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文化 正文

节日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节日与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与节日3、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4、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寓意5、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及相应习俗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节日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

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

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

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我国

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远的民族性,即使受到国外文化因

素的入侵,其影响也不可磨灭,它己渗入到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中

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

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

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1.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

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明扫墓的习

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

“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当公子重耳成为

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

明节合二为一,“忠”“义”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

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

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

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

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

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

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正如《易传·文

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

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在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

乐趣,发现真义。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

失了,唯独亲近自然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

生命力

3.贵和尚美“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

年进入腊月(夏历十二月) 就已开始,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

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饺子

的“饺”与“交”谐音,“合”与“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

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

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

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

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

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般而言,消极的习俗总是流传不久,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

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体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节日

1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3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4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5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6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7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8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9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10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11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

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

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

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我国

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远的民族性,即使受到国外文化因

素的入侵,其影响也不可磨灭,它己渗入到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观念。中

国传统节日体现出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

因为有着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一些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

被保存、遵守着,体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1.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

进程中已经自发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明扫墓的习

俗来自于寒食节,而寒食节相传与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介子推

“割股”给处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饥,这里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当公子重耳成为

晋文公欲封赏介子推时介子推背着老母进了深山,这里体现了“孝”。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与清

明节合二为一,“忠”“义”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亲为纽带将人民紧紧联系

在一起的“孝”,从小处说,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说,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

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

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义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

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春节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赛船、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

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应该效法

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正如《易传·文

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

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种认识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这与“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在现实中失意时,就转向自然,或归隐山林,或躬耕田园,在其间找到

乐趣,发现真义。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

失了,唯独亲近自然的行为得以延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文化

生命力

3.贵和尚美“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春节虽然是指农历一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上的过年活

年进入腊月(夏历十二月) 就已开始,一直到元宵节才结束。在腊月里,人们要扫尘、祭

灶神;除夕要全家团圆,大家围坐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饺子

的“饺”与“交”谐音,“合”与“交”是团圆、相聚之意;至元宵节全家又要围在一

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

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

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插茱萸,这种驱恶

避邪的习俗也显露出贵和尚美的思想。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

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般而言,消极的习俗总是流传不久,经过几千年社会历程

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习俗总体而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寓意

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风俗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熬年守岁。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3、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扫墓、踏青。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

5、中秋节,八月十五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 一月一日 称为元旦,把农历的 一月一日 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前要备年货、添新衣、贴春联。

春节是亲人亲人团聚的日子,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除夕守岁,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春节中放鞭炮、走亲戚看朋友,一些地方还有祭祖、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 正月十五 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二、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 ,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 正月十五 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三、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月4日 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明月,设宴赏月,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还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及相应习俗有哪些?

1.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公历1月2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1月2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6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四(公历4月4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23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23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30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23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关于节日与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