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山东儒学传统文化讲师,以及山东儒家教育学院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1、现在市面上有教传统文化的机构吗?
- 2、当代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谁?在哪里授徒讲学?
- 3、如何发扬传统文化,做一名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 4、我们为什么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 5、为什么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
- 6、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现在市面上有教传统文化的机构吗?
在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可以说目前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视,从政策的层面予以支持,全国的大中小学都在陆续开展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教师的就业前景十分光明。COSE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职业技能在线学习证书是中央电化教育馆的独立项目,由中国职业技能在线学习中心运营管理,项目主要是依托互联网面向社会提供线上培训学习及考试服务,对通过考试的学员颁发中央电化教育馆证书,证书可以在全国范围使用。
COSE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讲师(国学教师/讲师)项目由江西豫章书院承担全国各地合作机构开发管理工作。COSE中华传统文化教师(讲师)考试共有以下专业:1、蒙经?2、书画金石、3、中医养生? 4、儒学文化? 5、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6、家道教育? 7、师道教育?8、重点青少年教育?9、读经教育 10、茶道等,学员可选择自己擅长的专业进行报考。
当代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谁?在哪里授徒讲学?
我认为是南怀瑾,儒释道全通,可惜过世了。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如何发扬传统文化,做一名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传播者
---山东嘉祥乡村儒学讲堂剪影
2017年中央电视台记者跟随乡村儒学宣讲团,来到山东嘉祥孟姑集镇、大张楼镇,和老百姓一起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耳目一新。
嘉祥县委县政府相应xizhu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坚持“让文化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以专场讲座的形式,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文化专家、社会学者,面向公众开讲。讲座内容涉及孝道传承、文史典籍、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国学教育、经典传诵等方面。
整场讲座突出儒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传统理念,突出孝敬老人、关爱子女、和睦邻里的现实主题。
“乡村儒学宣讲团”由山东孔孟文化研究会交流中心秘书长,孝文化研究专家沈孝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祥文化研究专家张同连;北大客座教授,中国福寿讲堂孝文化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潘守宇等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组成。
嘉祥儒学讲师团是一个无私奉献团队,沈老师和张老师都已经退休,他们牺牲休息时间,带病宣讲。他们说:先贤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我们要把流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转述传播给人民。潘守宇先生是一位企业家,不但带头宣讲,还自动出资,出车,当司机。
荀子有言“儒者在朝则美政,在野则美俗”。美俗就是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他们推动的乡村儒学每到一村,便改变一村的民风民俗,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如果乐于奉献,勇于牺牲,坐而言之,起而行之,何愁儒学不接地气,不贴近生活?德不孤,必有邻,他们的行动带动了一批自愿者,他们自愿为乡村儒学大讲堂无偿服务,每到宣讲地点,他们义务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支起宣传牌,组织好会场秩序,拍照录像,转发音像,传播正能。
在1个多小时的讲课过程中,沈老师主要讲了孝道文化;张同连与广大听众讨论了吉祥文化,论述了吉祥文化的概念、吉祥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何创造吉祥人生三个方面的问题。潘老师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建和谐人生”主题,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论述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讲了《论语》中出现过109次的“仁”字内涵。重点围绕“仁”讲述了该字的三层含义,即人与自然要和谐、人与人要和谐、人的身心要和谐。潘老师主要讲了:什么是儒学?儒学的当代意义?具体学习儒学什么?潘老师大道至简:字音通理,字形藏意,儒学就是人立身处世必须的学问;从国内国外的事例讲了儒学的现实意义。潘老师纵横古今,日月星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他妙趣横生,旁征博引列举了大量的儒释道和国粹中医的文化案例!
他讲到: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化生民。号召大家学习家乡的宗圣曾子:树立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天地立心;树立协和万邦的世界观为生民立命;树立己达达人的人生观为往圣继绝学;树立推仁弘毅的价值观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
潘老师举了很多儒学的例子---
讲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别人打赌的故事:子路赌帽,别人赌头;但孔子判对的子路输帽子,子路不解,孔子说:“头比帽子重要!”
这就是中国的佛,佛是站在人的最高利益上,去做出最大局的权衡。而永远不在局部真理上较死理,钻牛角尖。
讲了孔子赞同子路救人领赏;而强烈反对子贡国外赎回鲁国奴隶,而不领政府奖赏的大公无私的举动。
讲了孔子听说马厩失火,不问烧死了多少马,而问伤亡了人员没有?
讲了24孝孝感天地,舜帝孝悌的故事,要寻忠良将,须登孝子门.....
讲了临县鱼台闵子骞芦花孝悌的故事: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道不远人,身家国同构,天地人合一。儒学就是仁学,就是做人的学问,厉行传统文化,拥有幸福人生!
慈悲的圣贤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实圣贤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在千古之前,他们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的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收益而已!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减少人生成本,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潘守宇老师国学为根,诗思为魂。深厚的国学素养,激情四溢的诗人气质光彩照人,谈笑风生,语惊四座,言服八荒!深入浅出,言近旨远,把国学现代化,国学生活化,国学简单化,国学大众化。古代智慧现代化,西方智慧中国化,中西智慧全球化。
讲到: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先内圣,然后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在大地上承担责任;但一个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个人要像圣贤那样去努力的完成工作;一个人要想道家的神仙那样去举重若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万物自然;这就叫神于天,圣于地,达则兼济天下,而穷则独善其身。以儒治世,以道养生,以佛修心。这就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人格状态!口吐莲花,一席谈让匹夫起舞,顽石点头,三山五岳躬身起敬。他专家一样的权威,明星一样的气质深深征服了在座的每一个人!满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没有一人中途退场,没有一个交头接耳,除了录像没有一个玩手机的。
听镇里领导介绍:没有通知太多的人,但很多村里群众和干部听说后,自发赶到镇政府大会议室聆听讲师团老师的授课,座无虚席!一直讲到中午12点多,没有一位听众提前退席。一直镇里的领导都惊奇:以往开会特别是听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遵守会场纪律!
讲座结束时,已经12点多,大家围着老师们久久不愿离开,沈老师把他主编的《曾子名言》分发给大家!连摆在讲台上的会签都被听众取下来,让老师们签上字、留下电话和微信号。潘老师2个多小时的脱稿演讲,没喝一口水,连麦克风也没用,热的汗流浃背。听众们纷纷问候辛苦了!但潘老师用诗的语言诙谐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我热的汗流浃背?因为您们用心听得认真!因为智者跨越千年与我们同行!因为我们的心和圣贤在一个频道上共振!
听镇里组织讲座的干部张丽华介绍:讲座结束后,虽然过了开饭的时间,因为自发来的听众太多,没有提前退会,以致镇政府伙房准备的馒头售罄,又从外面紧急调来馒头。
农民兄弟如饥似渴需要精神文化,凋敝的乡村太需要输血急救,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一种耕作方式,还是一种道德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把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10亿人的乡村这块重要阵地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否则,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别人会来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整个中华民族就会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所有的宗教都强调爱,所有的艺术都强调美,所有的科学都强调真。真善美普世的文化就能打动人心!人心就是万宝田,也种银子也种钱,种下苦来就吃苦,种下蜜来就吃甜,祖宗留下一句话:人的良心就是天。中国就是心国,万法唯心,一切从心开始,您我的良心就是上帝,您我的灵魂心灵一旦觉悟了,就是宇宙的主宰!
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儒学乡村讲堂,归根复命!愿更多的人像当年的孔子;乔达摩悉达多一样为荒漠化的乡野进行灵根再植!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一种耕作方式,还是一种道德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把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10亿人的乡村这块重要阵地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否则,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别人会来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整个中华民族就会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
儒学乡村讲堂,归根复命!像当年的孔子;乔达摩悉达多一样为荒漠化的乡野进行灵根再植!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
重温国学经典,阐明中华义理,回归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复述历代先贤先哲创业、仁人志士居仁由义的故事,所有这些无非是激活中华文化的优质资源,是返本式的开发利用,是守成式的承先启后。但这基本上属于传承的范畴。传承与创新相联系,传承的主要目的在于创新。
坐而论道者多,起而行之者少。如果能够知行合一,主张什么,便实践什么,即使不会立竿见影,也会慢慢产生显著的效果。
宣讲团围绕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吉祥文化等方面,用精彩的语言和事例为村民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故事化、生活化的方式教导孝道和文明礼仪,破迷开悟,用圣贤智慧帮助人民大众离苦得乐,让村民真正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明说到底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明样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核心价值是中华文明的DNA,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每一分子所恪守的行为准则。儒学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设立儒学一级学科是“传”“守”“进”“新”的客观保证。传播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和“勤、善、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传统理念,在广大农村倡导形成健康向上的民风。活动中,充分发挥“乡村儒学讲堂”的作用,形成文明和谐的道德风尚。
他们的行动引起了全国舆论界的涟漪,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乡村儒学,唤醒“沉睡”道德
空虚的乡村由儒学来填
山东嘉祥乡村儒学现象剪影儒学入乡村
美德传四邻
乡村儒学讲堂——播撒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输血急救凋敝乡村,完成儒学现代转型
从孝文化发祥地走出的东方文化新路标
乡村儒学讲堂不但要替代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中学堂、祠堂和道堂的功能,而且要提升它的公共性和现代性,让它与现代社会更好衔接。乡村儒学绝对不是单纯的复古,同时还要完成儒学的现代转型。我们搞儒学教化一定是和现代社会的理念与形态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儒学。
儒学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实践,是一种生活。从小事做起,日行一善,大人小孩都可以躬行。这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那样的大能,而是“为长者折枝”这样的小为。
慈悲的圣贤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实圣贤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在千古之前,他们有价值的生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的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收益而已!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减少人生成本,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记者采访获悉,宣讲团已经走进了嘉祥县的所有乡镇,开办了近百场儒学讲堂。他们发愿还将再接再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传播者。
我们为什么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规范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维系家庭的孝亲观念和培育个体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其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巩固。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文明,它建构起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以及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
其二,传统文化有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传统社会建立于血亲关系的基础上,相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它是一个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固定血缘和亲属关系的集合体,是一个熟人社会。因此,传统社会注重人际脉络和家族归属,建构起“以孝为本”的家庭关系模式。
其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学”与“习”指的就是对于德性的修养和践行。
从整体来讲,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现代化并非西化,也无固定模式,但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无法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凝聚社会各领域的力量,激发各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和进取意识,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最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是华夏儿女保持族群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扩展资料
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出炉
教育部表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活动,是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途径;
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升高校美育体育质量的创新之举。
教育部要求各传承基地要扎实推进建设工作,进一步对标基地建设原则、任务和要求,紧密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六个方面建设任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以传承项目为内容的选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切实落实2个学分;
建设2—3个校级传承项目学生社团和1个实践工作坊;加强以传承项目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加强成果交流与展示,切实将传承基地打造成本校的特色和品牌。
教育部将对传承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引入退出机制,定期对建设效果与质量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对建设成效明显、具有推广价值的传承基地,将进一步予以支持。根据建设目标,2019年教育部将启动第二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工作。
参考资料:共产党新闻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参考资料:新华网-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出炉
为什么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创立的“儒学”,至宋代逐步被称为“孔孟之道”,孔子、孟子的家乡因为离得很近,被称为“孔孟之乡”,乃至整个山东,在外面都因山东人的宽厚仁义好客,被冠以“孔孟之乡”的美称。
在历史上的儒学体系里,有孟子之外的曾子、颜子、子思、荀子、后来也有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大儒名士,为什么单单就只有孟子与孔子并称呢?
一、历史上曾有“周孔之道”、“孔颜之道”
自汉代重视儒学以来,汉代官方立周公为“元圣”,孔子为“先师”。周孔之道"在唐代以前是儒学教育的别称,周公与孔子被合称为“周孔”。周公,西周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后世尊为"元圣"。孔子,春秋时期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
周公创制礼乐,是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孔子是周公之后华夏优秀文明传统的集大成者。周公之道与孔子思想相结合,即周孔之道,是华夏几千年文明的主脉。周孔之道是世界观,礼乐文明是其社会实践的具体展现。
两周(西、东周)与两汉(西、东汉)是周孔之道与礼乐文明的产生、发展、成熟时期,出现了两次古代中国文明史上百家争鸣的活跃景象。华夏政治大一统时断时续,但是意识形态的大一统,则是由周孔之道构成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起了决定性作用。
汉代开始,颜回便被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很长时间,在祭祀孔子时,人们都单独将颜回安排在孔子旁边配享,享受“亚圣”的礼遇,汉末名士祢衡在撰写颜子碑时,就有“亚圣德蹈高踪”之赞。据《唐会要》记载,唐玄宗在诏书中格外强调:“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宋代大儒周敦颐也承认颜回乃儒家的“亚圣”,其在《周敦颐集》中,就有“颜子亚圣”的说法。这就是“孔颜之道”的来历。
二、孔孟之道是如何形成的?
即使是记述孔子言行的《论语》,在唐初亦未能进入经书之列,更遑论《孟子》。贞观之时,奉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而配享先师的只有两人,一为颜渊,一为左丘明。宋初国子监承唐制,仍祭孔颜。
中唐时代,韩愈出于对抗佛教日益兴隆的现实需要,提出了道统之说,把孟子放到了儒家道统的主干位置,孟子地位在文化界开始显赫。韩愈之后,南宋大儒朱熹又对孟子作出了至关重要的历史定论。朱熹在其《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对孟子赞叹有加,并且再次认定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
在朱熹的影响之下,孟子在民间和学界渐渐坐稳了“亚圣”这把交椅。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代表官方为孔子选定了四位配祀者,他们分别为兖国复圣公颜回、?国宗圣公曾参、沂国述圣公子思、邹国亚圣公孟子。自此以后,孟子正式取代颜回成为“亚圣”,而颜回则又拥有了新的尊称--“复圣”。
孟子思想中的思辨性、理论性,切合唐宋之后儒学应对佛道挑战的需要,自然日益受到重视。经过宋明理学家的不断推崇和诠释,“孔孟之道”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整体。第二,孔子与孟子之间确乎存在思想的一致性。孔子之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蕴含不同的发展路向。孔门后学往往各得一端,但相较而言,孟子更能得孔学要领。孔子的学说包涵仁、礼两大内容,尤以仁学为重。而孟子恰恰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使孔子学说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在思想的理论深度上发展了儒学,由仁学进而提出“仁政”,在人性论上高举“性善论”的大旗。另外,在修养工夫论、人格境界论等方面,孟子都对孔学有所推进和延展。尽管孟子与孔子在性格、气质乃至思想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别并非本质的,并不妨碍二人在思想上的密切关联。历史地看,就对儒学乃至中国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而言,孔孟当推为魁首。后世孔孟合称,以“孔孟之道”来指称儒学,也并不是完全无视二者的区别。朱熹就曾直言:“孟子教人多言理义大体,孔子则就切实做功夫处教人。”可见连朱子也正视二者的理论风格之不同。况且,思想家的价值正在于其独创性。如果孟子完全同于孔子,那么孟子存在的价值就会失去,后世便不会有“孔孟之道”的说法了(宋立林《“合称孔孟之道”是历史误会吗?》)。
孔子与孟子谁更伟大?
山东一位著名学者说过:孔子很伟大,但因为孟子,使孔子更伟大。如果没有孔子,孟子一样很伟大,但如果没有孟子,孔子没这么伟大。历史上更有学者程子明确指出:“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出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三、邹鲁与孔孟、儒学的分辨
邹鲁地区,就是在产生这样大家、伟人的同时,由一代代伟人大家影响、带动、推动着文化氛围的持久、广泛、深入,这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崇文重教、文化昌盛”的盛况。
邹鲁这个地方不仅仅在先秦时期因为产生孔孟,也产生了墨子、子思、产生了鲁班等人,也因为汉魏时代也产生过一系列诸如匡衡、韦贤父子等丞相,汉代的经学也是在邹鲁这个地方产生,并传承着孔孟延续的经学。司马迁《史记》载:“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班固《汉书韦贤传》也说:“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
南北朝时期,《梁书羊侃传》:“高祖览曰:‘吾闻仁者有勇,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孔子是鲁人,孟子是邹人,后以“邹鲁遗风”谓孔孟遗留下来的儒家风气。
儒学产生于邹鲁地区,但是不能以“邹鲁”代指孔孟。因为邹鲁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是这里有产生文人大家的土壤及社会良性机制,二是这里不仅产生了孔孟儒学,而且产生了墨子墨学、科技伟人鲁班,后来还产生过脉圣王叔和、产生过玄学奠基人王弼等等,仅以孔孟代指,有以偏概全之嫌。从伏羲肇始的人文传统一直到汉魏时期,这里一直都是当时中华文化最辉煌的地域。
如今,我们复兴传统文化,不是要我们整天把孔子高高举起,不仅需要学院派们写写学术文章,更需要在民众当中兴起学习之风,兴起邹鲁之风。
邹鲁之风是一种学习的氛围,是一种能够产生大家伟人的土壤,是可以形成文化基因的机制。所以能够产生孔孟这样的圣人,产生包括儒学在内的符合社会管理规律的思想。
因此,不能以孔孟代指邹鲁,邹鲁也不能是儒学的代称,把这样的一种现象狭隘成一种思想,是没有领悟到这种机制的表现,属于断章取义。
四、分不开的孔孟,分得开的“邹”“鲁”
应该说,孔子与曲阜、尼山的关系,已经成为曲阜的自豪与优越,但细究邹鲁文化关系,又不得不承认,孔子不仅是“宗周”、崇拜周公,对鲁国文化的发展、飞跃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孔子的文化基因也是殷商文化、东夷文化与周文化融合的结果。而居东夷的“邾(邹)”国文化,其实就是殷商文化、东夷文化的代表,在孔子身上发生作用。
试举数例以证之:
1、孔子被称为“邹人之子”。《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2、最早的“邹国公”是孔子。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后来,孟子也被封过“邹国公”。
3、唐代以前的孔庙是在邹县设立的。唐《括地志》记载:“叔梁纥庙亦名尼山祠,在兖州泗水县五十里尼山东址”。由此推断,尼山孔庙建筑群应始建于北魏时期。这时的尼山建筑群,其功能主要是纪念孔子父亲。这个时代的“尼山”,尚属于邹县。直到20世纪中期才因尼山水库管理方便划给曲阜。
4、孔子的文化体系中,“礼”来源于周公,“仁”则来源于代表东夷文化的“三邾”文化(专文另论)。
5、孔子的母亲国应该是邾国。孔子的母亲是颜氏。颜姓后裔以邾武公之名——颜为姓氏。此即后世中国百家姓中颜氏的由来。颜氏在当时的“三邾”相当著名,孔子有八位高足就是?国的颜氏(唐颜真卿有“孔门八颜,皆?出也”的话)。邾武公死于前796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颜母家族此时得姓仅二百余年。颜母当时居住之地邹县“颜母庄”应该属于邾国地望(邾国之地与鲁国“击柝之声相闻”),颜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受到鲁文化的影响,更会受到母国文化的影响。
另外,孔子死后,葬于邾国的母亲河“洙水”旁,似乎有一定的上述含义。
6、孔子向往的“君子之国”“君子之风”,在东夷。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桴浮於海。当有人向他指出东夷鄙陋时,他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即:那是君子居住的地方,有什么鄙陋的呢?孔子对东夷人及其文化是相当尊重的。东夷地区当有敦厚和平、好让不争的民风。这种民风在“礼失而求诸野”的中国已不可得,但仍为人们所向往,称之为君子之风。
相对于孔子与邾国,孟子则有鲁国的基因。
有专家考证,孟子是鲁国“三桓”的后裔,孟子的母亲去世,孟子将母亲“归葬于鲁”,亦可证之。赵歧在《孟子题辞》中说,孟子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所以他将母亲归葬于鲁。杨向奎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因此,因孔子、孟子之功而并称的“邹鲁圣地”,本来就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文化圣地,却因为行政区划而有许多“灯下黑”现象,孔子不是曲阜的专利,更是文化共享的资源,孟子也不是邹城的特产,他同样是鲁国贵族的后裔。“孔孟之道”因为合称而彰显文化的融合及继往开来,“孔孟之乡”更是因为合称而成为“文化圣地”的骄傲。
作者简介:
冯彬,“邹鲁文明”文化概念首倡者,邹鲁圣地孔孟故里人,1982年毕业于济宁师专中文系,山东省尼山书院首批讲师,济宁市乡村儒学讲师。
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宗圣故里儒学大讲堂掠影】
吴敬琏评价:以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以白话诠释经典 ;以经典诠释智慧 ; 以智慧诠释人生 ;以人生诠释人性; 以人性安顿人心 ;让人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为现实困境答疑解惑;为心灵安顿寻找支持 ;为人性和谐苦觅方法!弘道明德、正己化人。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滋养心灵!
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惘,曾经向外求索,反生无奈乱象。其实呢,圣人也有困惑: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呢?
您如果感到人生,事业,婚姻,家庭,身心困惑纠结;您如果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想发财成功,再创辉煌,更上一层楼。
北大客座教授,中国福寿讲堂孝文化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中共济宁市委讲师团优秀儒学讲师潘守宇先生(附图:——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中国共产党济宁市委员会讲师团颁发的证书:《潘守宇同志宣讲的〈优秀传统文化·幸福和谐人生〉报告稿,被评为‘2016~2017年度全市优秀理论宣讲报告稿’》;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潘守宇同志被评为优秀儒学讲师)等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组成。
归根复命,灵根再植。
更多背景链接
各大媒体对儒学大讲堂的报道链接——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一种耕作方式,还是一种道德思想文化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把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10亿人的乡村这块重要阵地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否则,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别人会来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白。整个中华民族就会处于失魂落魄的状态。
儒学乡村讲堂,归根复命!像当年的孔子;乔达摩悉达多一样为荒漠化的乡野进行灵根再植!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
附:【国内外各大媒体对儒学大讲堂的部分报道】——
山东儒学传统文化讲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山东儒家教育学院、山东儒学传统文化讲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