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色彩,以及传统文化色彩构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传统文化颜色搭配
中国传统纹样带有较强的文化属性,设计上既有文化感有比较洋气,中国传统色彩源于不适合对自然色彩的认知及东方审美的沉淀,带有柔美内敛的特性,视觉上会比较舒服高雅,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宝藏”。
红色的色感温暖,性格刚烈为外向,是一种对人刺激性很强额颜色,红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页容易使人兴奋、激动、紧张、冲动。红色在各种媒体中都有广泛的利用。红色与黑色的搭配在传统搭配中很常见。红黑搭配色常用于较前卫、时尚、娱乐休闲等要求个性的设计中,红色通过与灰色、黑色等无彩色搭配使用,可以得到现代且激进的感觉。
黄色是有彩色中最明亮的色,因此给人留下命令、辉煌、灿烂、愉快、柔和的印象。黄色和其他颜色配合很活泼,有温暖感,具有快乐、希望、智慧和轻快的颜色之一,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有希望与成功等象征意义,黄色也代表着土地,象征着权利,并且还具有神秘的色彩。
蓝色给人以沉稳的感觉,且具有深远。永恒、沉静、博大、理智、诚实、寒冷的意象,同时蓝色还能够表现出和平、淡雅、恬静、可靠等。淡蓝色有淡雅、清新、浪漫、高级的特性。女性服装类设计中。它是最具凉爽,清新特征的色彩。淡蓝色与绿色、墨绿色和白色的搭配在传统颜色搭配中是比较常见的,它们之间的搭配可以使画面看起来非常干净清澈、能体现柔顺、淡雅。
试分析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色彩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大成国学院研究提示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近年来,千百万华侨都来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大成国学院研究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君主专制,强调臣民要忠君,但同时也有不少政治思想家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贵君轻,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因此尊君重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特点。《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人的活动也应该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一种奋斗拚搏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孔子对他自己和对他的弟子都是这样要求的,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学而不厌”,而且应该“为而不厌”,他自己则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志向应该是坚定不移的。他的弟子曾参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们希望人们应该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死而后已。三国的诸葛亮正是实践这种传统思想的典型。
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孔子认为,人生在世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苟且偷生。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又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政治清明,符合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可以出来做官;天下无道,政治黑暗,就应该退隐,而不应贪图宝贵荣华。孟子认为,生命与道义都是可贵的,假如二者不能兼得,就应该舍生以取义。他认为,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苏武、杨业、岳飞、文天祥等无数忠君爱国的英雄。这种思想,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对于“忠君爱国”思想也不能一概肯定,而要进行批判和扬弃。对于那些只知忠君并不爱民,以及一味忠君、不分是非的所谓“忠臣”和行为,并不值得宣扬和歌颂;而在当今的时代,我们也不能要求人们像忠于封建皇帝那样去忠于哪位上级或领导。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强调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精神教育与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传统之一。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传统永远值得继承和发扬!
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上毕竟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则是国家统一、法度一统的理想社会。《诗经》的作者歌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局面;春秋五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则是要维护中原地区诸侯国的共同利益,企图由霸主代替天下共主;孔子提出“张公室,杜私门”,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天下有道”的时代,而“陪臣执国命”则是天下无道,礼坏乐崩(《论语。季氏》);孟子明确主张“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荀子也反复强调“一天下”(《荀子。非十二子》)。这些儒家大师无不主张国家统一,从而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实生物”,只有“和”万物才得以生长,天下才能太平,国家方能兴旺,个人才能幸福。儒家的著名学者荀子一方面主张“致天命而用之”,但同时又认为宇宙即是一个大和谐的局面:“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而认为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则是天地失和的表现。《中庸》则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持中贵和的精神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中国文化各门类的共同追求。大成国学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持中贵和思想植根于农业经济,表现出一种“静态”特征:重视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每个人内心的和谐等。它与西方文化中重视分裂对抗形成了鲜明对照。西方文化反映了商业文明,只有唯利是图、竞争、对抗,才能发家致富,才能取得个人生存发展的权利。
这种主张和谐,持中贵和的思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自然也是双重的:其积极方面是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但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压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使人们缺乏西方人那种竞争、进取精神,这对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不少不利影响。
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重要传统。学术界将这种实用倾向称为“实用理性”或“实践理性”。中国古代文化以“补偏救弊”,即以解决社会、人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多数学者热衷于对政治、伦理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只有极少数人对抽象的思辩感兴趋。
中国古代学者也研究宇宙和自然,他们称之为“天”。只有少数人研究天道运行的规律和神秘的鬼神世界,多数学者主要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们如何适应“天”,如何利用“天”为人类服务。这就是著名的“天人合一”论。而对于鬼神则是“敬而远之”,即使谈到鬼神也是利用他们实现自己的主张,历史上称为“神道设教”。而对于宇宙的本原、天体运行的规律等问题,除少数天文学家进行过深入研究外,古代的儒、法大师一般都是“存而不论”。
孔、孟、荀等三位儒学大师在讲到自己的治学重点时,对这一问题作出过自己的解释:有的学生向孔子请教鬼神之事,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有的学生问孔子人们死后的状况,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因此他的弟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这说明,孔子着重研究的是与人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于那些玄妙难知的鬼神世界不感兴趋。孟子则说:“知者无不知,当务之为急。”“尧舜之知不遍物,急先务也。”(《孟子。尽心上》)像尧舜那样大智大慧的人还不普遍研究所有问题呢,何况其他凡夫俗子了。因此,人们的研究应该采取“急先务”的方法,也就是后人说的“急用先学”,“当务为急”“立竿见影”。荀子在《天论》一文中也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争之察,弃而不治。”孔、孟、荀子的这种治学重点和治学态度,对他们的弟子和后人发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老子、庄子主张“法自然”,曾经研究过不少抽象的理论,他们的辩证法思想、逻辑学说、相对主义理论等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而有关修身养性、有关真人、神人的论述等,则成为道教长生不老、成仙、成神的理论先鉴。这与孔孟的实用学说应该说是大相径庭,大异其趋。但老子关心的重点依然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着重研究的还是“君人南面之术”,包括以退为进、柔能克刚等为人处世之道。他们的后学弟子研究的黄老刑名之学,其实用性比起儒家学说来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是在这种经世致用的治学传统影响下,中国古代的科学也成为实用科学:无论天文、数学,医药、地理,农学水利,乃至四大发明,大多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实用科学。这些实用科学的成就之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强,曾在世界历史上遥遥领先,不仅英国的科学家,甚至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叹为观止。
什么是传统色彩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对于色彩与文化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所以,设计师有必要了解色彩与文化的关系。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纯洁与虔诚,而在许多亚洲国家文化中,白色则代表悲恸。再比如黄色在中国古代是权力和富贵的一种象征,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而古希腊与古罗马人们却把紫色作为古代帝王的色彩,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于是便有了“紫色王权”的俗语。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门“风水”学,风水学的配色方案对于不同年份出生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并且还与人的五行如金、木、水、火、土有关,例如,绿色表示木,因此属木的人可能会用绿色作为配色方案,并且会避免使用红色,因为红色会联想到火,而火则克木。在我国的风水学配色方案中,白色是很宝贵的,因为它象征着光明,而黑色则有选择性地运用,因为它表现的是水和金钱,黑色也很宝贵,但它与白色是对立的,也就是与光明是对立的,所以要慎用。
谈一下中国色彩文化
色彩是中华文明的外表,它的影响贯穿中国的神话时代和历史时代,天、地、 人都受制于这个系统。中国人的色彩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诸多对人事的关怀,具备 主观印证和日常为用的性质。 关键词: 色彩 五色 文化 古代哲学 在史前时期,人们就运用色彩来表达意愿,将色彩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他们崇拜色彩, 赋予色彩特殊的寓意,利用色彩表达精神上的追求。我国古代色彩文化意韵独特,影响深远。 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事为用。中国人的色彩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诸多 对人事的关怀,不像西方倾向于以客观外物为尺度研究色彩,而是具备主观印证和日常为用 的性质。 一、“五色”与中国文化 “五色”是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是色彩的本原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刘熙也曾作具体解 释(《释名·释彩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 犹晃晃象日光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色也。”“黑,晦也。如晦冥时色也。”白、青、黑、 赤、黄“五色”,分别对应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 西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观念非常严格,色彩装饰被用作重要的标志,统治阶 级规定青、赤、白、黑、黄谓“五方正色”,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同时象 征尊贵,而将其他“间色”贬为卑贱之色,规定“衣正色,裳间色”〔1〕。正所谓:“君子不 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2〕同时,统治阶级根据官位等级和宗教礼仪的内容及场合选 配相应的色彩,从而使色彩的应用带有浓烈的政治和宗教礼仪内容。 1.白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在早期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如自 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把白虎视为凶 神,人们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 功能的影响,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 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人们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把出力 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白费力”、“白干”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唱 白脸”、“白脸”奸雄。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 衣”、“白身”,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 “五行”说则把白色与金色相对应,白色象征着光明,列入正色,表示纯洁、光明、充 盈的本质。 2.青 “青”即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它除了表示义侠外,还表示恶野。 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它猛残的食人动物。这样一来,“义侠”是正义的,如人 们泛指啸聚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恶野”是邪恶,所以旧时也指“绿林”为 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骚扰百姓的盗匪。绿色还象征低贱,如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 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以示地位低下;妻子有外遇的丈夫脸上无光,低人一等,叫戴“绿 帽子”。 3.黑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地玄黄”之说源于古人感觉到的北方天空长时 间都显现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 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古代中国的太极图,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水,北方, 色尚黑,故秦始皇更命黄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岁首,“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 上黑,以黑为主色。 4.赤 “赤”,即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 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 子为“红颜”;女子闺房为“红房”、“红楼”;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 自称“赤帝之子”;朝廷命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朱者,红也;新春过年用大红纸写对 联,表示辞旧新,等等。 5.黄 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 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汉代的皇帝认为汉承秦后,当为土德。五行学说又认为土胜水,土是黄颜色,于是服色 尚黄。当时的星象学家还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认为黄色为土,象征中央; 青色为木,象征东方;红色为火,象征南方;白色为金,象征西方;黑色为水,象征北方; 又因为黄色位居五行的中央,是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最为贵,定为天子之服色,奠定 了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自此赭黄被定为皇帝常 服专用的色彩。 黄色亦为佛家最常用之色,佛体被称为“金身”,寺庙用黄色,称为“金刹”,僧袍等一 切装饰色都用黄色,佛像也以鎏金、漆金为贵。 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色彩观 1.儒家色彩观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在思想上倡导“礼”、“仁”,并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肯定和大力 推广,其色彩理论颇有创新,总体上继承了周朝时期的五色理论,赋予了色彩更多的社会伦 理道德意义,强调“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3〕按照科学的眼光来看,紫与朱是一种自然色相,何必爱憎如此严厉呢?孔子的出发点 是“礼”。儒家哲学在色彩理论上沿用五色为正色,其他色为间色的理论,在象征意义上表示 尊卑贵贱等级,分别代表君、臣、民的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色彩理论在不同的阶层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民 间色彩和宫廷士大夫色彩。民间色彩鲜明强烈,热情奔放,明快大方,大胆夸张;宫廷色彩 奢侈豪华,炫耀权力和财富,以富贵为美;士大夫色彩相对单一,追求闲情雅趣,清高脱俗, 以典雅为美。 2.道家色彩观 道家哲学崇尚“清静”、“无为”,追求“道法自然”,其色彩观是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 净之美。老子曾提出“五色令人目盲”,庄子也提出了“五色乱目,使人目不明”。这种色彩 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宋代兴起的文人画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庄禅 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人画,强调用主观的精神创造对象,形式语汇要服从于主观精神表现, 色彩当然也不例外。文人画崇尚水墨,用墨色的美表现艺术家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水墨画的出现与完善并不代表着中国人对色彩的放弃,而是艺术家对色彩理解的一种深 化与提炼。墨色的美在于单纯中蕴涵着万物的光彩,六墨俱备,虚实得当,墨即有了色彩的 光辉,而色彩的作用则是为了表达艺术家对生活、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用色,摆脱了自 然色调,而又有直入玄妙的意境,它是哲学的选择,同时也符合科学色彩学的精神。 三、结语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审美意识,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发展了色彩系统。不 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思潮,都直观地反映在对色彩的应用和规范上。文化对色彩的 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每一种色彩文化的出现都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中国人的色彩观与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中国文化重要部分的色彩文化同样呈现出风情万种的 姿态,色彩文化背后隐藏的哲学思想尚未穷尽,博大精深的色彩文化值得我们作更深入更全 面的研究。
中国传统五色观是什么?
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源远流长,如果从颜色方面剖析的话最经典的要数中国的传统五色观。古人把蓝,红,黄,白,黑(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丰富的体现,五色观系统的反应了古人的思维结构,文化内涵以及经济领域,是中国古代色彩学科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青、白、红、黑、黄视为正色,分别代表着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向,也对应着木、金、火、水、土这五行。
所谓天地玄黄,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大秦王朝,黑色一直都是人们崇尚的颜色,可以说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黑色包揽了中国文明的源头。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黑色是北方的象征,代表五行中的水,是五色之一,没有贬褒的含义。秦朝尚黑,我们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秦朝无论是帝王、大臣、还是兵士,他们的服饰、铠甲都是以黑色为主颜色的。
白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具有多义性。白色在方向中是西方的象征,代表五行中的金,在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联系,红白喜事中的白指的就是丧事。今天,在中国人的葬礼上,死者的亲属朋友通常还臂挽黑纱,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脸谱中,白色还代表着奸诈多谋和刚愎自用。白在封建社会是平民之色,平民百姓被称为白丁、白衣、白身。
红,是一种鲜艳的颜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在五行中代表火,方向中代表着南方。自古以来,逢年过节、婚嫁喜事,从张灯结彩,服装用具,装饰配备,无不用大红的颜色来体现喜事的丰采,不仅表达了对节日的祝贺,内心的喜悦也从红红的喜气当中散发出来。这象征吉祥的红色,也绵延地传递了恒久的喜庆气息。
中国古代,黄色是高贵的颜色是象征大地的颜色,五行中代表着土,方向中代表中心方位。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黄色以近金色的灿烂成为皇家专用色彩象征,平民百姓不得以赤黄为衣。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时,诸将给他披上黄袍,便代表拥立为帝,成为一国之君,可见黄色即为代表皇权的高贵颜色。
青色,代表着五行中的木、在方位中代表东方,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它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中国古代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中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与诗文、习俗、工艺、美术等之间密不可分。希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致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联合国内多个文化体系、协会、书院,将在互联网上,以线上课听及录播的方式为大众呈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关于传统文化色彩和传统文化色彩构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