撼,於是很快地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楚调曲·白头吟(卓文君) 楚调曲·白头吟 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徙徙。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释 皑、皎:白。 有两意:变心。决:同“诀”,分手意。斗:盛酒的器具。躞蹀:音 xiedie (同谢蝶),来回徘徊。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东西流,即向东流,偏意复指。竹竿:指钓竿。袅袅:动摇貌。⑧徙徙:音甘共苦椒椒shi(同筛):形容鱼尾象濡湿的羽毛。喻夫妻相谐。意气:恩义。钱刀:古时的钱有铸成马刀形的,叫做刀钱。所以钱又称为钱刀。 题解 这首诗是汉代的名女子卓文君所作。

据传说,司马相如发迹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卓文君忍无可忍,因之作了这首《白头吟》,呈递相如。随诗并附书曰:“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据传司马相如阅毕这一诗一书后,忆及当年恩爱,遂绝纳妾之念,夫妇和好如初。

西游中算命先生袁守诚泄露了天机?

袁守诚是泄露了天机,但是犯天条的却是泾河龙王啊,您说不砍他砍谁?

在《西游记》里面,泾河龙王这一章算是颇为有趣。

话说在唐三藏奉旨前往西天取经前,长安城来了一位卖卦先生,名叫袁守诚。

与以往那些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不同,袁守诚算的卦还是颇有准头的。如他给渔夫张稍算卦,教其何时何地下网垂钓。张稍按照袁守诚的指导下网,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是故,渔夫张稍对于这位老神仙推崇备至,忍不住向樵夫李定炫耀。

不巧的是,这事儿被路边的夜叉给听到,随之传到了泾河龙王的耳朵里。泾河龙王主管泾河水族,听闻自家子民被如此捕杀,自然是大为震怒。如果你这张姓渔夫是自己本事了得,那是泾河水族点儿背,应当有此一劫。但是找别人算卦下网叫什么事,这不是开挂作弊吗?

不过泾河龙王没有找张稍的麻烦,而是认定袁守诚才是罪魁祸首。毕竟只要有这位牛人在,弄走了一个张稍,还会有李稍、刘稍。所以泾河龙王就收拾打扮了一下,来到长安城,想要会一会这个袁守诚。

泾河龙王很清楚,对于一个算卦先生而言,没有什么是砸招牌更好的驱离之法了。只要袁守诚算的卦不准,那么他就没底气再待在长安城了。于是泾河龙王上来不打也不闹,只是让袁守诚给算一下次日的天气。

袁守诚说次日有雨,并且还说出了下雨的时辰点数。泾河龙王随后又与其定下赌约,如果明日天气与袁守诚说的有出入,便要来砸了袁守诚的摊子。

很明显,这是泾河龙王给袁守诚下的套子,毕竟他是这长安地界的司雨龙神,刮风下雨不都是他说了算?

众水族笑曰:“大王是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有雨无雨,惟大王知之,他怎敢这等胡 言?那卖卦的定是输了!定是输了!”

然而,泾河龙王终究是小瞧了袁守诚。他从长安城回到龙宫,正志得意满的盘算着,明日应该如何去羞辱那个江湖骗子时。天庭却突然传下命令,给了他一个明日于长安城布云司雨的任务,时辰点数与袁守诚所说没有丝毫出入。

很明显,这场赌约是泾河龙王输了。但是泾河龙王不甘心啊,不管是为了自己的脸面还是泾河水族的生死,他都不想输。

一番思虑之下,泾河龙王便听从底下军师的话,耍了一个小聪明,私下里改了下雨的时辰和点数。如此一来,虽然袁守诚算对了明日要下雨,但是细节上却是算错了,终究还是输,摊子自然也就保不住。

第二天,自认胜券在握的泾河龙王,便跑去砸了袁守诚的摊子。只可惜,袁守诚对此不恼也不怒,看向泾河龙王的眼中反倒是多了一丝怜悯。因为他知道,泾河龙王此番胜之不武。而擅自更改下雨的时辰点数,更是违反天条,想来离死不远了。

果不其然,事后天庭降罪,泾河龙王被押上剐龙台斩首,身首异处。所以,这场赌约,终究还是袁守诚赢了。

许多人都纳闷儿,此事袁守诚也参与其中,并且泄露了天机,为何偏偏只有泾河龙王被斩?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为违反天条的是泾河龙王,人家袁守诚可没有。纵观整场事件,袁守诚就是算了一卦而已,并没有去对下雨这件事儿做出实质上的改变。有人说他是泄露天机,但是泄露天机可不犯法,尤其是对于算卦先生而言,人家算的就是天机。所以袁守诚不会受到什么惩罚,顶多就折点寿而已。

但是泾河龙王可不一样,他这是实打实的违背天条啊。而且他身为司雨龙神,属于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书中其实写得很明白:

你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

当然,泾河龙王其实也挺冤的。表面上看他是因为争强好胜,目无法纪,犯了天条,遭至杀身之祸,纯属自作自受。但是如果结合上下文,细细推敲,你就会发现,泾河龙王其实就是被算计了。

话说在泾河龙王与袁守诚打赌之前,西天佛教内部开了一个“盂兰大会”,计划了“西天取经”这么一个传教活动。其大致就是在南赡部州找个取经人,经过万里跋涉来到灵山,把佛教的上乘佛法带回东土,以度化南赡部州众生。这才有了唐僧带着徒弟们,一路西行,降妖伏魔的传奇故事。

很明显,“西天取经”的目的是为了让佛教在南赡部州传教,而这时候就需要有着官方的支持。毕竟不管是唐僧西行途中的通关文牒,还是取回西经后的讲经传道,都是需要官府支持的。

所以比起唐僧这个有大毅力的取经人,唐王李世民的态度也很重要。西天佛教想要取经和传教的活动顺利进行,那就得先搞定李世民。

那么谁能搞定李世民呢?泾河龙王!

话说那泾河龙王在砸了袁守诚的卦摊之后,被袁守诚告知死期将近,惶恐不已,只求袁守诚能救他一命。袁守诚让他去找李世民帮忙,因为那剐龙台上的监斩官魏征乃是当朝宰相。只要李世民出手,留住魏征一时三刻,使其误了时辰,那么泾河龙王便可逃过一劫。

见有活路可走,泾河龙王自然视李世民为救命稻草,赶忙照办。对于李世民而言,留下魏征只是举手之劳,所以便打赢了泾河龙王。在泾河龙王被斩的当天,以下棋为名,把魏征留在宫里。

原本李世民以为,只要把魏征拖在这里,就能救下泾河龙王。可谁知道,这魏征不按套路出牌,直接来了一个入梦斩龙,泾河龙王终究还是没能逃过一死。

不知内情的泾河龙王,认为是李世民说话不算数,死后化作冤魂,来找李世民索命,把李世民给一顿折腾。好在观音菩萨及时赶到,驱离了泾河龙王的冤魂。

然而这事儿还没完,死不瞑目的泾河龙王来到地府告状,告太宗允诺而食言,依旧要找李世民的麻烦。地府秦广王接下案子,派遣鬼差把李世民带到地府,要给李世民来给三曹会审。李世民因此被来了个免费的地府三日游,期间恶鬼拦路,冤魂索命,给李世民吓得不轻。

从地府归来之后,李世民赶忙出榜招僧,做了一场水陆大会,以超度地府亡魂。当时李世民对于佛法传教,已经是深信不疑。他还颁布了律令:

但有毁僧谤佛者,断其臂。

正是在这场水陆大会上,观音显圣,指派玄奘为取经人。唐太宗李世民则锦上添花,认玄奘为御弟。自此,“西天取经”的准备工作才算彻底完成。

纵观所有的事件始末,泾河龙王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如果没有他和李世民的恩怨纠葛,把李世民带到地府一顿折腾。估计李世民也不会和佛门搭上关系,更不会搞出水陆大会这样的大型宣传活动。

更为关键的是,以上这些事件,设计的痕迹过于明显,充满着诸多刻意的巧合。

比如袁守诚这个人的出现就很突兀,按照文中的介绍,他的来头可不小,乃是钦天监主官袁天罡的叔叔。,

此人是谁?原来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是也。

此外,他能窥得天机,准确算出下雨时辰点数,更说明其不是一般人。

这样一个身份不俗,能力更是不俗的老神仙,为何会跑到长安城的街上当起了算卦先生,而且还偏偏要和泾河龙王过不去?

那么有没有可能,袁守诚的出现,就是奔着泾河龙王来的?

再者,这赌约玩儿的就离谱。泾河龙王身为司雨大龙神,按理说这下雨的事情,都是他在管。袁守诚即便是算准天机,也很难走在泾河龙王的前面去。但是偏偏这赌约刚立下,天庭就跑来找存在感,好像是袁守诚给下的旨一般。

那么有没有可能,天宫的这道旨意,就是专为袁守诚发的?

袁守诚让泾河龙王去找唐太宗这事儿,其实也有漏洞。他袁守诚既然能窥见天机,算无遗策,怎会不知魏征还有入梦斩龙这一手?如果他真心想救泾河龙王,就该事先提醒,如此李世民自然不会让魏征入梦。但是他偏偏没有这么做,导致李世民不仅没能救下泾河龙王,还遭到了泾河龙王的误会。

那么有没有可能,袁守诚就是故意坑李世民的。毕竟他不这么做,泾河龙王又怎会惦记上李世民呢?

还有下地府这事儿,也是疑点重重。表面上是泾河龙王告状,三曹会审李世民,但实际上却是李世民的地府观光游。李世民再被请下地府之后,阎王们压根就没怎么审。只是让判官带着李世民在地府闲逛,顺便去见了一下之前那些因为李世民而死的冤魂恶鬼,吓得李世民赶紧回去搞水陆大会。

那么有没有可能,让李世民下地府,会审是假,吓唬才是真?

同样,观音菩萨也在找存在感。当初李世民被泾河龙王的冤魂给追得到处跑,走投无路的时候,是观音突然出现,赶走了泾河龙王;后来水陆大会上,又是观音显圣,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宣传“西天取经”。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一切都是观音刻意而为之,目的就是要让李世民对佛教生出崇敬之心?

以上的诸多疑点,其实都在表明一个事实:袁守城与泾河龙王的算命事件,看似巧合,实际却是背后有人操纵。目的是为了把唐太宗拉下水,从而为西天取经造势,为佛教东传铺路。袁守诚也好,泾河龙王也罢,无非都是棋子罢了。

只是可怜这泾河龙王,明明龙王当得好好的,却无辜被卷入一场算计之中,沦为弃子,身首异处,实在是可怜。

大家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否应遵循传统节日文化?

毫无必要!

这里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合理的内容可以继承,形式的东西大可不必都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其自然最好。

任何文化现象都不会一成不变,只有适应时代发展才有生命力。我们经常说对传统文化应该坚持“扬弃”的态度,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传统文化中有好的东西,就要“扬”,也有不合时宜的东西,就要“弃”。拿清明节来说吧,确定一个节日用来祭祀先祖,缅怀先烈,寄托哀思,激励后人,这很好。但至于如何来扫墓,却不一定非要遵循什么规矩。如果说都按照老规矩来,那形式的东西可就多了。古代人讲究,比如怎么叩拜、带什么样的贡品、烧什么样的纸钱、请什么人到场等等,多了去了,而且不同的地方习俗也不同。难道这些所谓规矩都要遵循吗?大可不必拘泥了吧!

其实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一直都是灵活变通、与时俱进的,如果在春秋战国时代或者后来提倡厚葬的一些朝代,扫墓活动肯定繁琐得不得了。现在看来,两千多年过去了,形式一直是在不断地简化的。

当前,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新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文化节日的形式自然也要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每天都在发生。比如现在的清明节扫墓,人们可以不再烧纸钱,而代之以鲜花;不再叩头,而改成默哀;游子远在异国他乡总不能再要求他回来一趟吧,那就与家人打个电话或者来个视频,搞个网上祭拜,等等,也都是好形式,这应该比古代那些繁文缛节要文明得多。

至于像寒食节的一些原来的规矩,有许多根本就是不合理的,在当下的生活习惯中,禁烟火可能吗?吃冷食更是有害于身体健康,这样的形式和规矩还遵循它干吗?

俗话说得好,“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对待传统文化节日就应该持这种态度,只要心中有,形式的东西大可不必太过在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顺其自然去做就是了。当然,也有些人是反过来的,形式上重视的不得了,其实未必是真心,这就令人作呕了!

申见申是什么意思?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四日,距离传统的中元节只差一天,但不少人已提前做好祭祀工作,尤其是两广地区,今天就已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很多人好奇,不是七月十五才迎中元节吗?为何十四日就开始祭祀了?

其实,民间有“七月十四申见申,男女老幼莫晚归”、“七月十四逢月忌,凡人不做5件事”等说法。很多人对中元节特别重视,却不知七月十四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01、“七月十四申见申”咋理解?《易经》认为:“春其数七,夏其数九,秋其数八,冬其数六!”而在道家认为,“七上八下”指的是气的上升下沉。

从上述来看,从春天到夏天就是从7到9,意味着阳气上升;从秋天到冬天就是从8到6,意味着阴气增强。因而,“7”也就被认为是阳气上升的开始,也是“阴极而生阳”的分水岭,从阴到阳,也就是从阴间到阳间,七月正是祭祖之月。

在古人看来,七是一个吉利的数字,如“七情六欲”、“彩虹七色”、“七星高照”等。而人也是7岁时就读一年级,14岁时进入青春期,21岁时完全成熟。

而道家认为“七”有复生之意,意味着阴阳相转,如人离世后有“头七”讲究,而过完7个“七”也就是49天才会真正将逝者送走。

因而,农历七月在民间又有“鬼月”之称,因而这个月初七、十四、二十一均为重要的祭祀之日,这些天都尽量别晚归,不然很容易就会招惹是非。而七月十四又因是“二七”之日,为“双七”,因而也是重要的祭祖之日。

七月十四之所以重要,还因它是“月忌日”,民间认为,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均为忌日,这三谈要特别注意,民间也称太上老君这三天不炼丹,贪吃老鼠这3天不觅食。

同时每月十五为月望日,而十四为“既望”,民间认为“既往不出门,既朔不回家”,再结合七月十四为重要的祭祀节日,因而这天轻易不能出门。

民间有“七月半,鬼门开”之说,实际上“七月半”最早指的是七月十四,也就是“双七”之日为真正祭祖之日,而七月十五为“普渡”之日,祭祀的对象是孤魂野鬼。

此外,今年七月十四为戊申月丙申日,因而也就有“七月十四申见申”之说,这意味着阴气大大加重,鬼门已经大开,鬼魂开始出来活动,因而“双七遇双申”,正是祭祀祖先的好日子。

其实在两广地区,中元节一直是七月十四这天,相比其他地方早一天。每当七月十四之日,广东百姓就会购买冥币、纸钱等,烧掉祭祀先人,还要摆上供桌,放上祭品,且祭品当晚不能收回,需要放外面一夜。

广西部分地区,中元节在一周前就已开始,直到十四日这天结束,迎送先人,其礼节繁琐复杂。

而因七月十四祭祀先人,因此摆放的祭品自然更为丰盛,而七月十五就不同了,供奉的祭品简单很多,就像是打发乞丐一样应付罢了,为的是不让“孤魂野鬼”招惹自家。

02、“男女老幼莫晚归”咋说?从字面上就可看出,因今年的七月十四为“双七对双申”,其阴气更为强烈,更为凶煞,因而这天大家轻易别在外面逗留,要早早回到家中。毕竟路上有不少人烧纸祭祀先人,撞见了对孩子而言不是好事。

且烧纸的目的是为先祖送上“钱粮”,晚上出去可能会打扰鬼魂享受贡品,进而冒犯对方,对自身不利,因而大家要早点休息,别在外面逗留。

大家也要远离水域,毕竟很多河道都有淹死人的经历,水属阴,遇到“双申”,其力量会得到提升,进而会让走到河岸边的人撞上霉运。当然,从今天来看,虽然没有鬼神之说,但夏季雨水多,河水暴涨,很容易出现溺水事件,且此时已是秋天,昼夜温差大,水温偏低,此时失足落入河中容易抽筋,发生危险。

当然,除了不能晚归外,七月十四“诸事不宜”,如不宜在这天婚嫁,可另选良辰吉日;不宜在这天去荒野、人少的地方;路上看到钱一定别捡起来;也要尽量避免去寺庙、坟地等地方;也别在路口直呼亲友的大名,可以“外号”相称,有人喊一定别回头,不然会招上晦气。

传说中奈何桥边的孟婆?

怎奈轮回终要过,茶汤一碗了前缘。

魂牵梦绕都相忘,爱恨情仇散作烟。

从此心中无苦痛,前尘似梦已难圆。

来生不若今生事,谁与归来共枕眠?——题记

传说人死后,过了奈何桥,孟婆为了让世人忘记前世的所有,都会要每个灵魂喝下孟婆汤,不喝就不能投胎,那么何为奈何桥?孟婆又是什么来历?

奈何桥

关于此桥,存在两种流行的说法,一种叫做奈河桥,另一种叫做奈何桥。一说因地府有河名为奈河,一说因为汉语中"无可奈何"之意,刚好对应了人在转世投胎时对自己生前愿望的遗憾和无奈。

《宣室志》第四卷对此有所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写:"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不由让人想到阴间奈河的恐怖。

中国各地关于奈何桥的说法,有很多异传。或说阴间有奈河,河上有桥为奈河桥;或说在去阴间的途中有"血水池"、"血污池"、或"血河池",池上有桥名为奈何桥。

那么,何时使用奈河桥?何时又使用奈何桥?

如果涉及佛教,且偏重于过桥时要受罪,或是过桥要通过重重考验、若未通过则坠入桥下不能重生,则使用奈河桥,同时奈河桥后面紧跟着的不是望乡台和孟婆婆的汤,而是六道轮回或是无法重生的血水池,

如果只是过桥到阴曹地府的阎王殿报道,则使用奈何桥。虽然过奈何桥依然要受苦,但奈何桥貌似已经弱化了受苦的含义,成了进阴间必经之地,而且强调了尚未进到阴间的半人半鬼的灵魂的无奈和对人间的留恋。

孟婆

孟婆,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常驻在奈何桥边。她为所有前往投胎的灵体提供孟婆汤,以消除鬼魂的记忆。在中国的古代传说里,孟婆是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关于孟婆的由来,民间出现最多的通常有三种说法。

一说

鸿蒙初开,世间分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间即所谓的阳世人界,地即为阴曹地府。三界划定,无论天上地下,神仙阴官,俱都各司其职。孟婆从三界分开时便已在世上,她本为天界的一个散官。后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无数,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来到了阴曹地府的忘川河边,在奈何桥的桥头立起一口大锅,将世人放不下的思绪炼化成了孟婆汤让阴魂喝下,便忘记了生前的爱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个轮回。

二说

所谓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眼见长城之下尸骸无数,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尸骨。为了能忘记这些痛苦万分的记忆,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记记忆的孟婆汤。后来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动地,就免了她的轮回之苦。让她在奈何桥畔熬制孟婆汤,让参与轮回的阴魂们忘记前世的一切。即所谓:"前世已了,今生善恶唯本心所念。"之意。

三说

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然而佛经在东汉才被翻译成汉文。)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驱忘台。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名曰孟婆的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河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如果给你一碗孟婆汤,你会说什么? .

感谢你的阅读,我是悟文化,期待你关注。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