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梗大全 正文

一剪梅什么梗(一剪梅是什么意思)

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

一剪梅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原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而后其父李格非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

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

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

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

一剪梅和夏洛特烦恼的关系?

一剪梅是夏洛特烦恼里那个富家子弟出现时就会响起的bgm

一剪梅和爱情有关系吗?

一剪梅和爱情当然有关了,因为一剪梅是一部爱情电视剧。《一剪梅》是由卢伦常执导的爱情电视剧,寇世勋、沈海蓉等主演。于1984年在台湾中视播出,1988年在大陆中央电视台播出。

该剧讲述了梁永昌(庞祥麟饰)和苏雯音(朱莉茵饰)的另一段感情纠葛,因而牵扯出剪不断、理还乱的两代情仇的故事。

《一剪梅》为什么突然在欧美爆红?

《一剪梅》在国外的走红,最早并不是因为原唱者费玉清,而是要归功于快手上一个ID为张爱钦(蛋哥)破10万的网友。研究一番之后,他把歌词中的“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翻译成了英文:“The snow falls and the wind blows”。

这样,这句歌词瞬间夹杂了伤感,无可奈何的感情。网友把它理解成:“人生到达低谷,环境也逐渐恶化,却对此无能为力。”所以,在欧美火了的并不是费玉清的《一剪梅》,而就是这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它跟国内大家在聊天时经常用的”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它不香吗”一样。

一剪梅故事?

一剪梅的故事

梅花因为代表的是坚强和高贵,它给人的感染力极强。正是因为这一种民族的精神,所以被历代文人用来吟诗填词,真是举不胜举的,我也就不多说了。观赏梅花 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到了宋代,艺梅技艺已是兴盛时期。怎么词和梅花到了宋代都是繁荣一片的啊?可见宋代真是个文人汇集,万紫千红的时代。可惜的是,同 样是个风雨飘摇,家破国亡的时期。

了解了梅花的一些知识,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宋人那么痴迷梅花了吧?那么我们下面该说说词牌的来历了。

(北宋)周邦彦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梅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误招。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 近》、《玲珑四犯》、《六丑》等。他的词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他是婉约派的集大成 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词学专家公认的“宋词四大家”之一。其中还有苏轼,辛弃疾,姜夔,位置仅次于苏轼,可见 其地位。

就是这一首词,取前三字为调名,《一剪梅》词牌从此产生而成。从词牌来看,是以一个七言句带两个四言句。关于它的曲调,已经 不 可能再听见了。但可以从他的这首词中不难看出它的缠绵委婉。说到这里,不禁有人会问,为什么他的词更容易创制词牌呢?元丰七年,他向神宗进献了长达 7000字的《汴都赋》一文,从此声名鹊起的。以现在说的话来说,那就是他的成名曲。徽宗时,在大晟府任职。大晟府就是当时宫廷的管理音乐的一个机构,所 以他专门在那里整理古乐,创制新调的。他的词多写男女恋情,羁旅闲愁,现存词 200余篇。他的词和当时的苏轼是不同的发展方向的,从而影响到了其后的南宋词的两种方向。可见他们的影响力是多么的深远。

其实 周邦彦这个人,无论少年还是老年,他都经常和歌姬舞女在一起交往的,过着比较风流放浪的生活。《宋史》里说他“不为州里所重”,也就是说地方上的人大都鄙 薄他的那种放荡行为吧!哎,为什么大都才子都是这样的呢?难怪有“风流”才子之说的'。没想到他的词那么含蓄委婉,而行为却是热情奔放的,由此是不是可以说 明人一般有双重性格的呢?这个我也不想过多的去想这个问题了,也许好色本来就是男人的天性,呵呵。不过,他的才学我们是不能忽视的,他的成就我们也不能否 认的。

《宋人轶事汇编》有这么一段故事的。周邦彦与当时的名妓李师师十分相好。可是风流皇帝赵佶也非常喜欢李师师的,于是有一次也去 了 李师师那里。当时周邦彦正和李师师温柔缠绵,一听到皇帝驾到了,惊慌之下,急忙钻到床底下去了。皇帝拿出一个鲜橙,亲自剥了皮,搂着李师师,色迷迷的喂在 她口中叫她吃。周邦彦在床下可是大气不敢出一口啊,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相互调情,这事搁在谁心里都不好受的。无奈啊,人家是皇帝啊,你敢说什么啊?不要 脑袋了么?第二天,周邦彦就写了一首《少年游》的词送给了李师师,以表自己的心迹: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含蓄地表现了与李师师温婉细腻的一段恋情,屡屡受到了称颂。几天后,皇帝又来李师师那里,却听到了李师师演唱了这首词,顿时也心生醋意,便问是何 人所作?李师师当然是不敢欺君的,只得如实说了是周邦彦写的。皇帝甩袖大怒而回,立刻胡乱寻了个罪名,把周邦彦开除了官职,押出国门。又过了一两日,皇帝 再次去了李师师那里,而她恰好不在,是为周邦彦送行去了。皇帝可是气的不行了,就在那里等李师师等到初更时分。见李师师回来的时候,还愁眉苦脸的,赵佶厉 声质问她去哪里了?李师师慌忙掩面哭道:臣妾不知道皇上今日要来,有失远迎啊!臣妾知道周邦彦犯了罪,我前去置酒送别去了,臣妾罪该万死,还请皇上开恩 啊!赵佶看她楚楚动人的样子,又听她这么一说,心也就软了下来,便问道:不知道他今天又作了说什么样的词啊?李师师说,是一首《兰陵王》。皇帝便叫她唱一 遍听听。于是李师师唱到: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 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 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写的回环曲折,“绮丽中带悲壮”。这皇帝也是个精 通 音律和诗词的人,听了之后,便转怒为喜了,叹道:周邦彦,难得一大才子也!回去后就立即赦免了他。说完这个故事,我们且不管它的真实性如何,这说明了一个 问题,那就是周邦彦的风流和他的才学。当然他的风流我们是不可取的,但是他的才学的确值得我们当今去学习和欣赏的。

还有一首《一剪梅》写的非常好的,那就是蒋捷的。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首写春愁的词。全词语言浅近,轻柔悠扬,音韵和谐,贴切传神。特别是结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作者把抽象中的时光轻轻移到了樱桃和 芭蕉身上了,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的啊!看不见的是时光,但却总能感觉它无不在悄悄的在流淌;看得见的是樱桃和芭蕉,它们同样在流走的时光里,红了又红, 绿了且绿!这种独特的渲染的手法,心里不禁为之暗暗叫好!

说到这里,《一剪梅》词牌的故事似乎到了尾声。但是关于这个词牌,我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我的偶像了——李清照。她的一首《一剪梅》可说是千古绝唱。虽然读来愁肠百结,但是我喜欢那种愁,那种意境,那些句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于李清照的介绍,在这个章节里,我且就不说了,在以后的续作中,我会着重讲叙的,这次就简单的赏析她的这首千古名篇。

红红的荷花已经凋谢,而竹席也已经很凉人了。轻轻的解开绸罗的裙子换上了便装,一个人独自乘上了木兰舟。不知道夫君是否在云中寄来了书信?正看见大雁飞 回来了,月亮也洒满了整个西楼。(寓意大雁回了,人却没有回;月亮也圆了,而人却不能团圆。)这是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但有种解释是说,当空中的大雁飞回 来的时候,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青若不知道其他的学者是怎么解释这句的,但我喜欢我自己的这种解释,当然都有一定道理的。

看落花在独自飘零,水也独自流走了。(应该寓意青春易逝,时光易去,有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我们是同样的一种相思的,怎奈是分居两地的愁绪啊!这种相思之情我实在是无法排遣和叙说了,你看我皱着的眉头刚刚舒展开来,而思念又涌上了我的心上!

纵观这首词,你难道不觉得她写的是如此的细致微妙,委婉动人,淋漓尽致啊!李清照的词大都用了白描铺叙的手法,浅白易懂。读来琅琅上口且声韵和谐,总是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这也许是我们今天特别喜欢她的词的原因吧!

“一剪梅”什么意思?是不是“一枝梅花”的意思?“剪”在这里是个量词吗?

一剪梅中的【剪】是指一束梅分两枝时,如剪刀一样,故而一剪梅比一枝梅有诗意多了!半山腰的枫叶,枫叶如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