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侧基底节区腔隙灶?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灶是高血压导致的腔梗的好发部位,不会有严重的临床症状,不会出现肢体活动不利、偏身麻木、语言笨拙等严重问题。基底节区出现腔隙性脑梗死,要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启动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使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应该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并胶质增生是什么意思?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该病人有脑痿缩,脑痿缩头胪有逢隙,陈旧性有较长的时间出现了腔隙并产生了胶质性增生,也就是说脑子痿缩了在逢隙中有增生的症状。
双侧 基底节 区 腔隙 性 脑梗死 99 健康 问问
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这种主要考虑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有动脉硬化或者局部的一些血液循环比较差引起的,也不排除有脑动脉狭窄或者跟长时间血脂或者血压偏高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可以服用一些活血通络的药物,具体用药请遵医嘱,饮食方面也要尽量以清淡为主。
腔梗是脑梗吗?二者有什么关系?
腔梗是脑梗中的一种。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发病率为 110/10万人口,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脑梗死按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 、腔隙性梗死(LACI)。 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治 疗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通常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 1个月),恢复期(2~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注意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褥疮等的防治。
◆调整血压:首先要去除血压升高的诱因,有颅内压高时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收缩压低于185mmHg,舒张压低于105mmHg的病人,无需用药降压。急性期不宜过快、过度降低血压, 血压过低对脑梗死不利。
◆控制血糖:急性期避免使用葡萄糖溶液。
(2)溶栓治疗:药物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溶栓时间窗是起病4.5小时~6小时可根据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谨慎选择病例,6小时后疗效不佳,并有较大的出血危险性。(溶栓时间窗过去观点:在发病的2~3小时内。)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h内或6h内。
(3)抗凝治疗:常用药物肝素、华法林等。
(4)降纤治疗:巴曲酶、降纤酶等。
(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48h内,应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6)脑保护治疗:常用药物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自由基清除剂如依达拉奉、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醇等;胞二磷胆碱。
(7)脱水降颅压:脑水肿高峰期为发病后3-5天,常用降颅压药物为甘露醇和呋塞米(肾功能不全忌用甘露醇)。20%甘露醇用量为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6-8h,1次;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或者两者交替使用。其他可用甘油果糖及β-七叶皂苷钠等。腔隙性脑梗死不宜脱水,主要是改善循环。
注意事项:
l 对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的患者,应争取在时间窗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但由于出血性梗死多见,溶栓适应症应更严格掌握。
l 感染性栓塞禁用溶栓或抗凝治疗,以免感染在颅内扩散,应加强抗感染治疗。
l 心腔内有附壁血栓或瓣膜赘生物,或脑栓塞有复发可能者,或房颤患者应长期抗凝治疗,以防栓塞复发;有抗凝禁忌症者,有时可选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l 脂肪栓塞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有利于脂肪颗粒溶解。
l 气栓应取头低、左侧卧位,如有癫痫发作应予抗癫痫治疗。
l 补液、脱水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护心功能。
l 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要立即停用溶栓药、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
l 腔隙性脑梗死必须避免溶栓、过度降血压和脱水等不当治疗,以免诱发脑出血或加重脑缺血。恢复期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防复发。
l 溶栓治疗目前主要适用于18-80岁、瘫痪肢体肌力3级以下、无明显意识障碍、用药时血压低于180/100mmHg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禁用于有出血倾向、CT检查可见脑部大片低密度灶、深昏迷及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发病4.5h以内rtPA或6h内尿激酶。
治疗方案的选择
符合溶栓条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起病4.5小时内首选r-tPA静脉溶栓治疗;起病4.5~6小时或虽起病在4.5小时内但无条件使用r-tPA时,可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也可考虑动脉溶栓治疗,但患者选择须更严格,尤其重视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不适用溶栓的患者,应尽早使用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早期(起病12小时至数天)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时,可选用降纤治疗。部分进展性脑卒中,尤其是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者,可选用抗凝治疗;此外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在溶栓治疗后24小时使用。
康复期治疗
(1)康复治疗 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应在脑水肿消退后尽早进行。
(2)药物治疗 如B族维生素、三磷酸腺苷、吡拉西坦、钙通道拮抗剂等药。
(3)二级预防 控制血压、血糖和其他危险因素,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和他汀类药物均对预防复发有益。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脑梗和腔梗的区别是什么?
脑梗和腔隙性脑梗死都属于脑缺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有所不同。
一、定义不同
在医学定义上,腔隙性脑梗塞是大的脑动脉分出的的单个小血管闭塞引起的非皮质性小梗死(梗塞灶的直径一般在0.2-15毫米)。即腔隙性脑梗死就是小的动脉血管闭塞引起的脑部较深部(非皮质)的体积较小的梗死。
脑梗死就是咱们平时说的中风中的一种,缺血性中风,也叫卒中;因为脑缺氧或缺血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简单说腔隙性脑梗死是脑血管小动脉闭塞的一种脑梗死,也属于脑梗死的一种。
二、发病情况不同
腔隙性脑梗死,55岁之后发病率明显增高,男性是女性的数倍;女性发病率低,发病也晚,但死亡率高。
脑梗死,中老年多见,男女比例基本一样。
三、病因异同
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病因大同小异。
腔隙性脑梗死
是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一种类型,发生于脑部深穿支动脉缺血性微小梗死,多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血管壁发生病变后闭塞,缺血梗死后留下不规则微小腔隙,因此叫做腔隙性脑梗死。
病变小血管狭窄,血流减慢减少,血栓形成或微笑血栓脱落堵塞,造成原本狭窄的血管血流进一步减少,最终发展为脑组织缺血性梗死。
诱发因素:肥胖、久坐不运动、吸烟酗酒;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血管脆性增加;高血脂,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小动脉炎症;呼吸睡眠暂停,长期缺氧,血管壁病变;心血管疾病,心衰,瓣膜感染,心律失常等引起心源性血栓;家族遗传基因。
脑梗死
主要是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血栓、小动脉闭塞以及其他原因。
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梗死主要是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抽烟酗酒、就走不运动、不健康饮食、熬夜、压力大等等原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斑块及狭窄,最终形成血栓引起血管堵塞,引起脑梗死。
心源性包括房颤、房扑、瓣膜病、心内膜炎、心衰、心梗等等都可能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引起脑血管堵塞,引起脑梗死。
小动脉闭塞主要是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变及纤维素样坏死等。少部分糖尿病引起微血管病变引起脑梗死。
我们可以看出来,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基本相同。
四、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部分人没有症状,常常是头颅CT或核磁检查时发现的;可有和脑梗死一样的症状:
60%偏瘫、面瘫、失语、偏盲;20%的语言障碍、吞咽困难、面瘫、上肢轻度无力;
10%半身不遂。
但大部分人没有明显的后遗症。
脑梗死绝大部分都会有症状,比如失语、偏瘫、半身不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走路偏斜,走路不稳;出现嗜睡状态,即整天的昏昏欲睡;面瘫及舌瘫、偏盲、喝水呛咳、吞咽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脑梗死急性期死亡率5-15%,致残率50%。
五、诊断和治疗
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都需要通过脑CT或脑核磁进一步明确诊断,因为脑出血、脑梗死的表现一样,无法从表现来判断。
对于有症状的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方案基本一样,都需要在急性期溶栓,以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他汀稳定斑块,控制三高等等治疗。
但对于一些老年人,没有任何症状,且只是做CT或核磁的时候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不一定必须长期吃药的治疗,需要医生进一步评估后决定。
总之,脑梗和腔隙性脑梗死都和三高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系;相对来说腔隙性脑梗死比较轻,但不管怎样,都应该健康生活,控制三高,预防腔隙性脑梗死加重,预防脑梗死发生。
1.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软化灶形成)2.脑萎缩?
脑梗,脑痿缩,隶属中医经络不畅,气虚血瘀,血痹,脑呜范畴。治疗可以根据八珍防眩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