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被称为什么?
贝多芬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扩展资料
贝多芬人物生平:
1,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响曲》首演,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此作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同年11月20日,歌剧《费德里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2,1812年,创作完成《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翌年夏天创作完成《战争交响曲》。
3,1827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多芬
贝多芬是“交响乐之王”吗?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从4岁起,贝多芬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弹起了钢琴。他还曾跟莫扎特上过一段时间的音乐课。
关于他学习的故事,有许多传说。有一次,他与几个朋友到郊外散步,看到美丽的田野、翠绿的青山、蜿蜒曲折的河流,他禁不住又想到该用什么样的旋律来表现了。散步中,朋友们说说笑笑,惟有他一言不发。很长时间之后,他突然大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
说完,狂奔着就跑回家去了。惊得朋友们不知说什么才好。回到家里,他就把刚才所见的美丽景色用乐曲的形式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了。这首曲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洋溢着大自然诗情画意的《第四交响乐》。
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无异于夺去他的生命。
1824年5月7日,他创作出了一生的最后一支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在开演奏会时,他为乐队打拍子。可是,演奏结束了,他仍然在打拍子。当他扭转身时,才看到观众在发疯似的鼓掌。
有位哲人这样说过,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那么,贝多芬给人的将是更加顽强的意志和更加坚韧不拔的精神!正因如此,贝多芬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了旺盛的创作劲头,在1801到1812这十余年间,他创作了许多成功的作品,有《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鸣曲》、《第三交响乐》(又叫《英雄交响乐》)、《曙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以及后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乐。其中,《第五交响乐》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不要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积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
由于贝多芬这些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被称为什么?
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被誉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世界史上最负盛名的音乐大师被后世人尊称为乐圣。后世的人为了追念他对世界音乐作出的巨大贡献,把他推到了乐坛第一人的高位上。
其实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完全配得上他的尊称,他拥有上天赐予的、人人艳羡的音乐才华,又有着一腔热血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两个因素帮助他成为了世界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位音乐巨匠,也让贝多芬这个名字在人类的光荣榜上永远存在。
贝多芬的性格特点:
首先,贝多芬有着不屈不饶的性格,敢于与命运做坚强的斗争,而不是屈服其它,被命运所左右。他喜欢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忙碌,而不是待在房间里无所事事,同时,他在疾病缠身、异常痛苦之际,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反而更加不屈不饶,敢于对悲惨不公的命运提出挑战。
其次,贝多芬的性格也是狂热的、不羁的,从他对音乐的态度就能够看出来,就连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躺在病床上,却突然坐了起来去抓东西,他从来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是对想要和坚持的东西就要去追,从他的作品中,也能够感受到这样的力量,总是会给人一种精神焕发的感觉。
同时,贝多芬还是细腻而深刻的,他在音乐上的才华,加上本人的气质,使得他成就了许多著名的作品。这其中可以说他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位继巴赫之后的又一位傲然屹立在世界上的巨人,也得以真正地完全音乐的梦想,并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贝多芬被尊称为什么
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1770~1827),德国音乐家,欧洲18世纪古典音乐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震撼(hàn)世界乐坛,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他6岁就登台演出,表现出音乐天才。26岁时不幸耳聋,但他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天赋,创作了一百多首乐曲,创造了音乐史上伟大的奇迹。
他的经典之作,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月光奏鸣曲》、《致艾丽丝》等。
贝多芬的生平事迹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贝多芬被称为什么
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扩展资料
创作特点
总体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分类特点
交响曲
最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发展和艺术追求的是他的九部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宏大,比起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来要复杂得多,最突出的是它尖锐的矛盾冲突,英雄气概和积极因素,音乐形象总是在矛盾的冲突和对比中展示。
在手法上,发展了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他使奏鸣曲式各个部分规模扩大了,增强了对比性和戏剧性,展开部作为中心部分更是激烈的冲突,比如《第三交响曲》的展开部。
贝多芬的交响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英雄性,戏剧性的,这是他创作的最基本的一方面,比如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第二,生活风俗性、抒情性的,如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第三,群众性,舞蹈性的,比如第七交响曲。
钢琴作品
除交响曲之外,在贝多芬的创作中钢琴作品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写钢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部钢琴协奏曲和五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
钢琴奏鸣曲和他的交响曲相近,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形式宽广,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海顿与莫扎特。
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最后确立了它严肃的思想感情、抒情并富有哲学意味的体裁。尤其是晚期的弦乐四重奏,表现了作曲家的风格特点,深刻的心理刻画,各种不同性格的形象的自由结合。
声乐作品
贝多芬的声乐作品数量较少,却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致远方的爱人》实际上可以说是第一部浪漫性的声乐套曲,他的大部分歌曲多是淳朴的日常生活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