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鳖拜这是什么梗(吴三桂和鳌拜的区别)

吴三桂最初是明朝的将领,他只不过康熙对他不满而被迫想废帝,在皇太极时期任职牛录额真。卓布泰率军与明朝总督洪承畴交战。明朝军队撤退之后,当时与卓布泰一同领军的翁阿岱被明军重创,卓布泰率军与起义军李自成交战。顺至三年卓布泰又随军攻打明唐王朱聿键,也是卓布泰率军追杀投奔缅甸王的明朝桂王,穆里玛被任命为靖西将军讨伐李自成旧将李来亨的队伍。3、...

吴三桂和鳌拜的区别?

吴三桂是造反,而鳌拜是专权,两个虽然都被康熙帝收拾了,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吴三桂最初是明朝的将领,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又投降李自成,由于爱妾陈圆圆的缘故引清兵入关,后又充当走狗,攻南明灭桂王,因为康熙帝削三藩,又起兵反清,本身就有反骨。鳌拜是满清的贵族,开始是忠于清廷的,并立有大功,只不过一有权力后就飘了,他只不过康熙对他不满而被迫想废帝,也没有想过自己当皇帝,可以说他是晚节不保,而吴三桂是一贯墙头草,两人明显不同。

鳌拜他弟是什么意思?

十有八九是骂人的意思 鳌拜的弟弟叫穆里马可能去他的谐音骂人 比如木你妈比如你妈之类的 总之是不好的话 当然也可能是我理解错了 想多了 总之我的答案你就当是个参考吧

鳌拜的父亲卫齐一共生了八个儿子,但是除了鳌拜之外,留下传记笔墨的就只有卓布泰和穆里玛。

卓布泰是卫齐的次子,在皇太极时期任职牛录额真。崇德五年的时候,卓布泰率军与明朝总督洪承畴交战。当时清军围攻锦州,洪承畴率军在山口防守。卓布泰率军与明军展开交战,清军获胜,明军败走。

明朝军队撤退之后,又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当时与卓布泰一同领军的翁阿岱被明军重创,还是卓布泰率军援救,才将翁阿岱救回来。

崇德七年,卓布泰又率军战胜明将张登科、和应荐等人的队伍,立下大功。清军回师之后,卓布泰升任兵部理事官。

顺治帝时期,卓布泰率军与起义军李自成交战。卓布泰领兵有度,作战勇猛,在西安攻克李自成义军,使得李自成败走湖广。

顺至三年卓布泰又随军攻打明唐王朱聿键,率军攻克福州,因功封三等阿达哈哈番。此后在对明朝残余势力的清缴过程中,缕缕立下大功,升刑部侍郎,提为内大臣、镶黄旗满洲固山额真等。

顺治十六年,也是卓布泰率军追杀投奔缅甸王的明朝桂王,逼迫缅甸王将其交出。

康熙元年的时候,因为卓布泰在军中定将士功罪不实的原因,而被罢黜都统。康熙三年恢复,到康熙八年的时候,又因为鳌拜犯罪受到牵连,再次被夺职。估计因为并没有与鳌拜牵连过多,康熙十六年的时候再复世职,后于康熙十七年去世,康熙帝还下诏赐谥号武襄。

鳌拜弟弟穆里玛是卫齐第六子,皇太极时期为牛录章京,授一等侍卫。顺治十七年,又为都统。

康熙二年,穆里玛被任命为靖西将军讨伐李自成旧将李来亨的队伍。穆里玛率军围剿,大败李来亨,逼得李来亨自焚而死。

此战过后,穆里玛因功进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不过后来鳌拜犯罪,穆里玛受到牵连而死。

这就是鳌拜的两位兄弟,有着不同的结局!

顺治为何会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

顺治去世前把鳌拜选为辅政大臣并非没有缘由。当年在关外时,鳌拜便是皇太极麾下的一员忠心耿耿的猛将。鳌拜出身于满足八大姓氏之一的瓜尔佳氏。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女真氏族。努尔哈赤创立后金时,瓜尔佳氏便是最早的元老之一。鳌拜在八旗中,又是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

上三旗归皇帝直接管辖,关系更为亲密特殊。鳌拜家族世代为将。他的叔父、父亲都曾在战场上立有功勋。家庭环境的影响,让鳌拜选择跟父亲走向同样的道路,投身军营,效忠皇太极。

皇太极自继承大位后,形势一直不容乐观。努尔哈赤时期,后金虽然降服了大部分蒙古部落,但也受到明朝重创。明朝一面借助战争的胜利,压制皇太极,督促他们退兵交割土地。另一面开始修建塔楼,积极备战。

鳌拜进入军营后,便开始追随皇太极四处征战。蒙古、朝鲜、明朝,多方面交战。当时后金军队只在征讨蒙古跟朝鲜时,稍有战绩。跟明朝交战,则处于劣势中。

但是,蒙古归降后,后金有了新的进攻路线。他们绕过明朝精心布局的宁锦防线,直接向明朝都城北京发动进攻。鳌拜此时在军中,仍没有资格统帅军队。皇太极身边的统帅,更多是诸王贝勒。后金以各种手段,或者是军事,或者是拉拢明朝边关守将,尽力瓦解明朝战略防御。

等到皇太极称帝时,明朝的辽东海防被攻破,镇守在广鹿岛的明朝守将尚可喜率军投降。明朝边境战略,出现很大空缺。当时明朝仍然可以依赖的一个战略支撑点,就是皮岛。这个地方,位于现在的朝鲜。明、清双方都清楚这个地方的战略价值。

公元1637年,清朝决定对皮岛发动进攻。鳌拜作为战将,加入英郡王阿济格麾下,一同参与战斗。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十二子。当时清军的统帅,基本是努尔哈赤的子侄,跟皇太极在血缘关系上更为亲密的人。皮岛作为明朝战略要点,自然会有很多防御措施。

皮岛守将毛文龙被杀后,皮岛上驻扎的明军守将依然战斗力极强。清军也做了很多措施。他们运用各种计谋,削减皮岛上明朝守军的力量。但是,当清军发起进攻时,还是发现,皮岛上明军炮火依然猛烈。清军一时无法进一步延伸。双方陷入僵局。

就在这个时候,鳌拜在炮火下冲入明军阵地,展开近身搏斗。清朝军队看到鳌拜的壮举后,也跟着奋勇向前,明朝军队大败,清军得以占领皮岛。皇太极听闻皮岛占领后,亲自写祭文告慰努尔哈赤,又派遣使臣慰问阿济格,并加封鳌拜为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

皮岛拿下后,皇太极势必不会就此罢手。他们开始攻打明朝的宁锦防线,鳌拜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猛作风,让他得到重用。这次战斗中,阿济格也参与其中。

不过,皇太极把鳌拜调到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麾下。不过,郑亲王济尔哈朗对战局判断不足,受到明朝军队的炮火压制。郑亲王济尔哈朗被打得有些狼狈。阿济格看到后,派遣精锐军队支援。

在本部大部队失利的情况下,鳌拜率领的小分队,倒是取得不错的战绩。鳌拜打仗时,依然极为勇猛。遇到骑兵便直接冲锋,打到步兵阵营就直接下马步战,取得很好的战绩。鳌拜因此被封为“一等梅勒章京”,也就是后来的副都统。

此后,鳌拜又与阿济格等人联手,对明朝军队展开截杀,击溃了明朝军队。第二年,鳌拜被加封为护军统领。而这场战役,便是后来决定明、清双方国力走向的松锦大战。

皇太极时期,鳌拜凭借自己的出身和功勋,得到极快的升迁。皇太极去世后,清朝内部陷入权力争斗,各方势力都想凭着手上的力量,获得好处。鳌拜感念皇太极的提拔知遇之恩,一直主张立皇太极的子嗣福临为帝。

其他人中,有几位想直接夺取皇位。后宫势力也参与其中。在多方势力的冲突妥协下,清朝最终以多尔衮、济尔哈朗一同摄政,福临继承皇位。

没过多久,清朝入关。鳌拜作为战将,又被送到阿济格麾下作战。此时,阿济格已经被提拔为亲王。鳌拜一直在追击大顺军、大西军等,先后立有战功。

鳌拜战功虽好,却一直无法得到重用,受到多尔衮打压。不仅没有记上军功,还多次受罚。而被打压的原因,多尔衮认为鳌拜是支持顺治一派的人。

鳌拜此时,还是比较孤立的,没有最高层的支持。因为顺治过于年幼,大权在诸王贝勒手中,也无法提拔鳌拜。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了解到鳌拜曾经拼死拥护自己的事情,决定对鳌拜进行重用。

鳌拜本身又有显赫战功,又忠心又能用,提拔速度极快。所以,后来顺治去世时,才把鳌拜列入辅政大臣的行列。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如果鳌拜在康熙皇帝年幼的时候发动政变会成功吗?

鳌拜不是满清皇族,他虽然专权,但他没有篡权的名分。所以他才没有废掉年幼的康熙帝,自己取而代之。

鳌拜是满清镶黄旗人,贵族出身,为人英勇善战,在皇太极时期他就战功累累。他后来因为反对摄政王多尔衮专权,在顺治亲政之前,受到多尔衮打压。后来顺治帝亲政后,开始重用他,他也深得顺治帝的信任。顺治帝英年早逝,康熙帝8岁登基,鳌拜成了顺治帝留给康熙帝的四大顾命大臣之一。原本四大顾命大臣中他实力最弱,但经过他辛苦经营,在康熙帝十几岁的时候,他已经成功从其他顾命大臣手中夺取权利,权倾朝野,就连康熙他也不放在眼里。

可是即便他权势这么大,手中也有兵权,可他也没有想过废了康熙帝,自立为王。因为他不是皇族出身,他没有自立为帝的名分。当然历史上很多权臣谋朝篡位建立自家王朝,这不是皇族出身并不是不能篡位的理由。当时康熙帝年幼,鳌拜又手握兵权,朝堂上遍布他的党羽,自立为帝好像看着并不难。可是如果他真的谋朝篡位,那么清朝皇族们是不是就有理由群起而攻之。也许单个皇族势力不足为惧,可是所有的皇族都团结在一起,那鳌拜还真就打不过。清朝的八旗制度,让皇族们牢牢控制着八旗兵,这些兵可不像清末时期那样,都是一些吃空饷的兵将。清初他们可是打败了闯王李自成,又灭掉南明小朝廷的兵将,战斗力杠杠的。所以这鳌拜没有皇族身份,谋朝篡位的风险太大。

可是做权臣就不一样,比起造反的风险就小很多,但收益也并不比篡位得的权利差太多。康熙帝继位的时候年幼,不能处理朝政,他们四个辅政大臣,他只要将其他三个辅政大臣的权力夺来,他就可以专权。当然康熙帝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是要亲政的,不过那个时候,他只要跟年少的康熙帝争权就好。只要清朝还是他们爱新觉罗氏的,其他皇族不会干涉,谁当权又不会影响他们。这样的话,鳌拜只要对付小康熙一个人就好了,对付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帝王,鳌拜还不是手到擒来,那么他依旧是清朝的权臣,手握清朝实际政权,无冕之王。只是他没有想到,康熙帝是个小老虎,他用障眼法迷惑了鳌拜,让鳌拜认为自己不务正业,用几个练武的小太监就生擒了鳌拜,鳌拜也结束了自己权臣的生涯。

但是在我看来,鳌拜根本就不是人们评价的那样居功自傲,独断专权,而是本来就对大清对皇太极忠心耿耿。鳌拜在早年的时候,他跟随皇太极一路南征北战,立下了多少战功,在皇太极去世之后,他也没有居功自傲,在多尔衮想要篡位的时候,他站在了顺治的这一边,正是因为如此,当时多尔衮处处打压鳌拜,即使顶着这么大的压力,鳌拜也没有怨念,一直小心翼翼的保护着尚且年幼的顺治皇帝,一直到皇帝执政。

可以说是他做到了身为臣子所能做的一切,他也知道了自己拥有很重的权力,所以说他从来没有表现出过他有想反叛的意愿。为什么说他手握40万军队而没有杀掉皇帝,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想这么干过,他没有想得到大清王朝,也没有想过要造反,但是为什么会传出来鳌拜专政呢?因为后面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

在后来康熙想要除掉鳌拜的时候,鳌拜并没有反抗,他只是脱掉了上衣,把他为大兴王朝,为他们祖孙三代征战沙场而累积的一身伤痕给康熙看。康熙看见了之后,也没有脸再杀鳌拜,就随便找了他专权的名义囚禁了他。

其实不管鳌拜做的再怎么好,他被卸下权力也是注定了的,因为树大招风,他的权力已经威胁到了皇帝,皇帝就算知道他现在忠心耿耿。他也会怀疑鳌拜以后会不会生出叛乱的心思,只有把鳌拜手里面的权力收回,他才能安安心心的作稳自己的帝位。但是鳌拜心里肯定是伤心的,这么多年为清朝的皇帝一直效忠,最后却落得这么个下场。但其实也好,他起码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愧于有恩于自己的皇太极。

对于鳌拜你怎么评价?

鳌拜是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鳌拜以赫赫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鳌拜是对皇太极和顺治忠心耿耿的心腹

鳌拜,是个当之无愧的清初开国大功臣,早年在关外与明军的浴血交锋,入关定鼎中原后大小战斗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转战南北,为清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1643年,皇太极去世,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双方为了皇位争持不下,几乎刀兵相加,形势极其严峻。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与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登基为帝。鉴于当时紧张的局面,鳌拜等严加戒备,密令兵丁守卫门禁,以防不测。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当会议在争论不休的紧急关头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

多尔衮摄政之后,党同伐异,擅权自重。他对豪格及其拥护者予以了严厉的迫害。鳌拜本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在顺治朝又继续做顺治帝的大忠臣,其性格耿直倔强,不愿意阿附多尔衮,所以遭到残酷打击,多次被论死,命悬一线。

直到公元1650年,多尔衮死,顺治亲政,鳌拜才最终躲过迫害。

顺治亲政后,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鳌拜开始执掌朝堂重权。

史家认为,福临即位之后,多尔衮大权在握,权倾天下,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官场上本是司空见惯。但鳌拜面对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算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

顺治死后,对二代帝王忠心耿耿的鳌拜成为顾命大臣,完全是众望所归,顺理成章。

跋扈擅权,终于身陷囹圄

康熙登基的早年,鳌拜逼康熙处死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与皇帝的矛盾激化。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经过周密的布置,逮捕了鳌拜。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但没有大规模打击。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总之,鳌拜虽然跋扈,但并没有谋逆的实际证据。

那么,为什么康熙没有处死鳌拜呢?

第一,鳌拜是开国老臣的代表人物,拥护的军民党羽众多,如果把事情做绝,处死先帝给自己留下的辅政大臣,就可能造成政局的大动荡。康熙登基未久,审时度势,没有赶尽杀绝,以避免旗人的离心。

第二,鳌拜立有大功,对大清忠心耿耿,并没有篡位的实际证据,康熙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也许以后鳌拜会做曹操一类的枭雄,但那只是后人的猜测,起码当时没有做。没有谋反的证据,加上其创业之功,康熙也比较仁慈,所以没有对鳌拜赶尽杀绝。《清史稿》评述:“鼇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

鳌拜最后被平了反

康熙60岁时,亲自为鳌拜平反,追赐鳌拜爵位。还让鳌拜的后代们重新出山做官,“有褫夺世职者,各旗察奏,录其子孙 ”。

到雍正时,让鳌拜的后代继承鳌拜的一等功的爵位。紧接着又加封鳌拜为超武公,爵位已经仅次于王爵。

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尽管批评鳌拜“罪迹多端”,但乾隆又说,鳌拜“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乾隆大笔一挥,复了鳌拜的睿亲王封号,算是给鳌拜最后平了反。

史学家综合鳌拜的事迹,认为鳌拜在当时并没有谋反之意,之所以与康熙发生冲突,是与封建皇权专制发生了矛盾。可以说,鳌拜只能称为权臣,不能称为奸臣。

鳌拜是什么意思?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权臣,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

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在索额图、黄锡衮、王弘祚等人支持下,逮捕鳌拜下狱论罪,囚死于牢中。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