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画最早代表作品有,上庸经历了哪些朝代?
楚灭庸后,庸人逃至湘西北,在境内溪河定居,怀念故国,遂将溪名命为“大庸溪”。因此,竹山、竹溪一带也称“上庸”,张家界市(原大庸市)一带称为“下庸”。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析汉中郡置上庸郡,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上庸郡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5县。
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即曹丕黄初元年),孟达降魏,袭刘封,刘封逃回蜀国,魏合并房陵、上庸、西城3郡为新城郡。
228年(太和二年) 魏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3县为上庸郡,治上庸。
230年(太和四年),撤上庸郡并入锡郡。
237年(景初元年),分魏兴郡之微阳县和锡郡之安富、上庸2县并为上庸郡。嘉平年间又撤上庸郡,至259年(甘露四年)复置。
265年(武帝泰始元年),上庸郡辖上庸、富安、微阳、上康、武陵5县,属荆州。辖境约当今湖北竹山、竹溪二县及十堰市与陕西平利、镇坪二县地.
421年(宋武帝永初二年),上庸郡辖上庸、北巫、富安、微 阳、武陵、新安、吉阳7县,属梁州。
484年(齐武帝永明二年),上庸郡辖上庸、武陵、齐安、北巫、上廉、新丰、新安、吉阳8县。
503年(梁武帝天监二年),改称上庸郡为新丰郡。
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废郡。
历史文化沿革
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庸人,则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
盛极一时的庸国
古庸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
庸国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国及巴国还大,与南方自己崛起的楚国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时,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时只有一个赵城,周早期的巴国疆土限于四川的东、北部及重庆的东、西、北部,楚国疆土限于江汉平原至鄂东、南及湖南北部一带。而古庸国,则是一个横跨长江至汉水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
以前,人们对庸国不是很了解,以为庸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实际上,庸国包括麇(jūn)、儵(shū)、鱼、夔等附属小国,其东部含古麇属地,东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张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县,今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是古代夔国的领地,当然也是庸国所属。历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归人,其先祖就是庸国的一位国君伯庸。
事实上,商汤至周早期的庸国疆土还应包括现今的荆州市及荆门市的南部到今钟祥一带。楚国国都原本在丹阳(今河南淅川)。今天所说的楚国都城郢(现荆州市北纪南城),原本应为庸国所属,后被楚国侵占。
庸国的南部包括今天重庆的东北地区,含万州、开县、梁平以北各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
庸国的西部应包含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大部分属地。《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本附庸国,属蜀。”也就是说,汉中原本是庸国属地。
庸国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郧西县、陕西旬阳县及商洛东部。郧西县古称上津县,隶属金州(今安康市)。《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都说,金州“于周为庸国之地。”在史书的记载中,陕西商洛一带在夏商时期的归属并不明了。大概其东部部分地区也属于庸地。据《魏书》记载:“皇兴四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改为上庸郡。辖商、丰阳二县。”上庸郡就是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名为庸郡,可能与曾经是庸国属地有直接的关系。
庸国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这样大的一个独立古老国家,被误解成楚国的附属,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广大的庸国并非是徒有其表,其国力也非常强大,地位、声望都很高。
庸国在商朝时期,是群蛮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春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最后的庸楚之战,楚如果不联合巴、秦,单靠某一个诸侯国想灭掉庸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其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欲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庸即为伯,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庸国大事记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时,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进攻商国。庸国名列于八国之首。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庸国趁楚国闹饥荒之际兴师进攻。楚庄王联合秦国、巴国反攻,灭亡庸国。
阶段叙述
史记中南蛮领袖时期
(神农时代——公元前611年)
炎帝作为汉水流域文化宗师开创了南方文化新的繁荣时代。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六千年前,秦岭——淮河以南就已经广泛种植稻谷。稻谷的种植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使人们有空闲从事娱乐,文艺就得到发展。那时的文艺以巫术治病走向巫舞傩戏的祈天娱人,因此出现出土文物中的那些石、骨、玉等质地的装饰品和岩画作品。
居住在堵河沿岸的人群自称为“庸人”,其地方称为“上庸”。上庸得名于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典故,因抟土、炼石,那座称为“天梯”的灵山之巅被削平,《地名志》说:“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补天之梯也,在今竹山县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
“上庸”一名的由来固然神奇,但能够懂得这个名词所象征的文化学底蕴的人也许不多。众所周知:庸者,中而平也。守中持平,正是中华文化的真谛。孔子哲学的根底正深植于“中庸”二字里。中庸不是折中主义,不是庸人消极避世,而是在洞悉宇宙大道物极必反的深层真谛后采取的最佳生活态度,即“抱中守一”而臻于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善不恶的解脱化境。
居中而庸,是生命直趋升华的一条捷径,是人类智慧峰顶上的灿然常开的一朵雪莲。惟有中庸,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和合通变、直人大乐的永恒幸福。堵河人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虽然居于文明的峰顶之上,仍然守着中庸的那份清醒、那份慧悟、那份解脱,数千年如一日,冷眼看历史沧桑变幻,一如既往地守候着这方创世的圣地,这块流浪者们最初的旅行驿站。居上而庸,这就是堵河人寄寓在地名词义上的大智慧。
据王国维对庸史的研究成果和<通志·氏族略>及蒙文通的<;古代民族迁徙者>;记叙:堵河流域的上庸,尧时是其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围棋,与父帝尧战于丹水之浦。“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围棋,无疑进一步开启了民智:反叛和聪颖。
在夏商时代,庸人有一些独特的文化风采,比如:因善于铸造青铜器被称为“镛人”,据说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因善于筑城建房而被称为“墉人”,史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表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的确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称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然而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庸人的军事艺术水平,“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古代战事考》)。
商代,庸为侯国。定都于竹山城东南四十一里的方城山。《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湖北通志》载:“方城天险之保障”。《民俗博览》载:“庸人好巫,端公疗疾,其效神验,乃上古遗风也”。在商代崇尚巫风祭祀的时代潮流中,堵河的巫文化得以张扬。
至周代,庸国因率群蛮伐纣有大功被封子国。《尚书》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灭商之后,庸国作为南方群蛮的领袖以军事实力奠定了,疆域也拓展为占有今陕西的山阳、镇安、柞水、安康、汉阳、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四川的巫溪、巫山、奉节,湖北的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兴山、姊归、巴东等县,即整个秦巴山区的大部为庸之辖属。国都仍在竹山的方城。
至春秋时代,庸国与楚国抗衡,东威摄楚国的崛起,西牵制秦国的扩张。庸人主要的敌人是楚国。楚国后于庸而崛起,有代庸而为“百濮之长”的态势。
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楚庄王在韬光养晦“三年不鸣、不飞”。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遂起兵东进,并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危在旦夕。
楚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公元前611年,楚与秦、巴三国联军大举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为三国所灭。实现了“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壮志。
梁启超在评价庸国亡时说:“楚庄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更为重要的是楚人兼并上庸国后吸收了庸先进文化国力大增,据考证,屈原先祖是庸人,庸文化成为楚文化的先河。
庸国占有逐鹿中原而问鼎的最佳位置,但伐楚未成反成楚之附庸,使楚得以窥中原之虚而入之,实在是“庸人自扰”。究其原因是:庸国人背离了地域传统文化“守中抱一、和合通变”的内在精神,过份张扬武力、得意忘形,以致坐失良机。然而,庸国的灭亡是上层贵族势力的不幸而非堵河文化的溃灭,恰恰相反,堵河地域文化在“朝秦暮楚”的政治动荡中吸取异域的秦、楚文化得以在隐逸中保存下来。自此,堵河以古巫养生为特质的地域文化完全退出政治舞台而隐居于民俗之中绵延下去。
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成熟时期?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画进入成熟期。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彩、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有人说中国传统绘画是由书法演变出来的一个分支?
传统绘画确实是从书法中演变出的一个分支。
但让人迷惑的原因是:绘画早于书法就出现了,原始人就在百万年前开始岩洞中绘画,而书法却是5000千年前才在商周时期开始,为什么晚于绘画的书法却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祖先呢?
历史渊源早期的中国绘画只是功能性的装饰技术,服务于贵族日用器的装饰设计,建筑设计,陵墓、服装等,属于实用美术范畴,在商周时期这些事情都是下人奴隶做的,在贵族眼中属于低级工种,不屑一顾。
而书法是文字工作,当时文字完全由贵族掌管,与士大夫关系密切,自然高大上,在绘画还是奴隶工种的几千年中,书法始终在上层贵族中一路发展,马不停蹄。书法被打上了贵族的高贵烙印。
下图为 秦国相国 李斯书法 称为书法鼻祖
发展到秦汉时代,由于道家、儒家思想的广泛流传和贵族们的充分肯定,书法也积极向这些思想靠拢,把道家、儒家的精神融入到了书法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牢牢的确立了更加高大上的书法形象。
其中最牛的是王羲之,笔笔有说法,每一画都在道家精神之内,合乎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王羲之在《书论》中也写道:书法是玄乎的道理,不高深的人是不会明白的。
秦朝的李斯也说:书法的微妙与道是合二为一的。
练习王羲之书法首先要研究老子道家,方能得其真味,否则一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为复印机的可能性极大,除非悟性超高。
下图为 羲之写扇图 王羲之看到老婆婆卖扇子生意不好做,于是在扇子上写了一些字,让老婆婆用极高的价格去卖,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将信将疑,结果遭到疯抢,大赚一笔。
历史转折的出现书法到魏晋时期已经完全与老子精神合二为一,那么绘画依然落后很多,绘画还没有理论依据,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是一个精神流浪者。
但绘画是人的天性,而书法不是,就有很多贵族士大夫也经常在写书法之余涂抹几笔,但孔子说:画画是小技。于是大家都不敢公然的绘画,但不能停止天性的发挥,于是也向书法学习,企图和老子靠拢,希望在道家精神中发现绘画的理论依据,从而能公开画画。
时间久了,孔子也觉得不好,松了口,他说:画画虽然是小技,但也是有点小好处的,不过你们不要沉迷就行。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才是正途。
大家画画就比较放得开了,但还是不够大胆,还有人花很多钱把父亲画的画全都买回来藏起来,免得别人说自己家里还有人痴迷画画。所以我们的国画交易叫做【收藏】,而不是交易。
为了被扶正,国画也是拼了!爱画画的开始在画面上用书法题字,这下书法到画面上了,你总不能说画画不好了吧?这多少是个讨好书法的行为。
在画画前后弹古琴一曲,显得和孔子六艺中的乐紧密相连,因此国画中常常有高士抚琴图题材。这也是讨好主流价值观的表现。也形成了一种文化:琴棋书画通常是一起说的。孔子六艺的乐排位第二,在书画中把琴放在了第一位,书在六艺中排在最后,而画画中把画谦虚的排在书的后面,这种排位也能说明绘画当时是非常谦恭的,十分讨好。
下图 宋·马远 抚琴图
这还不够,爱画画的士大夫们努力在老子道德经中寻找能被自己吸纳的理论经典,当然这终于被找到了。
如:道德经的大道至简
国画中尽量用简洁的笔法描绘,说白了,复杂的画没好画,越是大师越是画画时用减法去描绘画面。比如齐白石、八大山人等。
如:道德经的“五色令人目盲”
国画中干脆只用墨汁画画,只有一种颜色了,总可以了吧。
如:道德经中“大象无形”
国画尽量画的虚无缥缈,特别是大写意国画,完全抛弃了物体形象。
如:道德经中“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国画就开始后变得清虚空灵,以虚为实。
如:道德经中“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国画说:知白守黑。
如:道德经中“道法自然”
国画说:外法自然,中得心源。
实在不胜枚举,国画几乎把道德经的所有经典话语全部纳入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中,完全成了一个“图形版的《道德经》”。这么热烈拥抱道家精神,书法家们,你们还有谁能再说什么吗?我比你更加正宗了!
下图 八大山人 鱼
最后一步,自己的名字都改了还差一点点国画就要成功上位了,南朝的谢赫提出了《画论 六法》,正式把国画的用笔方法确定为:【骨法用笔】,即画画只能用书法的用笔方法,别说画画了,你们就改口叫【写】!所以很多国画的落款叫做:某某某 写! 明明是画,怎么叫写呢?写就是书法的模式啊,没有画画了,这么做,书法家还有什么可唧唧歪歪的呢?
下图 八大山人 落款 【写】 而不是 画
西洋画就叫画,而国画叫写,由此而来,看来国画是看不起描描画画的西洋画的。鄙视链始终存在。
总结国画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为了扶正真的拼了。从商周时期的奴隶工匠,直到和书法家平起平坐,真是说多了都是泪啊。
国画发展史很清楚的向我们展示了:国画确实是书法的一个分支。
古人也有对外星人的描述吗?
古人对外星人的描述最早可追随到7000年前。
1、在7000年前的贺兰山岩画中。记载氏族公社生活的画面上,可以看到头戴园形头盔、身穿密封宇航服的人,与现代宇航员的形象极其相似。 最令人惊叹的是贺兰山南端、宁夏冲沟东的一幅岩画。画面左上方有两个旋转的飞碟,飞碟开口处, 一个身穿“宇航服”的人正飘然而下,地面上的动物和人群在惊恐地跑散。这可能是外星人在贺兰山一带出现时的生动写照。
2、据《拾遗记》载:4000年前尧帝时代,一巨大的船形飞行物飘浮在西海上空。 船体亮光闪烁,缓缓飘移。船上的人戴冠,全身长满白色的羽毛,无翅而能在高空翱翔。
3、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还记载着一件与火星人接触的故事。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一群玩耍的小孩子中出现一个长相怪异的孩子,地身高4尺,身穿蓝衣,两眼闪着锐利的光芒。孩子们因从来没有见过他,纷纷围上来问长问短。蓝衣孩子说:“我不是地球的人,而是一个火星人。看你们玩得开心,所以下来看看你们。”还说:“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太长久,将来天下要归司马氏。”孩子们听了到这一消息都吓坏了,一个孩子飞快地去报告大人。当大人赶来时,火星人说声“再见”,立即缩身跳到空中。大家抬头看时,只见一块白色的绢布拖着长长的带子,正疾速地向高空飞去。当时谁也不敢将此事张杨出去。此后过了4年,蜀亡。又过了17年,吴国也灭亡了。三国分裂混战的局面结束,由司马氏统一了中国。 这正应了火星人的预言。不管上述记载是否客观,古人可能曾经见过一些异于地球人的人。
4、《宋史·五行志》记载,宋乾道六年,西安官塘出现了一人鸡首人身的怪物,高约丈余,大白天从高空中降落下来,在田野上行走,还试图与人交谈。有关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个戴着鸡形头盔的外星人。
5、《五行志》还记载有清康熙十二年三月发生的一件追捕外星人的事。 当时有人看到一个黑面人在空中飞驰,身上红光闪闪,熠熠生辉,像是在空中放火的样子。当官府捕快闻讯起来时,那人却忽然不见了踪影。
6、《清史稿·灾异志》则载有一例极似当今外星人掳人报道的事例。在清雍正三年七月,灵川五都廖家塘有一村民与众人入山砍竹。忽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失踪了,140 多天之后又莫名其妙地在家中出现,但是说话己语无伦次,怪诞不经。
不同地方的搏克有什么区别?
搏克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摔跤,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男儿三项竞技之一。
搏克是蒙古族男子比试力量、技巧与智慧的体育娱乐活动。关于搏克最早的纪录起源于匈奴时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技巧和引人注目的蒙古族搏克文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红格尔苏木境内就有一幅表现搏克题材的岩画,为铁器时代作品。此外,陕西省西安市客省庄遗址140号墓所发现的二人角斗纹饰牌亦是一例。牌饰正中饰有二人角斗图案:二人披发赤肩,下着紧腿裤,相互搂抱作相扑状,左右各有一匹马,马有鞍辔,马头上方各有一棵大树,二人头上还有一只鸟,表现了游牧人骑马在野外悠闲自得进行摔跤游戏。13世纪,搏克盛行于我国北方草原,不仅对蒙古族强身健体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与蒙古族人民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也有着密切关联。搏克不仅是体育竞技项目,还是一项颇受大众所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以往搏克多在祭祀敖包等民众集会时进行,到近代成为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
搏克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也不受地区、年龄、体重的限制。参加的人数不限,但必须是8乘以2的幂次,如8、16、32、64、128、256、512、1024、2048等。2004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2048搏克大赛”中,就有2048个搏克选手参赛。搏克比赛采取单淘汰法,一跤定胜负。此外,搏克最大的特点是不允许抱腿。
搏克赛中体现了多种文化元素,搏克手穿着的服饰上身坚固、下身宽大,象征着朝气蓬勃与吉祥如意;搏克的出场音乐《邀跤歌》具有蒙古族长调的特点,体现了豪放与气势;入场时似雄鹰飞翔般的热身动作具有蒙古族舞蹈的特点,表现了雄浑与气魄;景嘎是搏克手获胜的标志。在多场摔跤中取得名次的选手举行佩带景嘎、封号等仪式。据说,最早是由一位活佛亲手把撕开的绸布条挂在优胜者的颈后,后来景嘎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沿袭至今。景嘎上的彩带越多,表明获胜的次数越多。并且在老搏克手退役的仪式上,要将景嘎传给具有潜力的新搏克手。搏克的服饰由昭达格(摔跤衣)、浩日枚布其(摔跤裙)、套胡(大套裤)、阪吉勒(摔跤裤)、古图勒(蒙古靴)等组成。
搏克赛正式进行时,先由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安排比赛对手,并负责裁判。在选手上场前,扎苏尔(指导)要向观众介绍自己的选手(在比赛中也可以进入场地作现场指导)。之后,专门的歌手站在场边高唱《布赫音·乌日拉嘎》(即《邀跤歌》)。歌毕,搏克选手们便跳着狮子舞步或鹰舞步入场,在裁判的指令下双方展开激烈交锋,使对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被认为取胜。搏克手们在比赛中运用的技巧可分为十八种基本摔法、三十六技、七十二巧,即阿其呼(大别绊)、甘吉格拉(跳勾)、朝赫亚(横打)、德格勒呼(勾子)、摩斯黑雅(扭拽)、努古斯拉呼(搂腰后压)、额布德格·努古拉呼(骑腿)、额勒古格(拉)、赫西格(踩拽)、哈西胡(挡腿)等。
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什么?
2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可以称为飞机的鼻祖。
传说鲁班制造了一只木鹊,可以连飞三天而不落地。
在新疆西北部哈巴河县的多尕特山谷的洞穴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若干疑似飞机、飞碟、火箭等的图案,研究人员使用碳14检测后发现,这些疑似飞行器的岩画距今已有上万年历史