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湖南怀化市溆浦县端午节是农历哪天过?为什么?
相传,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为了统一全国,武威将军刘尚带兵征湘西,全军覆没。在朝廷无将可使之际,年逾六旬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战。马援曾有两句名言,一句叫做“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另一句叫做“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汉光武帝刘秀考虑到他年纪大了,颇犹豫。马援则一再声言自己尚能披甲上马,并且当着刘秀的面,“据鞍顾眄,以示可用”,终于使刘秀消除了疑虑,夸赞他说:“矍铄哉是翁也!”
马援举兵之时,正值农历五月初五,士兵面带难色,马援厉声说:“端午佳节,蛮酋必醉,进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阳也,后将与诸将过大端阳。
”当即进兵,果然对方因过端午喝得醉醺醺的,毫无防备,不几日就被马援打败了。五月十五日这一天,马援杀猪宰羊,犒劳将士。自此之后,溆浦便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为小端阳节,五月十五定为大端阳节,一直沿袭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
屈原虽是楚人,因他流放时逆沅江而涉溆水,自古溆浦人都把他视作乡党。
溆浦乡人很重过年、端午、中秋、重阳四节,而端午之俗甚于外乡。不过全球华人只有溆浦人是在农历五月十五日过端午节,传说屈原五月初五日怀沙自沉,噩耗传到溆浦已时过十日。并且据说屈原在泪罗投江后,消息传到溆浦时刚好是农历5月15日,所以溆浦的端午节比别的地方后10天。
湖南人的过年习俗是怎样的?
湖南人过春节习俗
湖南传统节日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各民族、各地区比较普遍的传统节日有年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中秋节,并沿袭着许多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
年节。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廿四日相传为灶神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备果品祭灶,求灶神上天奏事时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团聚过“小年”,廿八日打扫庭除。最为隆重的当属腊月三十除夕夜,游子远归,合家欢聚吃团圆饭,谓之年饭。年饭以丰盛为要,鸡鸭鱼肉蛋蔬,满桌杯盏,但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传统而独有的菜谱。鱼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寓“年年有余”;郴州人兴吃酸萝卜猪肝肠,象征为人要有肝肠;洪江一带喜吃春粉,米粉上盖有鱼、肉、鸡、鸭、蹄花、生姜各两块,以示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备有一碗四季葱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间有守岁之俗,合家围炉团坐,辞旧迎新,许多地方有烧柴蔸火习惯,取“财头”谐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节。旧俗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新正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谓之“开财门”、“开门红”。燃烛敬天地、拜祖先,然后出门拜五方,称作“出行”或“出方”。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热闹的是耍龙灯。龙灯的品种繁多,如长龙、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等。玩龙灯一般是初五出灯,十五收灯,游行于街巷与田垅之间,遇宽敞人多之处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带,有的玩龙灯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周围数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称“玩家门灯”。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各家均要吃元宵,以示团圆和谐。
湖南的少数民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其中别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族的“过赶年”和“调年会”。怀化侗族乡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为单位集体去另一寨作客的习俗,称“行年”。行年的芦笙客到另一寨后,主寨要举行集体宴会,首先由客寨特意挑选的十二三岁的少年讲“款”。“款”的内容一般是从“开天辟地”、“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芦笙的来由”一直讲到“村规寨约”。每讲一段,众人齐声应和:“是呀!”以示赞赏。讲完款,主寨便大摆酒席,尽欢而散。湘西土家族的“过赶年”即提前一天过春节。相传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到东南沿海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把年过了,奔赴抗战前线。土家兵出征后,立了东南第一功,后人为了纪念这次出征,便把春节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续至今。土家族的“调年会”,节庆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连续举行几天几夜,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同时还要举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蚂抢蛋等传统民间体育和物资大交流。
在清明节,湖南民间仍沿袭着祭祖扫墓,上坟挂纸的习俗。因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各地踏青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在这一天放风筝的。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湖南各地有龙舟竞渡之俗,以纪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罗为盛。端午食品以粽子、盐蛋为主,民间有悬挂艾蒲等香草,缠五彩丝线,用苍术、白术、云香燃烧烟熏屋,小孩额上点雄黄等习俗,其意在于避疫去邪。不少地方,尤其是土家族还有大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苗族端午则过龙船节。
六月六,又称半年节,湖南各地将此日作为尝新节。节日中以七线禾穗置饭上蒸熟,近世有人即将新米置陈米上,还有全以新米蒸熟,先敬祖先,再给狗先尝,然后尝新。以示不忘祖先赐福,不忘狗从天宫偷来谷种之德。邵阳一些地方,六月六还要祭牛栏土地。六月六各地有翻晒衣被、书籍的习惯,有“人晒衣裳龙晒袍”之说。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中秋佳节,皓月皎洁,全家在月下摆设香案供桌,供设时新瓜果、莲藕、月饼,敬月赏月,合家团聚。长沙民谣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已嫁之女均接回过节。中秋期间,妇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习惯,各地还有到南岳朝“八月香”之旧习。中秋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湖南部分地区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却在八月中秋包粽子的习惯。
湘西苗族除上述节日外,最隆重的节日是“四月八”和“赶秋”。“四月八”是纪念一位名叫亚宜的苗族英雄的节日。每到农历四月八日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地涌向苗族英雄亚宜战斗过的地方——凤凰落潮井“跳月”,节日活动有吹芦笙、吹唢呐、赛歌、击鼓跳舞等。“赶秋”是苗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每逢立秋日,人们着盛装,聚集禾场荡秋千、赛苗歌、演苗戏、耍龙、舞狮、吹木叶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伴侣。湖南瑶族的节日极多,不同地区的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如隆回瑶族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五至初七举行“坦勒贵”;洞口瑶族在农历十月初六日举行“啪嘎节”;在农历十月十六日,湘南过山瑶地区过“盘王节”,新宁瑶家则举行“打鼓堂”等。其中尤为隆重的是湘南过山瑶庆祝祖先盘王生日的“盘王节”。这一天,瑶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最精彩的当属舞鼓。舞者怀抱长鼓,站立在一张小方桌上,一边用手击鼓,一边舞蹈,两膝始终弯曲,每一个姿态都保持着曲线,动作节奏鲜明,稳健有力。
湖南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如流传许多地方的“三月三”、“谷雨茶节”、“腊八节”,侗族的撒玛节、姑娘节,江华瑶族的敬鸟节,湘西土家族的灭鼠节,等等,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