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白描,以及传统白描作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1、国画白描 帮忙写一篇小结谢谢了!!!!
- 2、中国传统文化国画有哪些知识?
- 3、为什么中国古代都是抽象画,是不是没有铅笔只有毛笔画不出那种写实的?
- 4、国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 5、游山西村中白描手法的作用?
- 6、中华传统文化国画内容
国画白描 帮忙写一篇小结谢谢了!!!!
线,或称线条,在几何学上是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线两种。所以,简而言之,线是点的延伸,它的定向延伸是直线,变向延伸为曲线。在二维空间中,线是面的边界线;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形体内部结构的结构线。所以,线在造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线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
线描是中国民族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是构成中国画民族风格的一个要素。线描是运用线的轻重、浓淡、粗细、方圆、转折、顿挫、虚实、长短、干湿、刚柔、疾徐等不同的笔法来表现物象的体积、形态、质感、量感和运动感的一种方法。它不著颜色,有时可有一些淡墨来略加渲染,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造型规律,并富有韵味。用线的变化,要与造型的形式美紧密相连。其线或刚健、或婀娜、或轻灵、或凝重,由于用笔多变遂产生极为丰富的感觉。用线描来造型的特点是清晰、简练、富有装饰性,可以完美地刻划各种现象,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各种物象的新的生命。
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称“白描”。中国画白描作品是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无论是花鸟还是人物,他们都是以线构成,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进行主观创造,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目的,它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主客观结合的产物,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故而白描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画的基础。物象的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关系就靠线条来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它比别的画法更不易掌握。中国画用线造型的历史悠久,通过历代画家的长期实践和不断地创造,积累了大量的极为丰富的线描技法经验,仅画人物衣褶的描法就有“十八描”,就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橛头钉描、曹衣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白描在勾勒时可用一色墨勾成的,也有根据不同物件用浓淡两种或两种以上墨勾成的,如:人物的皮肤用淡墨,头发用浓墨,不同颜色的服饰用不同的墨色。
白描要特别注意“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在构图上的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疏密要偏重于对比较强烈的安排,层次要分明,线条的处理上要带有装饰性、旋律性,防止碎乱、呆板、松散等毛病。
每一种臻于成熟的艺术,都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程式。中国白描画经过了千年以上的发展过程,已成为我们民族绘画之一。历代白描作品的发展概况和流派,它们的风貌各异,渊源有别,蕴涵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是历史的积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们对古代白描作品的研究与借鉴,不断地在实践中体悟民族文化的真谛和传统艺术的奥妙,无疑将成为当代中国画作品走向辉煌的起点。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对于白描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白描作品,使之举世瞩目,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其它画种无法取代的。
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于石器时代的壁画及生活用品上面,主要以线作为表现语言,表现题材主要为日常生活中的祭祀,舞蹈,狩猎,部落战争等场景,造型古朴,简洁,如:半坡人面鱼纹盆,青海大同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内蒙古阴山岩画等,可以理解为我国绘画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白描作品塑造形象比例匀称,仪态肃穆,线条流利挺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线描绘画有了较大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一批专业画家,和秦汉比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了,作品在题材多样化过程中已显露出来表现当代生活的兴趣肖像画得到重视,构图技巧有了提高,风格多样化,技法上既有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也有张僧繇“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之分,有春蚕吐丝的传统表现技法,也有其体稠叠、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前后,卷轴画已经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成熟。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传世摹本。这两幅画中所用的线描已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那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被誉为"春蚕吐丝"。顾恺之在理论上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他的"传神"之说和与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代表着当时的美学思想。可以说东晋的绘画和理论给隋庸、五代,两宋的绘画出现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白描繁荣、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佛教画也侧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线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长线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骄矜、贪婪、淫威等个性特征的肖像画。张萱、周仿在他们的作品中使用的遒劲纤细的铁线描,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妇女的"丰颐典丽、雍容自若"的典型形象,人称"倚罗人物"为工整艳丽的重彩人物画开创了新风格。吴道子,是盛唐"画圣",一生创作甚丰,各种题材兼工,而以宗教题材为主,人称"道玄以佛道为第一"。其技法特点“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其赋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索。”(画鉴),其用线“如铜丝萦盘”,施以重彩,人物虽小,“气韵落落有宏大放纵之态。”道子用笔道劲,中锋圆转,富有粗细变化,这种注重用笔的顿挫、转折、行笔放纵,表现出来的衣纹神采飞动有迎风飘举之感;所绘人物八面生动,传彩染色,别出心裁,人称"吴家样"。作品更注意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具有运动感的表现,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后称“吴带当风”。这种有别于浓艳、富丽的表现方法,后世苏东坡赞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自己也曾说:"众皆谨于像似,我则脱落其俗"。正因为如此他才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白描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以民间画工为主力的壁画创作中;壁画创作其规模的宏伟壮观,手法的丰富多彩,至今还保留在誉满中外的敦煌壁画及藏经洞绢画、唐墓壁画之中,使我们叹为观止,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遗产。宋代绘画创作的题材范围广泛,除山水,花鸟,仕女、圣贤、僧道之外;田家、渔户、牧民、婴戏及历史故事也在其列。注重"写心"深度,在形象结构把握上,更注微妙变化。使白描的表现力更加准确生动;用简略的笔墨,去描绘丰富的内容,这是中国画技巧上一向主张——突出主题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方法,使白描在这一时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独立画种。元代由于民族和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士大夫在山水、花鸟画方面遗兴的文人画飞速发展。由于统治阶级对道家文化的推崇,出现大量道家题材的壁画作品,其形象夸张浪漫,线描奔放有力、线描的形式美感得到最大的发展,白描也由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绘画艺术。代表作品为永乐宫壁画。明代由于社会因素,文人画相对有所发展,线描以继承前代传统为主,或白描、或工笔密丽、或水墨点染、或用线质朴。清代白描绘画一度出现衰落景象,从题材方面不是扩展而是收缩了,技法风格方面缺少新的进展,许多绘画脱离实际,因袭模仿少有生气,代之为生硬僵板和纤弱的风格。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中国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而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中国字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的感觉,“绝似又绝非像物者的真通”(徐悲鸿)。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作为国画的一个重要门类,白描无论是“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还是笔迹周密的密体,都具有着中国画的一个共性特点,即写意性。写意并不是只从简单的表现方法上来说的,应该是中国画的一个共性特点,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似与不似之间”,中国画的白描,不论疏体密体,在创作中不是描绘真实的艺术,而是一种心的感悟和人生的感悟,在造型规律上和西方存在着差异,大体上说西方的造型是一种具象的造型,准确完备真实,并有科学系统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作依据,保证其最后的具象的目的,中国绘画的造型是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得意”造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国画的意象造型,也就是说的写意性。
所谓写意性,首先从字面上来说,从“写”字的字体结构来看,古代繁体字的“写”字是“冖”和“舄”据汉《说文解字》“冖”乃“交复深屋”,“舄”鹤也。鹤于深屋中与牢笼无异,自然欲出之而后快,从字形分析看这就是写的原始含义。《小雅》曰“我心写兮。”是抒写其心的含义。又《诗·邶风》“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表现一个形体不难,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感最难,故按凡宣泄、倾吐、表现为写。这样写就由屋中之鸟引申到宣泄、表现、倾吐。而对“意”字的最早论述出现于南朝宋宗炳德画论中“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意作为中国画的治学之道,各朝各代都有论述,“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早在唐代就被作为绘画的操作规范,“实诚在胸臆,意奋则笔从”,“骨气形似皆须意气而成,非懦夫所能为也”是指画家胸怀与情感通过绘画的宣泄。“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则指画家的主观情绪。绘画立于意,思于心,得其真,是强调审美意识起主导作用。中国画是绝对讲“意”气,尚情趣,立意高远,笔情墨趣,是其内在情感的迸发,意是情思所致至,理智和情感相一体,是自然生活的交融与感受所得。画家的品格、胸襟、气质、素养、情感显示出各自“意”的品位,是情感、思想、直觉三者的统一。清代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为之乌合”说明“意”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写意的理论萌芽于唐宋,成熟于元,唐代张彦远指出“意在笔先”,“意气而成”,“笔不周而意周”,等谓之写意观点,便是写意的先驱,宋代苏轼米芾等人进一步倡导写意画的意气所至“摹写无详略与诗人同”。陈去非诗云:“意足不必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既是说“不专于形似,而得于象外者”。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正是这些理论确立了中国画的理论基础。
中国画的白描,不取逼真感,特重风神气韵,白描,是中国画的一大创造,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神;简而不薄,繁而不乱;无定法,而有定范;无定笔,而有定局;有层次,有折叠,有掩映,有隐藏。中国画的白描,决不同于标本图的用线,不仅仅是为了界定物象的轮廓,中国画在用线画出物象的形貌特征的同时,就通过行笔的或刚或柔,或缓或疾,或轻或重等不同笔法和千般变化,来表达画家本人的情感意态。画家笔下的线条,犹如歌唱家嗓中发出的音色,决不是单单告诉你他唱的是什么词句,而更重要的是通过音韵来表达那感人的神情意蕴,使人得意而忘词,这就是所说的“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律”,这是中国画的宗旨,也是中国画白描的特点。
中国画的白描,特别强调的是书法用笔,这在整个中国绘画中也是同样要遵循的准则,也就是所说的“书画同源”,这就是线描的另一个特点,即白描的书法性。中国画的白描和书法一样,同样孕育于中国的远古绘画和图案作品,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各自的体系,在各自的发展变化中同时受到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孕育,形成两种又各具形态,又相辅相成的两支中国传统艺术的奇葩。李苦禅先生曾经说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对于绘画和书法的关系,首先从字形上来说,众所周知,我国在原来所用的文字是繁体字,在繁体字中,“书”“画”写作“书”“画”,上面都有一个“聿”字,“聿”字的读音,古代和现在不同,燕地叫“弗”,楚地叫“聿”,秦地叫“笔”。含义都是指的笔,由“书”“画”二字的繁体字写法可以发现,书法和绘画在使用工具上就是一样的,就是我们用的毛笔。由于传统绘画和传统书法所使用的都是笔墨纸砚等工具,以及传统的审美,即对笔墨线条的偏爱所至,使得传统绘画与传统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书画之间的关系,最著名的是元代赵子昂提出的“以书入画”说。赵子昂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第一次把书法的因素直接形象地移入绘画,这种以书法的线条,即笔墨在绘画中独立化的倾向,使得绘画在观念上发生了转变,走上一条“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有限洞照无限”之路。
书法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韵律之美,可说是真正的抽象派艺术。中国绘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这种抽象手段的。书法的抽象性,书法的形象语言即笔法也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另外书法的精炼贯通也无时无刻影响着中国的绘画。书法家的感悟,直接影响着画家,书论正是画家用笔的基础教材。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它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说即使离开了物象,单独地欣赏一笔一划、一点一块,都使人怡然有得、心醉神迷。
作为中国画的重要门类,白描单从笔法上来说,从书法中吸收了很多营养,尽管我国古代的先贤们把白描归纳为“十八描”,但从表现技法上来分无非就是两种,这就是工笔的线和写意的线。无论是工笔的线还是写意的线,都受到书法的影响,这种影响最显而易见的是体现在笔法上。工笔的线一般都比较工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铁线描,如游丝描、琴弦描、行云流水描等,这种线条的运笔主要是平行运动,要求用笔圆浑、挺拔、有骨气,中锋用笔,“如锥划沙”,要单纯,要有力度,“如高山坠石”、“如斧劈物”,有渗透感,要“藏刚健于婀娜之中”,这正是书法中的篆书的用笔要求;另一种工笔的线是兰叶描,这种白描的方法主要是吸收了隶书的用笔要求,这种用笔是在平行运动的同时加强了上下的提按动作,相对于铁线描用笔有变化,中锋有起伏,强调起笔的回锋,形成隶书的“蚕头燕尾”,隶书用笔的形成是中国画白描用线的生机,丰富了中国画用笔的表现力,如兰叶描、战笔水纹描、钉头鼠尾描、折芦描、柳叶描等.写意的用线,线条比较粗放,更加简练概括,线的形式更加抽象,更注重“似象而非象,遗象而取神”;“简而不薄,繁而不乱”;无定法,而有定范;无定笔,而有定局.这正是吸收了书法的行书和草书的用笔,笔法连贯,气势贯通,更加注意形式的美感,如枯柴描、减笔描等.
中国画的白描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但并不是说中国画的白描只是用来勾出轮廓质感和体积,白描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中国画的线本身具有极大的意象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卫夫人《笔阵图》里所说:“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如崩也”;“陆断犀象……”非常生动、形象、充满了生命力量。再如传统白描的“十八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琴弦描……),它以各种具象的物体来形象地描述不同线条抽象的质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这就决定了这种用线不但表形而且还达“意”。在西画中,线一般用来勾画对象形体的轮廓线,主要着眼于事物形体的外部特征,以及线勾画形体的客观准确度,较少考虑线本身的审美。而中国画的线除了完成上述西画的用线任务外,还必须以线本身的艺术变化去体现物体的形态结构等,运用不同性质的线表现不同事物的质感、气度、神韵等等,并将作者的情感融于其中,表现“理解的东西”,而不是“看到的东西”。因此,中国画的线,更多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气质、素养、功力等等,是一种精神性的、意象性的表现。中国画家这种用线来塑造形象的表现方法,使中国画不得不带上强烈的主观意象性。在白描中,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面貌,铁线描粗细一样,圆润流畅。兰叶描,他从铁线描演变而来,豪放飘逸,形似兰叶,用笔雄放,粗细交互,富于运动感。中国画的白描,在用线上十分讲究,线的组织、穿插、开合、呼应、疏密、纵横,线描笔法的抑、扬、顿、挫、转、折、提、按都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白描因为其单纯的以线造型的特点,只是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这样在表现的技巧上就要求很高,如果想画好白描作品,这样就对白描的笔法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笔法从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的用笔方法。笔法在整个白描甚至整个中国画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的六法的第二句就说到“骨法用笔”,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作画的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思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很早就指出了用笔的重要性。
对于用笔,有很多的要求,古人给我们总结为用笔五法,也称用笔五字诀:一是平:是指用力平均,执笔平稳,起止分明,笔笔送到,平中见奇,“如锥划沙”点画之间有内在的力之美。二是圆:圆是指中锋用笔,转折出如“折钗股”,圆润有韧性,勿忘生角,行笔勿无往不复,要含蓄有力。三是留:是指用笔能控,使笔迹在运动中均匀自然,行笔要慢,笔力凝纸,力求不急不躁不飘不滑,有始有终,如“屋漏痕”。四是重:是说用笔有力,着纸有声,如“高山坠石”,切忌轻飘浮滑。第五是变:就是指用笔有变化,要灵活而不滞,转折疾徐轻重顿挫,“如飞鸟投林,惊蛇入草”。
其实简单的说来,用笔的要求无非是三个,这就是:
(1)有力:好的线条就像是卷曲的铁丝,“如铜丝萦盘”,好的线条不仅从外部看有张力,有份量,俗称“有劲”,而且应有无尽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非物质力量,它要“内含筋骨”,是从内部发生出来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如同太极拳术,一招一势皆含于内在,防止剑拔弩张,故为苍劲。“六法”中称笔为“骨法”,骨是指的“骨力”“骨气”,是由内部发生出来的一种支撑力,中国传统中的“平如锥画沙”、“园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外园内方”、“外柔内刚”、“绵里藏针”、“寓方于园”、“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等审美趣味,均是体现这种内在精神的东方审美准则。柔的线往往更有力量,更内含,如“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等,外表柔、细、软的线同样更体现内在的骨力。力透纸背乃指行笔中积蓄之力量,如同从纸里生发出来一样。
(2)流畅:指运笔过程中必须顺畅连贯,有连续性,运笔不仅有形的联系,必须注意笔与笔之间映带关系,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线现在运行过程中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的大毛病。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板、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
(3)变化: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表现力,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始终要本着一个统一变化的法则,在白描的用笔中不同的用笔会产生不同得效果,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快慢、提按、转折、顺逆、虚实等。快慢指行笔过程中左右前进的力量的急迟,快慢不同而形成滑涩不同的两种线条美,快则流,慢则留。快则光,慢则涩。提按指入笔、行笔、收笔中的起伏、轻重的力量。提为起,按为伏,是运笔的上下之轻重的力量。提则轻,按则重,提则虚,按则实。转折指笔锋转换方向时(即一条线拐弯处)运笔的上下力量的不同。也就是在笔锋转换时向上提笔或向下按笔的力量的不同,线条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白描的用线布局要有虚实,要虚实相生,这样才可以互相衬托互相补救。总之,无论运笔的快慢、提按、转折、顺逆、虚实都是用笔的节奏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白描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得到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国画有哪些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
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华文化的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本草纲目」,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传统文化:
参看中国古代文化 。
农历 武术 二十八宿 对联 龙 五行学说 八卦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哲学 儒家 气道 茶艺
传统学科:
数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著); 祖冲之; 算盘 。
天文学:天象观察记录,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制定历法(农历)。
医学 :中医,藏医,蒙药 。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著) 。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
建筑:参见中国建筑 ,园林 ,庙宇 ,宫殿 ,故宫 ,阿房宫 ,塔 ,万里长城 ,墓葬建筑 。
绘画: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 。
书法 :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
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戏曲 ,传统民歌 。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乐 ,大舞 ,小舞 ,汉朝乐府 ,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彩带舞,武功 ,扇子舞 。
戏曲:京剧 ,评剧 ,越剧 ,粤剧 ,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
曲艺 :相声 ,歌仔戏 ,皮影戏 ,布袋戏 ,南曲 ,高甲戏 。
戏曲影视: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史 。
服饰:参见中国服饰 。
饮食:请参照中国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粤菜 (广东菜)
苏菜 (江苏菜)
鲁菜 (山东菜)
浙菜 (浙江菜)
闽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国子监 ,太学 ,科举制 ,私塾 ,书院 ,翰林院 。
文学:参见中国古典文学 。
中国神话 。
中国寓言 。
中国典故 。
中国小说 。
中国诗词 。
体育:象棋 -围棋 -武术(功夫) -气功 。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pj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文化、政治、经济及其制度安排之间本来就存在整体性的结构关系,只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实际上,重商主义并非谁试图摆脱就可以摆脱得了的。制度安排应当是探讨文明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也是讨论一定社会结构经济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为什么中国古代都是抽象画,是不是没有铅笔只有毛笔画不出那种写实的?
中国画并不是抽象画。
抽象画是无形象、非理性、纯形式的绘画,就是一般人看不懂的,难理解的,就叫做抽像画。
而中国画是注重“形神兼备”的,如中国山水、花鸟、人物画都是讲究外形的,尤其工笔重彩画,就非常细腻、有层次感。
但是,的确中国画里的素描成分,是很少的,这是相对于国外素描、油画来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有这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中国的传统观念。
如:人的形象须正大光明,不能阴暗晦气。晚清慈禧太后在外国照相师的劝说下,照的一张照片,是黑白照片,看后很不满意,说是阴阳脸,吓的旁边大臣都不敢说话。正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所以,概览历史上中国人物像,皆以白描勾勒为主,稍施一点淡彩为辅而完成。
二是中国绘画工具、材料的因素。
比如:单一使用毛笔,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毛笔,但是都要加水,才能画画,画错了又不能修改。国外除了有蘸水的鹅毛笔、笔刷外,还有各种铅笔、橡皮等等。中国画由于是用墨水画在比较薄的宣纸上,画错了,又不能擦除,不象外国素描是铅笔,画错了可以用橡皮反复的修改。
三是中国画讲究精、气、神。
对过于写实的绘画,视为“匠气”。等等。
“中国古代尽管有画院制度,但没有素描教学。绘画学习的方式是师傅带徒弟,口口相授,并以临摹作为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有人把白描讲成是中国的素描,...
白描,严格地讲,是中国古代画家创作的手稿,也称粉本,是做拷贝用的母本,一般不作独立作品。尽管在形式上以单色的墨线作为描绘的手段,但和西方人作为写生训练的素描或独立的素描作品有实质性的差异。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在《论语》中提出‘绘事后素’的见解,可见世界上最早提出素描学说的是我们的文明古国。
事实上,素描是19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我国的一种美术教学概念和方法,是以古希腊“模仿说”为思想指导,以科学精神为参照标准,以写生为训练形式,辅以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物理学等手段,建立起的明暗调子、整体观察、素描空间等模式和学院的教授方法。正是物理性的思维,西方绘画概念也由此出。
结论:中国传统绘画没有素描理论,白描也不是西方概念上的素描。硬将“绘事后素”之说作为中国最早的素描理论或把白描当素描说,这是妄自菲薄,也不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
东西方文明,正如潘天寿先生所言,是两座大山之巅的互望。艺术价值是同等的,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理清其中的内涵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下半段“”双引号的论说,是摘引自“美术报”中国传统绘画没有素描--
蒋 跃 学者的文章。)
国画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国画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因此在世界画坛自成一个体系。其历史久远可追溯于象形文字,历夏、商、周各朝,图文渐见于青铜器上,而战国时的绵画已具线条的特色,西汉后期古墓中的壁画更是丰富多采。
中国的绘画从写实重彩到写意淡色,从严谨工整到潇洒奔放,数千年总是在向前发展着。只要不断探索,具有时代性的新流派就会产生。
中国画笔墨经过了千锤百炼,已达到精湛绝伦的境界。中国画非常讲究“神”“能”“妙”“逸”四品。神者得其意;能者得其状;妙者得其趣;逸者得其气。画面上要有它的灵魂和意境,也就是说“诗情画意”中国画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文人之间交流思想展示才艺的一种方式。画面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并借物抒情形成了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和其它画种在形式上,点、线和块有共同之处;但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却又完全不同;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意境上都有“形似”和“神似”之分;先“形似”后“神似”这是绘画的同一趋向,而中国画却又早已离开了“形”,而向了“神”,还深入了“拙”。
中国画的笔、墨、纸、砚,被称之为“文房四宝”。中国画用纸以宣纸为主,宣纸又分:熟宣、生宣、半生熟宣三种。墨的种类很多,以油烟墨为主。笔有用于山水、有用于花鸟、有用于写意、有用于工笔等各种毛笔。砚以端砚为主。中国画颜色是国画特有的一种绘画颜色,多为透明矿物质颜色。
中国画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手法经过几千年发展早已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重要画种。
中国国画常见术语有丹青、山水画、水墨画、写意、白描等。
游山西村中白描手法的作用?
以下信息由星蓝海学习网提供: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国画内容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两种,富于传统特色。国画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种。
1、人物画
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2、山水画
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著名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是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买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多姿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山水、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专门学科。花鸟画就广义讲,应包括花鸟、禽兽、昆虫、鱼介等。
昆虫亦有工、写之分。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
关于传统文化白描和传统白描作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