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

今天给各位分享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的知识,5、温州民风民俗的资料6、关于家乡(温州)传统文化的作文如(特产风俗)温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1、顺百家宴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2、太公祭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4、蒲岐抬阁蒲岐抬阁是温州市乐清市蒲岐一带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蒲岐抬阁扮演的多...

今天给各位分享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温州有什么传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温州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温州的民风民俗:

1、顺百家宴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始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一起同饮团圆酒。

2、太公祭

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开国元勋、政治家、文学家刘基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县南田镇举行的以家族祭祀为主,间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远、形式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

3、陈十四信俗

陈十四娘娘名“进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县临水村人。生而聪颖,幼悟玄机。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陈十四。生前由于除妖护民,催生扶幼,人们膜拜为女神。

4、蒲岐抬阁

蒲岐抬阁是温州市乐清市蒲岐一带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有时九月会市上也乘兴闹场,已有600余年历史。蒲岐抬阁扮演的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白水滩”等。每架抬阁起码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仔细看看,都是蒲岐人。”便是对蒲岐抬阁的形象描写。

5、蒲城拔五更

拔五更是苍南蒲城一项传统节庆活动。每年从正月初四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整整十六天,整个蒲城都处于一种狂欢的状态。元宵节一大早,蒲城上下街巷附近的居民就开始大扫除,修补不平地面,为的就是保证夜间赛神队伍能够顺利通过。这项活动还有一个奇特的习俗,就是在旁观的人群不能出现女性,女性只能在拔五更结束后才能参与狂欢。

扩展资料:

1、七月十五汤和节

600多年前,明朝大将汤和率领官兵来到温州等东南沿海修城筑堡,抗击倭寇侵扰。为了纪念汤和的丰功伟绩,缅怀抗倭将士的英勇事迹,龙湾宁村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汤和信俗活动。如今,龙湾宁村的汤和信俗活动已成为温州地区最具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

2、瓯海泽雅闹“挑灯”

瓯海区泽雅镇周岙正月十三闹花灯这项古老民俗活动已有600余年历史,被称作是浙南地区保存最好、最热闹、最有韵味的元宵灯会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三闹“挑灯”,周岙村民们扎制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三角的、鱼状的、头状等,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村民的心灵手巧。该日,家家有客,户户摆酒。

参考资料:人民网-温州泰顺“二月二”民俗巡游 弘扬节日传统文化

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

温州文化是海洋文化与农业文化的混合物

费孝通先生说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是石刻、竹编、弹棉、箍桶、裁缝、理发、厨师等百工手艺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家,养家立业。这些飘泊异地的手艺人和商贩同居家耕地的农家女结合,是艺商与农业的结合。这是温州模式的灵魂,从而有异于苏南模式。然而,温州的商业为什么繁荣?从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看,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和瓯江下游,自古以来,既是传统农业生产大为发展的地区,又是一个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温州这种区域性的商业特征,跟大海有着深层次的联系,温州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海洋文化。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沿海地区较之内地优先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托良好的港口条件,凭借发达的海上运输。北宋时期,温州就已经是一个工商业繁荣、海上交通、贸易发达的城市,为全国11个造船中心之一,北宋末年,温州造船的岁额达六百艘,与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同居全国首位。这种情况提供了温州人漂洋过海的方便,一些温州商人随贸易商船去国外经商;有的则客居那里经商。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就有温州人移居海外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人纷纷飘洋过海到日本、东南亚、欧海诸国经商谋生,到建国前就有华侨3.8万人。海上交通的发达给了温州人外出谋生的机会,也逐渐铸造了温州人四海为家,喜欢闯荡的个性,这是温州人精神中最深刻的根源。

但基本上,温州古城是个传统化、乡村化的城市。自宋代始,江南因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不愿受少数民族统治的北方人民大量南下,“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温州人口也急剧增加。至南宋中期的淳熙年间温州人口则骤增至九十多万人。垦田面积大大超过前代,亩产增加,“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传统农业血缘、地缘等乡土关系所形成的惯例、习俗对温州经济与人民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给温州模式家族制特色的形成设下了伏笔。

大海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孕育了独特的温州模式。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温州人隐藏着的闯荡冲动不曾熄灭过,而在温州农村,尤其是东部平原沿江沿海地带,在制度的灰色区域内,积淀巳久的小商品意识,经商冲动,以及农村中孕含着的市场因素一下子焕发出来。正如金祥荣、朱希伟所言,温州的商业文化与传统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难以弥合的裂痕,一旦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刚性有所松动,便会寻找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对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背离”,这是温州推行准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温州小商品从一开始就绕开当时计划经济严格的产品范围,以市场为起点和归宿,市场和商品相互刺激,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温州模式不是产生于城市中心,而是在温州广大农村城镇产生的。

温州民俗文化有哪些?

1、晋南木版年画

产于山西晋南。远在宋、金时期,晋南临汾一带的造纸、刻版、印刷技术已相当发达,于是,木版年画也就应运而生。在甘肃黑水城附近一古塔中发现宋、金时期平阳城姬家雕印的一幅木版年画《四美图》。

2、蓝夹缬技艺

蓝夹缬技艺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其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市,至今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这些实物的残片,至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

3、细纹剪纸

细纹剪纸又名细纹刻纸,流行于乐清。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后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这种细纹刻纸,构图隽秀优美,刀法精妙人微。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

4、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乐清细纹刻纸是当地流传的一项绝艺,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阳镇等地。乐清剪纸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据《乐清县志》记载,元代大德年间,“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这里的“剪彩”就是剪纸。

5、十五巧板

十五巧板,是在七巧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智力玩具,由清同治年间童叶庚发明,又名“益智燕几图”。燕几图,由宋绍熙年间(1194年左右)云林黄长睿创造,既作娱乐,又可供古玩陈列,最初主要是文人闲居时玩的一种室内游戏,后来流传到民间,逐步演变为拼图巧板智力玩具。

温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1、三朝。结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后者俗称“三日儿”。洗生婆要在“三朝”为婴儿洗浴、更衣和检视脐带痕。外婆家要送礼,内有寿桃、红蛋、花生、福寿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摆酒请洗生婆和女客。

2、芥菜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瑞安县志》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3、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习俗。“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扩展资料:

1、温州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瓯越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等源远流长,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造型艺术、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间习俗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2、自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通过温州市性普查,共确定非遗线索55万余条,有价值项目27000余个。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和公布乐清黄杨木雕、细纹刻纸、温州鼓词、泰顺的药发木偶、永嘉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17项,省级78项,市级2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国家级6人,省级64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温州

温州民风民俗的资料

一、关门炮和开门炮的说法在温州有关门炮、开门炮的说法,在网上有传阅,我这里也来讲叙自己的见闻。在年三十晚上,温州人家关门时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在门外放炮仗,称之为关门炮,表示旧岁平安。大年初一清晨,温州人家开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外放炮仗,称之为开门炮,用以图新年吉利。开门炮关门炮一般放三个双声爆仗(俗称二踢腿),不过一般备四个炮仗,俗称“带四放三”,留一个作预备。这是我们在温州过年温州老板们给我讲的有关于过年的习俗,这很适用,我在永嘉瓯北镇这里,每年都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过年,这里农家还是有在三十下午,煮猪头肉敬神和仙,然后三十晚上点长明灯,以示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平安吉祥。二、过年吃年糕在瓯北镇这里,村民都有吃年糕的习惯, 正月初一的早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餐一般是大年三十准备好的,菜碟一定要用高盏碗,取其高字,谓“一年高一年”,也有食年糕的,“糕”与“高”谐音。吃年糕,我也喜欢吃,其做法有有炒年糕,煮年糕,蒸年糕,还有的就是油炸年糕。这些做法都很普通,但在西南三省一市或其它地方是很少有的,我喜欢吃年糕,最喜欢水煮年糕,油而不腻,有清菜淡香,还有葱香和海鲜的鲜味。说真的,第一次吃年糕还是在乐清市柳市镇上一个同事家里吃的,虽然很普通但也表达了他们的热情,还记得,端上年糕同事就说:“小刘,祝你年年升高。”就为这句话,我吃得现在还想吃那同事家的年糕,在瓯北镇吃了这么多,我觉得还是在乐清那碗最好吃。也许,那是心情的原因,还有好奇的原因,而现在太普通了和平常了。人就是这样喜欢平淡发生在自己平常的事情上。外卖的年糕,就做成一包,一包五条相连成块,要吃时,打开包装用菜刀切成椭圆块状,或蒸、炒、煮、煎都可以。水煮年糕清香可人,润滑而爽口,再加上青菜叶的清香,虾米的鲜味,那味道真是回味无穷。蒸年糕,是将其切成块状,放到蒸笼里蒸熟,煮后加白糖、或其它调料,你想吃什么风味都可以调出。煎年糕,就是用油煎,煎至油黄,再加适当香料或其它自己喜欢的调味料,那种香酥味美的回味给人又是另一翻佳境。不管如何做年糕,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随意做来,不带富贵特色,不逊大众风味。有道是:“一方水土,必有一翻乡情。这种浓浓的温州特色,让人久久难忘,久吃不厌,真想把年糕吃个够,却道人生本是年年高,何苦自来打胖涨呢。年糕,一种特色,一种风味,更代表一种乡情。三、拜年和新年酒早起幼辈即向父母等长辈拜年、然后携元枣、桂圆、荔枝等礼物外出拜年。同辈拜年,互相拱手,互致“新年好”、“恭喜发财”之类贺辞。拜年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半、建国后,每年正月初一上午,党政领导部门邀请各界人士举行团拜,以减少百拜繁冗。 新年酒是指春节间,各家摆“新年酒”宴请亲友。新年酒无一定规格,时间通常在初一至初五之间。瑞安往昔在初五祭祖“完真”日摆酒。 这些事情,有几年未回家亲眼看到房东和一些本地村民的过年的一些做法,与西南三省的做法差不多,不过还是有些区别。

关于家乡(温州)传统文化的作文 如(特产 风俗 )

温州特产

[盘菜酱] 温州名特产盘菜,洗净后两面开斜刀,用酱油豆豉腌制。也有盐腌,两天就可以吃。吃时加白糖、味精和麻油。

[麻巧] 原名巧食,源自农历七月初七民间妇女向织女星“乞巧”的风俗。麻巧采用优质面粉、蔗糖、猪油、食盐、苏打等原辅料,经调制成舌形,撒以芝麻,烘烤而成。温州市面包食品厂生产的麻巧,1983年获浙江省商业传统最佳产品奖。

[温州牛肉焙片] 创始于1936年城区五马街福禄寿糖果店,原为广东师傅所制,首次出售便门庭若市。供不应求。从此温州相继开起多家牛肉焙片作坊。温州市食品公司职工经过多次革新生产工艺和配料,制成了有温州特色的牛肉焙片,畅销国内外。1982年被评为浙江省最佳产品。

[温州肉松] 带骨猪瘦肉加高级酱油、白糖、食盐。经过原料整理、焖煮、打胚、炒松、擦松五道工序制成。成品呈淡黄色,絮状,纤维细长疏松,美味可口,营养丰富。1956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九省食品交流会上,温州肉松获总分第一名。

[温州状元红] 此酒已有800多年历史,解放后曾一度断档。1988年秋,温州酒厂按照秘方恢复生产。酒味醇香,色红透亮,广受欢迎,先后远销日本、法国,西班牙、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温州高梁肉] 相传创制于清代温州横井巷广进样腊味店。用猪脯肉切成薄片,拌以白糖、味精、酱油、绍酒,精盐。经过摊晒,烘干而成。呈圆形,半透明,具有厚薄均匀、脆香可口。食而不厌的特点。

[长人馄饨] 早在宋时,我国就有冬至吃馄饨的习惯。据说富家摆阔,一碗馄饨有十多味,馅心各异,称为“百味馄饨”。30年代.乐清有长人名叫陈立标,在温州城里肩挑馄饨担沿街叫卖,后在渔丰桥设店。所制馄饨皮薄如纸,馅以鲜肉,状如云朵。盖料有紫菜、蛋丝、肉松、虾米、汤清味美,为顾客所赞赏。

[文成拉面] 已有几百年历史。其制作方法是:将白面粉倒入面盆或木板上,慢慢加水,拌匀,再用双手反复揉至粘性成团。切成1厘米宽,上盖湿毛巾防干燥。约过15至20分钟,双手将其两端提起,边拉边抖,即可任意延长。有些人拉至近一米长时,再合并重新拉细至棉纱一般,抛人滚汤中,稍煮即熟,捞起加入调味辅料,便可食用。

[文成发菜] 又叫“菜心”,是传统家常菜。将芥菜洗净晒软,切细摊晒至手捏无水渗为度,加3%~4%的食盐揉匀,盛小口缸罐内捺实,严封倒置阴凉干净处,可久存3年不变质。其味甜中泛酸,异香扑鼻。

[马蹄松] 最早产于清雍正年间温州乐清县白象地方,以形如马蹄得名。它以面粉和红糖作皮,馅入糖心和咸肉丁、红瓜丝、熟芝麻粉和桂花。边斜,五刀开口,用手下压露出糖心,贴在200℃高温的火炭炉桶内壁,用明火焖烘,具有皮脆心软的特点。

[白蛇烧饼] 清光绪末年,温州城区府头门钟楼右侧,有一家张氏开设的烧饼店。其所制“葱油重酥烧饼”,每50公斤面粉加8.5公斤猪油揉成酥面;馅心用盐渍猪肥膘肉丁、酒浸虾米、甜酱瓜粒、京冬菜丝、葱花,拌以麻油。成形后用火炭烘制。出炉的烧饼呈淡黄色,食之酥脆。因女店主喜穿白色衣衫,众以《白蛇传》中“白娘娘”称之,所制烧饼亦随之得名。

[白象香糕] 公久牌香糕,系乐清县白象镇公久南北货商号所创,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它以糯米粉为主料,芝麻、棉白糖、柑桔饼为辅料,经蒸炊而成,其特点是色白味甜、柔软酥松。

[礼品蛋糕] 温州市上的礼品大蛋糕,在造型艺术和图案设计上,力求迎合不同层次的喜爱。少年儿童生日蛋糕,常用奶油堆上唐老鸭、米老鼠、十二生岸等生动的形象;老人做寿蛋糕有高至九层者,层层有不同的吉祥图案,最高层中央摆上米塑老寿星,色彩绚丽,造型美观。

[寺前馄饨] 永强寺前街馄饨,创始于清道光年间。采用上白面粉制成的馄饨皮薄如蝉翼;馅心用当天宰杀的猪后腿瘦肉剁成。店主人给自己定下严格规矩,一锅汤只煮一碗馄饨,生意再好也不破例。佐料有鸡蛋丝、紫菜、碎肉和葱花等。

[老酒汗] 温州特产名酒,以蒸提优质黄酒精华而驰名中外。晚清时曾列为贡品。老酒汗酒精度为64度,含酯量约0.3%,出酒量仅1%,即100公斤优质黄酒只蒸提酒汗1公斤左右。品质清冽醇芳,饮后香留齿颊,并具有通筋活血、清心祛暑的良效。温州酒厂生产的老酒汗,1989年在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奖。

[芝脚糖] 晚糯米炊熟晒干,与沙混合爆成米花,筛净,加入白糖、饴糖熬成的糖浆和熟芝麻、熟花生仁、桂花、生姜、猪油、调制成型,切成长方块。其特点是一品多味。旧时也有特制咸芝麻糖过年。其用料和制法与甜的基本相同,唯不用白糖,加虾米(切碎)、葱花和精盐,别有风味。

[灯盏糕] 清光绪末年,温州人陈大姆、陈碎姆两兄弟,在东门陡门头设摊炸灯盏糕。内馅是猪腿肉和黄屿萝卜丝,外皮用新黄豆和米粉浆拌和,采用鲜猪油炸制。因糕如灯盏,故名。此品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馅爽口,独具风味。

[芙蓉糖] 原为满族名点,经温州点心师改良成为温州特色食品。它以白面粉和鸡蛋调制成团,压成粉皮,均匀而薄,人猪油中炸成芙蓉花片,然后用饴糖浆结板,洒上桂花,

切块上市。因该成品花瓣重叠,层次清晰,色泽麦黄,娇嫩光亮,甚得青睐。

[李大同双炊糕] 瑞安糕点名师李瑞庆创制于清代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用糯米粉加白糖或红糖拌匀过筛,撒上桂花,成型切块,经两番炊制而成。其特点是:细、软、韧、香、甜,老少咸宜,是温州市名牌茶食。

[杨梅酒] 永嘉各地盛产杨梅,习称“楠溪梅”,年产量10000余担。除供应市场外,还与白酒配制成“杨梅酒”,运销国内外市场。杨梅酒甜中带酸,人口舒适,可抵御暑气,为夏令美酒。

[县前汤圆] 县前汤圆素负盛名。从前有10多个品种,后只做最受欢迎的麻心汤圆、擂沙汤圆和鲜肉汤圆。麻心汤圆的馅心是用熟芝麻、白糖粉、生猪板油搅拌而成;擂沙馅心是用豆粉、香蕉精和白糖调制;鲜肉汤圆的馅心是新宰杀的猪后腿肉糜。温州风俗,订婚时都将县前汤圆券与喜糖一起分送亲邻戚友。:

[油卵] 糯米粉团,以麻心或豆沙为馅,外蘸白芝麻,油炸,熟时呈老黄色。状鸭蛋而略长,空心,叫油卵;也有以鲜猪肉和香菇等作馅,圆如乒乓球而稍大,叫麻球。瑞安百年老店李大同就是做油卵和油条起家的。

[虹桥绿豆糕] 虹桥绿豆糕创始于清同治年间乐清县虹桥镇,正式设店营业则在光绪中期,店名为“蔡日升南货糕烛店”。绿豆糕是以绿豆粉、炒糯米粉、白糖、猪油、茶油等按比例配制而成。质软味清,香甜可口。

[荷花酥] 面粉加熟猪油,分别搓成水油皮、干油酥,开成多层酥皮,包入豆沙馅,制成球形。用小刀在顶部锲成六个大瓣,放小火温油锅中炸至成熟开瓣为止。成品酥皮层层翻出如荷花瓣,脆酥香甜。

[钱仓早蚕豆] 产于平阳钱仓,其特点是季节早,鲜嫩,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特专程送京作为国宴佳肴。因此名扬海外。

[胶冻] 以黄鱼胶或其他鱼类的膘作原料,加水(50克干鱼胶加2500克水)煮沸,溶化后冷却即成。吃时用刀开成小粒,用酱油、味精、米醋、麻油、胡椒粉等调味。口感清凉、滑润,有解酒功效。

[黄坦糖] 以精糯米为原料,用麦芽发酵,加芝麻、薄荷油、生仁为佐料,分别制成松脆的糖丝、硬韧的糖条、各式花样糖饼,香甜可口。此为黄坦民间传统食品加工业,明、清代甚盛,销于浙南闽北,素惠美誉。

[大荆石莲糊] 用野生石莲子制成,清凉爽口,为薄冻状冷饮。乐清大荆山民每年夏天都有上山采摘石莲子的习惯。90年代初,大荆每年有数百人带石莲子进京,在北京街头开设石莲糊冷饮店摊,生意不错。

[大荆冬米糖] 上白糯米炊熟晒干,粒粒晶莹,爆成米花,加入白糖、饴糖熬成的糖浆和猪油调制成型,撒上桂花,稍凉切成小长方块。香甜松脆,老小咸宜,因炊晒糯米多选在阳光不强、气候干燥的冬季,故称“冬米糖”。

[山楂糕] 取山楂果汁,配以白糖、琼脂,冻结成板,切成棱形或扁方块出售。其味甘冽微酸,具确消积、化滞、行瘀的食疗价值。温州以五味和老店的山楂糕最为有名。该店为求新鲜,每批产量以一两天售完为度。

[五加皮药酒] 五味和老店所制五加皮药酒,选用上等高粱酒,按古方配药,加冰糖复制而成。酒味醇和,药香适人。堪与浙江严东关五加皮药酒相媲美。

[五味和鱼生] 鱼生即白檀生。白檀,又名小白带,是一种细长扁平的小鱼。五味和老店制作鱼生,已有60—70年历史。该店用独特的传统配方,选用细如扁面条的鲜小白带,按一定比例配以糯米粥、黄屿产萝卜丝、红糟、食盐、白糖、味精、米醋等腌制而成。一般腌于春汛期间,密封,于翌年三伏天启封,瓶装出售。许多回乡探亲的温州籍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常随带几瓶回去,视为不可多得的家乡风味。

[五昧香糕] 又称五色香糕,为温州市传统名点,创于60年代后期。以糯米粉和精白糖为主料,经糕盘加工成型后蒸炊而成。一包五条,其色各异。红色配以桂花香精,黄色配以香蕉香精,白色以五香(丁香、八角、小茴、桔皮、花椒)为馅,黑色裹以黑芝麻粉,各具风味,老幼咸宜。温州市五味和食品厂、县前食品厂生产的五味香糕,曾被评为最佳温州货和浙江省优质产品。

[楠溪麦饼] 楠溪麦饼原出永嘉沙头。沙头历来是舴艋舟停靠旅客歇脚候潮的埠头。此地麦饼别有风味,往来旅人常备为干粮。一个麦饼的原配料是:半斤麦粉,一个鸡蛋,一汤匙菜油,搅拌揉透,成凹字形,嵌入咸菜、鲜肉、炊虾、味精。包拢后,用木槌捶成扁圆形,放在平底铁煎盘中两面傝白,再转到烤炉中焙硬。食之松脆、喷香,堪称美食。

[矮人松糕] 抗日战争后期,温州人谷进芳在城区五马街口设摊制作松糕,以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出名。人们以谷个子矮小,称其糕为“矮人松糕”。此点心选用当年纯糯米,过水磨成细粉,拌以猪臀尖肥肉丁、桂花和白糖。炊熟切块,现炊现卖。其特点是松软绵糯,甜中有咸,清香可口,故顾客接踵。

[莘塍豆腐干] 瑞安莘塍赓春酱园出品的豆腐干,以口感和回味鲜美名闻遐迩。它选用当年新豆,经过浸水、磨细、滤净、煮浆、结冻、压挤、切块,用双缸酱油和香料制成,放在通风处晾干后上市。每当客车在瑞安莘塍、塘下等停靠站停下时,就有许多小贩提篮沿车窗口往来叫卖,购者踊跃。

[福寿糕] 用纯糯米炒熟磨粉,加上白糖、饴糖、桂花和香精,拌匀后,用模具压制成蝴蝶、连环、百子、以及福、禄、寿、喜等字,间有红、白两色,作为婚嫁喜庆馈赠的吉祥物。

[薄饼] 温州人有端午吃薄饼的风俗。制薄饼有一定难度,首先是面粉和水的比例要适当,搅匀后,抓在手中挂而不掉,将面糊往铁煎盘中轻拖一圈,便烙出一张直经约21厘米、薄如绢帛的面片来。置面片于平盘上,放进肉丝、香菇丝、绿豆牙、蛋丝、鳝丝和韭菜炒成的馅子,卷成圆柱状,蘸原馅心鲜囟进食。

风俗

首饰龙

在温州乐清、永嘉等地,盛行着一种叫“首饰龙”的龙灯。它和其它的龙灯不同,全身不是呈龙形,而是依照鱼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船长3米,款米,高米3左右。前有龙头,在龙头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后有龙尾,中间“龙身”上有5-7层楼阁。上插各色小旗,每层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淡绿色或五颜六色的细纹刻纸图案,当龙腹内点灯时,灯光映得四周刻纸奇彩纷呈,耀眼夺目。整只龙船饰有70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层亭台中又配饰着近300个精彩的绸塑人物。组成80多出戏,内容大多取材与《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民间称为“龙船灯”,又叫“楼船”。整个龙灯还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把所有吸取人物分别联结在一块。通过灯下的一人摇手,由一个人操作,可牵动全部绸塑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动作,妙趣横生,逗人喜爱,显示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首饰龙属于观赏性龙灯,专供人们观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当首饰龙出动时,还有一只和龙灯配套的灯,俗称“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它的体形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剪纸图案,只在灯的左右绘上一点龙鳞,以做象征。

每年元宵节前,各地要雇扎灯艺人,花两个月时间,才能制作好一只龙灯。快到元宵节时,龙船灯便和其它龙灯一起出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十六,一共七昼夜。人们扛着首饰龙,到各村各家巡游,并敲着大锣大鼓,演唱着吉祥颂词。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饰龙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处庙宇中,进行“收殇”(用火焚化),所谓送龙上天,并以芝麻、绿豆撒之。在收殇前,还要让村民评论各龙灯的工艺高低,特别是龙船灯尾部一张大型的细纹刻纸(俗称“龙尾花”),谁如能评上第一,就被称为“龙船哥”,是很大的荣誉。

龙船灯诞生在温州的乐清等地,决不是偶然的,首先,温州地处东南海滨,历代渔民靠海捕鱼为生。鱼船是渔民的生命,离开了船,渔民就没有一切,正因为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使他们对鱼船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创造出这种特殊的龙灯,这正是海洋文化特征在民间灯采中的具体反映。其次,它和当地的工艺美术密切相关,名闻全国的乐清细纹刻纸,据说和龙灯上的“龙船花”有着血缘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并逐渐使剪纸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最后成为一门独立的有区域特色的艺术。龙船灯,不仅仅是元宵节的绝妙灯彩,更是一件无比精巧的艺术品。

首饰龙灯,作为明代的传统灯采,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它是温州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吴越地区灯采的代表作,在全国也算一绝。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过去市斗是盲人操之为业,所以又称“瞽词”。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

温州道情

温州道情形式简单,一般都是艺人自拍自唱。唱者左手握两块竹板,并用手肘部抱着一头绷着薄猪油皮的竹筒,一边用指敲筒和以竹击节,一边唱曲。有单人唱,也有双人唱。一人唱词句,一人接尾字唱帮腔,并用“哩啦哩”帮腔,给唱者歇力。唱词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以唱为主,兼有道白。曲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鹦哥传等》,故事生动,词汇丰富,多用比喻烘托环境和描写人物性格。

温州昆曲

温州昆曲是我国南方昆曲的一个流派,因流行在永加一带,又称“永昆”。它与苏州昆曲基本相似,但曲调稍紧,节奏教快,其道白多用温州方言。伴奏以笛为主,其曲调古朴、轻柔、缠绵动人,其抑扬快慢,按固定曲牌演唱,规定十分严格。其剧目有《琵琶记》、《雷峰塔》、《连环记》等,表演艺术上具有朴质、自然、明快等特点。最早班名叫“同富”、“品玉”。

吃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吃时最讲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跑马灯

跑马灯亦叫“走马灯”、“调马灯”。马灯,是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也叫“竹马灯”。分马头与马身两段,捆缚在扮演马灯舞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俗称“马头军”。一般为8匹,其中白马6匹,胭脂马(红马)2匹。元宵节前后,在城区大都由十岁到十三岁的男孩组成,每人胸前有一纸扎马头,下挂着一个小铃,背后有一纸扎马尾,用带系在身上,跑起来能上能下左右摆动,马铃叮叮作响,手中拿着一根竹竿当马鞭,晚上,马头、马尾中部都点上蜡烛。表演时,由一个或两个孩子扮演马童,呼引马队,出场表演。孩子们边跑边唱,加上舞蹈动作,走成“三角”、“连环”、“剪刀”等各种队形,乐队齐奏,曲调婉转动听。跑马灯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后由主人赏给柑桔、炒米、蜡烛等,也有给钱的,赏银牌的。清郭钟岳有诗云:“歌唱新年乐意腾,满城争演上元灯。滚龙走马喧通夕,火树银花烧不尽。”

海鲜食俗

温州市沿海岛屿众多,渔场广阔,水产资源丰富,仅海水鱼有数十种之多。并有浅海涂滩百余万亩,质地细软,宜于养殖贝、藻、鱼、虾等。境内江河纵横,水网交叉,鱼类产品十分丰富。民间食用海鲜四法:

熟食法一般采用煮、蒸、炖、炒、煎等法,将鱼虾等烧成各种莱肴,并常用鲜料配以腌腊食品同蒸或同炖,如用新鲜咸菜和黄鱼制成清炖黄鱼,汤汁乳白,鱼肉肥嫩,内含菜香,鲜爽可口;或将鲫鱼用油煎,味鲜而香脆。生食法如将活的江蟹,洗净切碎,拌以糖、醋、姜、椒然后

生食法用活的河虾,洗净后用酒、糖、姜末等浸上片刻,就可生食,俗称“醉虾”;用一种称为白诞的小鱼,加以红糖和盐,做成生鱼佐餐,俗称“鱼生”;还有牡蛎肉也生食,食时蘸少许酱、醋、姜末等等,其味均鲜美可口。

干腊法如将鲜黄鱼剖开晒干,就是著名的“白鲞”,味鲜美可口;或将墨鱼(俗称“乌贼”)割去海螺峭晒干,叫“明脯”,又如海蜒,一种小鱼,体长约半寸许,其细如毛,晒干成丝,色泽金黄,十分鲜美,炒蛋、拌咸菜、泡汤均可。再如将鲜淡菜加工晒干,就是有名的“贡干”,亦叫“淡菜干”。淡菜肉大而肥,食时去掉两边锁壳和毛,再加入萝卜、紫菜同煮,分外可口。这种干腊海鲜,不但可以久藏,并且别有风味。

腌食法利用食盐或酒糟制作海货,用缸储存作为常年菜肴,如将整只蟹浸腌数天,即可食用;或取肉和蟹黄,剁成肉酱,再加盐腌制,当天即可取出,拌米醋、白糖而食,如海蜇、海蜒、炸鱼等均可腌食;泥螺经煮熟后用黄酒浸渍,鲜嫩可口,瓶装罐封,可以久藏。利用酒糟制作糟鱼,如糟带鱼、糟墨鱼、糟黄鱼、糟鳗筒等。经过酒糟的鱼类,其味醇香,松脆卫生,不易变质。

关于温州传统文化有哪些和温州有什么传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