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太谷民俗文化(太谷风俗文化)

其中也会对太谷风俗文化进行解释,2、太谷春节的风俗习惯3、山西民俗有哪些?婚嫁山西有那些传统文化?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3、山西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4、面塑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

今天给各位分享太谷民俗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太谷风俗文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山西有那些传统文化?

1、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2、添仓节

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3、山西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4、面塑

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旺火

生旺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主要以山西为主,有说法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根据煤炭开发使用的历史推断,现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汉代,并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生旺火的风俗习惯。

在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时进行。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称之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西

太谷春节的风俗习惯

1、花灯

太谷的灯,每逢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日,太谷城内,沿街铺面,大院小户,寺观茅庵,无不张灯结彩,绚丽悦目,天上人间,灯月交辉。观灯人如河流,似海潮,摩肩接踵,通宵达旦。有些猜灯谜活动,耗时更长。时至夜深,仍有民乐奏起,把灯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2、迎神

大年初一的清晨,家家户户都要举行一个仪式——迎神,大约是早上五点,天还没有亮,人们点燃提前一天准备在院子里的年草,其实就是一些庄稼的秸秆,这与山西好多地方不同。

山西民俗有哪些?

1、炕围画

据考证,炕围画应该脱胎于我国古代壁画,同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彩画一样,皆为建筑彩画艺术的一种。因为炕围画的创作者都是民间工匠,历来不为官方重视,因而史书无记载,难以考证其起源。

炕围画是特殊地域的特殊产物。山西一带因黄土高原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偏低,农村中家家户户都用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弄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先以刷墙所用的白土(亦叫甘子土),调以胶水,在环炕的墙上涂一高约二尺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人们免遭了脏衣污物之累。

2、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故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

威风锣鼓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威风锣鼓古朴典雅、纯正健美,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国鼓乐的经典,具有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在历史的发展中,吸取不同时代鼓乐艺术的精华,终于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鼓”。

3、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太谷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祁太秧歌”的曲调非常丰富,现在能搜集到的曲子约三百余首,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适于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歌种。它所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在山西民歌中别具一格。

4、山西民间面塑

面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山西民间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一般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平阳木版年画

平阳木版年画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宋代,自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后,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

平阳木版年画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宋代,自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后,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

太谷的风俗,禁忌,婚嫁

太谷的婚嫁风俗比较复杂,既有传统文化,又有乡土人情和民族风格;既要宣扬家族势力,又要通过婚丧嫁娶、调整周边不同阶层的人际关系,同时树立家族形象。这样,就给婚庆礼仪增加了很大难度。稍不留意这些细节,就会被人笑话和埋怨。

儿子大了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但在旧中国,为了早得子,一般在十三周岁后就找人说媒。这媒人说媒在当时是受法律保护的。就是有钱人家的男孩即使有好多淑女想嫁来,男方也要找个媒人走走过场。古有“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的说法。通过媒人中间说合、商定女方所要的彩礼等条件,然后过帖。过帖时要把所送彩礼带去,连通迎娶日期一起定下。这婚庆前的程序就算完成了。

旧社会贫富差异很大,根据经济条件、新娘骑个毛驴或坐个轿车就娶回来了。也有的用两乘轿子抬上新郎、新娘,吃客、送客骑马而行。讲究点的人家则用四乘轿子和两伙人。这两伙人指的是两伙锣鼓、唢呐乐手。请阴阳先生选定良辰吉日后,迎亲时男方备四乘大轿,其中两乘红轿、两乘蓝轿。范村的轿衣全部是进口哈喇呢制成的。有四人抬轿、有八抬大花轿、还有一人拉纤的。拉纤人穿一身短衣,胸前置一块木板,纤绳一头拴在木板上,一头拴在花轿上(一定是双股绳)。拉纤人跟着轿夫走就行了,只做个样子。娶亲的队伍浩浩荡荡。进村时,阵容严谨,唢呐齐奏、锣鼓齐鸣。女方家等候多时的接轿人听到锣鼓声,立即燃放鞭炮表示欢迎,女方家管事的人立马出来迎接客人。这时,迎亲的轿夫和扛牌的管事人、乐手等人都留在外面,吃客和耷拉手,抱拜帖盒的男童、新郎及伴郎等被迎了进去。吃客头戴礼帽,身穿蓝大衫,脚穿黑缎朝靴。吃客的助手叫(耷拉手)与吃客打扮一样,不同的是腰系一根红丝带、把长袍的前襟一角押在腰带上,让人一眼就可分出主和次。其他人的服装就可随便了。吃客进了礼房内,耷拉手只能站在外面门口随时准备着吃客用钱或其他应便。礼房把男童的拜帖盒换取回帖后礼房为吃客等人设宴打尖(也叫打间)。

新娘上轿前,女方只称新闺女,上轿前新闺女坐在轿子上背北面南,由侍女们和跟大嫂(伴娘)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嘴里不住地说:“扇扇子,坐椅只,丫头蛮妮子侍候的”。旁边还放着个陪嫁的脸盆,盆内盛着枝大莲花,莲花上用雪白的新棉做着个胖娃娃,这叫莲花盆里耍娃娃。莲花表示多子(籽),过门后早生贵子。然后由送客背上轿内。太谷的习俗是送客必须由新闺女的哥哥来当,如果没哥哥的可由本族同辈的哥哥担当,这叫“哥哥送妹妹,好活一辈辈”。新人进入花轿后由母亲拿上新闺女的任何一件衣服绕花轿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意思是女儿在母亲的呵护下已长大成人,要为人之妻、为人之母了,可别忘了抽空回家转转。然后再由母亲喂几口糕点,这是母亲对女儿恪尽职守多年最后一次的护佑,也是暗示女儿出嫁后可别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女方陪嫁之人的首席代表就是送客,其次是跟大嫂(伴娘)侍女,人数不等,但必须是双数,叫“双双对对,白头偕老”。拜帖盒内除了礼单和回门柬帖外还有辣椒、红枣、糖、票子、花生、黑煤等。辣椒的意思是希望女儿过门后要辣点,别受人的欺负。红枣的谐音是早儿早女。糖是说日子过得甜甜蜜蜜,栗子是早早立子,花生是要花开生养,不要光生男不生女,或生女不生男,黑煤叫黑汉,意思是黑汉健康。

新娘头戴凤冠、肩披霞帔 ,上身红缎绣花小袄、下穿绣花红罗裙、脚穿红绣花鞋。头上盖一块盖头红,把新人的脸遮了个严严实实。意为头顶晴天,实质上是用来遮丑的。在旧社会,由于男女双方不见面,单凭媒人一张嘴从中说合,但只要拜过天地就为法定夫妻了,再丑也无法更改了。其次是用了遮美的,为什么美还怕人看呢?婚庆宴上人多眼杂什么人也有,漂亮女人一旦暴露在大庭广众面前,难免遇上心怀叵测之人打坏主义,或者招来杀身之祸。

新郎头戴礼帽两边高插银叶,身穿长袍、脚登青缎朝靴、十字披红、胸前一个大红绣球。以前新郎穿的是状元所穿的红缎官服,这是经皇上批了的,因为人一生只有这一次威风。 走在迎亲队伍最前面的是两个人,每人各扛着一面大红旗,旗杆末端挂一面大铜锣用来鸣锣开道,另外两人扛着用谷草扎成蘸的沾上食油的大火把,意思是红红火火人丁兴旺,肩扛牌贡管事的若干人和吹鼓手。第一乘蓝轿由吃客坐,第二乘红轿由新郎坐。再下来是第二伙唢呐乐队,第三乘红轿由新娘坐,第四乘蓝轿由送客坐。再下来是伴娘和侍女的轿车,是两家的耷拉手骑着大红马。然后是拉着陪嫁的嫁妆礼品大车及随从人员。那些财主们出嫁女儿还要陪送四乘大轿。其中新闺女坐一乘红娇、送客坐一乘蓝轿。这样一来,公八乘大轿就空下四乘轿,唢呐乐队也是两伙共。这样,迎新队伍就成了有八抬大轿、四伙乐队、加上迎新和送新的杂役人员就上百人之多,再加上骑马的和大小车辆,可谓威风空前。

娶亲回来,花轿落地,新娘在侍女的搀扶下走在早已准备好的红地毯上。阴阳抱着个装有黑豆、草圪节的柳灌开始向新娘走来的周围撒着黑豆、草圪节。这红地毯一直铺在街门楼下。门槛上架着一架长梯,另一头用一条长凳在巷道的中间支着,新娘要从这平放的长梯上走过去。有平步青云、步步登高的意思。进入街门后在侍女和伴娘的搀扶下新娘来到二门上。门楣上吊着个果子或馍,新人只要少少跳一下就能用嘴吃到。这意味不用伸手、食来张口。实际上这是戏耍而过梯和吃馍是为了考验新娘的智力和腿脚是否敏捷、有没有毛病。来到当院,新娘要手提罗裙迈过火盆、这意味着消灾免难及日后生活红红火火。礼房的人要事先给新人准备间卧房(休息室)让新人小憩。

拜堂开始,阴阳是拜堂的司仪。当院放一张大方桌供着祖宗牌位。新郎的父母坐在方桌一旁作为主婚人。拜堂时由司仪高喊:“拜堂开始!”|新郎已站在当院,新娘在侍女的搀扶下来到方桌前。司仪喊:“一拜天地!”新郎新娘向正堂行一拜、三叩首礼。(就是新郎双手作揖朝宗堂跪下磕三头。新娘也双手交叉拜上一拜后也跪下磕三头,新郎新娘要同时进行。“二拜高堂!”二人同样向祖宗牌位行一拜三叩首礼。司仪喊:“阴阳合万物生,夫妻和而家道成,福成上香”新人双双烧香。三拜高堂!二人同样同时向父母行一拜三叩首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拜九叩首。司仪再喊“夫妻对拜!”新郎向新娘作一揖,新娘向新郎拜一拜,都不下跪。司仪再喊:“新人退入洞房!”新郎怀抱弓箭,向洞房门里射上一箭,然后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进入洞房,太谷叫到卧房。)伴娘始终伴于新娘身旁。司仪结束,新娘在洞房用午餐,在伴娘的护理下揭去盖头红进餐。闹洞房在晚上进行,如果没人闹洞房等新人睡下后,门口还的立把扫帚。闹洞房的传统习俗是把红绿纸撕成小块贴在新娘脸上,让新郎用嘴和舌头一块一块的舔下来,名曰吃揪片。掏鸽子是让新郎把手帕从新娘的裤腰带上贴身塞进去,通过新娘的敏感处再从裤筒里掏出来。这种闹洞房并非低俗。在封建社会,男女隔着很大距离,尤其少男少女更不可接近,就是见面都感到羞涩,如果不通过闹洞房诱导他们,就会造成同屋不同床。谈何早得贵子?在闹洞房的同时,那些事先安排的生儿女最多的同辈嫂子们把同房的窗户纸全都捅破,一边捅一边说:“小子、妮子、小子、妮子”。好像窗户越捅越多,儿女越生的多。闹洞房完毕,新人睡觉时由小姑(丈夫的妹妹)提来尿盆,新娘要付小姑提盆钱。这叫小姑儿提盆盆、侄儿男女一群群。

这时,婚庆仪式全部结束。

关于太谷民俗文化和太谷风俗文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