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廉洁,以及传统文化廉洁元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廉洁文化内容是什么?
廉洁文化内容如下:
廉政文化是人们对廉洁政治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它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阶级和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政治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
其主要内涵是政治思想道德、政治社会文化氛围、政治家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廉政文化建设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和思想的新的发展和探索,其核心价值是廉政为民。
四个基本范畴:
一、指廉洁政治的思想道德要求,它作用于统治者的内心世界,形成廉洁政治的文化动因。
二、在全社会营造廉洁政治的良好文化氛围,形成以廉洁为荣、以腐败为耻的社会风尚,以追求诚信的健康进步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各级专业员工遵守敬业爱岗、廉洁自律、守法的职业道德文化。
四、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稳定秩序、诚实友爱的文化心理反映。廉政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5000多年中华文明中孕育发展的廉洁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所谓“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廉洁基因,潜移默化地强化中华民族崇廉尚洁传统,激励人们修身律己、廉洁用权的自觉自信,推动人们不懈追求廉洁政治目标,也为当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先进政治文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供丰富营养。
廉洁文化的形成源于高度的廉洁自觉意识。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去污自洁、崇廉尚洁的自觉意识。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小宰》里有“六廉”之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廉”被当做考核官吏政绩好坏、裁断高下优劣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清官情结所蕴含的廉洁意识,在于其本身就包含了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历史上,百姓期盼清官、拥戴清官,官员亦以做清官为道德追求,历朝历代也不乏相应的政策制度,在选拔和考核官员上注重廉洁评价、道德要求。历朝正史亦为清官立传,司马迁撰《史记·循吏列传》,开中国正史《循吏传》之先河,二十四史中有二十部都有《循吏传》,记载了500多人。循吏者,因政绩卓著而受到朝廷表彰,因造福地方而为百姓所爱戴,因清廉、正直的政治品格而青史留名。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正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他们身上的廉洁意识、道德修为,不仅在中国古代官员群体,而且在民间社会,都成为楷模。不少家训族规含有“廉”的要求,也是告诫后人勿与贪腐沾染。这种内在约束和文化传承,终使廉洁成为人们最具自觉意识的文化元素,将廉洁自觉意识深深根植于内心。
廉洁基因的价值在于增强廉洁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廉洁基因有文化自信作为内在支撑,必然能够形成强大的廉洁自信、廉洁定力。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志在天下”。《庄子·庚桑楚》中讲:“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以天下作比,足见胸怀之广大。中华文化的天下情怀,是以民族和国家为重,将小我融入大我。一个人志在天下,则难为利益所惑;一个人志在天下,则无所畏惧,勇于担当,能练就强大的自信力量,这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屈原在《楚辞》中说:“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朱熹在《楚辞集注》注解为:“是以君子之处患难,必定其心而不使外物所动摇,必广其志而不使为细故所狭隘,则无所畏惧而能安于所遇矣。”可谓一种肯定确切的解诂。汉代刘向在《说苑·至公》中写道:“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家则不言利。”清代曾国藩说:“大丈夫当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这些人无不将毕生精力付诸天下之志。志就是信念、信仰,志在天下,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天下,自然自信,廉洁自信亦同此理。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坚定廉洁自信,能使人们对“廉”形成发自内心的信仰和根深蒂固的信念。
什么是廉政文化?
有四个基本范畴:
一是指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要求,作用于执政者的内心世界,形成廉洁从政的文化动力;
二是指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是指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文化;
四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社会境界在心理上的一种文化反映。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
扩展资料:
廉政文化起源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
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廉政文化
中国传统廉洁政治文化的精华包括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对所用词汇的内涵做一些约定。“文化”的定义,在本文是指人类超越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国”和“文化”不仅指今天国家地理版图的中国,也包括历史上的中国(版图有变化),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它地域和其它民族;而且还涉及到中国出现之前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前的有关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精华与糟粕是一对相互对比而存在的概念词组,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灰色区域或中性地带。对精华与糟粕的判断,既有主观的故意,也有客观的标准,而两者往往又存在着空间重叠区和时间重叠区,上述因素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在精华与糟粕的评判上发生歧义。
有鉴于此,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时,笔者建议从如下诸多方面切入主题:
1、评判权。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评判的依据。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笔者建议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它人的生存与乐趣?
3、文化效应的多样性。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5、任何传统文化都是该民族和该国家的生存标记或印记。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是有其历史价值的,我们今天的人可以对其进行评判,但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也不要浅薄地嘲笑,而是应当封存其记忆,或者选择其中对今天有益的成分来继承和发展。例如,笔者曾经说京剧是“亡国之音”,其理由是当时的清朝的达官贵人陶醉其中,消费了大量的时间,失去了对西方的新兴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管理的研究、学习和借鉴的兴趣和机会,从而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中惨遭失败;显然,这是从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角度进行的评判,而不是从历史的综合角度进行的评判。从今天的角度来说,京剧实际上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6、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的文化,以及少数人和个别人的文化。对于这些人的文化行为,评判的标准应当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例如,某些人群或某些人的怪异、怪僻、特立独行的行为,其中有可能是由于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因素所诱发的,也可能是一种超前的社会行为。
7、慎用“封建迷信”的标签。“迷信”是指当事人笃信一种并不存在的事物,这种行为在古今中外都是广泛存在的,并非封建社会所独有。此外,今天许多人所说的“封建迷信”,也不都是只有负面的社会功能和效应。例如,我国民间对灶王爷的供奉习俗里,就包含着“惩恶扬善”的良性社会功能。又如,道教的“消除五毒符”,也包含着科普的内涵,它承担着向民众普及常见有毒动物(蟾蜍、蛇、蝎子、蜘蛛、蜈蚣)知识的功能。
8、精华与糟粕的评判具有时代性,也具有现实性。古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精华,在今天可能就没有那么精华了,甚至变成了糟粕。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其评判往往还存在着现实的政治因素、民族感情因素、经济利益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纯学术”的文化评判,可能是愚蠢的或书呆子气的。
根据上述思考,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精华,它们包括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信息文化手段的运用,对智慧和知识的尊重,等等。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特性需要在与国外传统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才能讨论清楚。
与此同时,从今天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存在着许多糟粕或不合时宜的成分。在笔者看来,比较突出的糟粕,乃是奴性文化。奴性文化的实质,即人身的依附,它是以牺牲个性的发展和张扬而换取的苟且偷生。奴性文化既存在于国家管理体制中,也存在于社会团体、学校和家庭之中。在上级面前,下级往往没有了尊严;在老师面前,学生往往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父母面前,子女往往没有了发言权。
奴性文化的社会代价,主要是专制的社会管理方式,以及民族创新精神的萎缩甚至磨灭。这是因为,奴性文化的另一种说法,实际上就是强权文化,而强权文化乃是一种不理会法制、不尊重人权的文化,也是一种不公正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被压抑了,与此同时这个民族的整体的持久的活力也就被压抑了。
事实上,抽象地或纯学术地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评判传统文化哪些是精华,或者哪些是糟粕,而是探讨哪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或不合时宜了。对于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重要的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留而不用)或改造。改造传统文化,包括从心态上的改造和实际上的改造;所谓心态上的改造,即降低对该文化的笃信程度及其价值认同;所谓实际上的改造,即改造其不合时宜的成分,增加新的文化成分。例如,舞龙,在当初是一种笃信的求雨仪式,在今天则演变成了娱乐活动。又如,多子多福的文化观念,在今天则被优生优育的文化观念所取代。如果我们要想以德兴国,那么就应当首先对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扬弃。
与此同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
廉洁文化内容有哪些?
廉洁文化内容有:
一是指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要求,作用于执政者的内心世界,形成廉洁从政的文化动力;
二是指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是指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文化;
四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的社会境界在心理上的一种文化反映。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廉洁文化的四大特点:
1、主体的群体性,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公众的精神世界;
2、指导性,主要表现为执政者廉洁自律、恪守宗旨、执政为民;
3、实行职业化,主要表现为各行业员工爱岗敬业、遵守法律;
4、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以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奉公。
关于传统文化廉洁和传统文化廉洁元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